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8-7125
  • 国内刊号:31-179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病学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胃肠病学2016年第21卷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放大内镜结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避免误诊进展期小胃癌1例

    病例:患者男,58岁,因“腹胀,饭后恶心,纳差1月”于2015年3月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饭后恶心,纳差,无呕吐,无发热、头晕,无心慌、气短,无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等症状。遂收入院治疗。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可,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有胆囊结石史5年,已手术切除胆囊。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过敏史、家族史等。

    作者:熊秋棠;陈星;张娅;卢俊会;马瑞军;汪嵘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

    食管鳞癌、腺癌在临床病理工作中较为常见,食管肉瘤样癌则相当少见。此类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发生率仅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26%~1.46%[1],其组织学起源、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均与其他食管恶性肿瘤有所不同。现报道1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食管肉瘤样癌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姜宗丹;张予蜀;汪志兵;高波;王丽;张振玉;杨小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目前肠外表现对 UC 诊治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 UC 的肠外表现,提高对 UC 的认识水平。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 UC 住院患者共20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肠外表现。结果:本组 UC 患者男女之比为1.14:1,平均年龄(41.17±13.57)岁;平均病程(62.6±79.4)个月;直肠炎33例,左半结肠炎52例,广泛结肠炎123例;轻度 UC 49例,中度 UC 80例,重度 UC 79例。肠外表现总发生率为28.8%(60/208),其中13例(6.3%)具有1种以上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主要包括口腔溃疡(13.0%)、关节病变(11.1%)、肝胆疾患(3.8%)、皮肤病变(1.4%)等。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1.2%、28.8%、3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轻度 UC、中度 UC、重度 UC 之间肠外表现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4%、33.8%、27.8%)(P >0.05)。结论:UC 常伴随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识别有助于提高 UC 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范如英;王晓伟;陆晓娟;盛剑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底黏膜H+-K+-ATP酶活性的增龄变化

    背景:研究表明人胃底黏膜 H +-K +-ATP 酶表达随增龄有增高的趋势,但目前对 H +-K +-ATP 酶活性的增龄变化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增龄对 H +-K +-AT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月龄的雄性 Sprague-Dawley(SD)大鼠15只(分别为4月龄、21月龄、24月龄、27月龄、30月龄)以及不同年龄的比格犬19只(分为中青年组、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测定胃底黏膜 H +-K +-ATP 酶活性。结果:4月龄、21月龄、24月龄、27月龄、30月龄的 SD 大鼠胃底黏膜 H +-K +-ATP 酶活性分别为(4.850±0.312)μmol·mg -1·h -1、(5.466±0.379)μmol·mg -1·h -1、(6.068±0.228)μmol·mg -1·h -1、(5.733±0.767)μmol·mg -1·h -1、(6.223±0.428)μmol·mg -1·h -1,活性随增龄呈增高趋势(F =4.519,P =0.031)。中青年组、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比格犬胃底黏膜 H +-K +-ATP 酶活性分别为(11.087±4.320)μmol·mg -1·h -1、(8.549±3.250)μmol·mg -1·h -1、(12.071±2.820)μmol·mg -1·h -1,组间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339,P =0.290)。结论:大鼠以及比格犬胃底黏膜 H +-K +-ATP 酶活性随增龄无下降,甚至有增高的趋势。

    作者:庄艳;郑松柏;李小雯;张晓莉;刘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欧洲循证共识》解读

    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于2015年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杂志上发布了《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欧洲循证共识》。共识分为术前、术中、术后和特殊情况四个部分,结合重要的相关文献数据和专家意见形成共识,对我们更好地规范和推进 UC 的外科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本文对该共识中一些热点问题作一解读。

    作者:吴斌;钟敏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在诱导和维持成人克罗恩病缓解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肠内营养对克罗恩病的治疗理念经历了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近年其在治疗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重点评述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认识的历程、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克罗恩病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作者:杨红;金梦;钱家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克罗恩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是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纠正营养不良、诱导活动期疾病缓解和围手术期处理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肠内营养(EN)在 CD 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广受关注,本中心在系统性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CD,尤其是应用 EN 行 CD 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 CD 术前营养治疗指征、治疗疗效、治疗终点以及可能的机制等作一概述,以期为提高 CD 术前优化处理水平、规范术前营养治疗有所裨益。

