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上海三家医院人鼻病毒(HRV)C组(HRV-C)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分子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12年1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集的27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HRV-C基因检测、阳性产物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核正卡方检验.结果 271份标本中共检出HRV-C阳性扩增产物8份,检出率为3.0%,次于HRV-A(5.9%);HRV-C核苷酸同源性为9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100%,其中5份存在混合感染,10月份检出较多,年龄均<3岁,均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阵发性咳嗽、咳痰、咽充血、肺部湿啰音、喘息等,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上海三家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HRV-C,是次于HRV-A的流行基因型,其临床症状及诊断无特异性.
作者:宋靖荣;谢志萍;高寒春;林珍;亢娟;叶剑敏;杨子珍;段招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人感染H7N9禽流行性感冒(流感)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 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5月确诊的1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禽类接触史、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17例患者年龄4~88岁,平均53岁.存活11例,死亡6例.其中有11例存在基础疾病,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者6例.14例为重症病例.存活组患者氧合指数明显高于死亡组[(196.4±100.3)mmHg(1 mmHg=0.133 kPa)比(78.3±27.9) mmHg,t=-3.523,P=0.004],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死亡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28.8±4.6比15.4±7.6,t=-3.955,P=0.001).入院检查所有重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存活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死亡组(t=2.378,P=0.031).住院治疗过程中共有6例患者痰(肺泡灌洗液)培养病原学结果阳性,其中3例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白念珠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等多种病原体.17例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14例重症患者入住ICU,均需机械通气治疗,其中7例患者予无创辅助通气,7例患者需有创通气支持;3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后氧合指数明显改善.结论 高龄、有基础疾病是H7N9感染病例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重症病例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和免疫功能损害,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数病例需要ICU的综合救治,机械通气是主要救治措施,其中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重症ARDS患者的氧合.
作者:黄煌;潘越峻;张文先;王建;蔡卫平;张复春;尹炽标;邓西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HIV-1感染者中流行的单一亚型CRF07_BC毒株的gag基因遗传特性.方法 对35例CRF07_BC亚型的HIV-1感染者分别于2011年9月(T1时间点)、2012年5月(T2时间点)、2013年2月(T3时间点)和2013年10月(T4时间点)4个时间点采集全血标本.为排除不同程度免疫功能对HIV-1基因变异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按照CD4+T淋巴细胞<200/μL(重度免疫抑制)、200~500/μL(中度免疫抑制)和>500/μL(无免疫抑制)分为不同免疫功能的3组.抽提标本RNA,套式PCR扩增gag基因片段,终将3组研究对象得到的4次序列进行基因离散率和进化树分析,并使用BEAST软件估算该地区CRF07_BC流行毒株的近共.同祖先株形成时间和平均进化速率.为排除HARRT对HIV-1基因变异影响,对HARRT组和非HARRT组进行基因离散率分析.结果 3组不同免疫功能的研究对象均呈现出在T1、T2、T3、T4时间点的组内和组间基因离散率依次升高的趋势.HARRT组和非HARRT组也均呈现出在T1、T2、T3、T4时间点的组内和组间基因离散率依次升高的趋势.进化树分析显示,同一样本的几次序列在进化树上聚集成一簇,大部分毒株均在T4时间点上独立分出一支;其近共同祖先株形成时间为10.9年[95%高后验密度(HPD):2.0~22.2年],平均进化速率为1.34×101替换·位点1·年-1(95%HPD:5.16×10-4~2.23×10-3替换·位点-1·年1).结论 新疆地区HIV-1感染者CRF07_BC亚型毒株会随着在一个地区流行时间的延长,加大该地区同一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CRF07_BC单一亚型内病毒株的gag基因进化速率相对文献报道的略慢.
作者:周素娟;米吉提·买买提;王发省;常燕玲;艾尼;芮宝玲;王丽;王昌敏;高眉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2014年广东省暴发流行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期更好地防治登革热.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4年收治的1 942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免疫层析法和ELISA法测定登革病毒(DENV) IgM和IgG抗体;实时荧光PCR检测DENV核酸,并对部分标本进行核酸分型;分离DENV并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1 942例登革热患者中,1 821例(93.8%)普通型登革热(DF)以青壮年为主,占69.0%;重症登革热(SD) 121例,占6.2%,均为成人,其中>65岁老年人占52.0%.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占79.8%.SD发生严重出血者占52.1%,休克占54.5%,71.9%的患者出现严重器官功能损害,其中并发心肌炎者占46.3%.163例患者ELISA法检测DENV IgM和IgG抗体,二次感染在DF和SD患者中分别占47.6%和55.0%.159例患者分型分析显示,83.6%为DENV-1型感染,5.7%为DENV-2型感染,10.7%为DENV-1型和DENV-2型混合感染.98.2%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2014年广东省暴发DENV-1和DENV-2感染所致的登革热大流行,大多数患者为成年人,血小板计数减少比例较高.SD患者高龄老年伴基础疾病者多,并发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比例高.
