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年5期文献
  • 汉滩病毒结构蛋白与该病毒感染诱导表达的多种热休克蛋白的研究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感染乳鼠诱导其脑组织表达热休克蛋白(HSPs)及其与病毒结构蛋白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出生2~3 d的昆明乳鼠实验性感染HTNV, 取感染后8 d的乳鼠脑组织制成组织匀浆液,用双特异性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共沉淀方法分析病毒核衣壳蛋白(HTNV NP)和囊膜糖蛋白G2(HTNV G2)与94 000葡萄糖调节蛋白(GRP94)、HSP70、HSP27三种HSPs的关系.结果 HTNV感染乳鼠诱导其脑组织表达GRP94、HSP70;HTNV NP同时与GRP94、HSP70、HSP27相互作用,呈复合物形式存在;HTNV G2也与HTNV NP和HSP27存在相互作用, 形成HTNV G2-NP-HSP27非共价复合物.结论 HTNV感染可诱导表达多种HSPs,这些HSPs同时与病毒结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非共价复合物,表明在病毒感染和病毒结构蛋白的合成、转运等过程中有多种HSPs伴侣分子的参与,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娟;杨守京;刘彦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常见致病菌23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其应用初探

    目的通过临床常见致病菌23S rRNA基因序列差异的分析,探索建立可同时检测或鉴定多种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对常见致病菌23S rRNA基因的一个多变区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根据序列差异设计相应引物和探针,并采用PCR-凝胶电泳分析和PCR-反向杂交技术检测或鉴定临床常见致病菌.结果 1.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的23S rRNA基因序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分析能快速区分待测菌株为革兰阳性菌抑或革兰阴性菌;2. 不同菌种间亦存在一定差异,可通过PCR-反向杂交技术将细菌鉴定到种.结论临床常见致病菌的23S rRNA基因之间存在可供细菌鉴定的序列差异,据此可望建立各种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特点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细菌感染的快速病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徐晓刚;林东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过程中的准种变化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者与自然阴转者外周血HCV准种构成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基因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未接受过治疗的4例HCV持续感染者与4例自然阴转者前后间隔10年血清中HCV高变区1(HVR1)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关系比较.结果与持续感染者相比,自然阴转者外周血HCV HVR1区准种群体组内平均遗传距离、熵值较小.4例持续感染者中有3例10年前后血清HCV HVR1准种群体组内与组间遗传距离有明显差异.8例感染者中有7例血清HCV准种KA/KS值大于1.结论在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HCV准种遗传复杂度、变异度大小可能与丙型肝炎的转归相关;HCV准种构成可能发生改变.

    作者:王齐欣;魏来;高燕;孙德贵;蒋栋;徐小元;陈红松;王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肝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bFGF 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血管增生、改建及肝血管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CHB肝标本进行bFGF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bFGF mRNA原位杂交.结果随着CHB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血管病变的加重,bFGF在肝血管及肝窦壁表达强阳性逐渐上升(P<0.01),部分固缩性肝细胞也示强阳性显色.原位杂交显示,bFGF mRNA主要分布于血管纤维化区域肝窦壁及部分肝细胞.结论 bFGF通过激活血管及肝窦内皮细胞,引发其增生和凋亡,终导致肝血管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及假小叶纤维间隔形成.

    作者:严家春;陈文笔;马勇;丁体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巨细胞病毒 pp65基因重组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分析

    目的为了制备人巨细胞病毒(HCMV)pp65基因疫苗,应用Bac To Bac系统对HCMV pp65基因进行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质的特异性及生物活性进行确定.方法通过脂质体法用HCMV pp65基因重组病毒感染Sf9昆虫细胞,并在感染的不同时期收集细胞, 用特异性的HCMV pp65 MAb对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并选择HCMV IgG阳性及阴性的孕妇血清与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反应. 结果重组Bacmid大分子DNA直接转染昆虫细胞可得到100%的阳性重组病毒,病毒滴度为3×107pfu/ml,重组病毒组在感染后48 h开始出现一相对分子质量为65 000大小的特异带,感染后72 h量明显增加,持续至感染后96 h,在野生型AcNPV感染细胞及正常昆虫细胞的空白对照中未见该蛋白带.Western blot显示目的蛋白条带与HCMV pp65 MAb发生特异反应.6例阳性血清中有5例与重组pp65发生特异性反应,而阴性对照组未见特异性反应带.结论 HCMV pp65基因可在Sf9昆虫细胞中有效表达,且所表达的重组蛋白pp65与人体中感染的野生型HCMV pp65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因此有望为疫苗的制备打下基础.

