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G蛋白是一组转录抑制因子,其核心成分EZH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胃癌的进展相关.目的: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研究EZH2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从细胞水平探讨EZH2参与胃癌发生的机制.方法:使用EZH2小干扰RNA(siRNA)转染MKN45细胞,以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ZH2 mRNA和蛋白表达,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MatrigelTM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结果:EZH2 siRNA能有效抑制MKN45细胞的EZH2 mRNA和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EZH2 siRNA组MKN45细胞增殖抑制率为14.7%(P<0.05),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细胞数:(38.5±3.4)个/HPF对(92.7±9.7)个/HPF, 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和G2/M期.结论:EZH2 siRNA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证实EZH2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在胃癌发生中发挥作用.
作者:蔡干慧;陈晓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Syndecan-1是表达于肠上皮细胞的跨膜糖蛋白,与炎症密切相关,但其在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中的机制未明.脂多糖(LPS)在感染和炎症中均起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两者在肠道炎症中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LPS对肠上皮细胞Syndecan-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LoVo和HT-29,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yndecan-1表达,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不同剂量LPS(0~104 ng/ml)对SW480细胞Syndecan-1表达的影响.结果:SW480细胞中Syndecan-1表达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细胞株.随着LPS剂量增高,Syndecan-1表达降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LPS可能通过抑制Syndecan-1表达而参与肠道炎症的过程.
作者:谢晓云;陈烨;何雅婧;张绍衡;宋于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IF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分为对照组(RPMI-1640)、重组人MIF(rhMIF)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和LY294002预处理联合rhMIF组,并予相应干预.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HT-29细胞增殖状态,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 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rhMIF对HT-29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能增加细胞VEGF、IL-8 mRNA 表达和蛋白分泌,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P<0.05);而先予LY29400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rhMIF的上述作用,HT-29细胞增殖显著受抑(P<0.05),VEGF、IL-8 mRNA表达、蛋白分泌以及p-Akt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组总Akt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IF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可能是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李国庆;刘艳萍;冯霞;雷小勇;张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表达受基因印迹调控,IGF-Ⅱ基因印迹丢失(LOI)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目前较少见IGF-Ⅱ与结直肠腺瘤关系的研究报道.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中IGF-Ⅱ的表达及其基因印迹状态,初步探讨两者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12例增生性息肉和53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IGF-Ⅱ的表达,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IGF-Ⅱ基因印迹状态.结果:IGF-Ⅱ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在正常结直肠黏膜、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组织中逐级递增(P<0.05).正常黏膜、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组织的IGF-Ⅱ杂合子基因型比例分别为42.9%、41.7%和60.4%.杂合子标本中,腺瘤组织的IGF-Ⅱ LOI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和增生性息肉(68.8%对16.7%和20.0%,P<0.05).结论:IGF-Ⅱ LOI可能是导致IGF-Ⅱ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结直肠腺瘤发生以及向腺癌演变的重要机制.
作者:蔡军;张亚历;付祥胜;周永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其早期诊断率较低.目的:总结CD的临床特征,评价胶囊内镜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2008年9月确诊为CD的6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和胶囊内镜下特点.结果:69例CD患者中男35例,女34例,发病年龄17~73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便血等,以及贫血、低蛋白血症、消瘦、发热,肠外表现以口腔溃疡、关节痛多见,部分出现肛门病变、肠梗阻等并发症.病变范围小肠型占47.8%,结肠型占14.5%,小肠结肠型占37.7%.X线钡剂造影诊断率为44.0%(22/50),结肠镜检查诊断率为75.8%(50/66).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为62.5%(10/16),检出小肠病变10例,结肠病变2例,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病变、息肉样或鹅卵石样增生等.结论:CD病变以小肠累及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胶囊内镜检查能发现CD的早期小肠黏膜病变,对C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钱瑾;孟立娜;吕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部分研究显示细胞因子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胞因子产物与基因启动子、信号序列、基因内含子中的单核苷酸多态现象有关.目的:测定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从而探讨TNF-α、IL-6与UC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60例UC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的TNF-α、IL-6基因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浓度.结果:UC患者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UC病变位于全结肠者的TNF-α-308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和直肠组(P<0.05).UC患者血清TNF-α、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C患者不同基因型间血清TNF-α和IL-6浓度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发病的易感性无关;TNF-α-308GG基因型可能与UC病变范围有关;健康人中TNF-α、IL-6基因型是其血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UC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颖颖;杨幼林;马志斌;徐丹;刘芳;刘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白芍总苷(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其对炎症性肠病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TGP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分为结肠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TGP组(25、50、100 mg/kg TGP)和阳性药物对照组(100 mg/kg奥沙拉秦).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0.9% NaCl溶液灌肠).实验期间评估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2周后行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结果: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TGP组实验期间DAI均值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TGP组CMDI和TDI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结肠组织p-p38MAPK表达降低(P<0.05).高剂量TGP的疗效与奥沙拉秦无明显差异.结论:TGP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激活,抑制TNF-α分泌,促进IL-10分泌,改善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和结肠炎性损伤.
