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12年3期文献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UC临床特征评估中的价值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UC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癌变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治疗有效者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癌变时IGF-Ⅰ和IGFBP3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GF-Ⅰ和IGFBP3可有助于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在预测UC癌变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亚;陆忠凯;陈志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项腹水指标logistic回归模型对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

    背景: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尚缺乏兼具敏感性和特异性优势的单项指标.目的:建立腹水性质鉴别诊断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03例腹水患者,其中恶性腹水组50例,良性腹水组53例.检测端粒酶、DNA倍体、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CA153、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九项腹水指标,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确定概率预测值P的适诊断界点及其诊断效率.结果:端粒酶、CEA、CA153、SAAG四项腹水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模型P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适诊断界点为0.469,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8.1%,AUC和敏感性均优于各单项腹水指标.结论:与各单项腹水指标相比,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项腹水指标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诊断腹水性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邵建国;罗蕾蕾;陈琳;吴月平;陈建;孙源源;彭美娣;张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预后不良预测因素的研究

    背景:克罗恩病(CD)的临床过程差异较大,甄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内科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我国CD确诊时的临床特征并探讨CD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以2003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首次确诊并完整随访的275例连续CD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估算预后不良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为1.8∶1,中位确诊年龄为28岁,呈单峰分布:病变部位主要为回结肠型(L3型)和回肠末端型(L1型),分别占58.9%、21.1%;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型(B1型)为主(78.9%),22.5%的患者伴随肛周病变.共99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30.3%~83.7%.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年龄A3型(OR=6.743,95% CI:1.293~35.156,P=0.024)、疾病行为狭窄型(B2型)(OR=9.761,95%CI:2.831~33.653,P<0.001)或穿透型(B3型)(OR=44.387,95%CI:8.266~238.343,P<0.001)、伴随肛周病变(OR=3.645,95%CI:1.645~8.081,P=0.001)以及初治时需应用系统作用糖皮质激素(OR=5.775,95% CI:2.741~12.169,P<0.001)可能是CD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论:我国CD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确诊年龄呈单峰分布;病变部位以L3型为主,L2型相对较少.确诊年龄A3型、疾病行为B2型或B3型、伴随肛周病变以及初治时需应用系统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是CD患者3年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作者:杨荣萍;高翔;何瑶;陈白莉;肖英莲;陈旻湖;胡品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背景:Fxop3+Treg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免疫调节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F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F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FP组、FP上清液组、培养基组和双歧杆菌组.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变化,以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和TGF-β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明显,病理学评分显著增高(P<0.01);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血浆IL-10和TGF-β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2含量显著升高(P<0.01),IL- 10/IL- 12比值显著降低(P<0.01).经FP、FP上清液和双歧杆菌治疗后,除血浆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FP及其上清液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提高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

    作者:杨晓彤;张明明;洪娜;邱新运;于成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莫沙必利改善夜间消化不良症状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夜间上腹部症状是影响F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促动力药对夜间FD症状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不详.目的:探讨莫沙必利对FD患者夜间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前瞻性设计,连续选取主诉有夜间FD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的患者,经一周安慰剂治疗筛选,无安慰剂治疗反应者分别给予莫沙必利(5 mg tid)和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夜间症状评估以及夜间胃内pH值和胆红素联合检测.结果:共纳入43例有夜间FD症状的患者,28例对安慰剂治疗无反应.治疗后,莫沙必利组夜间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夜间胃内pH值和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安慰剂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莫沙必利组夜间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与夜间胃内pH值和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降低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莫沙必利能显著改善夜间F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夜间胃十二指肠胆汁反流有关.

    作者:颜秀娟;冯晨晨;刘宗亮;季洁如;陈胜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拉克替醇治疗便秘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

    背景:拉克替醇在国外已作为治疗肝性脑病和便秘的药物上市,但在国内尚未被推荐用于治疗便秘.目的:评价拉克替醇治疗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4个临床医学中心随机纳入符合便秘诊断标准和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起始剂量(第1d)为拉克替醇20 g,维持剂量(第2~7 d)为每天10 g;对照组起始剂量(第1d)为乳果糖20 g,维持剂量(第2~7 d)为每天10 g.每天早餐时一次服完,疗程7d.排便次数≥3次/d或粪便性状呈Bristol 6、7型时,可减半用量.结果:纳入疗效分析的病例数为129例,试验组63例,对照组6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便秘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均衡.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3d后有效排便次数转正常率分别为77.8%和77.3%,粪便性状转正常率分别为62.2%和56.5%,用药7d后分别为95.2%和95.5%、60.4%和60.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和4.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克替醇治疗便秘有效、安全,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徐中南;戴峻;施瑞华;孙士其;陈隆典;杨力;陆伦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英夫利昔、沙利度胺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疗程长,疗效欠佳,容易反复发作.目的:观察并比较英夫利昔、沙利度胺对TNBS灌肠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两者治疗IBD的作用机制.方法:4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0)、结肠炎组(n=12)、英夫利昔组(n=12)、沙利度胺组(n=12),后三组给予TNBS/乙醇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1d,英夫利昔组、沙利度胺组分别给予英夫利昔腹腔注射5 mg·kg-1·d-1、沙利度胺管喂200 mg·kg-1·d-1,连续7d后处死.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以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结肠组织TNF-α、VEGF、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结肠炎组大鼠DAI、CMDI、TDI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NF-α、VEGF、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给予英夫利昔或沙利度胺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英夫利昔、沙利度胺对大鼠结肠炎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两者通过抑制TNF-α、VEGF、caspase-3的表达,对IBD免疫、血管生成、凋亡过程起调节作用.

