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

    HC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易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且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HCV持续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HCV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及功能缺陷,表现在体外增殖能力下降和IFN-γ分泌水平降低[1].CD4+CD25+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主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中有潜在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Treg细胞对HCV特异性CD8+ T细胞有抑制作用[2].为此,我们研究Treg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数量、功能及其对HCV特异性CD8+ T细胞增殖中的抑制作用,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孙丽杰;于建武;李树臣;李明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及其核苷酸序列分析

    目的 探讨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HBV B、C基因型的病毒载量及其核苷酸序列突变等病毒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NA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53例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HBV基因型、病毒载量及其C、P基因核苷酸序列,并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标准HBV基因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3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B基因型22例,C基因型31例;C基因型的YIDD突变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87.1%比36.4%,P<0.01),且C基因型的病毒载量为(7.71±0.80)lg拷贝/mL,明显高于B基因型的(6.97±0.77)lg拷贝/mL(P<0.01);而B基因型的YVDD突变率和前C区突变(G1896A)明显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63.6%比12.9%、77.3%比32.3%,P值均<0.01).B、C基因型的核心启动子突变(T1762/A17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比35.5%,P>0.05).前C区/核心启动子的突变影响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病毒水平.结论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HBV B、C基因型的YMDD基序分别以YVDD和YIDD变异为主,且基因型C的病毒载量比B基因型要高;B基因型易出现前C区突变(G1896A).

    作者:潘小平;李兰娟;杜维波;李敏伟;曹红翠;陈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夫妻间传播的调查

    目的 了解AIDS高发区HIV在夫妻间的传播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HIV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AIDS高发区一方HIV抗体阳性的346对夫妻逐户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采集其配偶的静脉血检测HIV抗体,对70例HIV感染者进行HIV前病毒DNA序列测定.结果 346对夫妻中,发生夫妻间传播99对,传播率为28.6%.其中,一方因有偿供血感染的夫妻125对,发生夫妻间传播18对,传播率为14.4%;一方因受血感染的夫妻135对,发生夫妻间传播32对,传播率为23.7%;婚外性接触而感染的夫妻86对,发生夫妻间传播49对,传播率为57.0%.其中,丈夫传给妻子37对,传播率为69.8%;妻子传给丈夫12对,传播率为36.4%,男传女概率高于女传男(P<0.01).婚外性接触的感染者比血源性感染者有更高的夫妻传播率(P<0.01).检测30例血源性感染者均为B'亚型,9例发生夫妻传播,其配偶也均为B'亚型;31例婚外性接触感染者,AE亚型20例,07BC重组亚型8例,B亚型2例,B'亚型1例,检测其中发生夫妻传播8对,双方同属一个亚型(5对夫妻均为AE亚型,3对均为07BC重组亚型);基因树显示夫妻的病毒同属一支.结论 HIV感染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加强相关措施预防HIV在家庭内进一步传播很有必要.性传播疾病及HIV亚型可能在HIV的夫妻传播及男传女的传播中发挥作用.

    作者:杨蓉蓉;桂希恩;熊勇;骆名其;杨自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23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 mg/d,48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血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前12周的双盲对照试验中,试验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抗-HBe阳转率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分别为50.0%比5.1%;35.0%比8.5%;12.5%比2.5%;5.8%比0(χ2值分别为59.89,24.52,P<0.05;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在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均口服阿德福韦酯片的后36周开放试验期结束后,则分别为87.5%比78.0%;78.3%比72.7%;29.6%比24.5%;15.6%比10.9%(χ2值分别为3.78,0.83,0.72,1.09,P>0.05).结论 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与国外同类批准上市使用的药物相似.

    作者:韦嘉;张立伐;尚佳;李丹;肖志坚;吕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联合国产胸腺肽α1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自1996年起在中国进行为期5年的临床试验,确定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1-3].HBeAg阴性而HBV DNA阳性乙肝又称HBeAg阴性乙肝,虽其治疗较HBeAg阳性乙肝困难,但抗病毒仍是治疗的关键.为提高拉米夫定疗效,减少乙肝基因YMDD变异发生,我们于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对拉米夫定联合国产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进行临床研究.

