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小肝癌术后早期肠内高营养治疗对白细胞介素2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高营养治疗小肝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2、IL-2受体α(IL-2Rα)和可溶性IL-2R(sIL-2R)水平.结果:小肝癌术后早期联用肠内高营养治疗1周后,患者细胞因子IL-2和IL-2Rα水平迅速上升,sIL-2R水平明显下降;而常规静脉输液对照组患者的IL-2及IL-2Rα水平呈下降趋势,sIL-2R水平变化不明显,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肠内高营养治疗小肝癌术后患者,有利于尽快恢复患者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开展小肝癌术后早期肠内高营养治疗提供了实验证据.

    作者:朱金水;达炜;邹静;陈尼维;陈维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记忆T细胞与TNM分期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CD45RA、CD45RO在正常胃粘膜及胃癌中的表达,探讨记忆T细胞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方法:正常胃粘膜组20例,胃癌组75例,按TNM分期分为Ⅰ、Ⅱ、Ⅲ、Ⅳ组,标本以SABC免疫组化法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胃粘膜组CD45RO表达率为100%,阳性细胞数为125.7±14.7/HP;胃癌组CD45RO表达率为44%,阳性细胞数为83.7±26.7/HP,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CD45RO表达率为80.9%,Ⅱ组为50 0%,Ⅲ组为18.2%,Ⅳ组为10.0%;Ⅰ组与Ⅱ组间、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CD45R0阳性细胞数为107.5±8.5/HP,Ⅱ组为86.5±12.6/HP,Ⅲ组为70.3±13.3/HP,Ⅳ组为41.3±9.6/HP;Ⅰ组与Ⅱ组间、Ⅱ组与Ⅲ组间、Ⅲ组与Ⅳ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记忆T细胞表达率及阳性细胞数下降.当TNM分期上升时,其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故记忆T细胞可以反映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状态,从而判断机体预后.

    作者:王根和;沈志祥;沈磊;章恒雄;汪露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53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p53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21例肝癌标本中P5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和观察.结果:癌旁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5 cm)iNOS表达多呈阳性,非癌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5 cm)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iNOS在周边癌组织及浸入纤维组织的癌细胞中呈阳性,癌组织核心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p53阳性率为47.6%.p53表达阳性区,iNOS表达也呈阳性.PCNA的表达与p53及iNOS一致.结论:肝癌旁组织中p53的表达与NO相关,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程天明;袁爱力;李朝龙;潘石蕾;刘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氧化苦参碱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结肠炎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鼠结肠炎,对比OM组、DSS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疾病活动度(DAI)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两项指标在3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OM能够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和肠粘膜损害.

    作者:郑萍;牛凤丽;彭延申;曾民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表达及其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39例胃癌新鲜手术标本,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GST-π的表达,用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MTT)法检测原代胃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顺 (CDDP)、丝裂霉素(MMC)和阿霉素(ADM)4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39例胃癌标本的GST-π表达阳性率为66.7%(26/39),GST-π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明显相关.表达阳性者对CDDP和MMC显示了较强的体外耐药性,但与5Fu和ADM的体外敏感性无明显相关.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其对CDDP和MMC等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GST-π表达检测结合MTT体外药敏试验对判断化疗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计骏;朱正纲;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与病理学改变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并分析其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IgM水平在不同肝组织学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患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无明显相关(P>0.05),S0期显著低于其他各期(P<0.05),但S1~S4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NK细胞活性随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P<0.05),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IgA水平随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在肝纤维化程度各分期间尽管有差异,但无显著性(P>0.05).IgG水平随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加重有升高趋势,分别在G4(P<0.01)和S4(P<0.05)期高.相关分析表明NK细胞、IgA和IgG与肝功能指标和血清纤维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P<0.05),其他免疫功能指标与肝功能和血清纤维化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活性、IgA和IgG水平对辅助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作者:贾一韬;茅益民;陆伦根;范竹萍;杨文卓;宋育林;沈冠凤;罗鸿仔;李恩灵;曾民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红外能谱仪检测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的:验证红外能谱仪检测13C-尿素呼气试验(UBT)诊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可靠性,并与气体质谱仪检测结果作一比较.方法:对76例患者以红外能谱仪进行13C-UBT检测H.pylori感染,H.pylori感染状态由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以及细菌培养确定.其中17例患者的呼气样本分别用红外能谱仪与气体质谱仪进行检测.结果:76例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43例(56.6%),红外能谱仪进行13C-UBT的测定结果为41例(53.9%),其敏感性和持异性分别达到93.0%和97.0%.气体质谱仪与红外能谱仪的检测数值相差无几.结论:以红外能谱仪进行13C-UBT检测可靠、准确地诊断H.pylori感染,并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红外能谱仪与气体质谱仪一样可被广泛应用于H.pylori检测.

