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东北地区军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因素以及焦虑、抑郁情况调查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社会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焦虑、抑郁与 IBS 的关系日益被关注。目的:调查东北地区军人 IBS 患者的心理应激因素以及焦虑、抑郁情况。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北地区11400名军人,采用问卷调查进行 IBS 的调查,行 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焦虑、抑郁与应激因素的关系。结果:IBS 的患病率为15.9%,IBS 组焦虑、抑郁患病率分别为22.9%和26.6%,显著高于非 IBS 组的9.6%和12.4%(P <0.05)。IBS 组 SAS、SDS 评分分别为50.86±7.27和53.47±7.86,明显高于非 IBS 组的36.54±6.97和38.25±9.83(P <0.05)。IBS 患者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与感觉寂寞、情绪沮丧、训练强度大、工作压力大、与同事关系差、处置过突发事件或参加过军事演习等因素呈正相关(P <0.05)。结论: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 IBS 发生与应激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于洪波;戴林;周琳;彭海英;李爱萍;陈慧群;刘亚萍;张旭艳;刘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解读

    2014年1月31日-2月1日,“幽门螺杆菌(Hp)胃炎全球共识”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制订了下述内容共识:①Hp 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②临床上如何区别 Hp 引起的消化不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③胃炎适当的诊断评估;④何时、何人、如何治疗 Hp 胃炎。所有22个临床问题的24个陈述均达到>80%的共识水平。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刘文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乌梅丸对结肠炎大鼠δ阿片受体、β-抑制蛋白1、Bcl-2表达的影响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可能起有关键作用。目的:探讨乌梅丸对结肠炎模型大鼠δ阿片受体(DOR)、β-抑制蛋白1(β-arrestin1)、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 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乌梅丸组、美沙拉秦组和空白组,模型组、乌梅丸组和美沙拉秦组采用5% TNBS 和50%乙醇灌肠诱导结肠炎。造模成功后,乌梅丸组、美沙拉秦组分别予乌梅丸药液和美沙拉秦悬浊液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予0.9% NaCl 溶液灌胃,连续15 d,第16 d 处死大鼠,取结肠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 real-time PCR 检测结肠组织 DOR、β-arrestin1、Bcl-2蛋白和 mRNA 表达。结果:乌梅丸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损伤。模型组结肠组织 DOR、β-arrestin1、Bcl-2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0.05);乌梅丸组和美沙拉秦组 DOR、β-arrestin1、Bcl-2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OR-β-arrestin1-Bcl-2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 UC 发病过程,乌梅丸可能通过干预该通路发挥对 UC 的治疗效应。

    作者:张丽娟;陈小艳;范恒;段雪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外周血胃动素、神经肽Y和瘦素水平研究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探讨 FD 不同亚型与胃肠激素胃动素(MTL)、神经肽 Y(NPY)和瘦素(LEP)的关系。方法:57例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的 FD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上腹痛综合征(EPS)24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3例,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和餐后外周血 MTL、NPY、LEP 水平。结果:EPS 组、PDS 组外周血空腹 MTL 水平[(182.90±108.57)pg/ mL、(145.21±67.18)pg/ mL 对(224.47±64.55)pg/ mL,P <0.05]、EPS 组空腹 NPY水平[(57.40±28.75)pg/ mL 对(90.75±49.57)pg/ mL,P <0.01]、PDS 组空腹和餐后 NPY 水平[空腹:(38.25±20.66)pg/ mL 对(90.75±49.57)pg/ mL,P <0.01;餐后:(30.26±15.12)pg/ mL 对(65.23±54.42)pg/ mL,P <0.01]均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以 PDS 组为著;PDS 组空腹、餐后 NPY 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点 EPS 组(P <0.05)。三组间外周血空腹、餐后 LEP 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FD 不同亚型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并与胃肠激素水平有关,其中 PDS 亚型与 MTL、NPY 水平降低密切相关。

    作者:饶珈琦#;布小玲;陈浩;沙卫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基因组 DNA 上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h1型免疫应答增强对人结肠癌 LoVo 细胞的杀伤活性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肠道共生菌,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内 Fp 数量明显减少,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目的:探讨 Fp 及其基因组 DNA(fDNA)干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人结肠癌 LoVo 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将 Fp、fDNA 或酶解 fDNA(d-fDNA)与分离自健康成人的 PBMCs 体外共培养,MTT 实验检测 PBMCs 对 LoVo 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 法检测 PBMCs 培养上清液中的 Th1、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real-time PCR 检测 PBMCs Th1、Th2特异性转录因子 T-bet、GATA3表达。结果:与未予干预的 PBMCs 相比,fDNA 干预能显著增强 PBMCs 对 LoVo 细胞的杀伤活性(P <0.05),同时促进 PBMCs 的 IFN-γ分泌和 T-bet mRNA 表达(P <0.05),抑制 IL-4分泌和 GATA3 mRNA 表达(P <0.05)。Fp 和 d-fDNA 均未显示出上述作用。结论:fDNA 能增强 PBMCs 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 Th1型免疫应答有关。

