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1(PD-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35例中国汉族抗病毒初治CHB患者的PD-1.1和PD-1.2的SNP,并分析其与IFN-α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分类变量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35例CHB患者IFN-α治疗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有33例,占24.4%.PD-1.1的AA、AG、GG基因型各占35、77和23例,IFN-α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各有5、25和3例,分别占14.3%、32.5%和13.0%(x2=6.258,P=0.044),AG基因型相对AA、GG基因型有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x2=6.246,P=0.012).在PD-1.2的AA、AG、GG基因型之间比较IFN-α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57,P=0.138).结论 PD-1.1的SNP与中国汉族CHB患者IFN-α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关.

    作者:张礼周;张振华;张亚飞;尹华发;余菲丹;李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树突状细胞(DC)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存在状况,DC成熟度及功能状态与DC或PBMC中HBV ccc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分离29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IL-4诱导分化DC.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和培养第7天所得DC中HBV cccDNA载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表面CD209、CD80、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和CD1a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数据行t检验和方差检验.结果 所有29例CHB患者的DC内检测不出HBV cccDNA,其中16例CHB患者PBMC内检测出HBV cccDNA.PBMC中HBV cccDNA阳性患者DC表面分子CD209(r=0.793,P<0.01)、CD80(r=0.581,P<0.05)、CD86(r=-0.698,P<0.01)、HLA-DR(r=-0.817,P<0.01)、CD1a(r=-0.734,P<0.01)表达、IL-12水平(r=-0.632,P<0.05)和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r=-0.617,P<0.05)与HBV cccDNA载量呈负相关.29例CHB患者DC表面分子(CD209、CD80、CD86、HLA-DR、CD1a)表达水平、DC培养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其中PBMC中HBV cccDNA阳性组较阴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P<0.01).结论 CHB患者DC功能和成熟度较低,其PBMC中可检测到HBV cccDNA;且PBMC中载量越高,DC功能和成熟度越低.

    作者:曹宸;张荣;陈映;吴忠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危重症患者临床分析

    2009年11月7日至12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2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屈燕;凌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缅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二重感染

    目的 了解缅甸高危人群HIV-1二重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特征.方法 收集缅甸HIV-1阳性血浆46份,通过不同PCR测序引物得到不同测序结果或直接测序时碱基模糊,从而确定可能为二重感染病例,然后采用TA克隆的方法对单个PCR克隆进行测序,找到血浆标本中的HIV-1准种,并分析其系统发生和重组结构.结果 46例HIV-1阳性患者中,3例为HIV-1二重感染,发生率为6.5%.此3例患者均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均为CRF01_AE和B′以及两者的重组病毒准种构成的混合感染.结论 缅甸高危人群HIV-1的二重感染较为常见,为快速产生新的重组病毒株提供了基础.

    作者:李晓杰;夏雪山;王千秋;武部豊;草川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分析

    2003年,Simon[1]发现在某些病毒感染下外周血中增多出现的非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以及核酸、酸性磷酸酶、糖原等含量都有一定变化.2005年,Guillaud等[2]以染色宫颈上皮细胞纹理特征为基础计算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阳性概率,揭示了细胞染色质凝聚纹理特征与HPV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Curvelet变换特征系数图像的累积信号强度、图像的几何不变矩、表面曲率等特征融合起来,用偏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分析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改变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间的关系.将图形图像变化与DNA、RNA、蛋白质等分子(变化)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验医学中的一种应用尝试.

    作者:李大东;杨兴林;林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云南保山和普洱地区带绦虫线粒体DNA基因编码核糖体RNA小亚基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基因编码核糖体RNA小亚基(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云南保山、普洱地区的带绦虫标本进行鉴定.方法 选取保山(7条,BS1-BS7)、普洱(2条,PE1~PE2)带绦虫成虫节片,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ZD)、牛带绦虫(ND)、亚洲带绦虫(YZ)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构建同源树状图与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 带绦虫同源树与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BS1、BS2、BS4、BS5与YZ的同源性近(99%).BS3、BS6、BS7、PE1、PE2与ND的同源性近(99%).结论 云南保山存在牛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普洱存在牛带绦虫,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可用于三种带绦虫的分类研究.