    作者:吴金国;孙庆丰;丁继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预防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HBV携带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和对照组.拉米夫定组55例,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6~8个月,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 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55例,服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同的抗结核药物6~8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BV DNA,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发生率为9.1%;而对照组为38.2%(P<0.01);拉米夫定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组患者HBV DNA为(3.1±0.3)lg拷贝/mL,对照组为(6.3±0.7)lg拷贝/mL;随访1年期间,两组间肝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可能减少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安全性好.

    作者:赵勇华;于建武;李树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结核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存在状态、功能相关蛋白FoxP3表达水平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对象包括45例活动性结核患者(包括25例肺结核和2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20例健康对照、20例康复的结核及6例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及其FoxP3蛋白的表达强度;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结果 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中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为2.91%±0.2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22%±0.18%)和康复的结核患者(1.50%±0.17%,P<0.01),FoxP3阳性细胞在CD4+CD25+细胞中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免疫组化显示,结核性淋巴结炎组织中FoxP3的表达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P<0.01).结论 结核患者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高,提示天然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结核病的发生.

    作者:周伯平;陈心春;李美忠;邓群益;乐晓华;吴驰;余卫业;张维;王火生;付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膜氧合疗法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全身小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地方性急性传染病,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病死率也在不断降低,然而,由该病所致的肺损害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目前仍是该病致死的主要原因.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常并存,我们在人工肾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加用体外膜氧合疗法(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以辅助呼吸,达到同时缓解尿毒症和改善缺氧的目的.但此技术也同时伴随着诸多不良反应,如出血、PLT减少、炎症因子及WBC改变等[1].本研究旨在评价ECMO的价值.

    作者:许荣放;丁红旗;韩文静;张天娇;张玉英;李青春;康立;姚向波;尹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邯郸市2002至2005年梅毒患者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情况分析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STD)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梅毒为甚.梅毒合并其他性病病原体感染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极为关注的课题.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本市几家医院皮肤性病科、妇科等就诊患者进行检测,现就合并其他性病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曹明耀;刘延菊;李显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oll样受体4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TLR4)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反转录PCR方法分别检测37例慢性乙型肝炎,28例肝硬化,3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及27例健康对照者PBMC 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及HBV DNA滴度.结果 各实验组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TLR4 mRNA的表达量显著正相关(r=0.897,P<0.01),且与患者的ALT、AST、TBi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75、0.558、0.924、0.443),而与Alb、PTA及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7、-0.902、-0.272).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LR4蛋白及mRNA表达的增高与患者的肝脏损害密切相关.

    作者:王慧;杜文军;秦来英;刘靓雯;陈士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弓形虫病误诊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反复发热、颈部肿块半年,伴胸闷、气喘2个月,加重1周以肺结核、淋巴结核入院.否认传染病接触史,无输血、手术史,无饲养宠物及鸟类史,偶有吃涮牛、羊肉史.体格检查:体温39.6 ℃,脉搏112次/min,呼吸24次/min,BP 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热病容,双侧颈部、锁骨上下、腋下、腹股沟均可触及成串肿大淋巴结,直径0.5~4.0 cm,质韧、活动度好、无触痛.眼结膜轻度充血,巩膜轻度黄染.咽部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部可闻及干、湿啰音.腹软,肝区轻度叩痛,肾区轻度叩痛.

    作者:张淑凤;冯慧芬;兰海涛;张俊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妊娠并发肾综合征出血热引产二例

    患者女,31岁,因发热、腰痛5 d入院.入院时体温高38.8 ℃,伴腰痛及消化道症状,妊娠24周,活胎.体格检查:体温37.8 ℃,脉搏110次/min,BP 103/47 mm Hg(1 mm Hg=0.133 kPa);腋下无出血点,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球结膜轻度水肿,咽部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肾区有叩击痛.

    作者:王福祥;杨宝山;马英骥;颜丙柱;王福川;王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一例

    患者男,因反复咽痛、发热、腹泻1年余,头痛、意识障碍3 d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咽痛、发热,体温在38 ℃左右.腹泻反复发作,黄色稀便5~6次/d.HIV抗体阳性.近3 d,患者自觉头部胀痛,并出现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等意识障碍.患者曾在河南驻马店外卖血浆4次,每次约500 mL.否认不洁性交、吸毒史.体格检查:计算力障碍,伸舌偏右,颈有抵抗,无强直,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下肢巴彬斯基征可疑阳性.

