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年5期文献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早期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特点分析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现对2009年5月24日至8月20日在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与同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进行对比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施伎蝉;蒋贤高;朱海燕;宁洪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疗程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进一步分析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与非鞘内注射的疗效差异.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新型隐球菌转阴时间在11例AmB鞘内注射的患者为(22.73士10.00)d,在13例非鞘内注射的患者为(18.92士7.26)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05).在评价疗程对疾病预后影响的分析中,抗真菌治疗2周的有效率为45.8%,治疗6周的有效率达100.0%,治愈率为0;治疗结柬(治疗3~4个月)的10例患者均有效.结论 规范、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居)红珍;徐凯进;周志慧;盛吉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化学应答预测因素分析

    阿德福韦酯(ADV)对HBV野生株和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活性,且耐受性好,不易出现耐药[1].但临床中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有的疗效较好,有的疗效欠佳,而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及病毒.TNF-α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反映了不同种族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2];而HBV基因型是否影响ADV疗效,相关研究也未得出较一致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同时分析宿主和病毒因素,探讨ADV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48周生化学应答的预测因素,以期提高疗效.

    作者:高海兵;潘晨;林明华;郑玲;林太杰;许利军;原津津;方建凯;周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受体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Ⅰ型干扰素受体1(IFNAR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IFN-α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采用重组IFN-α2b 500万U,隔天肌内注射,疗程48周,观察应答情况,对入选患者的IFNAR1基因启动子区进行测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完全应答22例,部分应答8例,无应答31例.IFNAR1基因启动子区一408C/T、-3C/T、-77G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77(GT),]存在基因多态性,这三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存在连锁,形成-408C/-77(GT)5/-3C等基因单体型.IFNAR1启动子区基因型为-408C/-77(GT)5/-3C及-408C/-77(GT)5/-3C的,基因型为-408C/-77(GT)5/-3C和非-408C/-77(GT)5/-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的应答率为61.0%,高于基因型为非-408C/-77(GT)5/-3C,非-408C/-77(GT)5/-3C患者的25.0%(X2=6.961,P=0.008).结论 IFNAR1启动子基因型为-408C/-77(GT)5/-3C及-408C/-77(GT)5/-3C的,-408C/-77(GT)5/-3C和非-408C/-77(GT)5/-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治疗应答较好,IFNAR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干扰素应答有关.

    作者:方建凯;潘晨;郑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天津市男男性接触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亚型与耐药性分析

    与男性有性行为的男性(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由于其特殊的高危性行为,使其成为传播AIDS的高危人群.2007年估计,我国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中,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感染的占11%[1].自1996年国内外广泛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IDS以来,HIV耐药毒株的传播呈逐渐增高趋势,对AIDS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耐药性检测和HIV耐药病毒株流行情况的监测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郑敏娜;于茂河;宁铁林;夏建晖;程绍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新生儿外周血游离母亲DNA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母亲血清HBV DNA载量及新生儿外周血中游离母亲DNA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半套式PCR技术检测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中游离母亲DNA.荧光定量PCR对母亲外周血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数据采用阳性率、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36对母儿信息病例对,有26个新生儿外周血中检测到游离母亲DNA,占72.2%.母-胎DNA转移与新生儿HBsAg、HBV DNA阳性均无关(Fisher精确概率分别为0.278、1.000,均P>0.05),而与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感染有关(Fisher精确概率=0.026,P<0.05).母-胎DNA转移与母亲血清HBV DNA载量无关(X2=2.097,P>0.05),随着母亲血清HBV DNA载量的增加,其发生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的危险性呈增高趋势(总X2=62.21,P<0.05;趋势X2=58.46,P<0.05),而母亲血清HBV DNA载量与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无关(总X2=4.82,P>0.05).结论 母胎DNA转移与新生儿PBMC HBV感染有关,可能是新生儿HBV感染的一个因素.随着母亲HBV DNA载量增高,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的危险性越高.

    作者:魏俊妮;冯永亮;王素萍;李淑珍;胡婷;阎娟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1例人埃里希体病临床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研究人埃里希体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人埃里希体病临床诊断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及预后.结果 本次人埃里希体病流行地区位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区,疫区蜱活动性高.病例均为农民,年龄大69岁,小19岁,中位数为50岁,男女比约为2∶3.病例均无类似病例接触史,3例在起病前1周有明确蜱咬史.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咳痰;并发症包括出血、中毒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和呼吸衰竭.常见实验室异常包括PLT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转氨酶升高,WBC减少,蛋白尿.9例患者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其中1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发现包涵体;17例行血清学检查,其中埃里希体抗体阳性5例.经多西环素和对症支持治疗,痊愈14例,病死7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56岁.结论 人埃里希体病是一种蜱传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可累及多器官,高龄病例易发生并发症,预后较差.

