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近年来心房重构机制研究逐渐深入,针对心房重构的房颤上游治疗成为研究热点。该文针对心房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顾俊;胡伟;刘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射频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结果评估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房颤的类型、操作技术、术者经验及随访方式和周期等。该文以现有的数据对房颤射频消融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消融成功的即刻指标,中、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以及射频消融对血栓风险、临床症状和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尚应方;梁兆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室肌发育不全性心脏病,它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差异大,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该文介绍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等。
作者:石琳;黄美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伊伐布雷定是临床用于心绞痛及心力衰竭患者稳定心率的药物,可减少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对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其他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伊伐布雷定。伊伐布雷定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但对快心室率异位心律无效。
作者:张梦雅;蔡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胸腺素β4可诱导内皮细胞分化、连接、迁移,促进血管形成,具有改善心肌血供、保护缺血心肌及促进心肌损伤修复的作用。该文主要介绍胸腺素β4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周新润;柯永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胸痛为急诊室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许多以胸痛为主诉的疾病病情凶险,需要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救治。超声检查实施便捷,并且可以实现床旁检查,随着超声设备和检查技术的发展,急诊超声在高危胸痛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主要介绍急诊超声在高危胸痛患者中的应用和进展。
作者:张中琳;陈远卓;彭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微小 RNA(miRNA)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调控作用。miR-27可以通过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该文就miR-27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调控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闫俊屹;周建;孙羽东;景在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手术成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保证。该文主要介绍 PCI 围术期及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常见临床问题的新进展。
作者:刘鸣;张文全;王明瑜;金惠根;刘宗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内受体超家族转录因子,具有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参与脂质能量代谢、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PPARα激动剂可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等患者的血脂异常,但传统的 PPARα激动剂存在剂量依赖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缺乏组织特异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新一代高选择性PPARα激动剂正在研发中。
作者:赵婷婷;王庸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作者:周建龙;陆敏;朱宗成;朱天哲;盛晓东;范韬;金骁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2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的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 <7.0%)与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 ≥7.0%),比较随访期间两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的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 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组相比,血糖控制达标组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 =0.039),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较高(P <0.05)。结论:控制血糖使 HbA1c<7.0%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柴熙晨;杜小娇;杨向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厄贝沙坦及缬沙坦3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长期服用 ARB 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用药情况分成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3个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小板聚集率(PAR)、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环氧化酶-2(COX-2)、血栓素 B2(TXB2)水平。比较经不同 ARB 处理的内皮细胞中,由 Ang Ⅱ诱导产生的 COX-2 mRNA 及蛋白表达量、TXB2水平。结果:氯沙坦、厄贝沙坦及缬沙坦组3组的 PAR分别为12.62%±0.74%、10.70%±0.70%和17.17%±1.44%,P <0.001;COX-2分别为(81.04±14.19)、(75.00±11.14)、(145.10±26.52)U/L,P =0.012;TXB2为(1577.00±161.90)、(1324.00±121.40)、(2025.00±154.10)pg/ml,P =0.004。与氯沙坦组相比,厄贝沙坦、缬沙坦组 COX-2 mRNA 及蛋白表达、TXB2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 <0.01。结论:厄贝沙坦、缬沙坦通过抑制 COX-2/TXB2表达,能更有效地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活性。
作者:李嫣然;王红艳;吴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胱抑素 C 基因(CST3)-15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及血胱抑素 C(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因疑似冠心病入院的2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30)及对照组(n=152)。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 DNA,应用巢式 PCR-直接测序技术检测 CST3-157位点 SNP,分析该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冠心病、Cys C 水平的关系。结果:汉族人群中 CST3基因-157位存在 G/C 突变,存在 GG、GC 和 CC 3种基因型, GG 型为野生基因型,无论等位基因频率或者基因型分布在冠心病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野生基因型 Cys C 水平明显高于突变基因型。结论:汉族人群中 CST3基因-157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无直接相关性,携带野生型者血 Cys C 水平较高。
