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6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消化系统疾病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杯状细胞及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研究

    杯状细胞合成分泌的黏蛋白MUC2构成肠上皮表面黏液层,是主要的肠道机械屏障之一.结肠有两层黏液结构,内层黏液可避免肠道细菌与肠上皮的接触,避免组织损伤与菌群移位.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变MUC2合成分泌或黏液层结构影响肠道通透性及其稳态.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杯状细胞及肠道黏液屏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春兰;曾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艰难梭菌(CDR)是一种革兰阳性的厌氧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定植菌群之一,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CDR过度生长并且释放毒素时,可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DI).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DR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感染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其预后.CDI与IBD的临床表现相似,由于目前临床上尚未开展CDI常规检测,所以难以诊断.此文就IBD合并CD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诊治IBD合并CDI患者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作者:沈许燕;方家恒;张舒琪;李国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酸性鞘磷脂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酸性鞘磷脂酶(ASMase)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ASMase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及动物肝脏中表达增加,且可导致氧化应激、脂质沉积、脂毒性、炎性反应、纤维化等改变.此文综述了ASMase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在NAFLD的预测、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齐雪;韩海静;牛春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出血的研究进展

    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疾病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准确的评估和预防出血直接关系到手术是否成功.并发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病灶部位、大小、是否伴有纤维化和溃疡、有无合并症以及操作时间、术后病理类型等.通过术前内镜下检查对病灶生物学特征进行预判,术中合理、谨慎地处理病灶,术后进行药物预防,可有效降低出血率.此文就ESD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黄文生;何池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microRNA与胃癌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全球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较差.在多数胃癌患者中,一些信号通路中的癌基因处于过度激活状态,而抑癌基因则处于失活状态.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短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具有促癌或抑癌作用.miRNA通过调控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调控、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该文就miRNA调控胃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辉;张靖;朱金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研究的深入,饮食与IBD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饮食在IBD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从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三个主要方面阐述其对IBD的影响,进一步探究饮食在IBD的诱发及复发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IBD患者的饮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张展;宓林;于晓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抑制疾病前期过强的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破坏和促进疾病后期肝细胞的再生是治疗的关键,而糖皮质激素(GC)作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却在临床应用中备受争议.通过动态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来判断患者所处免疫阶段,并在此前提下合理使用GC能更好地发挥激素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国内外有关GC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余子琪;陈建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生命早期的不良暴露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暴露(包括饮食暴露、应激暴露、药物暴露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就生命早期的不良暴露与IBS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国琼;曹海龙;姜葵;王邦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CD临床治疗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准确评估病情的活动度十分重要.目前形成了以临床评分、内镜下评分、组织学评分、影像学评分以及非侵入性标志物为代表的多种评分系统.此文基于国际指南、临床试验、专家共识及临床实用性和适用性对以上各评分系统的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选择CD活动度的评分方法提供有效借鉴.

    作者:曹静丽;王晓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胃镜下金属钛夹夹闭治疗,观察组给予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距出血灶3~5 mm处)联合钛夹治疗,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血清内毒素(LPS)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3d后,观察组血清LPS、CR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内,观察组再出血率(2.17%)明显低于对照组(1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孔、感染、发热、周围循环衰竭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这可能与降低血清LPS和CRP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谢巧玉;林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门静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PVT的肝硬化患者97例(PVT组),选择同期无PVT的肝硬化患者171例作为对照(无PVT组).PVT组又分为完全性PVT组和部分性PVT组.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T组与无PVT组在病因分布上存在差异,PVT组血吸虫病导致肝硬化患者占比更高[16.5%(16/97)比7.6%(13/171)],PVT组的D二聚体水平较无PVT组升高(平均2.34 g/L比0.93 g/L),门静脉内径增加(中位数17 mm比15 mm),肝硬化患病时间更长(中位数4年比1年),既往有内镜下治疗史及脾切除术史的患者占比更高[36.1%(35/97)比22.2%(37/171),32.0%(31/97)比12.3%(21/171)],腹水程度更重[中重度/轻度/无:27.8%(27)/42.3%(41)/29.9%(29)比19.9%(34)/20.5%(35)/59.6%(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性PVT组与部分性PVT组在性别分布、血小板(PLT)计数、肝硬化患病时间以及既往脾切除史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肝硬化患病时间较长、既往有内镜下治疗史和脾切除术史、并发腹水的肝硬化患者的PVT发病率较高.男性、PLT计数较高、肝硬化患病时间较长及有脾切除史的患者,PVT更倾向于完全性PVT.