    作者:葛媛媛;李毅;龚剑峰;郭振;曹磊;朱维铭;黎介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白细胞介素-17促进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蛋白表达

    背景: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辅助性 T 细胞17(Th17细胞)重要的效应因子,可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前期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 IL-17阳性表达细胞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然而 IL-17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 IL-17对人 HSC 细胞株 LX2活化和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 IL-17处理人 HSC 细胞株LX2,采用 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 Col-Ⅰ)、Col-Ⅲ mRNA 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结果:LX2细胞活力随 IL-17浓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IL-17处理组(100 ng/ mL)α-SMA、Col-Ⅰ、Col-ⅢmRNA 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5)。随着 IL-17浓度的增加,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逐渐增高。结论:IL-17可促进 HSC 活化以及 Col-Ⅰ、Col-Ⅲ表达,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丽;卞兆连;连敏;王绮夏;陈胜良;马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PSCA rs2294008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胃癌在病因学上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环境因素和宿主遗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往研究显示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 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非贲门部胃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目的:探讨 PSCA 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1月—2015年1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398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肠上皮化生328例,上皮内瘤变70例),同期4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PCR 直接测序法检测 PSCA rs2294008位点基因型,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 Hp 感染状态。结果:病例组 PSCA rs2294008位点 CC、CT、TT 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1),病例组 TT 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3%对9.4%,P =0.003)。与 CC 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 基因型携带者胃癌癌前病变风险显著增加(oR =1.840,95%CI:1.174~2.886)。以 Hp 阴性且携带 CC + CT 基因型者为参照,单独携带 TT 基因型仅轻微增加胃癌癌前病变风险(OR =1.783,95% CI:0.900~3.530),而单独 Hp 感染(OR =2.389,95% CI:1.799~3.173)和 Hp 感染且携带 TT 基因型(oR =3.335,95% CI:1.935~5.749)可使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后者作用更为显著。结论:PSCA 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癌前病变易感性显著相关,Hp 感染可进一步增加 TT 基因型携带者的发病风险。

    作者:吴炜;姜相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癌患者血清 IL-18、IL-1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慢性炎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目的: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的血清 IL-18、IL-1β水平,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324例胃癌、4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CAG/ IM)、20例轻-中度异型增生患者的血清 IL-18、IL-1β水平,胃癌患者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Hp)-IgG 抗体。分析血清 IL-18、IL-1β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 Hp 感染状态的关系,以 RoC 曲线评估两者对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从 CNAG、CAG/ IM、异型增生至胃癌,血清 IL-18、IL-1β水平逐渐升高,除 CNAG 与CAG/ IM 组间 IL-1β水平外,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肿瘤浸润深度 T3、T4、TNM 分期Ⅲ、Ⅳ期和 Hp 感染阳性的胃癌患者,血清 IL-18、IL-1β水平显著升高(P <0.05)。血清 IL-18、IL-1β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项检测(0.867对0.837和0.795)。结论:血清 IL-18、IL-1β水平在胃癌演进过程中呈动态升高趋势,且与胃癌生长、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能有助于胃癌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作者:刘忆;吴佳茗;陶丽华;包文霞;钱夷婷;陈卫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内脏敏感性与色氨酸代谢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色氨酸(TRP)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通过5-羟色胺(5-HT)信号通路和犬尿氨酸(KYN)代谢途径在相关酶的催化下生成5-HT,参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内脏高敏感的发生。目的:探讨 IBS-D 患者内脏敏感性与 TRP 代谢通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6月—201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的30例 IBS-D 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行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SRS)评分,以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内脏敏感性,以 RT-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结肠黏膜 IDo mRNA 和蛋白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5-HT、5-HIAA、TRP、IDo、KYN 和 KYNA 浓度以及IDo 活性和 KAT 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D 组 GSRS 评分显著升高(P <0.05),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和疼痛阈值显著降低(P <0.05),肛门直肠收缩压显著升高( P <0.05),血清5-HT、5-HIAA 浓度均明显升高( P <0.05),IDO mRNA 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 P <0.05),血清 KYN 浓度明显增高( P <0.05),KYNA 浓度明显降低(P <0.01),IDO 活性明显增高(P <0.01),KAT 活性明显降低(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 IBS-D 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和肛门直肠收缩压与5-HT、5-HIAA、TRP、KYN、KYNA、IDo 活性和 KAT 活性相关( P <0.05)。结论:TRP 代谢通路与 IBS-D 的内脏高敏感相关。

