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预防 EGVB 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s)是 EGVB 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仅1/3患者的肝静脉压力梯度对其治疗有应答;这可能与 NSBBs 受体及其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本文就 NSBBs 预防 EGVB 的疗效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段旭红;诸葛宇征;张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例:患者女,61岁,因腹痛1周于2015年1月1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出现腹痛,左上腹为主,呈阵发性,进食后加剧,无发热、腹胀,无恶心、呕吐。查体:腹软,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余无特殊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间断服用降压药物;否认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病史。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近幽门部见一条索物,一端插入胃黏膜,以活检钳将其拔出,插入部黏膜可见白色脓性分泌物。镜下观察判断其为尖锐枣核。再用取石篮沿枣核纵向套取出至体外。胃镜诊断:胃窦异物插入伴化脓性胃炎,行胃窦异物取出术。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9.76×109/ L,中性粒细胞73.6%。上腹部 CT 示:脂肪肝。予以质子泵抑制剂( PPI)抑酸,抗感染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愈后良好。
作者:申玉翠;徐建华;张其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结直肠癌是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较高。常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普通结肠镜检查、弯曲乙状结肠镜检查、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免疫化学粪隐血试验、粪便 DNA 检测、CT结肠成像以及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等,但这些检查均有缺陷。SEPT9 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检测外周血 SEPT9 DNA 甲基化水平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适合在易感人群中推广普及。本文就外周血 SEPT9 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褚文慧;吴开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神经鞘瘤(schwannoma)起源于神经鞘膜 Schwann 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多发生于神经节和神经干周围,部位以头颈部、胸腔、躯干、四肢居多,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相对少见,仅占全身神经鞘瘤的0.2%,其中90%为胃神经鞘瘤[1]。肠系膜神经鞘瘤十分罕见,截至2015-01-31,检索万方数据库仅有6例个案报道。
作者:孟晓明;樊利伟;宋鑫;李询;付晓霞;古彩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疾病。Wnt 信号转导通路可调控细胞生长、运动和分化,且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 Wnt 信号转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伶俐;陈小燕;朱蓉;赵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庞大而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幽门螺杆菌(Hp)作为外源性细菌,可与胃肠道微生态产生相互影响。研究发现 Hp 感染可致肠道内嗜酸乳杆菌数量增多,胃内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数量减少。Hp 根除治疗方案中的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亦可影响胃肠道微生态。同时,胃肠道微生态可影响 Hp 在胃黏膜的定植,在根除 Hp 时联合使用益生菌可有效提高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关月;张振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 IBD 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 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 IBD 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 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芦泽兰;乔宇琪;冉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评价胃黏膜功能的有效指标,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胃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亦成为研究热点。血清 PG 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廉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血清 PG 检测在胃癌预警和胃黏膜功能评价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邱宏毅;颜秀娟;陈胜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单气囊小肠镜(SBE)作为一种较新的小肠检查手段,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探讨。目的:评价 SBE 在可疑小肠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7月-2013年10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SBE 检查的73例患者共81例次检查的资料,分析 SBE 的适应证以及对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81例次 SBE 检查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3例次(40.7%),不全性肠梗阻29例次(35.8%),慢性腹痛或腹泻19例次(23.5%)。SBE 经口插镜深度平均为230 cm,经肛平均为100 cm。SBE 的阳性诊断率为67.9%,检出病变主要包括小肠溃疡、小肠炎症、小肠肿瘤和小肠息肉等。镜下治疗8例,其中止血治疗5例,息肉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SBE 是可疑小肠疾病的有效诊疗手段,其主要适应证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不全性肠梗阻。
作者:倪阵;陈虹彬;吕勇;刘炼炼;徐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并治疗结直肠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至关重要。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者的临床症状对结直肠息肉和癌的提示作用,为结肠镜筛查受检者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366例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纳入研究,采集其就诊时症状、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信息,分析结直肠息肉和癌的检出率以及不同临床症状与疾病风险和病变部位的相关性。结果:2366例受检者中,结直肠息肉和癌的检出率分别为20.5%和5.4%,有临床症状者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者(息肉:24.2%对4.5%,癌:6.4%对0.9%,P 均=0.000)。以腹泻(OR =1.213)、便血(OR =2.076)、粪便性状改变(OR =1.503)为首要症状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增高(P 均<0.05),以腹痛(OR=1.568)、便血(OR =2.837)、粪便性状改变(OR =2.206)、里急后重感(OR =1.735)为首要症状者的结直肠癌检出率显著增高(P 均<0.05)。以便血、粪便性状改变、里急后重感为首要症状者病变主要分布于直肠或左半结肠(P 均<0.05)。结论:腹泻、便血、粪便性状改变与结直肠息肉风险有关,腹痛、便血、粪便性状改变、里急后重感与结直肠癌风险有关,对有上述症状者强烈推荐行结肠镜检查。