    作者:张涛;张敏;汤爱荣;曹萍;谢丽娟;于成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

    背景:胶囊内镜(CE)因无创性、直观性以及较高的检出率,已成为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一线方法。然而,无论 CE 检查结果是阳性或阴性,均无法准确预测患者是否会发生再出血。目的:初步探讨 OGIB 患者CE 检查阳性或阴性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再出血率。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行 CE 检查并有随访数据的 OGIB 患者116例,分析 CE 检查阳性或阴性患者的再出血率以及与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E 诊断率为56.9%,总的再出血率为37.9%。CE 检查阳性患者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48.5%对24.0%,P <0.01)。男性、年龄≥50岁、高血压史、CE 检查前3个月内累计出血量≥500 mL 是CE 检查阳性患者再出血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凝血异常、未经特异性治疗是 CE 检查阴性患者再出血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 OGIB 再出血高危患者,CE 检查后应至少密切随访24个月;对于无危险因素的 OGIB 患者临床可避免重复检查。

    作者:虞竹雯;肖坤庭;徐小明;张陈霏;陈卫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生化指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早期预测价值的研究

    背景:急性胰腺炎(AP)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却居高不下,早期识别有重度发展倾向的患者并予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临床常用 AP 相关血生化指标对其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 AP 患者205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 AP(SAP)分别为92例、72例和41例,同期9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慢性病史、入院48 h 内血生化指标、Ranson 评分、BISAP 评分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四组间比较。以 ROC 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对 SAP 的预测效能,以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价其与 SAP 的关联性。结果:Ranson 评分、BISAP 评分、D-二聚体、血钙、降钙素原( PCT)、CRP、超敏 CRP (HS-CRP)、三酰甘油、血糖在四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钙早期预测 SAP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仅次于 Ranson 评分和 BISAP 评分,PCT 和 D-二聚体的准确性亦较高,但低于血钙,其他指标准确性均较低。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Ranson 评分、PCT 和 HS-CRP 与 SAP 的关联性强(OR 均>1000),血钙和 D-二聚体 OR 值分别为0.013和19.479。结论:血钙、D-二聚体和 PCT 是较好的早期预测 AP 严重程度的血生化指标。

    作者:林梦娟;黄振鹏;余保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缺血性结肠炎75例临床特征分析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缺血性结肠炎(I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IC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延迟诊断或误诊的发生率较高。目的:探讨 IC 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乌鲁木齐总医院75例 IC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特点。结果:IC 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数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结肠镜检查和药物亦可引起 IC。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和腹泻,病变主要位于左半结肠,发病类型以一过型 IC 多见。结论:具有相关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出现腹痛、便血、腹泻表现者,应警惕 IC 可能,并尽早行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经及时治疗,IC 预后良好。

    作者:孙金山;苏雪梅;雷婷;聂占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上腹痛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亚型上腹痛综合征(EPS)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EPS 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118例 EPS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天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0.5 mg bi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4、8周末,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焦虑、抑郁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又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9%对79.7%,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改善 EPS 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廖国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上海地区医务人员慢性便秘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随着现代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会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群总体的慢性便秘患病率不断升高。目的:探讨医务人员中慢性便秘的患病率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上海仁济医院1000名医务人员,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慢性便秘的调查。慢性便秘的诊断参照罗马Ⅲ标准,慢性便秘危险因素的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共986名医务人员完成调查,其中慢性便秘患者115例,患病率为11.7%。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解便时看书报玩手机、工作有压力、焦虑、抑郁可增加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而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多饮水、定时排便可降低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结论:慢性便秘在上海地区医务人员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的因素包括心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调整好精神心理状态,对预防慢性便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春英;袁蕙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胰腺炎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

    胰腺是内、外分泌功能整合的器官,其胰岛 B 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是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对保持体内血糖的稳态起重要作用,因此,胰腺疾病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胰腺疾病,但其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一直未得到重视。目前更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与新发糖尿病相关,监测急性胰腺炎后患者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琳;李学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胰腺炎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常见并发症。ERCP 患者的选择和术前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 ERCP 术后胰腺炎(PEP)的关键。胰管支架对预防 PEP 有一定作用,但具有局限性。NSAIDs 直肠给药是降低 PEP 发生率的有效方式。其余药物预防 PEP 的结论尚不明确。本文就 PEP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依尔潘艾山;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和消化道肿瘤的1%,每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恶性 GIST 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转移性 GIST 既往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目前,对直径≤2 cm 的上消化道 GIST 首选内镜超声(EUS)检查,直径>2 cm 的 GIST 因恶变程度高,首选手术切除,对于手术切除困难、风险高的病灶可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本文就 GIST 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朕华;廖专;李兆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抗抑郁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IBS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痛觉异常可能参与发病过程。抗抑郁药物可改善 IBS 患者腹痛、腹部不适、精神障碍、排便异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抗抑郁药物治疗 IBS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姜亚;汤玉蓉;林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镜超声在早期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食管癌是指来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内镜检查或体检时发现。早期食管癌以内镜下治疗为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一旦患者出现症状,则多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EUS)的日益成熟,使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大幅提高。此外,EUS 亦在早期食管癌术前分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 EUS 在早期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宇亭;徐灿;李兆申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