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年2期文献
  • 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内科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差,尽管目前新药的开发、监护技术和支持疗法不断进步,但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仍达60%~80%[1].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的建立为终末期肝病的非内科治疗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判断其疗效的指标缺乏客观性,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效果尚无统一认识.终末期肝病评估系统(MELD)显示了对终末期肝病短期生存率的良好预测价值[2].我们采用MELD评分系统对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友祥;王渭康;王冯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安地区三例输入性登革热确诊病例的临床分析

    登革热是一种经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1].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在广东、福建省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其他地区如浙江、湖北等省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发生[2].2005年9月13日和22日,我院分别收治2例和1例从印度归国的外派工程人员,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登革热.现将所收治的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等资料汇总,并分析其特点.

    作者:张亚飞;聂青和;李羽;王临旭;张岩;谢玉梅;白雪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双盲、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ADV,孚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24周)、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210例,2:1比例,按计算机随机化表随机分为试验组(ADV 10 mg/d,治疗48周,共142例)和对照组(安慰剂10 mg/d,24周,后改用ADV 10 mg/d,治疗24周,共68例).1~24周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期,24周后为开放研究期.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双盲治疗结束和48周时的病毒学应答.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HBV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结果 24周双盲期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患者血清中HBV DNA与基线值相比平均下降量、HBV DNA阴转率(<3 log10拷贝/mL)、HBVDNA抑制率(<5 log10拷贝/mL)、与基线值相比下降≥2 1og10拷贝/mL的患者比分别为3.12 log10拷贝/mL、26.1%、90.8%、8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5 log10拷贝/mL、1.5%、29.4%、19.1%(P值均为0.000);ALT复常率也明显较高(54.2%比5.9%,P=0.000);但试验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12.9%,7.0%)仅稍高于对照组(5.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0.459).双盲期(24周)结束后,两组均用ADV治疗至48周,两组患者的病毒学、HBV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均有进一步提高.48周研究过程中用测序方法未发现rtN236T和(或)rtA181V突变.两组患者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种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ADV 10 mg/d具有明显的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强的抗HBV复制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有效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

    作者:赵鸿;斯崇文;张跃新;陈新月;王磊;唐小平;雷春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先天梅毒患儿的血清学随访

    目的 了解先天梅毒患儿的假阳性情况,分析误诊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近5年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诊断的先天梅毒患儿的基本信息,对新生儿血清学追踪至梅毒快速血浆反应(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呈阴性,或24月龄.同时对部分患儿的母亲进行病史资料收集和血清学抗体的监测.结果 收集临床诊断先天性梅毒患儿99例,仅31.3%(31/99)有临床症状或疑似症状,诊断先天梅毒的主要依据为常规梅毒抗体检测阳性.先天梅毒患儿在出生1~3、3~6、6~12、12~18、18~24月龄的RPR和TPPA累计阴转率分别为44.2%、64.0%、72.7%、83.9%、87.1%和1.1%、18.6%、44.6%、66.7%、74.4%,而梅毒母亲的TPPA反应始终呈阳性.结论 仅依据RPR和TPPA的阳性结果诊断先天梅毒,缺乏充分证据.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可提高先天梅毒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顾伟鸣;赵根明;杨阳;徐丽玲;胡伟忠;吴磊;袁雪玲;王学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法分别检测HFRS患者54例、狼疮性肾炎52例、儿童肾病综合征69例和50例体格检查者(对照组)血清ACA-IgM和ACA-IgG.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对照组未检测出ACA-IgM和ACA-IgG;HFRS组ACA IgM阳性率为85.2%,ACA-IgG为24.1%;狼疮性肾炎组分别为25.0%和21.2%;儿童肾病综合征组分别为13.0%和8.7%.HFRS组ACA-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狼疮性肾炎组和儿童肾病综合征组(P<0.01),其ACA-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肾病综合征组(P<0.05).结论 ACA可能参与HFRS的免疫发病过程.

    作者:胡金川;颜妍;杨丹;杨琪;周敏;马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天津某医院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期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研究本院严重SARS暴发流行后,疫源地不同人群血清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水平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探讨人群SARS-CoV隐性感染和IgG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法,联合运用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调查疫情暴发流行期间及流行后,疫源地内非SARS人群血清抗体水平变化;定性研究SARS患者病后6周内IgM、IgG抗体产生和变化规律;动态观察SARS患者康复期82周内IgG抗体水平变化规律.结果 各100例疫源地一般人群和非疫源地对照人群血清SARS-CoV IgG抗体ELISA抽样检测均为阴性;487例SARS高危人群血清SARS-CoV IgG抗体ELISA检测阳性率为0.41%,经IFA复核后均为阴性;疫源地内非SARS人群IgG抗体A值水平在疫情流行后高于流行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RS患者病后1~6周血清抗体IgM和Ig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40.0%、57.8%、88.2%、76.6%、57.1%和0、23.1%、48.4%、65.4%、77.8%、100.0%;SARS患者康复期血清IgG抗体A值逐渐增高,病后第22周达到高峰,此后缓慢下降,第82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下降趋势减缓.结论 SARS可能不存在隐性感染者;绝大多数SARS患者在急性期或恢复早期的血清中存在IgM抗体,其出现较早,消失也较快,抗体IgG出现稍晚,但在血清中存在时间较长,达到高峰后消退缓慢,提示该抗体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震;杜海科;苏彬;靳颖;董雪梅;王世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国产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联合抗病毒治疗3个月的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毒株的耐药突变