    作者:陆普选;朱文科;叶如馨;刘艳;周伯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病综合征复发一例

    患者男,28岁,因发热伴头痛腰痛3 d入院.既往因双下肢水肿4个月于2年前住我院,尿常规示蛋白(+++),无RBC及管型;血细胞沉降率2 mm/1 h;蛋白定量(24 h)5.6 g,血Alb 27.9 g/L,球蛋白26.7 g/L,BUN 12.34mmol/L,Cr 91 μmol/L,总胆固醇20.26 mmol/L,三酰甘油5.86 mmol/L.肾穿刺病理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经免疫、自身抗体、乙肝病毒标记物等检查除外狼疮、糖尿病、紫癜、肝炎相关所致继发肾病综合征,诊断为原发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60 mg/d等治疗40 d,尿常规转阴后出院.此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5 ℃,BP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酒醉貌,前胸及后背红赤,腋下皮肤散在出血点,双肾区叩痛阳性,双下肢水肿.

    作者:李鑫宇;贺发贵;汪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疟疾并血小板减少一例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 d入院.患者于4 d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不伴寒战和腹痛.自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服用板蓝根等无效,次日在本院测体温38.9 ℃,血常规基本正常,予酚麻美敏、维C银翘片治疗,体温有所下降,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无畏寒,体温达39.2 ℃,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可下降,1~2 h后又升高,为进一步诊治而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到非洲工作,发病前晚曾大量饮酒.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何艳;罗虹雨;刘波;雷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梯度pH共沉淀法回收人工肝丢弃血浆蛋白初步实验

    目的 建立在体外快速回收人工肝丢弃血浆总蛋白的方法.方法 设计一种梯度pH共沉淀法,从pH 7.3开始,逐滴加入1 mol/L柠檬酸溶液,5 h加完,使溶液pH值呈渐进梯度变化,至终点pH 5.1,用此法配合盐析法(氯化钠饱和度33%,4 ℃反应5.5 h)或低温乙醇沉淀法(乙醇体积分数为0.04,-7 ℃反应5.5 h),使等电点在pH 7.3~5.1范围内的各蛋白连环碰撞聚集而析出,形成多蛋白共沉淀,再一并回收,弃上清液以清除毒物.结果 在pH 7.3~5.1范围内,用梯度pH低温乙醇法和梯度pH盐析法分别回收了41%(25 g/61 g)和50%(29 g/57 g)的血浆蛋白,上清液中未回收的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及其所结合的胆红素.两法回收的蛋白溶液中,TBil下降,分别为回收前的0.07%(低温乙醇法)和0.06%(盐析法),HBV DNA降为阴性(PCR).结论 在高浓度中性盐或低温乙醇条件下,渐进微调溶液pH值,可使一连串有相邻等电点的蛋白共沉淀,采用梯度pH共沉淀法可选择性快速回收人工肝丢弃血浆中总蛋白.

    作者:徐兵;潘晨;蒋晓织;林曼芝;陈敏;林灼;陈怡;陈惠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HepG2.2.15细胞分泌前S1、病毒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动态变化

    HepG 2.2.15细胞是将含有HBV基因组(2个HBV二聚体以尾对尾方向串联)的重组载体质粒转染HepG2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的克隆能稳定分泌HBsAg、HBeAg、HBcAg及Dane颗粒,并可检测到细胞内DNA和RNA等各种中间复制体[1,2],还能分泌前S1和前S2[3-5].此外,在HepG 2.2.15细胞株中,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和细胞内均发现HBV ccc DNA[6],但至今鲜见有关HepG 2.2.15细胞分泌前S1动态变化的相关报道.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HepG 2.2.15细胞分泌特点和动态变化,为筛选抗HBV药物建立一个稳定的体外培养系统,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HepG 2.2.15细胞株培养上清液中前S1、HBsAg和HBeAg,采用PCR检测HepG 2.2.15细胞株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的动态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聂红明;汪蓉;陈建杰;高月求;金树根;王灵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致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的炎症反应