    作者:盛露露;杨晓娣;朱水津;马天乐;江石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amiRNA-Snai1逆转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顺铂的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多药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锌指转录因子Snail介导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可促成肿瘤对化疗耐药.目的:探讨人工合成microRNA-Snai1(amiRNA-Snai1)逆转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顺铂(DDP)耐药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转染amiRNA-Snai1质粒或阴性对照质粒的SGC7901/DDP细胞株(SGC7901/DDP-amiRNA组和SGC7901/DDP-Mock组),以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Snai1、耐药基因ERCC1、Snai1下游靶基因E-cadherin蛋白表达,以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经不同浓度DDP (0.01、0.1、1.0、10.0 mg/L)作用后的存活率,计算DDP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DDP耐药SGC7901/DDP细胞中的Snai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DDP敏感亲本SGC7901细胞(P<0.05).SGC7901/DDP-amiRNA组细胞Snai1、ERCC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GC7901/DDP-Mock组细胞(P<0.05),荧光强度明显减弱;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GC790 1/DDP-Mock组细胞(P<0.05),荧光强度明显增强.DDP对SGC7901/DDP-amiRNA组细胞的IC50值显著低于SGC7901/DDP-Mock组细胞(P<0.05).结论:以amiRNA-Snai1沉默Snai1基因表达可能通过下调ERCC1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而逆转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DDP的耐药性.

    作者:许春红;郭慧敏;王军;李建琦;陈敏;邹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肠三叶因子对肠黏膜保护与修复的研究

    肠三叶因子(ITF)由杯状细胞合成和分泌,是肠道的特异性保护因子,通过与黏蛋白的结合、抑制免疫反应和调节凋亡来保护肠黏膜.ITF对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促进肠黏膜损伤后重建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ITF对肠黏膜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章美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Her-2/neu基因表达及其靶向治疗在胃癌中的研究现状

    Her-2/neu基因又称C-erbB-2,是一种原癌基因,在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Her-2/neu,但在某些人类肿瘤中呈过表达,其表达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近年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存在Her-2/neu基因或蛋白过表达,可能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近年Her-2/neu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检测及其靶向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胡晓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酸分泌的调节

    胃酸分泌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壁细胞H+-K+-ATP酶是泌酸的终和关键环节.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途径包括旁分泌(肠嗜铬细胞分泌的组胺)、内分泌(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神经内分泌(肠神经节后神经纤维分泌的胆碱能),上述因子结合壁细胞膜上相应受体,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钙离子、cAMP等)激活蛋白激酶,使壁细胞胞浆管状囊泡运载H+-K+-ATP酶向壁细胞顶膜移行并终使酶嵌入壁细胞顶膜,在H+-K+-ATP酶的作用下与胞外K+交换,泵出H+.本文就壁细胞胃酸分泌相关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作一概述.

    作者:吴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胆汁酸对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的影响

    背景:胆汁反流是常见现象,其对胃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胆汁酸体外对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牛磺石胆酸钠(TLC)和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对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的影响.结果:第1~6 d,60~300 μmol/L TLC可明显抑制MKN-28细胞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300 μmol/L GCDC干预24 h可显著抑制MKN-28细胞生长.结论:脂溶性胆汁酸TLC和水溶性胆汁酸GCDC体外均可直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

    作者:王学伟;曹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我国Barrett食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EAC)发病率逐年增加,且EAC与Barrett食管(BE)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BE和EAC发病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尚无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通过检索PubMed和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我国BE和EAC研究的文章,探讨我国BE和EAC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检索词包括“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中国人”和“中国”.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伴肠化生的BE检出率很低,一般人群为0.06%,有症状者检出率为1.8%.目前已确定我国BE的危险因素有老年和食管裂孔疝,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吸烟和酗酒.我国BE的发生与性别和肥胖无关.内镜下大多数柱状上皮食管和BE呈舌状或岛状,长度<2 cm;我国长段BE非常罕见,尤其在女性人群中.近十年台湾和香港地区EAC的发病率很低,部分地区甚至有降低趋势.我国食管下段腺癌较少见,几乎所有胃食管连接(GEJ)处癌均以胃近端为中心生长.柱状上皮食管的临床意义及其是否存在恶变风险目前尚不清楚,需加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房殿春;黄勤;于成功;张军;陈旻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

    前言由英国胃肠病学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学会(AUGIS)和英格兰皇家手术学院临床效率小组支持,英国卫生部主办的国家胃食管癌审计组织成立并建立了服务准则,同时明确了今后的改进领域.过去10年间,胃食管癌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改变,下段食管癌和胃食管连接处腺癌的发病率进一步增加,成为常见的胃食管肿瘤,可能反映了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ORD)和肥胖症流行对本病的影响.伴明显合并症的老年患者的增加,亦给临床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来自医学和临床肿瘤学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根治性和姑息性治疗建立了新的实践标准.

    作者:英国和爱尔兰上胃肠道外科医师学会;英国胃肠病学会和英国肿瘤外科学会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