    作者:吴叔明;高琴琰;张德中;萧树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胃癌细胞BAX表达的关系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胃癌细胞原癌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TGF-β1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48h后收集细胞爬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作图像分析以获得量化指标.结果:胃癌细胞中BAX的表达在TGF-β1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定量光密度值为:实验组120.771±0.306,对照组110.346±0.17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癌蛋白BAX在TGF-β1抑制胃癌细胞系SGC-7901生长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乔文;胡家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对大鼠食管静脉曲张影响的酶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食管静脉曲张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初步观察使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可能性.方法:采用NADPH-d黄递酶组化染色与图像分析方法,观察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灌胃给药对食管静脉曲张大鼠食管壁组织学改变及NOS表达平均光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食管、粘膜下静脉壁及食管浆膜外静脉壁粘膜上皮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给予L-NAME后,食管壁NOS表达显著下调(P<0.01),L-NAME组10只大鼠中7只食管浆膜外静脉和粘膜下静脉迂曲扩张情况较模型组减轻.结论:大鼠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有NO的参与;L-NAME对大鼠食管静脉曲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张国;王天才;李勤;梁扩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干扰素-γ基因转导前后人肝癌细胞HepG1表型变化及基因表达图谱差异的研究

    目的:比较人肝癌细胞经干扰素(IFN)-γ基因转导前后细胞表型及基因表达图谱的差异.方法:①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IFN-γ基因转导前后人肝癌细胞HepG1表型的变化;②应用微阵列膜片分别与未转导及转导了IFN-γ基因的HepG1 mRNA进行杂交,同时设一转导空白载体LXSN的HepG1 mRNA与膜片杂交作为对照,比较杂交信号,获得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①IFN-γ基因转导的HepG1细胞生长速度减慢,表面绒毛结构数量增多,绒毛变细、变长,HLA Ⅰ类和Ⅱ类分子表达增高;②IFN-γ基因转导后,HepG1细胞有多种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基因较未转导IFN-γ时表达增高,一些较未转导IFN-γ时表达减低.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主要为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结论:IFN-γ基因修饰HepG1细胞后使细胞表型发生变化,并且在基因表达上也发生改变.运用微阵列技术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基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可为优化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蒋小陵;杨劲松;张腾飞;陈诗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川芎嗪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上观察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用免疫组化LSAB(1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法检测肠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浆P选择素含量.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性形成;粘膜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隐窝脓肿形成;川芎嗪治疗组小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病理学评分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时肠组织P选择素表达和血中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经川芎嗪治疗的小鼠P选择素明显下降.结论:P选择素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陈维雄;陈金联;陈尼维;朱金水;达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的置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后置放鼻胰管并收集胰腺癌(12例)及慢性胰腺炎(8例)患者胰液20例.结果:收集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量分别为86m1±27ml(56~140m1)和102ml±24ml(73~150m1).胰腺癌患者的胰液细胞学阳性率为8.3%,其癌胚抗原(CEA)值(49.04ng/L±29.70 ng/L)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18.84 ng/L±12.88 ng/L).结论:ERCP下放置鼻胰管方法简单,可获取足量的胰液,并可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

    作者:李兆申;周国雄;许国铭;孙振兴;龚燕芳;方裕强;刘枫;满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治疗的研究一直是H.Pylori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根除的难度逐渐增加,其原因是H pylori耐药菌株发生率的增加.近报道H.pylori耐药是全球性的,其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是根除H.pylori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及其一些相关抗生素为什么耐药?本文就近国内外对H.pylori耐药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一、H.pylori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克拉霉素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该药具耐酸和能溶解于酸性pH胃液中的特性及口服后生物利用率好、副作用少等优点.单一用药的H.pylori根除率为42%~54%,是目前已知抗生素中对H.pylori作用强的药物之一[2].因而,近年新的抗H.pylori二联或三联治疗方案中将其作为主要药物.然而,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产生,使含克拉霉素治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下降.Ducons等[3]采用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三联疗法,在克拉霉素敏感菌株中的根除率为83%,而在其耐药菌株中的根除率仅为20%.关于克拉霉素的原发耐药率各家报道不一,但一般都<10%.Baz-zoli等[4]报道,根除治疗失败者,对克拉霉素的继发耐药率至少为50%.因此,对克拉霉素的继发耐药比原发耐药更常见,也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郑小丽;王蔚虹;胡伏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国结直肠癌的人群筛检与监测现状