    作者:曾西;陈明锴;吴楠楠;王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健脾复方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脾复方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MALAT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CCK-8法检测健脾复方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CCK-8法检测结果,设立空白对照组和健脾复方高、中、低浓度组,然后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健脾复方对LoVo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健脾复方对LoVo细胞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表达的影响.结果 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健脾复方浓度呈正相关;侵袭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到达侵袭小室底部的LoVo细胞数量随着健脾复方浓度增高而减少;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健脾复方能够抑制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且随着健脾复方浓度的增高,其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健脾复方亦能对MALAT1表达起抑制作用.结论 健脾复方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并降低MALAT1表达,其抑制LoVo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与降低MALAT1表达有关.

    作者:臧明泉;任建琳;靖琳;陶灵佳;桂奕文;陈文婷;李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生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长抑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IBS-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40例在同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以及血清生长抑素、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常规组(70%)(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排便频率、排便困难、大便性状、精神症状、排便不尽感评分以及症状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IBS-C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胃肠激素分泌异常,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刘敏;吴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肠镜透明帽法治疗结肠无蒂隆起性病变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肠镜前置透明帽法治疗结肠无蒂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院区接受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无蒂隆起性病变的121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60例)和透明帽组(61例).对两组病变的平均切除时间、一次切除成功率、术中出血例数,术后迟发性出血例数,发生电凝综合征及肠穿孔例数的差异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和透明帽组的病变平均切除时间分别为(22.8±6.8)min、(17.7±5.6)min,一次切除成功率分别为85.0%、96.7%,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电凝综合征方面,常规组分别有7例和5例,透明帽组分别有3例和2例,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术中出血及肠穿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帽法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痛苦,且能显著提高一次切除成功率,还可显著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电凝综合征的发生,更安全有效.

    作者:陈会松;戴强;杨文燕;沈绚丽;董金花;何承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胸腔镜手术组45例(作为观察组),常规开胸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及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声音嘶哑、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5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均成功,未出现大出血,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戎国祥;陈锁成;潘忠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浆蛋白C、蛋白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评估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克罗恩病(CD)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诊治的30例CD患者及同期的3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液检测PC、PS和vWF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CD组患者的PC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PS和vWF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活性与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PS活性与简化CDAI计算法、Best 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vWF活性与简化CDAI计算法、Best 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仅有PC活性与Best CDAI计算法分值(r=-0.418,P<0.05)及分型(r=-0.347,P<0.05)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在PC活性明显下降的患者中以及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需考虑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

    作者:沈永华;胡妍妍;朱浩;陈敏;刘文佳;邹晓平;张晓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TEN基因对MKN45胃癌细胞系p-AKT和p-ERK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PTEN基因对MKN45胃癌细胞增殖及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胃癌细胞株MKN45,通过质粒转染技术建立过表达PTEN的稳定细胞株MKN45/PTEN,空载体细胞株作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TEN的转染效果,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AKT和p-ERK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PTEN在MKN45/PTEN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TEN在72 h和96 h明显抑制MKN45细胞的增殖,细胞增长缓慢,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N45/PTEN组p-AKT和p-ERK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PTEN对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p-AKT和p-ERK发挥作用.

    作者:陈渊;郝鑫;郭剑;李杰;张刚;张爱民;张卓奇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