    目的 研究我国AIDS患者经国产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联合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血浆HIV毒株的耐药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24例经国产AZT、ddI、NVP联合抗病毒治疗3个月的AIDS患者的抗凝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RT-PCR扩增HIV pol区蛋白酶基因和部分逆转录酶基因片段,并测序,登录网站分析耐药突变.结果 26例(21%)患者出现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突变.共检测到10个位点发生NNRTI耐药突变:K101E/R、K103N/R、V106A/I、V179D、Y181C、Y188N、G190A/S、P225A、K238E和Y318F/S.发生率高的突变位点是K103N,为8.1%.11例(8.9%)对台拉韦定(DLV)、依非韦伦(EFV)、NVP均高度耐药;19例(15.3%)对NVP高度耐药;15例(12.1%)对EFV高度耐药;11例(8.9%)对DLV高度耐药.5例(4%)患者出现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突变,共检测到L210E、T215F/Y和K219Q/T三个位点,发生率分别为0.8%、1.6%和1.6%.3例(2.4%)分别出现G73C、I84K、I47L蛋白酶主要突变.48例(38.7%)出现蛋白酶次要突变:L63P/S/T/A为38.7%,V77I为36.3%,I93L为33.0%,A71V/T/G为8.9%,K20*/Q/R为6.5%,D60E为0.8%.耐药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及时检测基因型耐药对尽早发现耐药变异、避免交叉耐药流行和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在无蛋白酶抑制剂选择压力下,HIV蛋白酶的主要突变及大量次要突变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前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英;李韩平;李敬云;吴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PCR测序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细菌DNA,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及其后果.方法 在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对37份肝硬化患者腹水标本进行扩增,腹水中细菌DNA阳性者纯化后经核苷酸测序鉴别细菌种类;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份腹水标本中有9份获得530 bp细菌DNA片段,占24.3%.测序共检测出4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统计分析表明,腹水中细菌DNA阳性和阴性两组肝硬化患者在Child-Pugh积分(12.3±0.8,10.9±1.2)、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3例,1例)、血清Tbil水平[(395.5±216.6)μmol/L,(192.7±206.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1.3±9.7)%,(50.4±15.1)%]、腹水总蛋白浓度[(4.1±2.8)g/L,(7.9±5.2)g/L]、外周血WBC总数[(12.3±7.5)×109/L,(5.3±4.1)×109/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测序方法可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细菌移位的研究;肝功能损害、腹水调理活性低下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和后果.

    作者:袁春;黄长形;连建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2例伴糖尿病的甲型副伤寒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甲型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糖尿病合并甲型副伤寒临床上报道较少.我们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温岭市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期间经血培养确诊的甲型副伤寒患者1 100例,其中伴糖尿病62例,占5.64%,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蔡丽敏;谢宏晟;曾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皮毛孢子菌败血症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左上颌牙龈肿痛,消瘦1个月,发热、口腔糜烂1周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拔除义齿后出现左上颌牙龈肿痛,在当地用青霉素、甲硝唑治疗无好转.

    作者:林锋;符健;贾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早产儿出血性水痘一例

    患儿男,4 d,因34周早产,发热1 d伴疱疹入院.患儿母孕33周出现腹痛,伴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在妇产科给予保胎治疗,并使用地塞米松治疗1周,出现羊水早破,分娩出一男婴.

    作者:邱立;陈春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右位心一例

    患者女,46岁,因头晕,间断性皮肤出现紫斑半年入院.体格检查:巩膜无黄染,颈软,气管稍偏右;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活动度不对称,左侧稍减弱,右侧稍增强,左锁骨中线第三肋间以下,左肩胛下角以下区语颤消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右侧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七肋间;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处,叩诊心界呈右位心界,心率68次/min,律齐;腹平软,肝肋下2.5 cm,质较硬,有压痛,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WBC 2.93×109/L,RBC 4.5×1012/L,PLT 66.9×109/L,TBil 25.8μmol/L,ALT 144 U/L,AST 128 U/L,HBsAg阳性,抗-HBc阳性,HBV DNA 4.89×105拷贝/mL.

    作者:屈军校;高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源性胸腔积液嗜水气单胞菌及鸟肠球菌混合感染一例

    患者男,49岁,务农.有肝硬化史10年,2年前出现腹水,1年前因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幽门成形术.术后有大量胸水,行右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液每日约800 mL,伴发热39℃,轻度咳嗽,无痰,应用头孢曲松、甲硝唑、氟康唑治疗,2周后转入我院.