    作者:叶华;于丰彦;黄绍刚;张海燕;迟宏罡;邹颖;郑欢;郑学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分析

    背景: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明确病因是避免 RAP 复发的关键。目的:探讨 RAP 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 RAP 患者和130例单次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构成、病情严重度、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分析 RAP 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RAP 组和对照组病因构成、病情严重度、血清胆固醇、钙离子、白细胞计数、淀粉酶、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 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三酰甘油、血糖和 CT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3.260,P <0.05;t =2.720,P <0.05;t =2.162,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酰甘油、血糖和 CT 评分为RAP 的危险因素(oR =1.86,95% CI:1.05~3.68,P =0.03;oR =1.23,95% CI:1.01~1.50,P =0.04;oR =2.46,95% CI:1.00~6.03,P =0.04)。结论:血清三酰甘油、血糖和 CT 评分与 RAP 的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作者:蒯小玲;丁海芳;张健峰;刘肇修;管程齐;毛振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54例肠易激综合征门诊患者症状与饮食因素关系的调查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饮食因素是 IBS 患者腹部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调查饮食因素对西安周边地区 IBS 患者腹部症状的影响以及饮食调整策略的应用。方法:2015年2月—2015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以腹部症状为主诉且符合罗马Ⅲ IBS 诊断标准的54例患者纳入研究,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内容主要包括 IBS 症状、饮食习惯、引起 IBS 腹部症状的饮食因素以及患者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IBS 组日常饮食中的米食多于正常对照组,辛辣、油腻、生冷饮食、酸性饮料、饮酒少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诱发或加重 IBS 腹部症状的饮食依次为冷食(55.6%)、油腻饮食(55.6%)、生食(48.1%)、肉类(48.1%)和辛辣饮食(40.7%)。63.0%的 IBS 患者采取选择性食物剔除的方式应对其腹部症状,剔除多的依次为辛辣饮食(59.3%)、生食(48.1%)、冷食(44.4%)、油腻饮食(44.4%)和肉类(37.0%)。结论:饮食因素可影响西安周边地区 IBS 患者的腹部症状,选择性食物剔除是常用的症状缓解方式。国内外 IBS 人群中引起腹部症状的食物种类/饮食习惯不尽相同。

    作者:伍洁;张蓉;王瑾;张彦亭;张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MicroRNA 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 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目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miRNA 参与对肠黏膜屏障和黏膜免疫系统的调控,miRNA 表达异常与 IBD 的发生相关。本文就 miRNA 在 IBD 中的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嘉正;陈颖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进展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胃癌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胃癌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预后差,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形式的内镜相继问世,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亦随之提高。本文就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牛璐;梁树辉;吴开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细胞分离术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免疫因素在 IBD 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细胞分离术(CAP)作为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方法,可选择性滤过或吸附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诸多研究证实其对 IBD 有一定治疗效果。本文就 CAP 在 IBD 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虞艳;黄光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结肠胶囊内镜肠道准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肠胶囊内镜(CCE)作为一种新的诊断结肠病变的工具,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优点,肠道准备是CCE 检查的一个重要步骤,CCE 肠道准备质量与诊断准确性密切相关。本文就 CCE 肠道准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欢;王娜;刘刚;王策;张德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铜代谢机制及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铜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影响体内多种代谢酶的合成和功能,但铜过量会产生毒性。有关铜代谢的研究较多见,尤其是对肝脏毒性作用的研究,但系统性总结较少见。本文以铜在体内的代谢、铜造成毒性的机制、铜负荷与肝脏疾病为纲,系统阐述了铜对肝脏超微结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等的影响。

    作者:张亮亮;程楠;王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7年全国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