作者:王玉富;王伟强;范占东;贾长龙;鹿志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是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目的:探讨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 AP 大鼠模型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5)、AP 模型组(n =20)和替普瑞酮治疗组(n =20)。造模大鼠腹部皮下注射雨蛙素,治疗组造模前后予替普瑞酮灌胃。以 ELISA 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淀粉酶水平,分别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ZO-1表达。结果:AP 模型组血清 IL-1、IL-6、TNF-α和淀粉酶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小肠黏膜绒毛坏死脱落,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明显增宽,occludin、ZO-1蛋白表达下调;替普瑞酮治疗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淀粉酶水平较 AP 模型组显著降低(P <0.05),小肠绒毛仍较完整,紧密连接致密,occludin、ZO-1蛋白表达增强。结论:在 AP 大鼠模型中,替普瑞酮可能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对肠黏膜屏障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郭晓榕;刘晓;李洁;吴敏;湛先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临床实践中,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良好的疗效,但确切机制不明。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健康雄性 BALB/ c 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低、中、高剂量雷公藤多苷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前四组自由饮用5% DSS 溶液1周复制结肠炎模型,同时予蒸馏水或相应浓度雷公藤多苷[9.01、27.03、81.09 mg/( kg·d)]灌胃,持续3周。观察各组动物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 RT-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TLR4 mRNA 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NF-κB p65表达,ELISA 法检测 IL-1α、TNF-α、IL-13含量。结果:雷公藤多苷组小鼠结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炎症改变,但均轻于模型对照组。各组雷公藤多苷组结肠黏膜组织 TLR4 mRNA 和蛋白表达、NF-κB p65表达和组织匀浆上清中的 IL-1α、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 <0.01),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除 TNF-α),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 <0.05),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 DSS 小鼠结肠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 TLR4/ NF-κB 信号通路激活及其下游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分泌而抑制结肠炎症反应。
作者:朱灵;周军;曹海军;钟继红;刘军;胡华军;李善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3号染色体短臂(3p)抑癌基因 CpG 岛甲基化表型(CIMP)涉及的甲基化异常见于多种类型的癌症中,但与胃癌的关系迄今仍未阐明。目的:研究胃癌中3p 抑癌基因启动子区 CIMP 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SP)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 hOGG1、VHL、RAR-B、hMLH1、SEMA3B、RASSF1A、BLU和 FHIT 共8个抑癌基因启动子区 CpG 岛甲基化状态。以每份样本中含有4个及以上甲基化基因定义为高 CIMP水平(CIMP-H)。分析 CIMP-H 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 VHL(P =0.030)、hMLH1(P <0.001)、SEMA3B(P =0.003)、RASSF1A(P <0.001)和 FHIT(P <0.00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 CIMP-H 发生率分别为44.0%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胃癌组织CIMP-H 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04),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 =0.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和 TNM 分期均无关(P >0.05)。结论:3p CIMP 异常状态可能在胃癌形成早期已发生,并影响肿瘤分化,导致淋巴结转移。
作者:韩梅;史冬涛;曹健;田文妍;张洪涛;陈卫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近期欧洲一项针对酒精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是区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有效诊断标准。目的:探讨 CLIF-C OFs在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鉴别 ACLF 的有效性。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 AD 患者274例,按 CLIF-C OFs 标准分为入院时 ACLF 组、入院28 d-ACLF 组和非 ACLF 组。分析 ACLF 组和非 ACLF 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结果:入院时ACLF 患者40例,27例为入院28 d-ACLF 组,非 ACLF 组207例。ACLF 组 TB、Cr、INR、ALT、AST、ALB、WBC、Child-Pugh、CTP、MELD、MELD-Na 评分均显著高于非 ACLF 患者(P <0.05),且年龄更轻(P <0.01)。ACLF 组肝、肾、脑、凝血、循环、肺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 ACLF 组(P <0.01),28 d 和90 d 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 <0.001)。入院28 d-ACLF 组上述指标与入院时 ACLF 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 TB 水平、28 d 内合并感染为进展为 ACLF 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 ACLF 群体,CLIF-C OFs 标准可将 ACLF 患者从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区分出来。
作者:丁茹;曾菠;陈柳莹;李淑婷;张楠楠;李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近年来,组织芯片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 TGF-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 Runx3、Smad4、Cdk2、p2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癌组织(n =130)癌旁组织(n =248)标本石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Runx3、Smad4、Cdk2、p21表达。结果:胃癌组织 Runx3、Smad4、Cdk2、p21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7.7%、35.4%、63.8%和70.0%,分别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4.1%、12.5%、18.1%和37.1%(P <0.05)。Runx3异常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Smad4和 p21异常表达仅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有关(P <0.05),Cdk2异常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和 TNM 分期有关(P <0.05)。除 Cdk2仅与 Runx3相关外,Runx3、Smad4、p21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两两相关。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Runx3、Smad4、p21异常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相应正常表达组(P <0.05);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Runx3和 Smad4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Runx3、Smad4、Cdk2、p2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由于四者间存在相互影响,Runx3和 Smad4能否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雷;陈国昌;宋振云;郜恒骏;陈卫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急性胰腺炎(AP)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 AP 患者入院后48 h 内的临床指标对 AKI 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 AP 患者,按照 KDIGO 标准分为 AKI 组和非 AKI 组,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慢性疾病患病情况,以及入院后48 h 内 Ranson 评分、BISAP 评分和生化指标,评估各指标对 AKI 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各指标与 AKI 的关联强度。结果:与非 AKI 组相比,AKI 组 Ranson 评分、BISAP 评分、D-二聚体、PCT、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P <0.05),血钙水平显著降低(P <0.05)。D-二聚体、PCT、血钙早期预测 AKI 的准确性较高,AUC 分别为0.881、0.803和0.78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PCT 和血钙与 AKI 关联强度较高(OR 均>7)(P <0.05)。结论:D-二聚体、PCT 和血钙是早期预测 AP 患者发生 AKI 的有效、经济的临床指标。
作者:林梦娟;黄振鹏;余保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老年患者在出血发病率、病因构成、临床表现、处理和预后等方面有其独特性。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评估和处理成为一种特殊且越来越常见的临床挑战。本文对这一主题进行详细综述。
作者:刘文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