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6583
  • 国内刊号:31-1951/R
  • 影响因子:0.89
  • 创刊:196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188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5期文献
  • 对氧磷酶基因家族与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

    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l)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合,并具有抗氧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一种酶.研究发现,PONl以及对氧磷酶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PON2和PON3,均可通过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水解氧化型脂质,减少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本文主要介绍对氧磷酶基因家族各成员的基因多态性,及其抗氧化应激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高琳;吴宗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随着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研究的进展及射频消融治疗器械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经导管射频消融已逐渐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应志强;徐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是一种高分子量的锌结合蛋白酶.它通过特异性裂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两个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AS)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本文综述了PAPP-A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尤其是与AS、再狭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与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等的关系,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李晓岚;王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肌顿抑的实验研究及机制

    心肌顿抑是短暂心肌缺血血流恢复后收缩功能延迟恢复的现象,多年来人们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及方法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机制被认为与氧自由基、肌钙蛋白降解及钙稳态有关,近期的研究发现心肌顿抑时多种抗调亡、细胞保护、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保护心功能,减轻顿抑,这些将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燕;李小鹰;英明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Apelin/APJ信号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

    Apelin是G蛋白耦联受体APJ的内源性配体,在心血管系统高度表达.Apelin/APJ信号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保护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调控脂肪-胰岛素轴等作用.在治疗心力衰竭、高血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作者:张志;于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肌细胞肥大的信号转导

    心肌肥大的启动和发展涉及到多种细胞外信号及相应的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从蛋白激酶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小G蛋白途径等,综述了心肌细胞肥大的信号转导研究.

    作者:杨晓慧;卢新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胸主动脉瘤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胸主动脉瘤(TAA)是累及主动脉壁的致命性疾病.目前,TA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存在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通过血流动力学变化、透壁炎症反应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和重构等机制,引起动脉弹性和胶原蛋白破坏,导致主动脉壁变薄并向外膨胀及动脉瘤形成.本文综述TAA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蔚;陈颖;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应用

    既往外科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作为需要换瓣患者的唯一选择,适应证较为局限.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猛发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的研究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证实了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与此同时也出现如冠状动脉口堵塞、脑卒中等相关并发症.诸多问题如定位,瓣膜固定,合适的手术径路以及术后瓣膜反流等仍然有待改进,相信经皮主动脉辩置换术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华沙;张国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动脉僵硬度增加为心脑血管系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动脉僵硬度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无创性评价动脉僵硬度的一些指标如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反射波增强指数(AI)等均能良好反映个体动脉僵硬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全身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锌蛋白酶家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健康人群中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MMPs的表达及活性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均显著相关.MMPs可能成为降低动脉僵硬度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之一.

    作者:严子君;张瑞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β3肾上腺素受体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脏β3肾上腺素受体可使左室收缩力下降,但对右室却有正性肌力作用,影响Ca2+、K+、Cl等离子通道,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功能.β3,肾上腺素受体可通过负性变力作用改善心衰症状,延缓心衰进展.虽然目前对β3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临床应用前景仍被看好.

    作者:叶绪英;卢成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二尖瓣反流经皮介入治疗评估

    临床上对于二尖瓣反流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由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及器材的不断发展,二尖瓣反流的经皮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本文就目前二尖瓣反流的经皮介入治疗进展情况做一评估.

    作者:杜先锋;叶红华;储慧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药物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去稳定化,MMP-2和MMP-9降解斑块部位的纤维帽,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加重了血管的结构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使斑块易于破裂.本文对此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MMP-2和MMP-9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作者:姚义琴;谢梅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肺静脉组织学及pgp9.5蛋白分布研究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肺静脉组织学及pgp9.5(product gene protein 9.5)蛋白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病人26例,术中收集右上肺静脉标本.将病人分为房颤心律组(n=14),窦性心律组(n=12),对肺静脉标本行HE染色及pgp9.5蛋白Enven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肌袖部心肌细胞肥大,肌束间间隙较大,排列更紊乱;脂肪垫及心肌组织有大量表达pgp9.5蛋白的细胞.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致肺静脉心肌袖部心肌细胞肥大,间隙增宽;免疫组化染色表明肺静脉组织有大量表达pgp9.5蛋白的细胞存在.