    作者:田进;贺永文;魏屏;李伟;揭盛华;姚景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系统比较.方法 对存活组203例和死亡组19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同时选择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肌酐、肝性脑病、并发感染、血清总胆红素、肝脏大小和胸腹水量等7个肝功能衰竭相关的临床指标,按严重程度以1~4分评分,并合计总分,再采用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来比较这两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异同.结果 采用本预后评分系统的存活组为(8.07±3.14)分,死亡组为(16.91士3.5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5,P<0.01),存活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3.91~12.23分,死亡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12.23~21.60分,两组分界点在12.23分.采用MELD评分系统存活组为(26.43士5.58)分,死亡组为(40.16±10.2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6,P<0.01),存活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21.49~31.19分,死亡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31.19~48.94分,两组分界点在31.19分.本预后评分系统和MELD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5%可信区间为0.944~0.977)和0.886(95%可信区间为0.852~0.920),两者95%可信区间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评估,且敏感性近似于MELD预后评分系统.

    作者:刘添皇;朱建芸;张绍全;谢仕斌;柯伟民;高志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及结核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结核病(T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都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两种感染合并存在时有发生.随着AIDS在我国的流行,TB、CHB及AIDS三重感染亦不断出现,均直接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治疗TB及AIDS的药物常造成肝脏损伤,加重CHB病情.单纯抗HBV可能加速HIV耐药.抗结核(ATT)与抗HIV(ART)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并引起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三重感染患者,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们总结1例AIDS合并TB及CHB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永喜;桂希恩;荣玉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国产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国产组采用国产奥司他韦治疗,进口组采用进口奥司他韦治疗,用法均为75 mg/次,每日2次口服,疗程5 d.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以此判断疗效.两组基线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疗效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共入选209例患者,其中国产组98例,进口组111例.两组在体温动态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1,P>0.05).进口组症状评分在24~48 h内下降速度快于国产组,但至72 h时接近同一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5,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7,P>0.05).结论 国产奥司他韦治疗流感与进口奥司他韦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杜蓉;冯琦;陈斌;曾春芳;龙波;赵新华;尹华;蒋奕;司果;李文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5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分析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为吉林省长春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医疗救治的定点医院,我们收集资料完整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5例,我们对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特点及诊治经验.

    作者:赵云虹;崔文玉;闫世明;邓平;韩利军;秦桂香;陈松峰;周明广;马忠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脑桥外髓鞘溶解症一例

    患者男,43岁.因意识障碍8 d,疑肝性脑病入院.人院前半月余因呕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3 d出血停止,拟行脾切除术.术前因有少量腹水而应用利尿剂,24 h尿量达6000 mL.继之出现昏迷,血钠112.3 mmol/L,血氯84.6 mmol/L,诊断为低钠性脑病,应用3%氯化钠及0.9%氯化钠治疗,12 h后复查血钠132.6mmol/L,血氯90.2 mmol/L,患者神志转清,但6h后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有不语、不睡、吞咽困难、狂躁而转入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作者:陆宪忠;刘金霞;刘光美;肖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HBsAg携带者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长期未能确诊一例

    患者男,43岁.2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尿黄,无特殊不适,在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诊断为肝炎,长期服用葡醛内酯、云芝多糖等,黄疸时轻时重,多在感冒及劳累后加重.13年前患者劳累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皮肤黄染明显加深、轻度下肢水肿,ALT升高,HBsAg、抗-HBc和抗-HBe均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治疗后仍面黄、尿黄,每年查1~2次肝功能,TBil在200 μmol/L左右,ALT基本正常.

    作者:范春蕾;李娟;于红卫;孟庆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的脑脊液早期细菌动力学变化

    目的 建立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了解细菌感染后48 h内脑脊液(CSF)细菌载量变化规律,为疾病的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脑延髓池穿刺建立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观察不同菌量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建立模型时动物的死亡情况.明确CSF感染菌量与动物死亡率间的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接种菌量,进行脑膜炎CSF细菌载量观察实验.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每组12只):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头孢曲松治疗组、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金葡菌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组,在建立模型后0、12、24、36和48 h分别进行CSF细菌定量培养、CSF及外周血WBC计数,进而分析细菌性脑膜炎CSF细菌载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动物早期死亡率、抗菌药物治疗、CSF的WBC计数间的关系.CSF细菌载量、WBC计数曲线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协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 CSF感染菌量与动物死亡率间呈现S型曲线关系,CSF细菌载量在蛛网膜下腔接种细菌12~24 h达到高峰,而后逐步下降,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加快下降过程,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头孢曲松治疗组相比(F=27.10,P<0.01),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与金葡菌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组相比(F=5.97,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和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中的CSF的WBC计数与CSF细菌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9、0.84;P=0.046、0.049).结论 在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应早期,足量地使用有效抗生素,以控制CSF细菌载量,降低死亡率.CSF的WBC计数可作为反映CSF细菌载量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徐凯进;王华英;(居)红珍;陈云波;魏泽庆;李永涛;盛吉芳;李兰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临床痢疾志贺菌整合子检测及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

