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志贺菌属肠毒素ShET1/ShET2的基因型PCR分析

    目的对福氏2a志贺菌肠毒素ShET1和肠毒素ShET2进行基因分型,提高福氏2a志贺菌同源克隆鉴定系统的分析水平.方法对93株分离自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福氏2a志贺菌用PCR法检测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93株福氏2a志贺菌按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分为4种基因型,即12株ShET1(-)/ShET2(+),14株ShET1(+)/ShET2(-),59株ShET1(+)/ShET2(+),8株ShET1(-)/ShET2(-).结论福氏2a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PCR检测可用于福氏2a志贺菌的初步筛检.

    作者:郝加虎;叶冬青;王红;钟文龙;夏桂枝;黄芬;俞守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致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各系统的病理变化,探讨SARS发病机制.方法对北京市6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系统尸体解剖,并进行肉眼、常规HE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原位杂交检查.结果电镜和原位杂交显示SARS-CoV侵犯多种器官的多种组织,SARS-CoV样的病毒颗粒可见于包括血管内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原位杂交显示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都有SARS-CoV的基因存在.致死的SARS对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损害严重.弥漫性肺泡损伤是肺内的主要病变,表现为渗出性、增生性和纤维化三种病变的混杂.渗出性病变是早期改变,肺泡腔内大量蛋白性液体渗出,部分肺泡内多量纤维蛋白渗出,并可见多量红细胞;肺泡壁蛋白性透明膜形成.增生性病变为中期改变,主要表现为脱屑性肺泡炎.纤维化病变为晚期改变,在透明膜和纤维蛋白渗出的基础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肺泡内逐渐发生纤维化;肺间质明显增宽,其内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脾和淋巴结的淋巴组织萎缩,T细胞和B细胞大量减少,以T细胞减少更明显.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脾和淋巴结内出现具有异型性的活化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原位杂交显示含有SARS-CoV基因,细胞来源还不完全清楚,称之为SARS细胞.2例发生心肌细胞变性,甚至灶状坏死.6例均可见肝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脂肪变性,2例发生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坏死.3例发生肺曲菌感染.结论SARS是一种多器官、多种组织损害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中呼吸系统和免疫器官损伤严重.

    作者:宫恩聪;高子芬;郑杰;张波;钟延丰;邹万忠;方伟岗;刀文彬;顾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HIV-1辅受体的配体在HeLa细胞的表达及其对合胞体形成的抑制

    目的观察HIV-1辅受体的配体、趋化因子RANTES和SDF-1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MV-R-K-S-K在HeLa细胞系表达,并对其抗HIV-1感染作用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应用PCR扩增RANTES-KDEL基因,鉴定后与真核表达质粒pCMV-S/K连接,构建RANTES和SDF-1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MV-R-K-S-K,酶切鉴定并测序.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及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RANTES和SDF-1表达.合胞体形成实验初步检测其抗HIV-1感染的作用.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成功构建了pCMV-R-K-S-K双顺反子表达载体,间接免疫荧光及放射免疫沉淀法证实RANTES和SDF-1可以表达于HeLa细胞.pCMV-R-K-S-K转染能够抑制M和T嗜性HIV-1膜蛋白诱导的合胞体形成.结论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MV-R-K-S-K转染的HeLa细胞可以表达HIV-1辅受体的配体RANTES和SDF-1,并能抵抗HIV-1感染.

    作者:张颖;白雪帆;孙永涛;黄长形;李光玉;王九平;潘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源性抗-HBc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目的构建人源性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为筛选人源性抗-HBc单链抗体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直接从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合成全套人抗体可变区引物扩增抗体可变区基因,并将重、轻链可变区基因进行拼接装配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重组于噬菌粒载体pHEN1,转化抑制型大肠埃希菌E.coliTG1,以辅助噬菌体援救后,构建成人源性单链噬菌体库.结果成功地构建了人源性抗-HBc单链噬菌体库,库容量达106.结论利用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可以成功构建人源性单链抗体库,并达到建库标准,可进一步从中筛选人源性单链抗体.

    作者:汤正好;马会慧;李刚;黄呈辉;卢建溪;姚集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基因同源性的分析

    目的对江苏省徐州地区O157:H7的病原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O157:H7菌株毒力基因谱进行检测,同时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O157:H7菌株的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流行地区分离的O1 57:H7菌株,100%携带Hly、eaeA基因,95.35%携带SLT2基因,11.63%携带SLT1基因.脉冲凝胶电泳图谱表明流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与日本分离的O157:H7菌株有明显差异,为不相关菌株;与国内标准菌株882364为近似型(相似,但不相同).流行地区患者分离菌株与外环境家畜家禽粪便及昆虫肠道分离菌株的脉冲凝胶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携带O157:H7菌株的家畜家禽可能是导致疫情发生的传染源.脉冲凝胶电泳方法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对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技术简便、省时.

    作者:杨晋川;景怀琦;李洪卫;逄波;赵广法;徐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表现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胸部X线片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及激素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54例SARS患者入院时、极期和恢复期的胸片病变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及与临床、治疗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在就诊时即出现胸片异常,多在发病后3~7 d出现(39例).病变多累及双肺(48例),以中下野受累多(25例).病变特点以渗出为主,进展快,有游走性.有17例胸片异常出现第2峰,平均于14 7 d出现.胸片表现与症状表现不一致.有20例患者胸片好转与激素治疗有关,26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ARS患者胸片表现及变化有一定规律,其动态改变能够反映病情.