作者:徐志强;黄少华;王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各类无创血管分子影像学检查和有创血管内高敏感光学成像可用于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该文就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阶段的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蒋再新;侯静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细胞内胆固醇稳态主要通过调节胆固醇生物合成及其内流、外流的方式来维持。亚细胞器参与了胆固醇稳态调节的各个环节。该文主要介绍亚细胞器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生理功能,以及亚细胞器功能紊乱与胆固醇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关系。
作者:胡泽波;马坤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胱抑素 C 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既往作为评价早期肾脏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主要介绍血清胱抑素 C 与心力衰竭及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敏;韩素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预处理可通过调节自噬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对自噬的调节可能与 Bcl-2结合的抗凋亡蛋白 BAG-1、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相关。此外,多种药物预处理也可以通过诱发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心肌损伤。该文介绍自噬在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邹丽华;刘晋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炎性小体是一类由凋亡相关微粒蛋白、半胱天冬酶(caspase)及 NOD 样受体组成的多蛋白复合物,它能介导 caspase-1活化,促进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前体成熟。该文主要介绍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性小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文卓;沈智杰;王肖龙;郭蔚;王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拮抗剂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中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5)、PCAS 组(n=10)、PAR-1拮抗剂组(n=10)。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法制备兔 PCAS 模型。PAR-1拮抗剂组于心肺复苏后10 min 给予静脉滴注 PAR-1拮抗剂 SCH79797(25μg/kg),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72 h 后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酐和胱抑素 C 水平;取肾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后行 HE 染色;采用 TUNEL 法测定肾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 测定肾组织半胱天冬酶(casepase)-3、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PCAS 组血清肌酐和胱抑素 C 水平明显上升,肾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有催化活性的 caspase-3裂解片段(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高,磷酸化 ERK (p-ERK)表达减少(P <0.05)。与 PCAS 组相比, PAR-1拮抗剂组肾组织损伤减轻,血清肌酐和胱抑素 C 水平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减少, 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而 p-ERK 表达显著增高(P <0.05)。结论:PAR-1拮抗剂 SCH79797能抑制 PCAS 兔肾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可能与 ERK 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作者:杨敬宁;肖敏;王学军;柴林;罗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 病例简介29岁男性患者,因“左上腹痛2个月,突发气促、胸闷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针刺样痛,伴气促,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脾肿大”,拟行脾切除术。术前患者发热持续20 d,体温高38℃,于白天升高,夜间恢复正常,伴咳嗽、咳白痰,痰中带血、量较少,外院予以抗感染治疗,并行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体温下降3 d 后,患者下床活动时突发呼吸困难,指末氧饱和度降至71%,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肺动脉 CTA 提示右下叶前、外基底段、左下叶基底段动脉栓塞,左下舌段动脉及左下肺动脉栓塞,予抗凝、抗炎等治疗后仍有活动后气急,遂转至我院。患者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5年,目前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中。
作者:周琳;曾金美;宋浩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71岁男性患者,因“活动后气促2 d,加重4 h”赴我院急诊,查体示血压78/42 mmHg,心肌损伤标志物轻度升高,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4144 pg/ml,D-二聚体7.33 ng/ml,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酸中毒。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出现动态改变,见图1,考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可能。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中段、右冠状动脉中段中端及远段远端见斑块,未见狭窄。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史,偶饮酒。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D-二聚体较入院前升高,床旁心脏超声提示右房增大(48 mm),左室壁稍厚,三尖瓣轻度反流(压差为27 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61%。肺动脉显示 CTA 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大部分分支内条片状低密度充盈缺损影(见图2),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予抗休克、溶栓、抗凝等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肺动脉 CTA ,并进一步检测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以及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有下肢静脉曲张史、平素久坐、经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已溶解。
作者:张莉;许向东;陈霞;李宏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糜烂破裂,引起继发性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终导致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阻塞、心肌缺血或坏死。近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学会(ESC)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对 STEMI 诊治指南作了修订,强烈推荐有条件的医院将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作为 STEMI 患者优先采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早期、快速、完全地开通 IRA 能改善 STEMI 患者预后。然而,在一些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心血管大会(如 ESC 大会)上,对直接PCI 的以下问题尚存在争议:多支血管病变直接PCI 时血运重建策略、血栓抽吸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应用、经桡动脉路径 PCI 的优越性以及某些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选择等。本文就上述争议焦点结合本人见解作一阐述。
作者:沈卫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