    作者:刘爱波;杨毅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检测13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D-L1,并检测其中64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者HBV特异性CTL数量.ELlSA法检测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比较1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HBV DNA<3 lg、3~6 lg和>6 lg拷贝/mL组问PBMC表面PD-1和PD-L1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分别为(69.3±11.2)%、(76.5±9.1)%和(78.0±11.7)%,HBV DNA>6 lg拷贝/mL 组PD-1表达明显高于<3 lg拷贝/mL组,而HBV特异性CTL数量明显低于<3 lg拷贝/mL组;3组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12周和24周时,PD-1、PD-L1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伴有HBV特异性CTL数量逐渐增加和IFN-γ水平升高.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PBMC表面PD-1的表达较健康者明显上调,且HBV特异性CTL表面表达PD-1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但与HBeAg状态无关.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L1表达,并增加HBV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

    作者:谢冬英;陈凤娟;邓洪;林炳亮;崇雨田;张晓红;高志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

    目的 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引起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阐述非生物ALS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间1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非生物ALS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预后、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肝功能衰竭时期患者的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 非生物ALSS治疗后,血清谷氨酸和赖氨酸下降明显[(395.62±200.24)μumol/L比(260.05±169.56)μmol/L,(436.73±326.18)μmol/L比(407.12±292.01)μmol/L;t=8.611,t=2.659;均P<0.01],苏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显著上升[(1302.90±1288.70)μmol/L比(1406.70±1272.34)μmol/L,1.23±0.53比1.36±0.57;t=2.895,t=1.061;均P<0.01].在预后不同的患者间、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时期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间,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蛋氨酸等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生物ALSS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氨基酸紊乱状况.不同肝功能衰竭分类、分期以及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氨基酸谱在非生物ALSS治疗后有显著不同的变化.

    作者:郭永征;陈佳佳;李建州;周鹏程;黄建荣;傅素珍;陈月美;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和SMART-COP评分预测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和SMART-COP评分预测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 对资料齐全的50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MEWS、SMART-COP评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MEWS和SMART-COP 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MEWS和SMART-COP评分预测患者机械通气的AUC分别为0.923和0.8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8,P=0.584).结论 MEWS与SMART-COP评分对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徐建如;施利群;钱骏;刘华;邱斌;韩旭东;黄晓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年(1998-2007年)间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描述其基础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念珠菌血症平均发病率为每天0.28/10 000例患者.血流感染致病菌株中白念珠菌59例,占54.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0例,占18.3%;光滑念珠菌11例,占10.1%;近平滑念珠菌11例,占10.1%;其他念珠菌8例,占7.3%.常见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50例,占45.9%;实体恶性肿瘤32例,占29.4%;脑部外伤13例,占11.9%;脑卒中12例,占11.0%.出院时死亡或病情恶化37例,总病死率为34.0%,其中归因病死率22.0%(24/109).预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患者出院病死率增高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未置换深静脉导管(OR:5.42,95%CI:1.68~17.41,P=0.005)、使用糖皮质激素(OR:3.69,95%CI:1.10~12.34,P=0.034)以及血培养阳性当天重型脓毒症(OR:2.94,95%CI:1.72~15.21,P=0.003),而接受合理抗真菌治疗者出院病死率较低(OR:0.27,95%CI:0.09~0.78,P=0.015).结论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发病率近10年呈上升趋势,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吴吉芹;朱利平;区雪婷;徐斌;胡秀平;王璇;翁心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70例艾滋病患儿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AIDS患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存在的临床问题,为提高我国现行儿童AIDS规范治疗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现行儿童AIDS治疗方案,为德宏州符合条件的AIDS患儿提供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定期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 截至2009年3月底,共有70例AIDS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的共60例.治疗3、6、12和18个月时有12、18、23和19例患儿检测病毒载量(VL),VL≤1000拷贝/mL的分别有7、12、14和1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为(317.8±288.8)×106/L,18个月时回升至(1037.2±1086.1)×106/L.不良反应多出现于治疗的前3个月,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对治疗12个月的5例耐药患儿检测表明,均出现对3TC、NVP和依非韦伦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儿童抗病毒治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以消化道反应常见.