    结直肠癌(CRC)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列第四和第二位[1].在我国,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新统计显示,城市和农村CRC的死亡率分别为6.98/10万和4.72/10万,均列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五位,较70年代分别上升了31.95%和8.51%[2].其中,城市CRC的上升速度仅次于肺癌和肝脏肿瘤.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香港,其发病率已分别列恶性肿瘤的第四和第三位[3,4].业已表明,CRC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如早期CRC术后5年生存率在80%以上,而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40%~50%[5,6].因此,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结直肠癌预防的主要策略之一.本文就国内结直肠癌的筛检及监测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一、CRC筛检方案的建立CRC的筛检方法很多,国内各个单位所采用的筛检方案也不尽相同(见附表).由于粪隐血是CRC早和常见的症状之一,且检测方便简单,所以粪隐血试验(fecaloccult blood test,FOBT)成为CRC筛检常用的初筛试验.国外多采用化学法FOBT,如愈创木酯法,简便易行,甚至可用于家庭检测,其缺点是结果易受饮食影响[7,8].

    作者:靖大道;张亚历;李世荣;王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病因学研究现状

    结肠癌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约占结肠癌归因危险度的80%,主要与高脂防、高热量、低纤维素饮食及少体力活动有关;约20%的结肠癌归因危险度则与遗传背景有关,其中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FAP)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HNPCC),另还有部分结肠癌具有家族背景.本文就近年来结肠癌的病因学研究现状分述如下.一、饮食因素1.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与结肠癌: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对饮食与结肠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致癌物1,2-二甲基肼(DMH)诱导大鼠结肠肿瘤,实验大鼠分3组,所给的脂肪质与量不同,结果给予大量植物油的一组大鼠100%患结肠癌,给予大量动物脂肪的一组则85%发生结肠癌,而给予低脂肪饮食的一组仅50%发生结肠癌[1].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亦证明,结肠癌发病率高的地区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2,3].

    作者:靖大道;萧树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的影像学检查

    结肠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越来越多,但内镜检查和结肠双对比造影(DCBE)仍是目前的主要检查手段.DCBE和结肠镜检查具很好的互补性.通常结肠镜在显示粘膜病变、检测微小的隆起和凹陷病灶,特别是小的扁平状病灶方面要优于DCBE.另外结肠镜检查很少出现假阳性,并可在内镜下取活检和进行某些治疗.但在因结肠肿瘤、狭窄、痉挛等导致肠镜不能通过时,DCBE则有很大的帮助,并可在肠镜检查后加以补充.结肠镜检查中5%~25%患者的检查不完全,即检查未能显示直肠至盲肠的全部结肠,对这部分患者或肠镜检查失败者,可再作DCBE检查.在显示结肠全貌、结肠功能性改变、结肠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及结肠瘘道等方面,DCBE要优于肠镜检查.与结肠镜检查相比较,DCBE操作时相对容易、价廉且较为安全.Blakeborough等[1]报道,56 786例DCBE中仅1例发生死亡,其安全性较全结肠镜检查高5倍.由于目前采用数字影像,DCBE检查的X线剂量已较前明显减少.DCBE如能与乙结肠镜检查互补,对结肠癌和>5 mm息肉的检测敏感性可达100%[2].

    作者:陈克敏;钟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结肠癌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可无症状、体征或仅隐约不适、消化不良及大便隐血等.随着病变的进展,疾病干扰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遂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结肠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大便习惯的改变、便血、粘液脓血便、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贫血等,一般与病变所在部位、患者年龄及病理类型等有关.右半结肠癌患者由于肠腔较宽,出现稀便、腹泻症状,较少发生肠梗阻,便血也不多见,而腹部包块、腹痛、贫血、消瘦、乏力相对较多.右半结肠癌患者大便可呈果酱样或血液与大便均匀混合而不易察觉,可致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常因贫血而就医.主半结肠癌,特别是乙状结肠癌,因该处肠腔迂曲,且相对狭窄,而此时粪便已成形,故多表现为肠梗阻出现便秘症状.由于其破溃后出血覆盖于大便表面,很容易被患者察觉,故左半结肠癌便血较多见.左半结肠腔狭窄,原发癌多呈环状浸润生长,易致肠腔缩窄,故便秘多见.

    作者:徐萍;王崇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的流行病学

    结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位第四,每年约有40万男性和38万女性罹患此病[1].据统计,每年死于本病的患者约39万人,相对存活率不到40%.现有资料表明,其死亡率在低发病率的国家也在不断增长,而在高发病率的国家则逐渐下降.近年我国结肠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农村由1988年的5.29/10万上升至1994年的5.47/10万,域市由1988年的7.80/10万上升至1994年的8.96 10万,分别上升了3%和15%[2].一、结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人群分布:20世纪末期,结肠癌发病率迅速增长,特别是在男性和黑人中;80年代中期,白人结肠癌总发病率在下降,尤其是远段肿瘤发病率;近段中瘤发病率黑人显著高于白人且持续增高,而白人则开始下降[3].

