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能在活体状态下对生物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成像、进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目前,磁共振分子成像、核医学成像和光学分子成像已成功应用于心肌再生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但每种成像技术都有各自的成像优势和不足.该文主要介绍三种成像手段在心肌再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及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成像手段.
作者:张成英;吴红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但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系统因子对血管内皮的作用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凝血酶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其在AS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为新型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作者:王旻;王园园;徐东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脂肪因子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家族成员,通过调控多种组织细胞功能,参与促炎或抗炎反应,影响内皮功能,介导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吞脂及骨样改变,新生血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生物学作用,其功能具有多效性及多样性特点,此文就CTRP蛋白家族参与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作一概述.
作者:刘珠慧;陆林;沈卫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免疫介导的疾病,临床表现多变,易于误诊.其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非侵入性检查、心肌活检等.急性心肌炎预后一般较好,但其部分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困难.该文综述了心肌炎的近期进展,包括病因学、临床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
作者:张辉;卢新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膜联蛋白(annexins)是一类依赖Ca2+结构相关的膜磷脂结合蛋白超家族,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有不同的膜联蛋白在执行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膜联蛋白A1有调控炎性相关酶、细胞黏附与迁移、细胞信号转导、增殖与凋亡、细胞分化和细胞骨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等功能.动脉粥样硬化从斑块的形成到演进及终破裂都有慢性炎症的参与.该文以炎症反应为切入点,阐述膜联蛋白和炎症的关系.
作者:安彦强;谢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以很好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体积大的血小板含有的颗粒多,代谢性、酶的活性以及聚集性都强,形成血栓的能力更强.临床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MPV显著高于非AMI者,其中MPV较高者发生全因死亡、再缺血、无复流等临床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对于AMI患者,MPV联合白细胞等指标对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证据表明MPV有可能成为临床筛选AMI高危患者的简单指标.
作者:王新宇;孙玉芳;高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解偶联蛋白(UCPs)由细胞核内DNA编码,在线粒体内膜表达,它能够通透线粒体质子梯度,减少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动力,使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UCP2是其中一个亚型,在心力衰竭时UCP2表达明显上调,在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细胞及线粒体Ca2+水平、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细胞凋亡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此文简述UCP2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作者:高艳辉;郑方方;孔一慧;李为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碎裂QRS波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无创心电学指标,碎裂QRS波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提高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及对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作用.碎裂QRS不仅是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之一,而且见于多种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及离子通道病等.它是全因死亡及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上述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丽;杨树森;于江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能感知并调节细胞的能量状态,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AMPK还能在整体水平通过细胞因子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等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研究表明AMPK活性紊乱与高血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文阐述了AMPK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以期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途径.
作者:刘宇坦;刘怡希;李为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患者空腹血糖(FPG)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患者580例,按FPG水平分为3组,对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随着FPG增加,病变部位的比例、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病变积分及支架数均增加.年龄<60岁的患者,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及糖尿病(DM)组的冠脉病变均重于正常空腹血糖(NFG)组;年龄60~74岁的患者,DM组的冠脉病变较NFG组严重;而年龄≥75岁的患者,FPG并不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脉的病变程度随着FPG增加而增加;<60岁的患者FPG>5.6 mmol/L或60~74岁的患者FPG>7.0 mmol/L,其冠脉的病变程度较同龄正常FPG组严重.
