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年7期文献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期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期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便于临床预防干预.方法 287例HBV相关ACLF中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Alb、球蛋白、TBil、ALT、AST、γ-GT、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Cr、PTA、国际标准化比值、甲胎蛋白、HBVDNA载量、血钾、血钠、WBC、PLT等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钾(B=-2.006,P=0.000,OR=0.135,95%CI:0.051~0.353)、血清钠(B=-0.096,P=0.014,OR=0.908,95%CI:0.841~0.981)、肺部感染(B=1.648,P=0.018,OR=5.199,95%CI:1.326~20.386)、甲胎蛋白(B=-0.010,P=0.024,OR=0.990,95%CI:0.982~0.999)与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相关.结论 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甲胎蛋白不升高是HBV相关ACLF中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明华;高海兵;潘晨;周锐;林太杰;王香梅;李孝楼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e抗原对联合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婴儿出生时HBeAg对联合免疫应答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出生时HBeAg阳性非官内感染婴儿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H BeAg阴性88名婴儿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出生即刻及出生后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并按常规分别在婴儿出生时(0)、1和6个月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 μg.所有婴儿于出生后未免疫预防前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出生后1、7、12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抗-HBs确定免疫应答效果.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婴儿1、7和12个月抗-HBs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5、0.563和-0.971,均P>0.05).1个月时两组抗-HBs较基线升高(P<0.05),完成联合免疫接种7个月时两组抗-HBs滴度高于1个月,12个月时两组抗-HBs较7个月时降低,但仍明显高于1个月龄滴度(F值分别为34.3959、64.908;均P<0.01).研究组婴儿出生时HBeAg滴度中位数为47.495 S/CO,依此再分为高于中位数组和低于中位数组,两组婴儿抗-HBs滴度在1、7、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婴儿血清中HBeAg逐渐下降,至7个月时仅3例婴儿HBeAg阳性,随访至12个月时3例婴儿HBeAg均转阴,在HBeAg消减过程中,无一例婴儿产生抗-HBe.结论 联合免疫预防后婴儿HBeAg阳性与否对婴儿抗-HBs的产生无影响.

    作者:岳欣;江红秀;韩国荣;阚乃颖;王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自发阴转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病毒标志物动态变化特征

    对于既往无肝炎病史的初发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医师有时难以在病程早期对患者做出是急性乙型肝炎(AHB)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诊断,而两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前者不必采取抗病毒治疗,后者则需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AHB肝功能变化规律和病毒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在早期予以鉴别,避免不必要的长期抗病毒治疗.本研究观察87例散发的成人AHB患者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动态变化特征,建立HBV自发阴转的成人AHB患者HBsAg、抗-HBs动态变化的数学方程.

    作者:柳龙根;邵幼林;张锁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与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药物主要有IFN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可大限度地抑制血清HBV DNA.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CHB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并与血清中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对CHB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晓英;佘会元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泰州市152例慢性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HC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球超过1.7亿人为慢性HCV感染者,我国约有1000万[1].在发生慢性感染的患者中,15%~30%在随后30年可进展至肝硬化[2].在发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3%的患者发展为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各种并发症[3].使用足够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利巴韦林治疗1年,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可达54%~56%[1].但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HCV感染的及时诊断率与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不同地区流行病学特点不同,增加了HCV感染的危害.

    作者:徐洪涛;肖丽;李阳;张晶;王变;何义林;耿爱文;沈美龙;咸建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的变化

    HBV感染的机制复杂,其中机体免疫清除病毒的能力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控制病毒的复制和清除、促进病情恢复和使机体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应答,也会导致炎性损伤迁延不愈.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sHLA-Ⅰ)类分子是肝细胞破坏时的释放物,除反映肝细胞损伤外,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1-2].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对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机体组织没有毒性,病理状态下被激活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认为是机体的一个典型的免疫监视分子.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应用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sHLA-Ⅰ类分子及sTRAIL的含量,分析以上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及意义.