    作者:邱红玉;胡志红;刘岚;吴东;王华林;邓菲;孙永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HBcAg核酸疫苗与白细胞介素表达质粒联合接种小鼠的免疫应答观察

    目的观察HBcAg 核酸疫苗与鼠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质粒联合免疫小鼠所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小鼠随机分为载体质粒组、HBcAg核酸疫苗组(核酸疫苗组)、HBcAg核酸疫苗+IL-12组(C+IL-12组)、HBcAg核酸疫苗+IL-18组(C+IL-18组)和HBcAg核酸疫苗+IL-12/IL-18组(C+IL-12/IL-18组).载体质粒、HBcAg核酸疫苗、IL-12及IL-18表达质粒经肌内注射法免疫各组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HBcAg特异性抗体、IgG亚类(IgG1,IgG2a)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干扰素(IFN)-γ含量.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免疫小鼠特异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除对照质粒组外,核酸疫苗免疫的各组小鼠均能检出血清抗-HBc, C+IL-12组、C+IL-18组和C+IL-12/IL-18组的抗-HBc终点滴度与C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各组小鼠抗-HBc IgG亚类均以IgG2a占优.核酸疫苗免疫组除C+IL-12+IL-18组外,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质粒组(P<0.01).C+IL-18组和C+IL-12/IL-18组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强于其他各组.结论 IL-12和(或)IL-18表达质粒与HBcAg核酸疫苗联合免疫,具有增强HBcAg核酸疫苗所激发的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作者:黄祖瑚;吴欣;成军;邢益平;董菁;李军;卢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肠球菌耐药性与耐万古霉素基因检测

    目的了解国内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平板法测定抗生素对肠球菌低抑菌浓度(MIC)值,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C值上升的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基因.结果 340株临床分离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耐药率为15%左右,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18.8%~37.6%,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9株肠球菌(1株为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MIC值为8~16 mg/L,替考拉宁MIC为0.25~1 mg/L,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均敏感,PCR检测结果,只有粪肠球菌B144 vanC2/3阳性,其余菌株van基因均为阴性.结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国内仍处于低水平,且没有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vanA、vanB型耐药,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青霉素、氨苄西林均可作为治疗粪肠球菌感染药物,但需密切注意肠球菌耐药.

    作者:肖永红;李耘;马兴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国汉族人群结核易感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明确结核感染与NRAMP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2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为汉族,平均年龄52.5岁,另选与民族匹配的58例健康对照者.对上述入选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对NRAMP1基因多态性--内含子4(INT4)、D543N进行检测.结果两种NRAMP1基因多态性均与痰涂片阳性的结核显著相关.在结核患者中INT4与D543N的杂合子形式为对结核易感的多态性.NRAMP1的不同基因多态性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对结核的易感性.结论 NRAMP1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中国汉族人群对结核的易感性.

    作者:邵凌云;翁心华;胡忠义;靳安佳;张文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复合干扰素(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了解治疗前后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 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随访6个月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CV RNA以及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90%和45.5%(P<0.05),HCV 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0.6%和20%(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疗效与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有关;持续应答组早期病毒水平(48 h)下降(3.0±0.5)log10,部分应答及复发组下降(2.5±0.3)log10,无应答组下降(1.9±0.5)log10,持续应答组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结论复合干扰素15 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高健;田德英;许家璋;盛吉芳;胡大荣;徐道振;王耀宗;朴明淑;牛俊奇;谭德明;任万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1b亚型E2区序列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 1b亚型感染者E2区的高变区1(HVR1)和高变区2(HVR2)、双链RNA激活的蛋白激酶-真核翻译启动因子磷酸化同源区域(PePHD)及其邻近区域的基因序列与干扰素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地区24例HCV1b慢性感染者在α干扰素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血清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E2区的HVR1、HVR2、PePHD及其邻近区域的基因并进行测序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治疗前的HVR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变异,基于HVR1序列的种系发生树提示序列变化与干扰素应答类型无关.持续应答组(SR)、无应答组(NR)和复发组(TR)治疗前的HVR2区平均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2.0、1.0和1.5,统计学分析显示SR组与NR组差异有显著性(t=3.098, P<0.05).治疗前的PePHD序列高度保守,无1例存在氨基酸变异.观察4例NR患者治疗过程中的PePHD序列,也未发现有任何氨基酸的突变.进一步比较PePHD邻近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存在个别位点的变异(平均氨基酸变异SR组6.67,NR组5.75,TR组7.43),但变异的多少与疗效无关(SR组∶NR组t=1.413,P=0.195; SR组∶TR组 t=1.706,P=1.107; TR组∶NR组 t=0.682,P=0.504).结论与HCV E2基因的HVR1区、PePHD区及其邻近区域序列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无相关性比较, HVR2区的序列变化可能与干扰素应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胡芸文;唐美芳;蒋伟伦;袁正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心肌损伤66例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心肌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以往常常以心电图和临床表现来衡量心肌受损的程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确切了解 HFRS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我们对66例患者进行了心肌酶谱、心电图测定和临床观察,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邬小萍;钟渊斌;易冬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54例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特征及转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强,部分患者病情重,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现对我院收治的54例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及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尹炽标;唐小平;张复春;陈燕清;邓西龙;刘晋新;贾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液γ-谷酰转肽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病变是全身微小血管广泛性受损,引起各系统器官、组织的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并有组织水肿、变性和坏死,突出的病变表现于肾脏、心脏和脑垂体等,而人体各器官中γ-谷酰转肽酶(γ-GT)的含量依次为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γ-GT在肾脏中含量高,肾单位病变时,此酶经尿排出,测尿中酶活力可能有助于肾疾患诊断.为早期了解HFRS肾损害程度,以便早预防早治疗.我们观察了HFRS患者病程中尿γ-GT的消失变化,并与其他检测指标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艳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脑炎72例预后分析

