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6583
  • 国内刊号:31-1951/R
  • 影响因子:0.89
  • 创刊:196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188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EETs的心血管效应及心肌保护

    研究表明,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细胞色素P450氧化代谢途径的产物之一,可作用于多种心血管细胞的离子通道,具有强大的心血管效应,本文就其心血管效应及心肌保护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周明阳;吴清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如何选择基因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内植入术后的再狭窄是困扰PTCA治疗冠心病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对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就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手段中,基因治疗无疑是有前途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对细胞毒作用、阻断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等候选基因方面对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严轶文;孙宝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白大衣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心、脑、肾、血管损害亦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白大衣高血压对于部分靶器官尤其是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以及血管的结构已经造成损害,其程度介于持续性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之间.(2)白大衣高血压可能为持续性高血压的初期,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持续性高血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对于白大衣高血压药物治疗问题,目前尚存争议,对已存在靶器官损害者主张积极治疗,但仍有待临床实践加以证实.

    作者:朱雅萍;方宁远;陆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免疫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体内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近来的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有的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未来的可能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黄东;罗育坤;梁春;王克强;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重构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重构(冠脉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冠状动脉管壁对斑块负荷的反应性变化.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开展,对冠脉重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冠脉重构在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训民;何国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超声微泡在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有关超声造影剂靶向运载药物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调整微泡本身的特性,可将药物或治疗性基因整合于微泡中,同时将高度特异的抗体或其他配体连接于微泡表面.经静脉注入携药的微泡后,用超声照射特定的部位,即可实现药物或治疗性基因的定向释放.本文着重介绍了超声微泡药物运载系统在基因治疗,溶栓治疗和抗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作者:金玉;许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治疗

    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治疗是缺血性疾病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方法之一.过去10年中,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治疗性血管生成在血管新生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治疗正逐渐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热点.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概况及其在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毅;韩雅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凝血因子Ⅶ与冠心病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凝血因子Ⅶ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因子.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增高被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遗传因素,即FⅦ基因多态性是影响FⅦC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FⅦ的遗传特性、FⅦC及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陶蓉;于金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西地那非的新适应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困难,过去所用药物因疗效不确切、给药途径复杂、价格昂贵等因素,无法推广.本文就西地那非(万艾可)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作一简介.

    作者:汪志华;陈万春;金惠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UW器官保存液对供心保护的研究进展

    UW器官保存液的特点是高钾、低钠、无钙,主要胶体成分是羟乙基淀粉、蜜三糖及乳糖醛酸.本文将介绍UW器官保存液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如旸;梅运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旋转一周的扫描时间已短至500ms,在心电后门控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小螺距扫描心脏后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非侵袭性冠状动脉成像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邝平定;张敏鸣;朱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病理型心源性猝死者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75岁及以上老年人脉压与阿尔茨海默病危险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血管造影对寂静的和可闻及心杂音的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ATS机械瓣的早期经验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岛素致人体内皮细胞功能不全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心脏损伤危险度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列地尔脂肪乳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溶栓前应用前列地尔脂肪乳剂(Lipo-PGE1)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6h之内的AMI患者,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再通者24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予Lipo-PGE110μg静脉注射临床再通者32例为前列地尔组.统计2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STI)下降≥50%率与ST段完全回落率.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RA).测定溶栓前即刻及溶栓后3h血清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梗死部位收缩期室壁增厚率(AT)、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前列地尔组心电图∑STI下降≥50%率ST段完全回落率显著提高;频发室早与室速发生率降低;MDA与SOD再灌注前后的差值减少再灌注治疗2周后AT、LVEF均提高,LVESV减少. 结论:Lipo-PGE1可以减轻过氧化损伤,有助于溶栓后ST段完全回落,降低再灌注时室早、室速的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高航;陶贵周;孙志丹;任铁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VCAM-1、ICAM-1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56例CHF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CAM-1、ICAM-l浓度. 结果:CHF患者组血清ICAM-1浓度和VCAM-1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与心功能状态有关.冠心病所致CHF患者与扩张型心肌病所致CHF患者血清ICAM-1与VCAM-1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VCAM-1和ICAM-1浓度升高,而且VCAM-1浓度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有关.提示炎症有可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王洪云;李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家族史大学生apo E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影响.方法:对广东地区高校152名健康汉族大学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二级亲属有无CHD病史分为阳性组与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apo E基因分析.结果:有CHD家族史的阳性组e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CHD家族史的阴性组(P<0.05).结论:apo E基因多态性与AS、CHD易感性密切有关,e4可能是CHD的重要遗传因子.

