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细胞疗法能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心肌再生,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显示出优越性.然而,MSC无法高效地归巢至靶组织是限制心肌再生的瓶颈之一.归巢是基于MSC的细胞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能否达到安全与高效的关键步骤.该文回顾了近年来MSC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并侧重讨论促进其归巢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陈龙;严文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心外膜脂肪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心外膜脂肪作为身体脂肪的一个贮存库,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射频消融的结局密切相关.心外膜脂肪可能通过脂肪浸润、促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研究发现,通过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检测心外膜脂肪的厚度或容积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并发症和射频消融的结局.
作者:杨洁;闵捷;王苏豫;王志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由心肌钙离子失调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其特征是由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诱发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表现为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约56%的CPVT患者存在RyR2或CASQ2基因突变,该突变可导致心肌细胞肌质网的钙泄露,继而引起延迟后除极和触发冲动,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病因未明.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或情绪激动时突发晕厥,应高度怀疑CPVT.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减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既往有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可置入心脏转复除颤器.目前的治疗方法还有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射频消融术等,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方向.
作者:孟颖;庞萌;刘志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肽类激素,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体质量变化、糖脂代谢,对心血管系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参与血压调节,对血管内皮功能、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保护作用等.obestatin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鲍礼智;苏婷;郑兴;郭志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远期高血压是主动脉缩窄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文介绍主动脉缩窄术后远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揭示远期高血压与动脉血管重构、残余狭窄、再狭窄、主动脉弓形态异常、心功能异常、手术时机和术式的关系,介绍远期高血压手术干预、降压药物应用和预防血管重构等治疗策略.
作者:穆宏伟;祝忠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血管药物治疗等规范化治疗手段和体系的建立,ACS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该文介绍了ACS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江萍;木胡牙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岁以上的138例AMI患者,分析该人群的一般状况、病史、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院内生存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84.97±3.52)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占73.1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26.81%;53例(38.41%)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其余接受药物保守治疗,NSTEMI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STEMI患者(P<0.001).33例住院期间死亡,院内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患者院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n=33)和院内存活组(n=105),院内死亡组STEMI比例、Killip分级≥3级比例、中性粒细胞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院内存活组,而PCI治疗比例则显著低于院内存活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illip分级≥3级(OR=3.038,P=0.009)和STEMI(OR=6.854,P=0.002)是80岁以上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CI治疗是其保护因素(OR=0.060,P<0.001). 结论:80岁以上AMI患者NSTEMI占多数,合并症多,PCI治疗率低,院内病死率高,预后较差,AMI严重程度与心功能差是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PCI治疗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赵健;贺治青;张艳达;梁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心脏三维模型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心脏增强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机打印出1∶1心脏模型.根据3D打印模型测量所需数据并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4例心脏3D打印模型均制作成功,包括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合并心尖部室壁瘤、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1例升主动脉瘤和1例法洛四联症.打印的模型能显示心脏各结构的空间位置及毗邻关系. 结论:心脏增强CT图像可以打印出完整的心脏三维模型,为结构性心脏病提供术前模拟,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大帮助.
作者:倪寅凯;赵金龙;付亮;陈宗辉;励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院内预后情况. 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 5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组和MINOC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院内预后情况. 结果:MINOCA的发生率为7.0%.与MI-CAD组相比,MINOCA发病年龄更小(P<0.001),女性更多见(P=0.009),且有吸烟史(P=0.045)、高脂血症史(P=0.04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P=0.028)和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史(P<0.001)的比例更低.MINOCA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9)、血清总胆固醇(P=0.003)、空腹血糖(P<0.001)、肌钙蛋白Ⅰ(P<0.001)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P<0.001)水平更低,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高(P<0.001).MINOCA患者的心电图中ST段压低更常见(P=0.028),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电图表现以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更为常见(P=0.016).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他汀类药物(P=0.021)、β受体阻滞剂(P=0.009)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P=0.023)的使用率偏低,而阿司匹林(P=0.362)和氯吡格雷(P=0.388)的使用率与MI-CA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的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时间更短(P<0.001),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P=0.023),而院内心血管死亡率(P=0.363)、全因死亡率(P=0.745)、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914)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P=0.896)与MI-CAD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临床中MINOCA较常见,发病年龄更小,女性多见,合并危险因素较少.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更为少见,但院内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并未显著降低,提示基于病因的特异性治疗相对不足.
