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12年4期文献
  • 泮托拉唑通过抑制自噬提高人胃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背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耐药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应用高效低毒性化疗增敏剂可优化化疗方案,提高疗效.前期研究显示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PPZ)预处理可抑制空泡型质子泵V-H+-ATP酶,逆转细胞内外pH梯度,提高人胃腺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目的:探讨PPZ能否通过抑制自噬提高人胃腺癌细胞对顺铂(DDP)的敏感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免疫荧光法和(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经PPZ或DDP处理或ATG7 siRNA干扰,或先予PPZ预处理或ATG7 siRNA干扰再予DDP处理的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的自噬体以及自噬特异性标记物LC3、p62、自噬相关蛋白ATG7、自噬调节关键分子mTOR表达,以CCK-8实验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结果:DDP能诱导SGC7901细胞自噬,PPZ能抑制SGC7901细胞自噬.PPZ预处理能增强DDP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上调mTOR蛋白表达,其作用与ATG7基因干扰一致.结论:PPZ预处理可通过抑制自噬提高人胃腺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TOR有关.

    作者:王军;陈敏;张晓琦;许春红;李建琦;邹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siRNA干扰纤维蛋白原α链基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背景:纤维蛋白原(FG)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糖蛋白.除凝血和纤溶外,FG在细胞增殖、血管发生、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目的:观察以RNA干扰技术抑制FG α链(FGA)基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FGA siRNA干扰质粒,将重组质粒pU6-FGA siRNA稳定转染人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同时设置空质粒载体pU6转染组作为对照.以RT-PCR、蛋白质印迹法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验证干扰效果,以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epG2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FGAsiRNA转染组HepG2细胞FG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载体转染组,细胞增殖显著受抑(P<0.00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01).结论:RNA干扰技术能有效下调人肝癌细胞的FGA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并促进其凋亡.FGA可能成为肝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作者:李莹莹;巴亚斯古楞;董菁;任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yr61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背景:Cyr61为CCN家族成员之一,义名CCN1,是一种分泌性蛋白.研究发现Cyr61过表达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Cyr61与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目的:检测Cyr61在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非癌胃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RT-PCR检测43例胃癌、40例癌旁非癌胃黏膜标本的Cyr61 mRNA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胃癌、80例癌旁非癌胃黏膜石蜡包埋组织的Cyr61蛋白表达,分析Cyr61在癌旁非癌胃黏膜和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胃癌组织Cyr61 mRNA相对表达量和Cyr61蛋白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非癌胃黏膜(Cyr61 mRNA:0.5286±0.2139对0.3450±0.1862,P=0.000; Cyr61蛋白:61.0%对32.5%,P<0.05).T34期胃癌组织Cyr61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2期胃癌组织和癌旁非癌胃黏膜(72.2%对39.3%和32.5%,P<0.05),T1-2期胃癌组织与癌旁非癌胃黏膜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yr61在胃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其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提示Cvr61可促进胃癌侵袭,并有望成为预测胃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张超;徐灿;王孟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NF-κB、caspase-8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背景:研究显示活化的转录因子NF-κB可通过抑制caspase-8表达发挥抗凋亡效应,从而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两者在胃癌中是否存在类似联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检测NF-κB、caspase-8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及其配对癌旁非癌组织,以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caspase-8 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两者在胃癌中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NF-κB蛋白表达强度和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P<0.01),caspase-8 mRNA相对表达量、caspase-8蛋白表达强度和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非癌组织(P<0.01),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的NF-κB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caspase-8蛋白表达仅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活化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8表达发挥抗凋亡效应.NF-κB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胃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沈俊俊;韩虹;李静;王燕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7例临床分析

    背景:上消化道大出血属急危重症,联合多种诊治手段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目的:探讨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在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经急诊内镜止血失败或止血成功后再次大出血的7例患者并给予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观察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明确病因诊断和止血效果的价值.结果:7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经镜下止血治疗后仍有严重活动性出血,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7例患者就诊后行急诊内镜的平均时间为4.4 h,选择性动脉造影平均时间为8.4 h.4例患者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其余3例表现为异常血管分支增粗紊乱的间接征象;给予弹簧圈栓塞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结论: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

    作者:李恕军;金鹏;陆晓娟;付蕾;王继恒;范如英;杨欣艳;赵晓军;李娜;田笑然;李京雨;盛剑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藜芦醇和吉西他滨联合用药对人胰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背景:吉西他滨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单独用药临床效果欠佳.白藜芦醇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氧化还原因子-1(APE1/Ref-1)的氧化还原功能抑制剂,具有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的特性,可能在胰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检测白藜芦醇和吉西他滨联合用药对人胰腺癌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发挥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BxPc-3分为4组:溶剂对照组、吉西他滨组、白藜芦醇组和联合用药组.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E1/Ref-1蛋白的表达.结果:作用于SW1990和BxPc-3细胞24 h、48 h和72 h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三组用药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作用于SW1990和BxPc-3细胞48 h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三组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均强于两组单独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SW1990和BxPc-3细胞APE1/Ref-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白藜芦醇和吉西他滨联合用药可明显加强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APE1/Ref-1蛋白的氧化还原功能而增加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陈素梅;熊光苏;吴叔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微生态制剂在UC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对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方案(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UC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截至2011.8)、MEDLINE( 1966.11~2011.8)、EMBASE (1975.10~2011.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1979.11~2011.8)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5.4~2011.8)等数据库,纳入微生态制剂组(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方案)与对照组(标准方案联合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4.2软件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包括533例患者.微生态制剂组的UC临床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分别为2.48(95% CI:1.54~4.00)和7.38(95%CI:1.65~33.06),临床有效率无明显差异(OR=2.64,95% CI:0.46~5.88),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 =0.22,95% CI:0.05~0.87).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方案对诱导和维持UC缓解的疗效优于单用标准方案.