    目的 检测印度东部1988、1995和2002年部分临床分离痢疾志贺菌中细菌耐药关系密切的1、2、3类整合酶基因及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的分布,分析整合子系统对志贺菌耐药的影响.方法 纸片扩散法检测实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方法对16株临床耐药菌株进行1、2、3类整合酶基因(intI)筛选,对阳性样本可变区基因盒序列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所有16株菌均耐4种及4种以上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13株菌检出1类整合酶基因,全部菌株含2类整合酶基因,即发现同时存在两种整合子结构菌株,未检测到3类整合酶基因.1类整合酶插入基因盒以blaara30-aadAl基因家族为主,分别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链霉素、壮观霉素耐药;2类整合酶插人基因盒以dfrAl-satl组合为主,分别对甲氧苄氨嘧啶、链丝菌素耐药,同时在4株菌中发现dfrAl-satl-aadAl基因盒组合.结论 2类整合子普遍存在于临床志贺菌中.整合子与志贺菌的多重耐药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闫鹤;宗敏华;石磊;山崎伸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附红细胞体对人和鼠红细胞影响比较

    目的 研究附红细胞体对人和小鼠红细胞的影响,以探讨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机制.方法 采集5例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附红细胞体特异片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CR1受体)表达.分离纯化人附红细胞体,以尾静脉注射方式人工感染小鼠,感染后通过血涂片光学显微镜检查,PCR检测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鉴定感染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表达,同时比较人和小鼠的红细胞计数、Hb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血液指标变化.数据行t检验.结果 感染组小鼠均被附红细胞体感染,感染率在80%以上.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和感染组小鼠血样中PCR检测均出现801 bp特异性片段,而健康对照者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液样本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的红细胞CD35表达增加(t=20.96,P<0.01),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并不表达,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人和小鼠红细胞数量都明显减少(t=2.58,t=3.08,均P<0.01),Hb含量降低(f=2.38,t=2.78,均P<0.05),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t=1.56,t=0.11,均P>0.05),SOD活性略有下降(t=0.64,t=1.43,均P>0.05).结论 人附红细胞体可以在人和小鼠之间跨种传播,可以破坏红细胞正常结构,附红细胞体能够增加人红细胞CD35的表达,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不表达.

    作者:夏娟;梁爱斌;姚从斌;李培锋;华修国;修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A族链球菌表面蛋白Fba保护性区段的鉴定

    目的 将A族链球菌表面蛋白Fba分段克隆、表达,免疫动物并攻毒,以鉴定各区段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并确定保护性强的区段.方法 根据Fba蛋白的结构特点将其划分为4个重叠区域,以A族链球菌(GAS)的SSI-9为模板,PCR扩增4段蛋白的基因,克隆、表达后,Western印迹鉴定蛋白表达.4段蛋白纯化后分别免疫小鼠,同时设PBS对照组.ELISA检测各免疫组血清IgG水平,并用致死量的GAS(M+Fba+)攻击免疫3次后的小鼠,计算各组保护率.数据行方差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2T/FbaAl、pGEX-2T/FbaA2、pGEX-2T/FbaA3和pGEX-2T/FbaA4,成功表达了4段蛋白.Fba蛋白免疫小鼠后,实验组血清IgG随免疫次数的增加呈逐渐增高趋势.第3次免疫后,与PBS对照组比较,FbaA2蛋白组效价升高为明显,达1∶102 400(F=1290.2,P<0.01).攻毒后,FbaA2蛋白组8只小鼠中有4只得到保护,FbaAl、FbaA3及FbaA4蛋白组各8只小鼠中,仅2只得到保护(P<0.05).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了Fba分段蛋白;初步确定FbaA2段可诱导较强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作者:魏澎;马翠卿;郭奕阳;顾海燕;冯惠东;王秀荣;魏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

    HBsAg变异是HBV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既往研究主要关注HBsAg变异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逃逸、HBsAg 诊断试剂以及隐匿性HBV感染的关系等[1].实际上,在HBV基因组中,HBsAg的编码序列与反转录酶(Rt)的编码序列完全重叠,因此Rt变异有可能造成HBsAg的相应变异.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不断推广,NA治疗相关的Rt变异也日益增加.部分NA相关Rt变异会导致HBsAg的相应变异,并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另外,部分HBsAg变异也可导致Rt相应变异及功能改变.现就该研究方向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松;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