    作者:章银娣;段兴钧;杨宏;周理存;李宗禹;赵文胜;汪习成;李太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黏膜佐剂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优化的淋病奈瑟菌孔洞蛋白B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目的 分析黏膜佐剂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辅佐的淋病奈瑟菌孔洞蛋白B(PorB)核酸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水平.方法 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porB、ltB、ltB-porB,分别构建3种相应的peDNA3.1(-)真核重组表达载体,经PCR、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后转染Hela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质粒的蛋白表达.将核酸疫苗经鼻饲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orB、ltB、ltB-porB基因在小鼠鼻黏膜内的表达.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构建的真核重组质粒均能在Hela细胞内及小鼠鼻黏膜组织内表达.核酸疫苗免疫组小鼠的生殖道灌洗液PorB特异性sIgA及血清porB特异性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且ltB-porB融合基因组特异性sIgA明显高于porB组(P<0.05);pcDNA3.1(-)/porB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和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分别为(170.04±23.89)pg/mL、(114.68±14.27)pg/mL和1.68±0.19,pcDNA3.1(-)/ltB-porB组分别为(161.42±27.50)pg/mL、(124.16±19.04)pg/mL和1.73±0.28,均高于对照组pcDNA3.1(-)和P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高于对照组pcDNA3.1(-)/lt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核酸疫苗免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所构建的核酸疫苗分别在Hela细胞及小鼠鼻黏膜组织内获得了表达,经黏膜途径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黏膜免疫应答;证实黏膜佐剂LTB可辅佐PorB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生殖道黏膜免疫.

    作者:陈敏;胡四海;王玉峰;戴志兵;张愉快;余敏君;李忠玉;朱翠明;陆春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糖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糖蛋白

    目的 研究HIV感染相关的人血浆糖蛋白质组变化,筛选新的抗病毒蛋白质或药物靶标.方法 采用亲和纯化法去除AIDS患者(n=10)和健康对照(n=20)血浆中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富集低丰度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富集的蛋白质,糖基化试剂盒染色,构建AIDS患者血浆糖基化蛋白二维凝胶电泳图谱,ImageMaster软件分析表达差异的糖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对去除高丰度蛋白质的HIV和健康对照血浆进行PNGase F酶解,使糖蛋白去糖基化,二维凝胶电泳结合ImageMaster图像分析比较酶解后两类样品的差异蛋白质.差异糖蛋白经液相色谱串联高容量离子阱质谱(HCT)分析鉴定.结果 经试剂盒处理,成功去除了血浆中高丰度的白蛋白和球蛋白,富集了低丰度蛋白质,获得HIV阳性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糖蛋白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经PNGase F酶解,使糖蛋白去糖基化,经液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了13个差异糖基化蛋白质点,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前体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N1等.结论 筛选到可能与HIV感染相关的糖蛋白,如a1-抗胰蛋白酶前体蛋白等,为了解HIV感染机制及新的抗病毒药物靶标分子的筛选提供了帮助.

    作者:贾小芳;陈军;马芳;姚亚敏;卢洪洲;张丽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梅毒的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人类对其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螺旋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可诱导针对其不同抗原成分的抗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于抵御TP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细胞免疫在梅毒免疫作用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本文予以综述.

    作者:张海贞;田洪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研究进展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一类由各种体细胞经特定的转录因子重新编程而来,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在多能性、基因表达谱、表观遗传状态等方面相类似的干细胞[1].

    作者:周鹏程;潘小平;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