作者:周进;吴正祥;杨九华;吴强;杨枫;周国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5-脂氧合酶(5-LOX)是将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如白三烯类的限速酶,从而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结构和代谢.然而关于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选择性5-LOX抑制剂齐留通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将5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和齐留通组.以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ANP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6 h、12 h和24 h处死.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和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水平,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腺组织I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的表达,常规方法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NP 组同时间点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sICAM-1、sE-选择素和sP-选择素水平、胰腺组织I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表达以及胰腺组织MPO活性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经齐留通预处理后,除外6 h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上述各项指标均较同时间点ANP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5-LOX抑制剂齐留通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而有助于减轻ANP大鼠胰腺组织学损伤.
作者:陈敬涵;徐敏;吴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从肠道至肝脏的血液中富含细菌产物、环境毒素和食物抗原.肝脏依靠强大的天然免疫系统能快速有效地清除外来物质,而不引起有害免疫应答.肝脏富含天然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γδ T细胞.肝细胞表达多种Toll样受体(TLRs),其信号途径的激活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肝脏通过合成大量可溶性模式识别受体和补体成分在宿主防御微生物入侵和肿瘤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肝脏天然免疫系统还积极参与肝脏炎症、损伤和再生的过程.
作者:汤艳丽;马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广谱耐药的现象.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涉及到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肿瘤药物,其发生机制复杂,由多分子、多途径介导.本文就药物转运蛋白、酶类、5-氟尿嘧啶代谢酶学异常等因素介导肿瘤细胞发生MDR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孙颖;胡梅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研究已证实许多肿瘤中存在线粒体突变,如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以及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微卫星不稳定性,而正常组织中却未发现.目前尚不能证明线粒体突变是肿瘤形成的惟一原因,但其在细胞凋亡和活性氧簇引起的DNA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突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线粒体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崔海宏;韩英;王志红;王继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食管胃连接处(EGJ)系指食管与胃的交界,其组织学具有特殊性.贲门部是连接远端食管与胃底黏膜的区域,贲门是否存在及其真实长度仍存有争议.EGJ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有贲门炎、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RE易导致食管上皮发生肠化生而形成BE,贲门炎亦可导致肠化生.BE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上需加强随访.新近研究发现BE相关肠化生的形态学有一定特征性,常伴随出现混合型腺体、食管腺及其导管、复层上皮和胰腺腺泡细胞化生.从形态学上提高对BE的识别将有助于其临床监测.
作者:苗琪;陈晓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作者:刘岗;郭琳;王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干扰素的剂量、疗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可参考<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核苷(酸)类似物的选用应综合考虑其疗效和耐药问题,国内外新的指南基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推荐意见.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更多的证据说明抗病毒治疗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范竹萍;萧树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首选,化疗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对于可手术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目的是消灭术后微转移灶,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晚期胃癌患者通过全身化疗可延长总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就胃癌化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妍;王志明;刘天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病例:患者男,43岁,已婚.上腹不适伴腹泻一年,大便次数5~6次/d,无脓血.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拟诊克罗恩病(CD).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 g tid后,上腹部不适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至2次/d.半年后停用SASP.近一周腹痛又起,腹泻次数增多,达8~10次/d.外院腹部CT示:末端回肠、回盲部、盲肠、升结肠肠壁增厚伴淋巴结肿大,考虑结核.直肠周围低密度影,考虑脓肿可能.病程中无发热、盗汗等;体质量减轻约7 kg;有肺结核病家族史.于2007年4月12日收治人本院.
作者:郑家驹;王毓明;张勤英;庞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