作者:陈晓庆;张震宇;王翔;曹衡;刘少稳;王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双嘧达莫负荷心肌铊-201(201Tl)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和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 SPECT显像在辅助诊断心脏X综合征中的应用. 方法:将74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按不同的负荷药物分成A、B两组,其中A组行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l SPECT显像,B组行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99mTc-MIBI SPECT显像.原始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进行分析.两组阳性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A组53例患者负荷显像均正常,静息显像有45例出现“反向再分布”,其余8例静息显像正常,阳性率为84.91%(45/53).B组21例患者有3例出现可逆性缺损,其余18例负荷和静息显像均正常,阳性率为14.29% (3/21).两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29.89,P<0.001).结论: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1 SPECT显像的“反向再分布”现象对心脏X综合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芳芳;娄樱;谢文晖;袁方;蒋锦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在评估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65例慢性房颤患者实施经食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组,检测并比较患者的BNP及其他临床资料. 结果:左房血栓组的血浆BNP水平高于无左房血栓组(93.27±22.13) ng/L对(54.19±19.04) ng/L.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高血浆BNP水平是慢性房颤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独立预测指标(OR=1.01,95%CI:1.00~1.15,P = 0.04). 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预测慢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指标.
作者:宋芝萍;张鹏;关平;柏晓璐;陈跃光;张大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2T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支架植入情况、住院期间和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发心梗、靶血管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 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共植入支架152枚,术后即刻TIMI3级获得率95.8%,住院期间死亡1例.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总MACE事件的发生率为5%,死亡2例,靶血管的再次血运重建4例,无再发心梗和支架内血栓发生. 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2TM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作者:张文全;王明瑜;金惠根;刘宗军;汪蔚青;杨伟;王东毅;汪志华;方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心脏磁共振通过不同类型组织的氢原子(质子)密度不同在长轴(T1)和横断面(T2)松弛时间的不同而成像.T1加权像上,心肌组织呈黑色,脂肪组织呈白色;T2加权像可显示心肌自由水影像,用于炎症或急性缺血所致心肌水肿的诊断.延迟钆剂显像技术拓展了心脏磁共振的应用领域,静脉注射含钆螯合剂后,心肌瘢痕或纤维化区域呈延迟钆剂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可用于不同类型心肌病瘢痕负荷的判断,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可用于识别左房纤维化,预测临床事件,并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
作者:孙育民;王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心律失常是重要的妊娠合并症,大多数妊娠期心律失常为良性经过,少数可在短时间内致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危及母体和胎儿的生命.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潜在的影响胎儿发育和健康的风险,应用时需兼顾.如何合理评估及治疗这类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者:孔令云;郭继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选择性药物是治疗心房颤动新的研究热点.选择作用于心房肌细胞可以避免室性心律失常,而多通道阻滞也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心房选择性药物——ⅠKur阻滞剂尚处于亚临床研究阶段,ⅠKach及ⅠNa阻滞剂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文章就新的心房选择性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焦嘉;廖晓波;周新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地高辛因其控制心室率及正性肌力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心房颤动(房颤)尤其合并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用药.然而近期的研究却证实地高辛可以增加房颤的发生率,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地高辛并不安全,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陈诤;刘少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心肌是能量代谢非常活跃的组织,线粒体的含量非常丰富.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细胞中除了线粒体形态发生改变外,线粒体相关的蛋白、线粒体DNA(mtDNA)、能量代谢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导致线粒体功能不全同时也破坏了线粒体内部的稳态.房颤心房肌细胞线粒体的改变可能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胡晓锋;王群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大鼠乳鼠心房肌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培养和鉴定方法. 方法:取1d龄SD大鼠心房组织,用0.1%胰蛋白酶和0.025%Ⅱ型胶原酶消化,将心房肌细胞收集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用差速贴壁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纯化心房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结合α-横纹肌肌动蛋白抗体免疫荧光鉴定心房肌细胞.结果:细胞培养24 h已完全贴壁,成梭形或三角形,无细胞搏动,细胞体积可逐渐增大.培养细胞经免疫荧光鉴定,95%为心房肌细胞 结论:该研究是一种较好的乳鼠心房肌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
作者:罗淋;刘志琴;杨龙;覃智芳;胥亚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近年来,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及植入式压力反射刺激装置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还有一些有效但尚存争议的降压设备及手段,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深部脑刺激术、呼吸调控仪等.
作者:肖宜超;刘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