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6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消化系统疾病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小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通过抗肿瘤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和(或)促凋亡作用,破坏肿瘤微血管、抑制肿瘤生长.Ⅱ、Ⅲ期临床研究均证实,索拉菲尼用于不能外科手术或局部区域性治疗,以及上述治疗后病情进展的肝细胞癌(HCC)患者,能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总存活期,获得更高的疾病控制率;已被多个国家批准作为首个治疗HCC的分子靶向药物用于临床,为进展期肝癌(AHCC)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治疗选择.此文就索拉菲尼治疗HCC的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陆天雨;杨大明;左建生;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辣椒素受体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近年来导致消化病谱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内脏高敏感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辣椒素及辣椒素受体对痛觉过敏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文就辣椒素及辣椒素受体对IBS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燕;刘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肝肺综合征是一种与肝病有关的肺血管扩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动脉氧合障碍为主要表现,是肝脏疾病的肺部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发病隐匿,晚期肝病发病率高,目前临床重视不足,远期预后较差,故临床医生需加强对其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治,以便改善预后.此文主要对近年来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再玲;叶斌;何伟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纤维化扫描仪用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表现,肝穿刺活检是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其有创性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无创性诊断方法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种无创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能令人满意.法国学者研究出瞬时弹性测定方法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无创、无痛、客观、定量等优点.此文就纤维化扫描仪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建成;邹志强;刘友德;王会军;黄平;郭砚梅;曹英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生存素基因与肝纤维化

    在急性和慢性肝损伤中,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是导致肝纤维化的关键.生存素(survivin)基因是近年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有研究报道survivin基因在活化的HSC中高表达,而抑制survivin基因可促进HSC凋亡,有望逆转肝纤维化.此文就survivin基因功能、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阳美凤;彭安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比较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各种影像学检查对GIST术前诊断的报道不断增多.此文将对影像学检查在GIST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作一简要阐述,探讨GIST诊断的现状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何种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作者:蒋晓珺;钟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早期胃癌内镜诊断进展

    胃癌的死亡率位居全球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早期胃癌(EGC)预后较好,而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目前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下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以胃镜下如何发现病灶并准确活检是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检查手段投入临床使用,EGC的诊断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此文就EGC内镜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沙杰;李学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分为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后者包括肺部症状(即哮喘、咳嗽、呼吸困难和支气管炎等)和耳鼻咽喉症状(即慢性咽喉炎、声嘶、声带结节、声带息肉和鼻窦炎等),易误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比较关注GERD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及其诊治,此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姚东英;刘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IK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异质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的强大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杀瘤特点,被认为是一类杀瘤活性强和抗瘤谱广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目前,CIK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段,在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CIK细胞免疫治疗在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起重要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此文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扩增培养、杀瘤机制、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惠成;冯毅;戴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艰难梭菌是一种厌氧生长的革兰氏阳性梭状产毒芽孢杆菌.自1978年证实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炎以及伪膜性肠炎的病因以来,其来源、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cile infection,CDI)发病率、对并发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死亡率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此文就近年来CDI的流行病学改变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王浦;陈烨;姜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EUS)具有内镜及超声探查的双重功能,随着EUS相关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方法.现就近年来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燕波;刘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ippo-YAP信号通路与胃癌相关性研究

    目前研究表明,Hippo-YAP信号通路在调控细胞生长、凋亡及组织器官大小方面起重要作用.YAP是Hippo-YAP信号通路下游的效应子,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引起胃癌增殖、侵袭转移及凋亡逃逸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并对胃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文就Hippo-YAP信号通路构成、作用机制及其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靖;朱金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治疗现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临床十分常见,但其治疗手段却比较有限,疗效欠佳,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期短且易反复发作.因此,FD的治疗探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此文介绍FD的内科治疗现状.

    作者:杨健;陈高红;彭颖;王汉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食物不耐受和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食物刺激机体肠黏膜并造成肠道微环境紊乱有关.食物抗原、肠道有害菌群等引起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使肠黏膜长期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造成特异性IgG4抗体产生、肥大细胞浸润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等,肠内菌群代谢毒素亦可加重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肠功能的紊乱.治疗方面,可通过饮食干预和肠道益生菌的补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俞骁珺;钟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脉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白蛋白、肝硬化的病因、Child-Pugh 评分以及是否存在导致PVT的高危因素,并且记录患者发病前是否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治疗.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339例患者当中,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38例,占11.21%.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T及总胆红素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Child-Pugh 评分及白蛋白数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相比,P<0.05.且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组死亡率远远超过对照组,两者相比P<0.05.在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预防的肝硬化患者中,出现PVT的概率并无明显下降,且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明显上升.结论 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PVT,疗效并不理想.

    作者:王园园;吴子刚;杜意平;林煜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研究

    目的研究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效果,以期建立稳定的更为理想的胰腺癌动物模型.方法 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监测皮下肿瘤大小,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比较.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4周和第8周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及剖腹探查,以评估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标本作电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细胞悬液组和微囊悬液组皮下移植瘤模型在成瘤体积和成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微囊化肿瘤细胞法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较肿瘤细胞悬液法在成瘤质量及出现转移灶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两组所形成的原位移植瘤在病理学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微囊化肿瘤细胞法是一种可靠的有发展前景的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的方法.

    作者:马明哲;程东峰;周勇;王加祥;施敏敏;韩宝三;彭承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过敏性紫癜10例临床及内镜分析

    过敏性紫癜又称许兰-亨诺血管炎(HSP),主要发病于儿童,是一种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所致的小血管炎性疾病为病理基础,以皮肤紫癜、关节肿胀、消化道黏膜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为临床表现的疾病[1].以腹痛、恶心、呕吐、便血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HSP)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并且皮肤紫癜出现晚于腹部症状,早期很难做出准确诊断,极易误诊.本文通过探讨其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申凤俊;史媛媛;黄会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视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为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之一,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既然定义为一种功能性疾病,首先应该排除形态学、生物化学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关于IBS诊断标准如Manning标准、罗马标准Ⅰ~Ⅲ的不断演变也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为前提.尽管如此,近年来对IBS的研究早已超越了动力理论的范畴,更加关注与免疫、炎症、遗传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功能的异常必然有其物质的基础,只是尚未发现其关键组织细胞或分子的改变.

    作者:刘菲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