    作者:李嘉;朱理珉;任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儿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变异分析

    目的观察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蛋白酶、逆转录酶及蛋白酶切割位点的耐药基因变异.方法利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7例接受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儿的血浆中扩增HIV的蛋白酶、逆转录酶、gag和部分pol基因,直接将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或克隆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确定耐药基因变异.结果有6例患者发生了多位点蛋白酶和逆转录酶耐药基因变异,其中2例患者在发生多位点蛋白酶和逆转录酶耐药基因变异的基础上出现了gag蛋白酶切割位点的耐药基因变异.结论大部分长时间(33~106个月)接受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儿体内HIV发生了蛋白酶和逆转录酶耐药基因变异,其中只有少数患儿的HIV发生了gag蛋白酶切割位点的耐药基因变异.

    作者:黄长形;尚高峰;Paul Palumbo;孙永涛;白雪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红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60岁.因乏力、纳差、厌油6个月,加重伴头昏尿黄2个月,于1999年2月12日入院.既往体健,无肝炎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7 kPa.慢性病容,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瘀点或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巩膜轻度黄染,结合膜苍白.胸骨柄无压痛.心肺(-).腹壁静脉无曲张,肝肋下2.5 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4cm.腹水征(+),下肢水肿.

    作者:叶世金;宋正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儿复杂性肝病病理与临床研究

    小儿肝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病,但其中一些起病不明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病例是临床诊治中较为棘手的问题.病理学诊断是研究小儿肝病十分重要的基础,但国内就小儿肝病的病理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尚不多.我们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等对小儿肝功能障碍的病因、临床与病理等问题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怀有为;翟为溶;朱启镕;胡锡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小板参数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价值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山东省已流行10余年,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我们观察了血小板参数对HFRS的诊断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万宝美;刘淑君;尹燕明;谭永星;阎洪风;宋志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黄联合熊去氧胆酸对黄疸型肝炎退黄的疗效观察

    为提高治疗黄疸型肝炎保肝、消退黄疸(简称退黄)疗效.我院于2000年2月~2003年3月用大黄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黄疸型肝炎29例,观察其降酶、退黄、改善肝组织的疗效,并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来阐明其保肝、抗炎、退黄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以群;林珍辉;纪树梅;王喻;王崇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明原因发热103例病因分析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常为首发甚至是唯一的症状,除了大多数短程发热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和易于明确诊断的发热性疾病外,不明原因的长程发热均称为未明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一直是临床上诊断的难题之一,即使经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诊治,并运用多种高新的辅助检查方法,仍有约10%的FUO患者始终不能明确病因[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高FUO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水平.我们统计了长征医院1991~1999年期间收治的103例FUO,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秋菊;缪晓辉;陈丽萍;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恙虫病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恙虫病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其中肺部损害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出现间质性肺炎,以呼吸困难为主,可出现紫绀现象[1],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我院1989年10月-2001年7月共收治恙虫病139例,其中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溪林;林材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硬化腹水患者动脉血和腹水液气分析与病情的关系

    我们对肝硬化腹水早中晚各期患者的动脉血及腹水的体液气体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忠华;黄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生儿加强监护病室细菌学检测报告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新生儿加强监护病室(NICU),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注意到感染性疾病依然是NICU内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的报告显示上海地区的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1],而加强对患者的细菌学检测是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

    作者:朱晓东;李玉峰;刘瑛;周晓苓;嵇若旭;朱建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骨髓细胞结构和病毒抗原的观察

    对1998年6月~2001年8月收治的2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患者的骨髓细胞结构尤其是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内HFRS病毒抗原进行了观察,以明确HFRS病毒对骨髓细胞的感染情况和致病变作用及其影响程度.

    作者:梁克山;杨志国;王兆兰;张京玲;徐从高;刘相东;杜景云;陈卫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成人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已20余年,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一个全球性难题[1].目前国内外已普遍对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免疫接种,但推荐的剂量并不统一.杜克洪[2]报道5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相当于30μg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故成人免疫3次5μg剂量即可,实践证明该剂量免疫效果尚不理想[3,4].欧美国家推荐的成人标准剂量是3次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5,6].为探讨适合于我国成人的免疫剂量,我们对200例健康者进行了不同剂量的免疫,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跃彬;郑新华;王仲倩;俞顺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病原诊断及抗病毒疗效判断主要依赖于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和HBV DNA的检测,HBV DNA是复制活动直接和可靠的指标,而血清检查结果常不能反映其精液的感染状况.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精液感染情况及传染性,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57例乙型肝炎患者精液HBV DNA作定量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勤;姚珍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被监管人员HIV感染者82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从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各科住院患者中发现82例HIV感染者,现把82例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章柏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副伤寒甲连续5年流行特点及细菌耐药性监测

    由于沿海地区生食海鲜品的习惯,从1998年起,我市副伤寒甲发病率有明显升高.为更好的总结经验,及时掌握流行特征,进一步提高伤寒防治水平,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5年来副伤寒甲发生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监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建芳;杨珊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李太生;徐小元;王焕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隐源性肝炎的病因分类与处理

    肝炎本身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一类由特定的临床、生化和组织学发现组成的综合征.现将肝炎综合征的分类及隐源性肝炎的可能原因及其处理原则简述如下.

    作者:范建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决策和选择

    自1989年确定丙型肝炎病毒(HCV)以来,在病毒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和治疗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2].近几年采用抗HCV联合疗法,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持久病毒清除,给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带来疾病彻底治愈的希望.但广大临床医师对于治疗对象的选择,佳药物治疗的应用,特殊患者的处理,疗效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以达到优化的治疗.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004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全国中青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MCDEX药物临床信息参考》于2003年7月出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胸部影像诊断图谱--病例复习》出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