作者:苏斌杰;郭长峰;李海玲;徐思玲;刘露;徐亚伟;车文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非离子型去污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和离子型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SD大鼠皮下移植猪主动脉瓣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作用. 方法:分别采用Triton X-100和SDS对猪主动脉瓣进行去细胞处理,将瓣膜分为Triton X-100处理组和SDS处理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液处理组作为未处理组.将处理后的猪主动脉瓣埋入SD大鼠胸部左右两侧皮下,建立SD大鼠皮下移植猪主动脉瓣模型,分别在第3、14、28天时取出移植的猪主动脉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猪主动脉瓣中CCR7(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和CD163 (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计算M2型巨噬细胞与M1型巨噬细胞的比值(M2型/M1型巨噬细胞=CD163+细胞数/CCR7+细胞数). 结果:未处理组猪主动脉瓣皮下移植28 d时,M2型/M1型巨噬细胞比值<1,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发挥促炎作用;SDS处理组、Triton X-100处理组瓣膜在皮下移植14 d和28 d时,M2型/M1型巨噬细胞比值>1,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发挥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瓣膜皮下包埋14 d时,SDS处理组猪主动脉瓣M2型/M1型巨噬细胞比值明显高于Triton X-100处理组和未处理组(P均<0.05). 结论:去细胞处理可促进移植瓣膜中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采用SDS进行去细胞处理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优于Triton X-100.
作者:李芹;夏翠萍;吴昊;龚德军;刘晓红;陆方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号染色体开放读码框54位基因编码蛋白(C1ORF54)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择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小鼠模型.21 d后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后第3天心脏Ki-67蛋白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各组小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p-STAT3)、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等的表达水平. 结果:心肌梗死21 d后,尽管两组小鼠的心率相似,但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4±0.14) mm对(5.41±0.17) mm]和收缩末期内径[(5.77±0.15) mm对(5.07±0.19) mm]明显增大,而射血分数明显降低[(18.75±3.03)%)对(23.12±0.70)%],P均<0.01.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增高,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两组小鼠心肌p38/p-P38、STAT3/p-STAT3、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降低(P<0.05). 结论:C1ORF54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心肌纤维增殖,在心肌梗死后心脏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谢洪洋;闫小响;章航;范骎;陆林;沈卫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参与调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 (FSTL1)表达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FSTL1及AGEs的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中AGEs与FSTL1的相关性.构建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基因敲除小鼠(以C57BL/6野生型小鼠为对照),体外培养小鼠原代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GEs-BSA刺激巨噬细胞后FSTL1及其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AP-1和c-Jun的表达情况,以及特异性抗体阻断RAGE后巨噬细胞FSTL1、AP-1和c-J un的表达变化. 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FSTL1与AGEs水平呈正相关(r=0.148,P=0.021).AGEs-BSA促进巨噬细胞表达FSTL1和核转录因子AP-1及c-J un.特异性阻断RAGE信号通路后,AGEs-BSA诱导的FSTL1、AP-1及c-J u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结论:AGEs-RAGE信号通路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中转录因子AP-1及c-Jun的表达来调节FSTL1活性,进而参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陈媛媛;陈亚芬;孙学然;王燕萍;吴丽苹;杨克;刘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野百合碱(MCT)肺动脉高压大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和Warburg效应关键酶的表达变化. 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CT组,每组8只,MCT组大鼠腹腔注射MCT 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常规饲养28 d,超声检测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右心功能相关指标,右心导管测定右心室收缩压,称重并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的比值,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肺动脉重构,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IRT3和Warburg效应关键酶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T组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缩短[(22.33±1.53) ms对(33.67±5.51) ms,P<0.05],右心室内径增大[(3.33±0.22) mm对(2.29±0.21) mm,P<0.05],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30.90±4.28) mmHg对(7.83±0.67) mmHg,P<0.05],三尖瓣收缩期位移缩短[(2.01±0.09) mm对(2.59±0.19) mm,P<0.05],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的比值增加(0.63±0.10对0.29±0.02,P<0.05).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MCT组大鼠肺动脉中膜较对照组明显增厚[(378.47±129.97) μm对(105.16±61.17) μm,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组大鼠肺组织中的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1.61±0.96对1.13±0.65,P<0.05)、葡萄糖转运体4(Glut4,0.98±0.63对0.69±0.47,P<0.05)、乳酸脱氢酶(LDH,1.14±0.12对0.66±0.12,P<0.05)、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1.01±0.23对0.62±0.11,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丙酮酸脱氢酶(PDH,0.77±0.30对0.92±0.36,P<0.05)和SIRT3(0.91±0.11对1.44±0.11,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CT组大鼠肺小动脉中Glut1(0.24±0.07对0.20±0.04,P<0.05)、Glut4 (0.26±0.02对0.23±0.02,P<0.05)、LDH (0.50±0.07对0.24±0.06,P<0.05)、MCT4(0.22±0.02对0.16±0.02,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DH(0.13±0.01对0.22±0.01,P<0.05)和SIRT3 (0.13±0.01对0.21±0.02,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MCT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存在肺动脉重构,重构肺动脉中存在Warburg效应增强及SIRT3表达下调.