    作者:周勇;李莉;徐志云;邹良建;韩林;徐激彬;陆方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葡萄糖酸镁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镁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等分为对照组、I/R组、葡萄糖酸镁组.实验1:每组取8只大鼠,对照组用改良的K-H液持续灌注110 min;I/R组用改良的K-H液灌流20 min后,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葡萄糖酸镁组在改良的K-H液中加入葡萄糖酸镁2.4 mmol/L,余同I/R组.检测心肌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心肌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实验2:每组8只大鼠,实验过程基本与实验1相同,仅将再灌注时间改为120 min,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观察实验1、2合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葡萄糖酸镁组与I/R组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VT:43.8%对100.0%,VF:12.5 %对75.0%,P<0.01);再灌流出液中CK、LDH含量显著降低[CK:(121.76±0.75)U/L对(132.33±1.73)U/L,LDH:(51.94±1.93)U/L对(62.73±2.18)U/L,P<0.01];心肌组织T-SOD活性显著升高[(49.12±0.54)NU/mg对(40.09±1.64)NU/mg,P<0.01];MD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MDA:(3.05±0.19)μmol/g对(3.94±0.16)μmol/g,AI:(27.79±1.59)%对(33.61±2.10)%,P<0.01].结论:葡萄糖酸镁对离体大鼠心肌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抗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陶贵周;贺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国产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评估第二代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TM,JWMS,China)的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71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主要观察术后平均18个月的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生存率、术后急性、亚急性及晚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71例患者90支血管的104处病变共植入了113枚支架.1例患者手术后3 d死亡,70例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期间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术后18个月无MACE生存率为98.6%,术后亚急性血栓发生率1.4%.结论:国产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有良好的中期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胡浩;常鹏;白锋;郭雪娅;林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PAI-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PAI-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家族性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57例汉族家族性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组)以及62名汉族无冠心病家族史的健康人(对照组)的PAI-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PAI-2基因Ser/Cys413(15 588位点)G/C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痛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GG基因型与冠心病相关,且CC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2.405,95%CI:1.059~5.667),GG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OR=0.303,95%CI:0.089~1.029).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28.88倍(OR=28.88,95%CI:1.96~437.62).结论:PAI-2基因Ser/Cys413(15 588)G/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而G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赵楠;张锦;张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发性食管憩室破裂食管胸膜瘘误诊1例

    患者男性,19岁,因发热伴胸痛2 d夜间急诊入院.于2005年6月1日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0℃,发热时不伴有寒战,胸部疼痛与呼吸及体位改变有关.在当地县医院予以抗炎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但胸痛未见明显缓解,遂转入本院治疗.

    作者:韦福起;王大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左心室血栓由左右冠状动脉同时供血1例

    患者男性,45岁,因间断胸痛10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向背部及左上肢放射,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能缓解.急送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症状间断发作,含服硝酸甘油能够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作者:谷国强;崔炜;杨晓红;刘苏;刘林力;陈立华;李保华;吴金凤;杨秀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关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问题的评估和处理

    心脏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内容.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非心脏手术病人(尤其老年人)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需要评估围手术期的心血管风险,并制订处理策略.给予病人以佳的评估和处理,是关系到其生命和健康的重大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外科和麻醉科医师会同内科(心脏科)医师协同进行.

    作者:罗心平;范维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疾病抗栓治疗进展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尽管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发展缓慢,但一旦斑块破裂,即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 [1].此时临床情况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作者: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厄贝沙坦的降压治疗和靶器官保护

    厄贝沙坦(安博维)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中的重要成员,自1997年首次批准用于高血压治疗至今,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获得广泛应用.近的研究显示,厄贝沙坦除降压作用外,还具有独立于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事件链干预作用,在左室肥厚、糖尿病肾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作者:周京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