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登革病毒2型广东省分离株的鉴定及NS1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明确广东省南海市1998年夏、秋季一批发热、出疹患者的诊断,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其流行株的来源。方法收集疑似登革热(DF)患者血清52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进行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同时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25份发病早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病毒10份,经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RT-PCR检测证实为登革病毒2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1998年广东分离的登革2型病毒与ThNH-P28/93、C0166、16681、NGC、JAM、04、GD06/93和S1株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是:98%、97%、96%、96%、93%、92%、93%、91%。结论此次南海市登革热暴发流行为登革病毒2型感染所致。基因序列分析提示:1998年广东省南海市分离的登革病毒2型可能来源于泰国。

    作者:方美玉;赵文忠;刘建伟;白志军;田小东;林立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变异与拉米夫定治疗反应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变异对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例拉米夫定治疗(100 mg/d)48周时血清病毒核酸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其血清中HBV多聚酶(YMDD)变异情况,并观察其血清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在检出YMDD变异株的10例患者中(4例为YV550DD型,均伴L526→M突变,6例为YI550DD型),至52周为止,共5例出现HBV DNA突发(分枝DNA信号扩增法),其中2例伴ALT再升高。追踪其治疗前血清均未发生上述变异。而在末检出YMDD变异的9例患者中,1例出现DNA突发后又阴转,而另1例治疗过程中HBV DNA未阴转、ALT始终波动于正常值上下的患者,发现多聚酶其他部位的变异(G473→R.D477→N,D480→N,L491→M)治疗前后相同。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YMDD)变异与药物诱导相关,发生变异者较无变异者疗效降低;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该变异的检测将有助于其疗效监测。

    作者:张欣欣;韩永年;陆志檬;张东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介导内毒素所致体外培养肝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介导内毒素(LPS)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的细胞死亡类型。方法采用体外肝细胞/库普弗细胞混合培养,以光镜、电镜及抽提细胞DNA电泳观察受LPS刺激后NO产生增多所致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改变情况。结果受LPS刺激后,培养基中NO产物水平显著升高,肝细胞变小、变圆,细胞表面出泡,核染色质致密、结块,核膜皱折变形等,DNA电泳呈明显“云梯形式”。而同时加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后,培养基中NO产物水平显著降低,光镜、电镜及DNA电泳分析肝细胞均无上述改变。结论 NO介导LPS所致的混合培养肝细胞损伤主要为肝细胞凋亡,提示LPS通过刺激NO大量产生而诱导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其致肝损害机制之一。

    作者:张明森;许莉蓉;王宇明;顾长海;丁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免疫佐剂增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核酸疫苗免疫应答的小鼠初步实验

    目的观察小鼠实验中免疫佐剂QS-21对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核酸疫苗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基因枪轰击法接种HBcAg核酸疫苗或对照质粒,皮内注射法给予QS-21;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水平;51铬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 Balb/c和C57BL/6小鼠单用疫苗组和疫苗加QS21组的血清抗-HBc终点滴度均分别为1:328050和1:984150;两组的抗-HBc-IgG亚类均以IgG2a略占优势;当效:靶比为12:1时,Balb/c小鼠单用疫苗组和疫苗加QS-21组的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分别为51.1%和63 6%;C57BL/6小鼠两组的CTL杀伤活性分别为53.1%和68.1%。结论 QS-21对HBcAg核酸疫苗所诱导的小鼠特异性抗体及CTL应答均有增强作用。

    作者:黄祖瑚;刘宁;李军;唐保元;卢山;王世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2对DNA疫苗治疗小鼠丙型肝炎病毒的增强作用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基因DNA疫苗在体内对小鼠HCV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其的增强效果。方法构建含HCV C基因片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 HCV-C,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法将其转染小鼠骨髓瘤SP2/0(H-2d)细胞,经G418筛选获稳定表达HCV C抗原之后,以5×105个细胞/100μl,注射Balb/c小鼠右肋皮下,3 d后20只实验小鼠分成3组,即:空载体pcDNA3对照组、pcDNA HCV-C治疗组和pcDNA HCV-C+IL-12表达质粒治疗组。观察并记录成瘤时间、肿瘤大小及小鼠存活时间。结果重组质粒pcDNA HCV-C治疗组,使SP2/0-HCV-C细胞成瘤性显著降低,对HCV皮下移植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表达IL-12质粒联合接种后,治疗作用加强。结论佐以合适的细胞因子,有可能提高DNA疫苗的治疗作用。