    作者:王煜;王海燕;王琦;闫跃武;刘娅;张爱芸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播散性卡介菌病2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播散性卡介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断的播散性卡介菌病患儿23例,评价诊断标准,分析临床特点、免疫缺陷、治疗和预后.结果 23例患儿中,男13例,女10例.首诊年龄为2个月~5岁,中位年龄14.5个月.临床表现发热23例、盗汗15例.23例患儿均进行胸腹部CT检查,均发现肺内实质浸润或粟粒样病灶伴肺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率为60.9%(14/23);13例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3例.14例诊断原发免疫缺陷.23例播散性卡介菌病患儿中,14例合并感染.23例患儿均给予2~4种抗结核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其中12例病情危重的患儿加用利奈唑胺治疗,16例患儿加用胸腺肽.随访期间23例患儿中有7例死亡.结论 播散性卡介菌病诊断标准应完善;播散性卡介菌病多发生于免疫缺陷患儿,预后不良,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卢水华;李涛;席秀红;郭建;黄富礼;张文宏;刘旭晖;范小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期间病毒基因分型与YMDD变异的相关性

    为了解不同HBV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与序贯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的频率,本研究对224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及不同治疗时期YMDD变异检测,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2年8月至2011年7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24例均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分组方法:从随机数表中任选3列,组成一个三位数,每个随机数的行数与其编号相对应.

    作者:石铭;王楠;花艳艳;韩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YMDD变异的相关性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降低HBV DNA、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改善肝组织炎性坏死、延缓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但长期应用易发生YMDD变异[1].常见突变位点为rtM204V/I,突变病毒因具备一定的复制能力,而且对拉米夫定不敏感,导致患者对拉米夫定耐药,引起HBV DNA水平反跳,ALT复升,使患者进行再治疗的难度增加.本研究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YMDD变异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时改变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作者:刘兴祥;徐云芳;李桂珍;王兴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干扰素λ1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青少年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干扰素λ1对慢性HBV感染青少年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青少年患者34例,其中免疫耐受期18例,免疫清除期16例;设健康对照者10名.采集外周血分离PBMC,分3组体外培养PBMC诱导成熟DC,干扰素λ1培养组:仅加入干扰素λ1;常规培养组:加入重组人IL-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培养组:加入IFN-λ1、IL-4和GM-CSF共同培养.7d后观察各组DC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3、CD86和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液INF-γ和IL-12水平.多组间比较应用one way ANOVA,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DC培养7d后,干扰素λ1培养组未见贴壁细胞有形态改变,常规培养组和联合培养组可见典型的成熟DC形态.常规培养组和联合培养组免疫耐受期患者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和HLA-DR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和免疫清除期患者(F值14.82~46.32,均P<0.01);经干扰素λ1联合诱导能促进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DC高表达上述表面分子,与常规培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3.16~5.69,均P<0.01);健康对照者、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常规培养组D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分别为(287.25±19.78)、(198.42±22.28)和(256.12±18.43)pg/mL; IFN-γ水平分别为(56.38±15.27)、(29.36±8.45)和(38.38±9.72) pg/mL(F值分别为69.22和20.29,均P<0.01).干扰素λ1联合诱导能促进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DC培养上清液IL-12和IFN-γ水平(t值4.69~8.55,均P<0.01).结论 HBV慢性感染青少年免疫耐受期患者DC功能较健康人和免疫清除期患者明显低下,IFN-λ1可促进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PBMC来源DC成熟和共刺激分子表达.

    作者:周俊英;周东方;胡朝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发病风险的关联

    目的 在中国人群中验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 (NOD2)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1043例肺结核患者和808名健康对照开展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对照均无肺结核和恶性肿瘤史,按性别和年龄与病例组进行频数匹配.采用TaqMan技术对外周静脉血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NOD2基因分型,检测位点包括rs3135499、rs7194886、rs8057341和rs9302752.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以全部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进行分析,检测的4个NOD2基因多态位点与肺结核发病风险无关联.痰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rs719488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核病遗传易感性有关联,与CC基因型比较,携带CT/TT基因型的个体患结核病风险增高(OR=1.35,95%CI:1.05~1.72,P=0.018);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携带CT/TT基因型的个体患结核病风险仍增高(OR=1.35,95%CI:1.05~1.73).分层分析显示,rs7194886多态位点的效应(CT/TT基因型相对于TT基因型)在男性(OR=1.44,95%CI:1.08~1.92)、年龄<55岁(OR=1.51,95%CI:1.05~2.16)、吸烟者(OR=1.53,95%CI:1.07~2.18)、饮酒者(OR=1.84,95%CI:1.0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层间一致性检验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rs9302752C-rs7194886T携带者罹患肺结核的风险上升(x2=4.27,P=0.039).结论 免疫相关基因NOD2多态位点rs7194886可能与中国人群肺结核病遗传易感性有关.