    急性脑炎系脑实质急性炎症,病因以病毒多见,如披盖病毒、黄热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主要是迅速出现意识改变(如嗜睡、意识混乱、谵妄和昏迷等)以及头痛、发热、颈强直.由于其表现的特殊性,临床诊断困难不大,但获得病原学证据不易,治疗延误或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我们拟对72例急性脑炎患者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马小军;牛立军;王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孕前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垂直传播,乙肝疫苗或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新生儿进行双重免疫大大降低了的携带率,但有5%~16%的新生儿免疫失败,与宫内感染有关.对此,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HBV感染者孕前治疗的建议,现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张平;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派罗欣,罗氏),改变了干扰素(IFN)的药代动力学.其血清半衰期增加了大约10倍,同时增加了药物的药理学活性.一次注射可维持有效的抑制病毒的血药浓度长达7 d,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2].国外多项临床对照研究已经证实,PEG-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明显优于IFNα-2a,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3-5].

    作者:蔺淑梅;张树林;崔杨;张忠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脓肿分枝杆菌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

    1969年Inman等[1]首次报道了12例因注射污染脓肿分枝杆菌的组织胺而引起的注射后脓肿.以后,该菌污染医院环境引起的散发感染甚至暴发流行的报道增多[2-5],并逐渐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对大多数抗生素,尤以抗结核药物不敏感,且无恒定的敏感药物,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防止该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脓肿分枝杆菌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进行研究,以利于更好地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作者:陈小苹;杨致帮;谢炜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绿荧光蛋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被膜蛋白gp160的表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被膜蛋白Env是HIV感染和HIV免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通过表达前体蛋白gp160,经蛋白酶裂解形成Env蛋白的膜外部分gp120和跨膜部分gp41.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已有许多gp160和gp120表达结构被合成.但需要特殊的标记技术才能快速、敏感、特异和直观地反映Env成分的表达.本研究旨在结合增强的绿荧光蛋白(EGFP)的荧光表达[2],尝试合成适合于定性、定量和定位测定的gp160表达结构.

    作者:施伟民;Paul U Cameron;Damian JF Purcell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调节Th1/Th2分化的影响

    树突状细胞(DC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功能是低下的[1].因此,DCs异常可能导致抗原提呈功能失调,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紊乱,终导致患者病情迁延不愈.CHB患者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即Th1、Th2细胞的平衡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并且Th0 向Th1/Th2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本研究主要探讨干扰素对CHB患者外周血DCs,以及DCs对Th1/Th2分化作用的影响.

    作者:朱传武;杨齐英;钱峰;王海燕;李明;常建国;王勇平;张雪华;许克玲;马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P基因YMDD基序中的甲硫氨酸密码子(M)易突变为缬氨酸(V)或异亮氨酸(I),形成YMDD变异的两种氨基酸序列,即YVDD和YIDD.国内外研究发现[1,2],YMDD基序变异与拉米夫定耐药、肝炎复发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技术,对102例长期用拉米夫定治疗CHB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进一步探讨YMDD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作者:田德英;许东;邢铭友;郭威;宋佩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免疫预防后经胎盘传递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及动态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携带HBV的产妇所生婴儿会被动接受母亲的一些HBV标志物,使得临床上对其结果的解释与成人不同[1-3].为了在临床上正确解释婴儿期HBV标志物的结果,我们对免疫预防后经胎盘传递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在婴儿体内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

    作者:陈慧;朱启鎔;王建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之我见

    中华医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3年9月30日下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方案),是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抗击非典亲身经历和智慧的结晶.毫无疑问,此<方案>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防治SARS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本人针对<方案>中的有关内容,提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同道商榷.

    作者:韩明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婴儿肝病综合征诊治修订方案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概念于1981年在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上提出并纳入小儿病毒性肝炎管理,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制定了诊疗方案,对全国婴儿肝炎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能明确的病因逐渐增多,治疗手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原有的诊疗方案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为此,在第七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上对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方案进行了专题讨论,根据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形成了婴儿肝病综合征诊治方案(草案),会后草案又寄往主要有关单位进行了书面修改.现将经修正的方案公布,希望大家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将来进行更好的修改和补充.

    作者:朱启鎔;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和展望

    拉米夫定是目前世界公认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有资料显示,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也降低.但并不能根治慢性肝炎,主要的问题是持续应答率较低,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发生病毒耐药突变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治疗HIV/AIDS的实践证实,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5年批准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的适应证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批准了拉米夫定联合其他药物的二联和三联治疗的适应证.因此,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类似物联合抗病毒治疗是有理论和实践根据的,联合用药可能具有相加或协同抗病毒作用、或减少耐药发生的作用.

    作者:万谟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