    作者:冯志华;周永兴;杜德伟;焦成松;王全楚;贾战生;李谨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4株利什曼原虫表面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锥虫(T. cruzi)与利什曼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原则,首先以锥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为参考,对GenBank中的dbEST数据库检索,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L.major)一段309核苷酸片段,根据其序列合成探针,对硕大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文库筛选,首先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再以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为依据,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亚马逊利什曼原虫(L.ama.)、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 mtx.)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结果克降了4株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的基因。均为国际上首次克隆化基因,已被美国GenBank收录。结论实现了4株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化。

    作者:成军;钟彦伟;刘妍;董菁;杨继珍;陈菊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尿细胞融合程度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为了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早期尿细胞融合程度与临床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1.将155例患者7病日以内的尿细胞融合程度按有关公式换算为融合指数并与其血清中肌酐、尿素氮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2.把患者按照尿蛋白量+、++、+++、++++分为4组,比较组间早期尿细胞融合指数的差别;3.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危重型等四型,比较型间早期尿细胞融合指数的差别。统计学方法使用SAS软件。结果 1.血清肌酐、尿素氮值与早期尿细胞融合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340(P<0.0001)、0.8204(P<0.0001);2.不同尿蛋白量组间早期尿细胞融合指数有较明显差别。4组中,++++组尿细胞融合指数高于其它3组,F=13.53(P<0.0001),等级相关系数rs=0.4783(P<0.0001);3.不同型别间尿细胞融合指数有明显差别。轻、中、重、危重型尿细胞融合指数依次增高,F=93.68(P<0.0001),等级相关系数rs=0.6283(P<0.0001)。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尿细胞融合程度与病情发展和演变关系密切。

    作者:马立宪;吴世英;邵丽华;赵丽;孙淑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状况和意义。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509例非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用10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ELISA)轮状病毒阳性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腹泻粪便标本作电泳型对照。结果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为18.47%(94/509)。流行期为23 25%(93/400)远高于非流行期的0.92%(1/109),P<0.001;流行早期为30.83%(41/133)明显高于流行末期的16.70%(22/131),P<0.05;不同流行年份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RNA电泳型的主要构成与同期轮状病毒有症状感染的RNA电泳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流行早期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的高低和电泳型的主要构成可预测当年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的规模和电泳型。

    作者:赵长安;刘作义;程茜;邓一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氨基糖苷类药物高耐药肠球菌的检测及治疗选药建议

    目的研究实验室中及时、准确地筛选出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HLA)耐药和敏感的肠球菌,以便合理用药。方法用含单一HLA(庆大霉素500μg/ml;链霉素2000μg/ml)琼脂稀释法和HLA(庆大霉素120μg/片;链霉素30μg/片)纸片扩散法对172株肠球菌做平行筛选试验,用纸片扩散法联合药敏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对其验证。结果稀释法和扩散法肠球菌(ENC)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0%、59.3%,对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两法均为61.1%。另外,172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9%、14.0%、1.7%。80株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为阴性。结论高含量纸片扩散法是临床实验室检测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肠球菌的简便、可靠的方法。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的结果证实了两种方法完全符合。以上试验结果为临床医师联合用药治疗肠球菌感染提供了依据。

