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已开发有气动隔膜、电动推板、轴流、叶轮离心式血泵、杯套式及多指式直接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电动人工肌肉如导电塑料、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电场反应型弹性体、场致电收缩聚合物、碳纳米管、电解相变收缩材料、磁敏型收缩材料等或许可以开发新型人工心脏.将人工心脏体积缩小或减少血液接触面积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人工心脏及人工肌肉研究作一简要.
作者:张良平;陈海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雌激素除对女性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外,还作用于血管的组成部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本文探讨雌激素通过对血管的作用维持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移行,从而起心血管保护的细胞、分子机制.
作者:杨家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载脂蛋白J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存在,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在许多病理过程中也有所表达.文中主要介绍载脂蛋白J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参与脂质转运;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对HDL抗动脉粥样硬化起着协同的作用;与组织的损伤修复有关,在再狭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海峰;浦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有两种工作方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本文主要介绍BiPAP在治疗急性肺水肿中的应用.多项研究表明,在充分使用药物治疗心源性肺水肿的基础上,合用BiPAP后可使肺水肿和心功能的迅速改善,同时可减少气管插管发生率,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并对心衰继发的急性肺损伤有明确的疗效.但BiPAP是否适用于急性心梗引起的肺水肿尚无定论.
作者:叶绍东;张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经皮瓣膜置换或修复是近年介入心脏病研究的新领域,由于其微创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治疗目前尚处于临床前期或初步临床应用,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作者:丁仲如;秦永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男性心衰患者的睾酮水平明显下降,睾酮干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衰辅助治疗方法.睾酮可改善心衰患者的性功能、舒张血管、提高运动耐量、调节神经内分泌活性及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激活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及预后.
作者:孙琳;邢晓雯;张彦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依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协调,一旦这种平衡关系受损,将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评价自主神经的活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率振荡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新的无创指标,是与恶性心脏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心电现象.
作者:杨庆业;蒋廷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心室壁张力的改变可引起血中脑钠素(BNP)浓度的改变,故BNP浓度可间接反映心室壁张力的变化.肺栓塞时,血栓或异物阻塞肺动脉血流、体液因子的释放和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可引起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壁张力增加,导致BNP释放增加,血中BNP浓度升高.已有多项研究证实:BNP水平与急性肺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可用于判断预后;慢性肺栓塞患者的BNP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BNP水平变化可用于评价病情和治疗效果等.故BNP浓度可作为一个较方便的无创指标,用于指导肺栓塞的诊断评估和治疗.
作者:秦春常;柳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取得明显进展,但其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人们积极寻找和开发新药物并试图通过临床试验加以验证,本文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丁跃有;顾逸敏;任建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多层螺旋CT通过冠脉造影中的后处理技术对冠脉钙化的评估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可提高对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此外,对症状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干预治疗的评价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尹萍;吴士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只局限于治疗贫血.研究表明EPO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表达,并参与心肌保护,可能与其抗凋亡机制及磷酸肌酸-3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介导相关.这将在以后为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杨迪成;萧明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我们从蛋白质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中以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以及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迅速,将来可能常规应用于基础和临床.
作者:何华;高玖鸣;王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糖尿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微血管病变早期的关键因素.PPARγ配体除了能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外,还通过舒张血管、减轻炎症、抗氧化应激等作用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紧密相关.
作者:朱岚;陆颖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可能是由全身炎症反应引起,其中白细胞激活是其中心环节,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肺损伤.而体外循环期间进行肺动脉灌注更是肺保护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潘春武;林乌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17)和安慰剂组(n=1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起始剂量为5mg/d,4周后增至10mg/d.结果:治疗12后周,辛伐他汀组较安慰剂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为(38.59±3.47)%对(34.11±3.16)%,P<0.0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水平在辛伐他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提示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作者:符明龙;卢竞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储铁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铁参与AS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9例AS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者,测定机体储存铁水平方面的指标,如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测定与AS有关的一些指标,如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等.结果:AS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为(217.02±136.65)ng/ml对(117.75±47.89)ng/ml.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舒张压及收缩压呈正相关(r=0.357,0.344).AS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S患者体内有较高的铁储存,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作为AS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韩平华;王庆;马文军;凌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和内腔的可视性.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8例患者的29个支架进行评价,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结果:29个支架中MSCT可显示26例的支架内腔;其余3个支架不能用于狭窄评价.可用于狭窄评价的支架只有20%~80%的腔径能被显示.MSCT显示22个支架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符合的有20个;MSCT显示4个支架闭塞,均经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MSCT直接观察支架再狭窄存在局限性,但能较可靠地区分支架的开放和闭塞.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腔内修复术可以避免主动脉的钳闭以及由此引起的后遗症,但是被覆膜支架覆盖后的肋间动脉不能再开通.与开放手术的2%~21%的比例相比,行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发生即刻性或迟发性截瘫的比例高达12%.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发生脊髓局部缺血的原因还未完全了解,这对胸主覆膜支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疑问,因为截瘫不仅带来严重的躯体残疾,而且降低存活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