应激性溃疡(SU)是各种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并发症,而H2受体拮抗剂(H2RA)是防治SU常用的药物.SU发病重要的高危因素为机械通气超过48 h及凝血机制障碍.胃酸在SU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应激状态下胃酸分泌不同,但SU严重程度取决于实际反流入胃粘膜内的H+总量.H2RA除抑酸外尚可通过免疫调节及胃粘膜保护作用达到防治SU效果,对H2RA防治SU效果、与其他药物比较以及剂量和用法尚存在不同的观点.H2RA可通过骨髓抑制及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H2RA抑酸后可导致胃内酸度下降,胃腔内革兰阴性菌可大量生长,从而可能引起医源性肺炎发病率升高.
作者:彭国林;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众所周知,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星状细胞同时参与肝脏微循环和门脉高压的调节,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对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收缩或舒张的功能.由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肝星状细胞是防治慢性肝病的重要靶细胞.
作者:尹凤荣;张晓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过度表达p-糖蛋白,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产生多药耐药是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MDR1的转录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表观遗传调控为肿瘤分子治疗提供新思路,MDR1基因甲基化和RNA干扰可通过转录抑制而逆转多药耐药性.
作者:王霞;房静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术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包括Roux-en-Y和空肠间置两大基本术式和其他一些改良术式.尽管种类繁多,但何种更好尚无定论,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肠径路、储袋以及是否切断空肠三方面.现对主要术式作简要总结,并就主要争议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睿;朱正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常用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可能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尤其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时.出血的原因有:SSRIs抑制血小板转运蛋白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SSRIs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小动脉痉挛.
作者:刘霞;王承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Barrett食管(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BE发病率随国家和地区差异各不相同,国内外众多报道B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BE的早期诊断,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仍是重要而可靠的方法.但是,BE发展成腺癌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因此对BE患者的筛选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对哪些人需要进行筛选,选用什么检查方法,一旦确认BE如何跟踪调查肿瘤的进展及如何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薛寒冰;戈之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孤啡肽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内阿片肽,深入研究表明,孤啡肽广泛参与调节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如疼痛、感觉、记忆、应激、泌尿、免疫、激素调节等,并且参与到胃肠的植物性神经功能调节中.此文综述了孤啡肽与消化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燕;严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性肠病(IBD)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此文就TGF-β与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雪;欧阳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引起胃部疾病已被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所证实.为了进一步揭示H.pylori与胃癌的关系,用H.pylori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此文对近年来该领域H.pylori胃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一综述,并介绍几种成功的胃癌动物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卢舜飞;吴勤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胰腺癌中脂氧合酶(LOX)异常表达,及了解LOX代谢途径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为LOX代谢途径作为胰腺癌治疗和化学预防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途径.
作者:吴深宝;周国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小肠移植迅速而严重的排斥是临床成功进行小肠移植的主要障碍,随着近年免疫抑制剂的长足进展,如新型的强力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等的问世,使小肠移植成为可能.但其发生排斥的机率仍远高于心肝肾等器官移植,故及时发现排斥是及时进行免疫抑制干预的前提.因此临床上对小肠发生排斥的早期判断尤为迫切,而目前小肠移植术后除了肠镜活检病理检查外尚缺乏其他公认敏感和特异的检验指标,该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小肠移植研究的重点.此文对已有的该类研究作一归类总结.