    作者:阎东辉;马纪平;靳景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鼠咬热一例

    患者男,36岁,农民。1999年5月27日在野外鸡舍劳动时被鼠咬伤右手食指,少许出血,未做处理。29日突发畏寒、发热,体温39~40℃,伴全身酸痛。在当地按感冒治疗热不退,于6月2日去县医院就诊。当时局部伤口已愈合.门诊给予庆大霉素和激素静脉滴注,热退并于当日回家。3 d后又复发,症状同前。持续3~4 d后未治疗自行热退。其后又反复一次。6月17日再次发作时,患者发现在胸部及双足背部有数个出血点,经县医院诊断为斑疹伤寒.给予四环素治疗,2~3 d后症状体征消失并维持约2 d,后于21日复发,24日即来我院。

    作者:逄金聚;吴力克;薛佩莲;李克英;梁冰;金卫中;杨东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麻疹合并脑炎、脑萎缩一例

    患儿女,11岁。因发烧5 d,出疹2 d,嗜睡、头痛、呕吐1 d,于1999年2月24日入我院。患儿病后前3 d,体温持续在39~40℃伴皮疹。当地乡村医生疑为“上感”,给青霉素、病毒唑、氟美松、APC、安痛定等治疗。病后第4天,体温降至36℃左右,麻疹突然隐退,继之患儿嗜睡、头痛、呕吐。入院时体检:体温36℃,脉搏90/min,呼吸24次/min。急性病容,嗜睡状。口腔粘膜未见麻疹粘膜斑,全身有大量隐退的麻疹痕迹。

    作者:李德启;王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肌囊虫病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一例

    患者,男,25岁,农民。心悸、胸闷10余d就诊。10 d前患者感心前区隐痛不适、心悸,并渐出现胸闷、头晕、恶心,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但不具备夜间阵发性的特点。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吞咽困难,心前区隐痛于咳嗽或深吸气时不加重。起病后曾于当地诊所按“心动过速”予心得安口服治疗,疗效不显著而来我院。

    作者:丁保民;韩明锋;赵凤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间型链球菌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一例

    患者,男,65岁。以发作性头晕6年余,发热3个月就诊。患者曾于1992年9月出现发作性头晕,多于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可缓解。1996年5月和1998年11月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住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及狭窄。经扩血管,强心治疗好转。此后一直服用地高辛,倪福达,病情平稳。

    作者:徐雅萍;崔岩;李玉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病毒治疗与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变异

    (-)-2′-脱氧-3′-硫代胞嘧啶核苷(<->-2′-deoxy-3′-thiocytidine, 3TC,又名拉米夫定,Lamivudine)、(-)-2′-脱氧-5-氟-3′-硫代胞嘧啶核苷( <->-2′-deoxy-5-fluoro-3′-thiocytidine, FTC )、 2′-3′-双脱氧胞嘧啶核苷(2′-3′-dideoxycytidine, ddC)、β-L-5-氟-2′-3′双脱氧胞嘧啶核苷(ββ-L-5-fluoro-2′-3′-dideoxycytidine, β-L-5FddC)等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系列抗病毒药物,主要用来进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其作用靶位是HIV-1和HBV的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RNA-directed DNApolymerase, RDDP, 又称逆转录酶,reverse tran scriptase,RT)。

    作者:于乐成;顾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腺素α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2例

    胸腺素α1(Tal),是胸腺提取物第五组份(TF5)中主要免疫活性成分,由28个氨基酸(aa)组成,促使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具有使机体能有效发挥免疫防护功能[1]。对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疗效已有报告[2.3],而在慢性重型肝炎(SCH)中的治疗作用报告甚少。

    作者:高涛;王渭康;蒋伟伦;苏智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军团菌肺炎17例临床分析

    嗜军团菌肺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及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表现复杂,常规实验室检查与X线缺乏特异性。现将我们收治的17例军团菌肺炎报道如下。

    作者:孙持慧;马犁;孙力军;白玉兰;李丽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婴幼儿鼻咽部及眼结膜沙眼衣原体检测与初步基因分型

