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慢性便秘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

    背景:盆腔器官脱垂是妇科常见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很可能是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促发因素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慢性便秘患病情况,初步探讨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的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慢性便秘的诊断参照罗马Ⅱ标准.结果:201例人选患者中.122例接受了电话问卷调查,应答率为60.7%.其中符合慢性便秘罗马Ⅱ标准者35例,患病率为28.7%,病程2~43年.轻度与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合并慢性便秘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对29.3%,P>0.05).结论:本研究中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慢性便秘患病率(28.7%)明显高于普通成年女性人群(4.28%~9.68%),慢性便秘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四方;刘晓红;朱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动力机制研究

    背景: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DGR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24 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以及夜间长时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结果:24 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后,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组:DGR阴性组(D1组)(7名)和DGR阳性组(D2组)(13名).D1组MMC周期数较D2组显著增加(P<0.05);D2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较D1组显著减少,十二指肠推进性蠕动减少(P均<0.05).D1组十二指肠MMC Ⅲ相逆蠕动发生率显著低于D2组(P<0.05).D2组发生MMC Ⅲ相逆蠕动前后10 min,胃内pH值分别为1.72±0.61和3.7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夜间MMC Ⅱ相晚期碱反流和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相、Ⅱ相早期和Ⅲ相(P均<0.05).结论:DGR的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MMC周期数、Ⅱ相晚期和Ⅲ相逆蠕动有关.

    作者:戴菲;龚均;罗金燕;董蕾;朱有玲;王学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症状谱、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理状态调查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其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目的:分析比较NERD和RE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78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胃食管反流以及相关症状评分、食管外症状、重叠症状、生活质量评价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价.结果:NERD和RE分别占GERD的60.8%和37.1%;与RE组相比,NERD患者以女性多见(P<0.05),平均年龄较轻(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在两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但RE组烧心频率较NERD组高(P<0.05),而NERD组胸骨后疼痛更突出,反食症状较轻.两组患者的食管外症状、重叠症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NERD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更明显.NERD组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RE组(P<0.05),且抑郁评分高.结论:本组资料中大部分GERD患者为NERD,NERD和RE的反流以及相关症状谱无显著差异,但NERD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生活质量下降,提示精神心理因素在NER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丽;孙晓红;陈春晓;柯美云;王智凤;方秀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梁海清;王世和;李延青;王福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生物反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背景: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生物反馈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的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与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的焦虑(39±8对31±13)和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和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作者:林琳;朱芬芬;林征;王美峰;丁美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食物抗原特异性IgG和IgE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背景: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于进食某些食物后出现症状加重.目的:测定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G和IgE,探讨食物过敏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符合罗马Ⅱ标准的37例IBS患者、28例FD患者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U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14种食物抗原特异性IgG和IgE,同时测定血清总IgE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行症状评分,分析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G水平与症状总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组血清中螃蟹、鸡蛋、河虾、大豆和小麦抗原特异性IgG水平显著升高(P<0.05),FD组血清中鸡蛋和大豆抗原特异性IgG水平显著升高(P<0.05).三组间血清总IgE水平和食物抗原特异性IgE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组和FD组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G水平与症状总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BS和FD患者血清中部分食物抗原特异性IgG水平显著升高,提示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潜在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左秀丽;李延青;李文捷;郭玉婷;曾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丁酸钠溶液灌肠对大鼠内脏感觉的影响

    背景: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感觉功能异常的研究,需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目的:以丁酸钠溶液灌肠建立大鼠结肠感觉过敏模型,观察其内脏感觉功能和结肠黏膜改变.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1 ml 200 mmol/L丁酸钠溶液灌肠,对照组予1 ml 0.9%NaCl溶液灌肠,每天2次,连续3 d.分别于灌肠前和实验开始后第3、6、9、12、15、18 d行结直肠扩张(CRD),观察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和内脏感觉压力阈值,以反映内脏感觉功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行结肠黏膜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第3~12 d,实验组不同CRD压力下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感觉压力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5~18 d,上述指标恢复至初始状态.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丁酸钠溶液反复灌肠可诱导大鼠结肠感觉过敏,内脏感觉功能恢复后,结肠黏膜改变同步恢复.该模型可用于IBS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作者:杜亚平;刘谦;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健康志愿者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性别差异

    背景:食管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性别因素对食管动力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动力的性别差异.方法:83例健康志愿者以及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NERD患者196例和RE患者104例纳入本研究.受试者行食管测压,测定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包括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收缩波幅、蠕动波传导速度和湿咽成功率).结果:RE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ERD组(69.2%对43.4%,P<0.05).健康对照组和NERD组男性基础LESP较女性显著降低(P<0.05),男性健康志愿者食管体部近端蠕动收缩波幅显著低于女性(P<0.05),男性RE患者湿咽成功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男性NERD患者LESP降低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45.9%对29.7%,P<0.05),男性RE患者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8.1%对 46.9%,P<0.05).结论:无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还是健康志愿者,男性的食管动力均较女性差.男性性别是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海霞;谢小平;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与FD的发病相关.FD患者多有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应激事件的经历,其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导致患者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和消化道症状,出现异常就医行为,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心理社会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脏感觉功能、胃运动功能等而影响F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心理干预可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对FD亦有一定疗效.

    作者:梁列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

    精神心理因素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之一,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数研究发现IBS患者伴随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心理异常,经历过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特征,但各地的研究结论存有一定差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精神心理异常是如何改变脑-肠轴的功能,从而参与IBS的发生、发展.在IBS的治疗中,精神药物和心理疗法都表现出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其疗效尚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

    作者:曹佳懿;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疑病、躯体化反应、应对机制、脑-肠轴等因素可能在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功能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支持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药物治疗.

    作者:林征;朱芬芬;林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技术的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上升趋势.目前诊断GERD的手段较多,如典型症状(烧心和反酸)、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等,尤其是GERD的诊断技术,包括初的X线钡餐以及食管放射性核素检查和24 h食管pH监测,到新近出现的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监测和无线pH监测等,为胃食管反流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作者:肖英莲;陈旻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食管病

    功能性食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近年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食管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多项研究显示功能性食管病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脑-肠轴机制影响食管动力和感觉功能,在功能性食管病患者的症状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异常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和预后.因此,在功能性食管病患者的治疗中,针对精神心理异常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艳丽;方秀才;柯美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感染后功能性胃肠病及其发病机制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类常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和特定症候群与多种因素相关.胃肠道感染和黏膜炎症背景作为FGIDs发病的诱因近年来备受关注.学者们将那些感染后发生的FGIDs称为感染后FGIDs(PI-FGIDs).本文就感染与FGIDs的关系以及PI-FGIDs发病机制中的动力异常、黏膜免疫改变、肠神经系统改变等内容作一介绍.

    作者:徐俊荣;罗金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一直是胃肠病学专家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逐渐认识到非糜烂性反流病与糜烂性反流病是GERD的两种不同亚型,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非糜烂性反流病较糜烂性反流病更难以完全治愈,本文就近年来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心理社会因素在FGI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的胃肠生理、症状表现和疾病行为,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诊要求和医疗费用.心理治疗能改善FGIDs患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与FGIDs的关系密切,加强对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FGIDs中作用的认识十分重要.

    作者:刘诗;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一、定义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1-3].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3].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