    目的 研究SARS冠状病毒N蛋白致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的炎症反应.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第24、48、72和96小时SARS冠状病毒N蛋白对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生长活性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N蛋白作用后A54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RT-PCR半定量法检测A549细胞IL-6、IL-10、TGF-β1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mR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N蛋白对A549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表现在作用48 h后),其中以20 μg/mL浓度抑制性强,其72 h、96 h的A值分别为0.672±0.027、0.799±0.092,与同一时间点空白对照组A值0.737±0.024、0.968±0.0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N蛋白后,4、6和12 hA54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0、TGF-β1浓度上升,其中IL-6的6 h和12 h浓度分别为(119.35±5.60)ng/L和(116.29±10.49)ng/L,IL-10的4、6和12 h浓度分别为(56.75±6.28)、(64.99±7.45)和(61.28±3.56)ng/L,TGF-β1 4、6和12 h的浓度分别为(159.47±5.38)、(178.83±9.13)和(173.40±14.71)ng/L,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入N蛋白后,A549细胞IL-6、IL-10、TGF-β1 mRNA的表达迅速上升,2 h即有明显升高,6 h进一步升高;MMP-9 mRNA的表达在2 h时无明显上升,6 h时有明显升高.结论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SARS冠状病毒的重要靶细胞,同时也是效应细胞;SARS冠状病毒结构蛋白导致A549细胞各种炎性介质的分泌增加,表现在炎性因子的浓度提高和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的发病机制.

    作者:郝东;何礼贤;瞿介明;潘珏;胡必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型乙型肝炎核酸疫苗pVAX1-C3d-S2S的免疫预防效应

    既往的乙型肝炎(乙肝)血源疫苗和目前使用的基因工程多肽疫苗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乙肝的流行.众多研究表明,接种乙肝核酸疫苗后能长时间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较强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答,有望用于HB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孙梅芹;林杭;王明礼;高国民;肖欣荣;王云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沙门菌的防突变浓度测定

    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成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但由于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出现了伤寒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度下降、甚至耐药[1-3].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编码靶位基因突变,导致DNA旋转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从而产生耐药.

    作者:李国涛;鲁猛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DNA结合蛋白1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双向调节

    目的 探讨HBV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 DNA结合蛋白1(SBP1)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启动子转录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iNO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iNOSp)和3个缺失突变体的基因序列,PCR分别扩增iNOSp和3个缺失体的基因序列,分别克隆至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Basic中,构建pCAT3-iNOSp报告载体;以构建的这4种报告质粒分别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用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并与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V SBP1共转染HepG2细胞系,用ELISA检测CAT的表达活性.结果 成功获得iNOS基因启动子和3个缺失突变体的正确克隆,其中p1-iNOSp和pcDNA3.1(-)-HBV SBP1瞬时共转染HepG2细胞时,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上升1.54倍;p3-iNOSp启动子和pcDNA3.1(-)-HBV SBP1瞬时共转染HepG2细胞时,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下降31.3%,重复实验得到相似结果.结论 克隆的新基因SBP1在细胞内的表达,对iNOS基因反式激活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的部位是iNOS启动子的核因子(NF)-IL6、A-激活域结合位点(AABS)和NF-κB这3个结合位点.

    作者:郭风劲;成军;纪冬;刘妍;王琳;张黎颖;宋方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呈上升趋势.在许多大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占分离菌的首位[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病原菌难以清除,常导致反复感染.现将我院近5年分离出的36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杨飞兰;李建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及其与结核病的关系

    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卷土重来引起人们的再次关注.在感染人群中,发病个体仅占1/10,提示遗传背景差异可能与结核病易感性有关.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基因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结核病易感基因之一,我们就NRAMP1基因及其与结核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锋;李凫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分子干扰性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已成为治疗AIDS的可能途径之一.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已有基于RNA的疗法通过安全测试.然而体外实验数据提示,其抗病毒效果不尽相同,且HIV病毒株的多样性削弱其效果.

    作者:高勇;陈瑞烈;罗端德;张淑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