    沙眼衣原体(Ct)既是成人性病又是患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菌[1,2]。Ct分型是流行病学研究所必需的,基因分型已成功地用于成人泌尿生殖道分离株[2,3],但迄今未见对患儿Ct分离株分型,现将我们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余加林;吴仕孝;刘官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感染临床特征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在我国是感染HBV的主要途径。围产期或幼龄期感染后90%以上将发展成HBV慢性携带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但对于HBV慢性携带者母亲的婴儿尽管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主动联合免疫,仍有5%~15%免疫失败。

    作者:吕晴;朱启镕;愈蕙;段恕诚;熊思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于2000年9月11~15日在西安举行。大会共收到论文1 600余篇,经审定录取900余篇。大会到会人数为1 100余人,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大会交流了近两年来关于病毒性肝炎和肝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就代表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学术讨论。会议期间,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了修订。这次大会是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体现了我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研究的新成就。

    作者:成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视我国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与开发

    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指用人工方法来替代严重肝病患者衰竭的肝功能、为患者提供支持治疗的装置与方法,在人工器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人工肝利用生物方法(主要是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为理想的体外肝功能支持方法,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肝衰竭患者带来了大的生存希望。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重型肝炎发病率很高。

    作者:王宇明;陈耀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生儿麻疹

    编辑同志:新生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免疫力,一般在6个月内不发生麻疹。但母体既往未感染过麻疹,新生儿也无被动免疫,因而可发生感染。现报告1例新生儿麻疹。1月龄男婴,因发热7 d伴皮疹4 d入院。体温逐日上升高达39.r℃,发热4 d开始耳后发际出现淡红皮疹、后渐及额、面、颈、躯干及四肢,直至手掌及足底。其母分娩后半月曾患麻疹。母乳喂养,母子接触密切。查体:急性病容,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弥漫性红色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压之退色。口腔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两肺可闻湿喘呜。住院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血麻疹IgM抗体(+)。

    作者:王仲琴;权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胰腺炎

    编辑同志:汉坦病毒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其主要受损脏器有肾脏、肝脏、心脏、胃肠道、肺、脑垂体和肾上腺并发胰腺炎者罕见报道,现报告1例以引起同道注意。男性,45岁,农民。畏寒、发热、全身酸痛5 d,伴少尿1 d入院。既往无胆、胰疾病史。体检:体温38.2℃,呼吸25/min,血压18/12 kPa(135/90 mm Hg)。全身轻度浮肿,酒醉貌,球结膜充血,双侧腋下搔抓样出血点。双肺(-),腹部胀气,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4.8×109/L,中性0.50,淋巴0.44,血红蛋白188 g/L,血小板60×109,异常淋巴细胞6%。肝功能:总胆红素9.9 μmol/L,直接胆红素3.7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222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275 U/L。肾功能:尿素氮15.8 mmol/L,肌酐260 μmol/L。出血热抗体阳性。尿常规:蛋白(++);大便隐血(++)。入院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予抗病毒、利尿、纠正酸中毒等治疗。次日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先后3次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淀粉酶>500 U/L(正常1~96 U/L),尿淀粉酶>700U/L(正常1~500 U/L)。彩超示胰腺增大,回声不均。经禁食、抑制胰酶分泌处理1周后,腹痛消失,淀粉酶恢复正常。患者经过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后痊愈出院。

    作者:金莉英;张燕鸣;汤似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 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祝贺与寄望

    光阴荏苒,自我1982~1988年首任《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以来,已近20年了。在我眼里本刊犹如一个初生婴儿茁壮成长,而今更健壮、更成熟了。看到《中华传染病杂志》在这20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如今又逢刊物由季刊改双月刊,使广大感染病领域的医生有更大的天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更感到由衷的兴奋。

    作者:王季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评《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病》一书是由长期从事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专家编写的专著,主编聂青和博士是国内在感染性腹泻方面论著颇丰、临床与科研工作扎实并卓有建树的年轻专家,主审李梦东与王其南两教授在传染病领域更是以临床与实验工作的高深造诣而著称。在国内,这应该是首次以专著形式出版感染性腹泻病,这对于感染性腹泻病以及传染病学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具重要意义。

    作者:翁心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