作者:肖云彬;彭虹艳;阳芳;刘倩君;李文凤;曾云红;王野峰;陈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0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4天”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高血压2级(极高危).入院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第二转折处完全闭塞,且迂曲严重(见图1A).将6F JR4指引导管送入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选用Runthrough导丝尝试通过右冠状动脉病变处,但由于闭塞病变前的锐角迂曲,导丝无法顺利通过血管闭塞段,作用力不能沿导丝正常传导,同时可见指引导管被推出右冠状动脉(见图1B).
作者:刘旭;李龙波;刘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4年,加重1周”于2015年11月12日入院,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78次/min,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内0.5 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对调左、右手导联,对调V1、V2导联,将V3~V6导联置于V3R~V6R导联位置)示右位心,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肌钙蛋白Ⅰ5.6μg/L;超声心动图示右位心,左室顺应性下降;胸片示镜面右位心(见图1);腹部CT示内脏反位(见图2).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内脏反位.
作者:邱俊龙;王晓丽;许健;王侠;何志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代谢过程.病理状态时,自噬被抑制或过度激活,可引起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自噬参与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肌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段明霞;吴青青;唐其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OSAHS会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治疗和预后等,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炎性因子表达异常和代谢障碍等因素.关于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能否预防OSAHS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仍存在争议,尚需后续研究证实.
作者:赵健;贺治青;厉娜;张艳达;梁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心衰)密切相关.心衰伴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肠道内低灌注和淤血可改变肠道的形态、通透性、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生长和组成,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出现微生物或内毒素移位,加剧全身炎症反应.肠道茵群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是偶联肠道菌群与心衰的关键介质.目前针对肠道茵群的干预策略包括饮食调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菌群移植等,但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证实.
作者:王玲洁;陆林;张凤如;沈卫峰;张瑞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弹性纤维是细胞外基质必需的生物大分子.弹性纤维尤其是弹性蛋白的主要结构组分发生变化时,常会引起器官功能减退.弹性纤维是心脏的重要间质成分,其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复杂,对心脏的生理功能和心肌修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余悦欣;郭志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首次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桥血管流量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并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与术中桥血管流量的关系. 结果:术中动脉桥平均每支流量低于静脉桥平均每支流量[(36.7±23.0)mL/min对(42.9±25.2) mL/min],不同移植数量的桥血管总流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早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术前下降(P均<0.01);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P<0.01),改善程度与术中桥血管的流量存在相关性. 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增加移植血管数量及吻合口数量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充分再血管化能够改善术后心脏收缩功能.
作者:张鹏;朱哿;周健;臧旺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2月成功行PCI的1 362例患者,比较迷走神经反射组和无迷走神经反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研究的1 362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血压下降至(56.38±7.32)/(36.85±7.48) mmHg,心率下降至(45.85±5.65)次/min.迷走神经反射组和无迷走神经反射组患者在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留置鞘管、鞘管留置时间、反复穿刺、压迫止血时间、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包括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延长. 结论: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延长是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尚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室性早搏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方法:根据联律间期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出现室性早搏的患者分成两组.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SCIVPB)组(n=32),即R'R/RR<0.6(R'R为窦性心律QRS与室性早搏的间距,RR为窦性心律RR间距);长联律间期室性早搏(LCIVPB)组(n=35),即R'R/RR≥0.6.比较两组室性早搏时中心动脉压的变化及室性早搏前窦性心律时中心动脉舒张压(CDP)的变化. 结果:两组室性早搏时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和CDP均较窦性心律时显著下降(P均<0.05).与LCIVPB组相比,SCIVPB组CSP和CDP的下降率更大(P均<0.05).与窦性心律时相比,两组室性早搏前窦性心律时的CDP增高,但SCIVPB组较LCIVPB组增高率更显著(P均<0.05). 结论:SCIVPB和LCIVPB时中心动脉压下降和外周阻力增高,且SCIVPB时变化更显著.
作者:陈玉华;周军;刘天骄;俞晓雯;周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