    作者:潘洪秋;陈永忠;王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甲型H5N1禽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抗原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甲型H5N1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血凝素(HA)抗原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动物体内不同时间点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情况.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克隆CTB基因和HA基因,并用BamH Ⅰ酶切2个基因片段,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构建CT-HA融合基因(CH基因).双酶切后,将CH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I-neo中,构建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I-CH).将pCI-CH质粒转染COS7细胞,利用Western印迹、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HA抗原的表达;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后其血清中HA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以及与H1N1、H9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情况.结果 pCI-CH真核表达载体(即核酸疫苗)构建成功,可在COS7细胞中高效表达,并能在大白兔体内诱导产生特异性抗pCI-CH抗体.核酸疫苗pCI-CH特异性抗血清不仅可以与甲型H5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P/N>2.1),而且可以与H1N1、H9N1和H3N2毒株发生特异性反应;但该抗血清与乙型流感病毒无特异性反应.结论 构建的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张玲;肖昕;杨旺;代淑兰;胡春华;廖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c-jun氨基末端激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 55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5只和对照组30只.实验组在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D-GalN)/脂多糖(LPS)行肝功能衰竭造模前12h、1h皮下注射溶解于10%二甲基亚砜(DMSD)的JNK抑制剂SP600125,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皮下注射10% DMSO.两组分别干造模后0、2、4、6h各处死小鼠5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肝组织磷酸化JNK(p-JNK)、Caspase3的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比较两组小鼠ALT水平、肝组织损伤程度及24 h存活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y法.结果 D GalN/LPS造模后4h,实验组小鼠肝组织偶见p-JNK阳性细胞,对照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大量肝实质细胞表达p-JNK.D-GalN/LPS造模后6h,实验组小鼠肝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少见,对照组见满视野阳性细胞,实验组肝组织凋亡细胞计数为43.0±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7±73.8(t=9.743,P=0.000).实验组小鼠造模后6h,血清ALT水平为(214.0±54.7)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4.4±478.4) U/L(t=4.734,P=0.0015),肝组织损伤程度较轻,且24h5只小鼠存活4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只小鼠存活1只(x2 =5.225,P=0.0223).结论 JNK抑制剂SP600125通过抑制JNK的激活,减少肝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实现对D-GalN/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珑;杨昊臻;逄菲;许执恒;胡瑾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

    目的 探讨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检测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对2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时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琼脂板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相互作用.结果 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50值均为16 mg/L,MIC90值均为64 mg/L.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时的FIC指数≤0.5者16株,FIC指数≥2.0者10株.对FIC值≤0.5细菌,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呈协同作用;对FIC值≥2.0细菌,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呈拮抗作用.结论 对于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其表现为拮抗或协同的抗菌作用,临床上治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应慎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亚胺培南,防止两药产生拮抗作用.

    作者:于亮;王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广泛应用以来,HIV-1感染者的期望寿命显著延长,随之而来的非艾滋病并发症逐渐增多,其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HIV-1感染者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但发病机制仍不明确[1-5].除具有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外,HIV-1感染者还有其自身特点,如抗病毒药物也可能干扰骨代谢,使HIV-1感染者的骨密度发生变化.现就HIV-1感染者骨质疏松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作者:张丽侠;谢静;李太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Th17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HBV感染导致的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HBV感染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特别是病毒特异性的C D4+、CD8+T淋巴细胞反应,是控制HBV感染的关键.Th17细胞作为CD4+T淋巴细胞家族的新成员,以维甲酸相关的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porphan receptors-γt,RORγt)为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特征性分泌IL 17A、IL-17F、IL-21、IL 22及IL-23而命名[1].研究发现,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及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2].现就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HBV相关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介绍如下.

    作者:臧卫波;甄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专家会议纪要

    随着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对CHB治疗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对于经过核苷(酸)类似物(NAs)规范治疗后未能获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或在治疗中出现耐药以及达到治疗目标后停药复发的患者往往需要调整治疗策略.

    作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组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