    作者:吴立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ENV融合基因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和初步鉴定

    HBV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在我国约有1.2亿HBV携带者,但目前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仍停留在对症治疗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阶段,尚无直接抑制HBV复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传玺;韩金祥;鲁艳芹;宋宝;高雪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三种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绝对浓度法、液体培养基低抑菌浓度(MIC)法和噬菌体生物扩增(PhaB)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吡嗪酰胺(PZA)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90株MTB临床分离株PZA耐药性,并比较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90株MTB临床分离株用绝对浓度法、液体培养基MIC法和PhaB法3种方法分别测得21株、33株、22株敏感株和69株、57株、68株耐药株.若以绝对浓度法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haB法检测PZA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4.2%、85.7%、95.6%、81.8%、92.2%;若以液体培养基MIC法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haB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8.2%、63.6%、82.4%、95.5%、85.6%;若以绝对浓度法和液体培养基MIC法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haB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6.4%、90.O%、96.4%、90.0%、94.7%.结论 绝对浓度法尽管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但影响因素较多;液体培养基MIC法测定虽能提早报告药物敏感结果,但检测条件尚需优化;PhaB法检测快速、简便、安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可云;王洁;杨华;张文宏;翁心华;胡忠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E2蛋白结合蛋白E2-BP3剪切体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HC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很大程度上与病毒蛋白和肝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作者:蓝贤勇;张黎颖;成军;袁菊;陶明亮;洪源;毛羽;陈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A与钙离子信号调节亲环素配体的相互作用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HCV非结构蛋白4A(HCV NS4A)与钙离子信号调节亲环素配体(CAML)的相互作用.方法 CAML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其酵母表达载体,在酵母细胞中与HCV NS4A进行回交验证后,构建HCV NS4A及CAML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细胞,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及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 成功克隆CAML基因,并构建CAML的酵母表达载体,在酵母细胞中回交验证HCV NS4A与CAML的相互作用,构建HCVNS4A及CAML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两者的相互作用.结论 CAML与HCV NS4A的相互作用可能对HCV感染细胞的钙离子浓度、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在HC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程勇前;成军;王琳;刘妍;徐东平;钟彦伟;曲建慧;戴久增;李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鼠半胱天冬酶-12特异性小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小鼠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基因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表达.方法 参照siRNA模板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3对针对caspase12不同位点的siRNA,分别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l-6,24 h收集细胞;RT-PCR分析不同位点siRNA对靶基因mRNA表达的抑制,筛选出抑制效率高的位点;将此位点siRNA模板序列插入质粒pRNAT-H1.1Neo中,PCR分析及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转染Hepal-6细胞48 h和7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aspase-12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aspase-12的表达.数据行t检验.结果 RT-PCR分析表明,第一对siRNA(siRNA*1)对caspase-12基因表达的抑制效率高;重组质粒pRNAT H1.1Neo-caspase12(pRNAT-casp12)经PCR分析及测序表明,siRNA*1模板序列成功插入预计位点,且序列正确;pRNAT-casp12转染Hepal-6细胞48 h和72 h后,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caspase-12 mRNA水平分别下降72.5%和59.5%(P<0.05);pRNAT-casp12转染后,caspase-12酶原表达量在24、48和72 h分别下调17.1%、37.3%和60.1%,48 h和72 h的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caspase-12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载体,它对小鼠肝癌细胞caspase-12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和特异的抑制作用.

    作者:林兰意;谢青;王晖;姜山;周霞秋;刘芸野;俞红;郭清;金由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粪肠球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致病性研究

    目的 构建粪肠球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rE)突变株,并研究sprE基因的功能.方法 用自杀质粒pTX4577构建粪肠球菌基因重组自杀质粒pCQ001,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筛选获得sprE基因的突变株,体外研究不同温度和氧化条件对突变株生长能力的影响,通过小鼠腹膜炎和兔心内膜炎模型来研究突变株的毒力下降情况.结果 经同源重组,利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脉冲场电泳和Southern印迹进行鉴定获得sprE基因突变株,命名为*sprE,突变株在40℃的生长能力及在氧化条件下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野生株.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存活率明显高于野生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起的兔心内膜炎也较野生株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rE基因突变株*sprE构建成功,sprE基因在粪肠球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之一.

    作者:吴利先;黄文祥;孙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71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微卫星基因分型

    目的 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三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技术.方法 以煮沸法处理的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为模板,三色荧光分别标记保守基因CDC3、EF3和HIS3微卫星序列引物,PCR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由基因扫描分析软件获取片段的精确长度,Genotyper软件行基因分型.结果 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行CDC3、EF3和HIS3基因分型分别获得5、10、8种等位基因,7、8、9种基因型,三位点联合分析共获得14种菌株基因型.结论 白念珠菌多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能从基因水平快速、高效的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型,对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梅兴宇;施伟民;霍克克;高飞;沈亮亮;陈德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新成员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肝纤维化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的研究已初步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础和中心环节.PLT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PDGF)则在肝脏慢性损伤引起HSC激活、发生型的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对HSC的增殖和趋化作用[1].

    作者:蒋凤;程明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加强肝移植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由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导致的终末期肝病,包括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患者,已越来越多地接受原位肝移植(OLT)治疗.HBV或HC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后,其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防和治疗移植肝的再感染.过去的十几年里,尽管在移植后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防治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未能完全控制移植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复发或再感染,当前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作者:施光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