    作者:张振书;马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的结肠镜诊断

    自临床开展大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术以来,早期大肠癌的发现迅速增多[1].以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关系学说解释大肠癌的发生已得到公认,即大部分大肠癌由腺瘤或经过一定的腺瘤期演变而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现的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表现均为隆起型,或在隆起的基础上有凹陷表现,病理上均有腺瘤组织存在.近年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内镜下染色、扩大内镜、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等技术的应用,日本发现了许多<1 cm甚至<0.5 cm的微小癌病灶,内镜下呈单纯平坦(Ⅱa)或单纯凹陷(Ⅱc)的表现;病理上表现为de novo,即没有腺瘤病变的早期癌,这在大肠癌的发生学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星;徐富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治疗的现状

    结肠癌是近年来消化道癌肿发病率上升快和显著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常较隐匿和缺乏特异性,误诊和漏诊屡见不鲜.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临床上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结肠癌总体治疗的观念和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下面就这方面发展情况作一概述.一、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癌肿的几个主要手段中,外科手术始终占主导地位,尤其对实体瘤来说,至今尚无一种治疗能完全取代,在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的21世纪,外科手术的重要性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强化了,因为手术切除肿瘤可提供比任何方法更大的根治和长期生存的机会.随着各方面认识的提高,尽管对结肠解剖、生理及病理等在某些观点上还存在着分歧,但总体而言,已比较趋向一致,且更显成熟.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策略

    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症状患者的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是无症状早期结肠癌患者的诊断.因为早期结肠癌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所以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当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贫血、便血、腹痛、体重下降或大便习惯改变等提示可能存在结肠癌时,应立即进行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检查.尽可能缩短确诊时间,时间越短,预后越好.而发现早期结肠癌的有效方法则是结肠癌的筛查,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筛查人群的选择,包括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②筛查的方案;③筛查的方法.几年前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和国家癌症学会推荐40~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高危人群包括:①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②家族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Jurlot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③大肠癌或大肠腺瘤患者的一级亲属;④有结肠癌病史者.

    作者:于皆平;田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道菌群失调及治疗进展

    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生存着100万亿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主要为细菌,有100余种,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中常见菌种有10余种:①菌数多的菌种有类杆菌、优(真)杆菌、消化球菌及双歧杆菌,每克粪便含有10~1 000亿个(109~11/g)细菌.这些细菌都是专性厌氧菌,为常住(原籍)的膜菌群,具有合成维生素、蛋白质,免疫激活和抗中瘤作用;此外尚有解毒和清理肠道内环境作用.正常而健康的专性厌氧菌肠菌群构成宿主对外袭菌的定植力,即形成防止外袭菌定植的屏障,具有重要的防御感染的能力.②菌数较少的菌种有大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及韦荣小球菌,每克粪便含有100万~1亿个(106~8/g)细菌.其生理作用主要是: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和完善免疫屏障;肠球菌能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乳杆菌能酸化肠内环境;韦荣小球菌能起免疫作用.③菌数少的菌种有葡萄球菌、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变形杆菌、假单孢杆菌及克雷伯菌属、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每克粪便含100~100万个(102~6g)细菌.这些细菌可以产生低水平的免疫屏障.上述细菌如数量波动在正常范围时,则维持正常的生理、免疫功能;一旦下列肠道菌群如葡萄球菌(正常菌群,1044~6/g)、变形杆菌(过路菌,菌量很少)、绿脓杆菌(过路菌,菌量很少)、梭菌(正常菌群,103~6/g)、大肠杆菌(正常菌群,菌量较多)、白色念珠菌(正常菌群,103~6/g)及类杆菌、厌氧链球菌、韦荣小球菌等菌量超过正常水平,就会抑制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正常繁殖和生理作用,引起菌群失调,可能发生内源性感染.

    作者:周殿元;潘令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酸性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是产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机制.近年的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其原因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H.pylori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样本资料1999年1月~2000年6月就诊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内镜中心胃镜检查者,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病变(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85例,男247例,女138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50.3岁±0.7岁.食管炎分级按Los Angeles分级法,A级:食管粘膜有一个或几个<5 mm的粘膜损伤227例;B级:同A级外,连续病变粘膜损伤>5mm 94例;C级:非环形的超过两个皱襞以上的粘膜融合性损伤42例;D级:粘膜有环状融合性损伤病灶22例.随机选择年龄相仿、性别相同,且在同一时期作胃镜检查的非反流性食管炎者作为对照组,共385例(男247例,女138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9.7岁±0.6岁.对照组中仅有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无烧心等反流症状,胃镜检查无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及肿瘤等.两组患者近1个月内均未使用抗H.pylori药物治疗.

    作者:史磊;戈之铮;胡运彪;施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