    作者:李洁;张天民;李莎;詹如冰;林清霞;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Hcy与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测定833例老年人血清Hcy水平,对不同性别、AS相关疾病的患者Hcy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其血清Hcy水平(38.18±11.55)μmol/L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28.9±11.28)μmol/L,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30.11μmol/L±12.68μmol/L,32.02μmol/L±9.65μmol/L)高于高脂血症患者(27.54±11.09)μmol/L,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Hcy水平(34.03±10.61)μmol/L明显高于高脂血症患者并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肾功能减退、AS相关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或)高血压与高水平Hcy有密切关系.

    作者:潘澄;余琛;王伟良;任建英;蔡永葆;钱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西地那非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

    例1:女性45岁,活动后气急1年,晕厥两次.心超测肺动脉收缩压97mmHg,右房右室增大.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为75/29mmHg,平均压47mmHg,血压95/62mmHg.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口服西地那非50mg,50min后测肺动脉压降至65/24mmHg,平均压降至38mmHg,但血压降至81/52mmHg,患者无明显症状.出院后口服西地那非25mg/bid,随访1周,症状有所改善,血压未见降低.

    作者:汪志华;陈万春;金惠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抗高血压和降脂治疗用于预防心脏病事件的研究(ALLHAT)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LLHAT报告:有效信息还是错误报告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LLHAT中的降脂治疗--降脂幅度低因而带来益处少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LLHAT--批评和争议:对Weber的专家访谈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在更大范围内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 --简评美国JNC第七次报告

    自从1997年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JNC)发表了其第六次报告后[1],世界范围内关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三十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干预试验的结果已经公开发表,使得JNC发表第七次报告成为必要和可能.2003年5月2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JNC第七次报告[2],反映了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研究的新成就,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内高血压防治的研究和实践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就JNC第七次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的评述.

    作者: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美欧高血压指南的分歧

    经6年之后,美国在2003年5月18日公布了JNC-7报告,1个月后的6月16日欧洲高血压指南也正式公布.过去美欧的高血压指南大同而小异,但这次却出现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对其他地区和国家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了解,本刊为此刊出文章5篇,供读者参考.美欧高血压指南的分歧主要在三个方面.

    作者:诸骏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内容简介

    1引言与目的为了制定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联合设立专家委员会,旨在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所有相关信息作出公正评价.同时,该指南得到国际高血压协会认可.

    作者:吴士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内容介绍

    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为基础,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清晰简明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为目的,对JNC-6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今年5月发表了第七次(JNC-7)报告.以下对该报告内容作一介绍.

    作者:山缨;范维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第18届美国高血压年会:乐卡地平专题报道

    第18届美国高血压年会(ASH)于2003年5月14日~17日在纽约举行,会议的主题:(1)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机制;(2)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危险因素;(3)高血压和公共卫生的人群研究、临床试验和相关社会问题.现将此次年会有关乐卡地平(lercanidipine)的报道归纳汇总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孙仁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基础FMD及大血流速度(Vmax).予以口服氯沙坦50mg/d,8周后复查FMD及Vmax,同时观测血压变化.结果:口服氯沙坦8周后肱动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而FMD由(4.64±3.72)%增大到(7.68±6.12)%,加压前Vmax、加压后Vmax较服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MD的增大与血压降低并无相关性.结论:肱动脉FMD可以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有效方法;口服氯沙坦8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这种改善与血压降低不相关.

    作者:李丽;盛铁仁;马玉山;苏双善;沙林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氯沙坦与喹那普利对中风患者夜间血压作用的比较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