作者:陈辉星;尹路;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是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肺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合成失衡、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可能是诱发肺损伤的原因.此文就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董文珠;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是在PCR反应系统中引入荧光标记探针,具有实时监测,灵敏性、特异性和精确性高的特点,不断消除原有PCR技术的不稳定及容易产生假阳性等缺陷,在监测患者病情、顸后、指导用药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徐建华;刘民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新的GIST的诊断定义是表达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除手术外,近3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GIST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沈镭;刘文忠;戈之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早被发现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之一,它能提高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刺激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与胃粘膜疾病关系密切.此文综述EGF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梅彦;姒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此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通过直接将调控胃癌的相关基因转染到动物胚胎中,或者基于基因同源重组原理的基因打靶技术,进行基因敲除而建立起来的胃癌及癌前疾病的基因模型,以及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模型的表型及病变发生率,发生时间等,它们在胃癌病变机理前瞻性研究及进行抗癌药的药理研究中,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赵渊;姒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内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一旦失衡使幽门螺杆菌过度繁殖,乳酸杆菌等正常菌群减少,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经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乳酸杆菌通过微生态调节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作者:佘彦;马洪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癌的腹膜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腹膜微转移对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对腹膜微转移的诊断灵敏性较低.此文综述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胃癌腹膜微转移的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晴;程海霞;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但到目前为止,对其病因、病理本质、治疗手段及疗效、预后等都认识不清,存在很大疑问和分歧.近来对其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结论没有统一,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付唆林;吴云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其预后差,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过去的20年间,为了增加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机会,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国内外进行了大量辅助化疗方面的研究,积极寻找新的放化疗方案和辅助化疗方式.虽然近开展了许多化疗方案,但未取得很显著的疗效,所以目前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没有一个标准的方案.
作者:沈波;朱金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老年人消化道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3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内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H.pylori阳性与UBT阳性、血清学阳性情况,20例血清学H.pylori抗体阳性的ACS患者与UBT、内镜阳性情况.结果:消化道疾病组内镜活检H.pylori阳性者做UBT的阳性率为93%,血清学阳性95%,血清学H.pylori阳性的ACS者做UBT的阳性率为50%,不稳定心绞痛者症状消失10 d后查内镜H.pylori阳性率为42%.结论:用UBT诊断老年人与H.pylori感染有关的疾病安全可靠.
作者:关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以中老年人多见,青年人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概念.根据癌组织在胃壁的浸润深度,将胃癌分为EGC和进展期胃癌.癌组织位于粘膜及粘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称为EGC.
作者:赵洪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9岁.以胃区隐痛伴反酸、嗳气、消瘦、乏力半年就诊于当地(地区)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癌?活检病理回报局部见坏死组织,可疑恶性肿瘤细胞.于是就诊于我院.胃镜检查示:食道胃底未见异常.分别于胃体中下部后壁及胃窦后壁见巨大不规整溃疡约6.5cm×4.5cm,6.8cm×5.5cm大小,底附污秽组织,周围呈环堤状,边界清.胃体下部近前壁见2.5cm×2.0cm大小溃疡,呈长条状,底附白苔,边界欠清.胃窦大弯见多个痘疹样溃疡,圆形,底附白苔,边界清.在0.3cm×0.3cm~0.5cm×0.5cm之间.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胃镜诊断:胃窦、体癌,(溃疡型).活检病理:低分化腺癌.遂收病人入院治疗.入院后查体:腹软,中上腹剑突下压痛.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腹部彩超:肝内实性结节,血管瘤可能,余未见异常.腹部CT:1、胃癌;2、肝未见确切占位征象,可疑胰体占位,建议增强扫描,进一部检查.胸片:未见异常.肝功:HBSAb(+)、HBCAb(+)、HBEAb(+);总蛋白:52.9g/L,白蛋白:30.1g/L.尿常规:阴性.血常规:WBC:14.73×109/L、RBC:3.83×1012/L;HGB:119g/L;HCT:34.1%.术中见肝光滑、无结节,盆腔无转移灶,无腹水.胃周、贲门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体标本见胃窦、体大小不等溃疡病灶共10处.术后病理诊断:胃窦、体多发性恶性淋巴瘤,B小细胞型.
作者:姜瑾;高立黔;丛世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5.应该与需要择期手术的UC患者讨论所有手术方式,包括回肠肛门袋的适当位置(C级).6.CD病变的切除必须限于肉眼观察到的病变(A级).
作者:杨川华;刘文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