    作者:陈瑞红;李远发;杨新;夏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ESI、简化CDAI和CRP在评估小肠克罗恩病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目前胶囊内镜评分指数(CESI)、简化CDAI和CRP在评估小肠CD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CESI、简化CDAI和CRP在评估小肠CD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终确诊为小肠CD的患者58例.分析简化CDAI和CRP与小肠病变范围的关系;评估小肠CD患者临床特征与CESI的相关性;计算简化CDAI和CRP判断胶囊内镜下炎症活动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对治疗后11例小肠CD患者行胶囊内镜复查,分析CESI改变与简化CDAI和CRP改变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小肠病变范围的简化CDAI和CR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CD患者临床特征与CESI无关;简化CDAI和CRP判断胶囊内镜下炎症活动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较低.治疗后,CESI改变与简化CDAI和CRP改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简化CDAI和CRP并不能反映胶囊内镜下小肠CD患者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小肠CD的胶囊内镜下黏膜修复情况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不一致,胶囊内镜下病变好转迟滞于简化CDAI和CRP的改善.

    作者:杨黎;戈之铮;高云杰;李晓波;戴军;张尧;薛寒冰;赵韫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对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背景:内脏高敏感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可调控内脏敏感性,改善IBS的症状.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IBS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色甘酸钠(DC)组和微生态制剂组.采用急性束缚应激方法诱导内脏高敏感模型.以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检测大鼠内脏敏感性,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ELISA法检测组织和血清组胺、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内脏敏感性、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和脱颗粒比例以及结肠组织和血清组胺、5-HT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经微生态制剂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D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可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感,可能与其抑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结肠组织和血清组胺、5-HT水平有关.

    作者:张芳芹;徐桂芳;赵东;邹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研究进展

    核基质相关蛋白改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使染色质发生折叠、基因复制保真度和基因表达发生改变.核基质结合区(MAR)结合蛋白(MARBPs)表达异常可影响染色质构成、干扰转录调控程序,致肿瘤形成.某些MARBPs特异性表达于肿瘤组织,是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指标.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MAR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急剧下调.本文就SMAR1在细胞生长、凋亡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罗金波;乔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炎症性肠病肠上皮重建的作用机制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新方法,其可通过促进肠上皮重建修复受损组织,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相关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SCs的多向分化、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肠道干细胞微环境三个方面.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新环;钟英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胃癌(C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率低.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目前针对GC的分子靶向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等.本文就进展期GC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择伟;宁守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益生菌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联系,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均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摄人益生菌制剂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较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抑制致病菌定植和繁殖、修复肠上皮屏障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致癌化学物活性以及抗氧化作用等,对结直肠肿瘤产生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就益生菌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杨静;朱元民;刘玉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几种培养幽门螺杆菌方法的比较

    背景:全球50%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其培养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研究不同培养基对H.pylori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并加入脱纤维绵羊血和3种动物血清(羊、马、牛)行H.pylori培养.以细菌形态、涂片镜检、快速尿素酶试验、PCR法和菌体浓度鉴定H.pylori.结果:添加脱纤维绵羊血和动物血清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均可成功培养出H.pylori,其中脱纤维绵羊血的固体培养基扩菌浓度高,添加马血清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H.pylori扩菌效果均较理想.结论: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H.pylori扩菌效果,其中添加马血清的培养基更易于分装和保存,值得推广.

    作者:刘琳娜;丁士刚;张静;石岩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粪便钙卫蛋白在全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背景:粪便钙卫蛋白(FC)对鉴别诊断肠道炎症性疾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其在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意义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FC在全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6~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溃疡 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息肉、肠易激综合征、食管炎、食管息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胃淋巴瘤患者共47例,以1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ELISA方法测定FC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C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下消化道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的FC水平显著高于结肠息肉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P<0.01),FC检测鉴别这两组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食管炎、食管息肉、胃淋巴瘤患者的FC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患者(P<0.01).结论:FC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王少东;施惠;陆恒;汪芳裕;魏娟;王震凯;刘畅;袁博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动物模型

    Barrett食管(BE)和食管腺癌(EAC)在西方国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以预见BE和EAC也将是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可用于研究病因学、发病学和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不同模型动物的食管特征,藉此反映不同动物作为BE和EAC研究模型的优势和潜力;介绍主要BE和EAC的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以基因改造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以及外科手术联合基因改造为基础的动物模型等;着重强调大动物,包括犬和猪在BE和EAC研究领域中所担当的角色;提出动物模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采用多个动物模型研究疾病的必要性.

    作者:房渝;任冬仁;陈浩;胡建国;陈晓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