作者:应若素;王建;洪文昕;贾卫东;唐漾波;赵令斋;蔡卫平;尹炽标;唐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有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高风险因素.方法 所有患者均来自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对照随机开放试验.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8家医院的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接受初始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治疗,并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应答状况终转为两药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方案,随访至192周.观察患者的基线状态、病毒学应答、病毒耐药变异,探讨HC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结果 207例患者在192周随访中,14例(6.76%)发生HCC的患者为HCC组,未发生HCC者中有123例留存有完整血清可进行耐药位点检测,为非HCC组.患者性别、基线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特征,以及治疗中的HBsAg定量水平和病毒学应答均与HCC的发生无显著相关.HCC患者较非HCC患者发生更多rtM204V/I变异(64.29%比29.27%,P=0.014).Cox回归分析发现,起始治疗时年龄≥50岁和发生rtM204V/I变异是发生HCC的风险因子(年龄:HR=1.093,95%CI:1.024~1.166;发生rtM204V/I变异:HR=4.28,95%CI:1.394~13.133).结论 年龄≥50岁和存在rtM204V/I变异是核苷(酸)类似物有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作者:顾而立;王虹;吴晶;沈瑶杰;马秀云;谢青;潘红英;巫善明;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感染性疾病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对感染的鉴别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尤其是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是对临床医师的严峻考验.病原学诊断虽是确诊感染的“金标准”,但病原体的培养、分离和鉴定过程复杂、耗时,传统炎性反应指标在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难以满足临床要求.本研究比较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旨在筛选有助于早期诊断细菌感染、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价的简单、易行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徐华;陈佳;梁英杰;梁凌云;于黎黎;周德鹏;宋玉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IL-22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ACLF患者79例和健康志愿者24名.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28 d的血浆IL-22水平,在住院第28天评估病情,患者随访至入院后5个月.根据预后分析血浆IL-22水平在ACLF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预后价值.两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ACLF患者血浆IL-22基线水平为(32.9±17.8)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15.1±8.5)pg/mL(t=4.724,P<0.01).未存活组血浆IL-22基线水平为(35.2±20.2)p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30.9±10.2)pg/mL(t=2.202,P=0.031),且至第28天时仍维持在高水平的(36.8±18.2) pg/mL(t=0.334,P=0.739);而存活组则降至(26.2±6.6) pg/mL(t=2.063,P=0.044).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6分患者血浆IL-22水平为(40.1±6.8) pg/mL,高于≤20分患者的(29.2=1.4) pg/mL(t=2.131,P=0.040).随访至5个月,IL-22≥30.5 pg/m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较IL-22<30.5 pg/mL组明显下降(58 d比111 d,x2=3.997,P=0.046).结论 IL-22在ACLF患者血浆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相关,提示血浆IL-22水平有望作为判断ACLF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的预测因子.
作者:莫瑞东;王芃;项晓刚;赖荣陶;刘昱含;韩艳;蔡伟;王晖;郭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肝功能衰竭类型,抗病毒治疗是肝功能衰竭患者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我国及亚太肝病学会均建议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1-2],但在ACLF人群中的远期疗效报道较少.本课题旨在探讨拉米夫定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作者:林明华;高海兵;林太杰;王香梅;周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51岁,因尿黄半个月余,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患者于2013年6月2日出现尿黄,10d后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瘙痒,时有呃逆,偶有腹部隐痛.因有肾结石史,曾考虑尿路感染,口服左氧氟沙星1周,尿液颜色无明显改变.曾在当地医院查血ALT 1 184 U/L,AST 1 034 U/L,TBil461.7 μmol/L,DBil 351.6 μmol/L,碱性磷酸酶177 U/L,γ-GT 149 U/L,乳酸脱氢酶1 235 U/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9.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抓痕,左侧颈部可触及2 cm×1 cm淋巴结,质中等,无触痛.颈软,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
作者:陈玉麟;李谦;朱利平;张文宏;翁心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65岁.2012年10月患者出现反应迟钝,伴行走不稳,外院查头颅CT和MRI示右侧额叶血肿,治疗后症状缓解.2013年4月25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头痛,再次到该院查头颅CT示右侧额叶脑出血吸收期改变,入院后查头颅MRI(2013年5月4日)示右侧额叶占位,血肿可能,右额上回区含铁血黄素沉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未见异常.2013年5月9日患者突发神志不清,之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头颅MRI增强示右侧额叶血肿;左侧顶叶局部软脑膜增厚、强化,住院期间多次脑脊液检查示颅压升高,白细胞轻度升高,伴蛋白升高,见表1,头颅MRI增强示双侧大脑半球软脑膜广泛增厚、强化伴皮层斑片状信号异常,考虑结核性脑膜炎.
作者:夏念格;朱振国;林鹏;陈艳艳;邵蓓;郑荣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74岁,上海人.因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淋漓3年入院.2011年4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9℃,每48~72 h发热1次,每次持续5~6 h,发热前畏寒、寒战明显,无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继之大汗淋漓,体温自行降至正常,但伴明显乏力.持续半个月后每72 h发热1次,体温41℃,并出现头晕、腰酸、四肢关节酸痛,乏力更明显.曾在外院查血白细胞计数5.9×109/L,淋巴细胞比例0.545,Hb 115 g/L,血小板计数142×109/L;肝、肾功能正常;多次血涂片找疟原虫、血细菌培养均阴性,EB病毒阴性;骨髓涂片、活组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见异常;心动超声未见瓣膜赘生物;腹部超声示轻度脾肿大(具体不详);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何贵清;顾剑飞;朱利平;胡越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和侵袭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SP的高患病率和多重耐药率使临床治疗变得更为棘手[1].我国耐药监测显示,SP多重耐药以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嘿唑和四环素为主[2].本研究检测临床分离的SP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接合性转座子的整合酶基因,旨在探讨耐大环内酯类SP的耐药机制.
作者:刘学欣;徐海茹;李妍淳;李静;田彬;胡志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离培养内毒素耐受状态小鼠脾脏CD11clowCD45 RBhigh DC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12只体质量为20~25 g的健康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0.2 mL;内毒素耐受组小鼠以0.1 μg脂多糖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注射5d建立内毒素耐受小鼠模型.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正常对照组和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CD11clowCD45 RBhigh D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和IL-12表达量.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evene法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时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T3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CD11clowCD45RBhigh DC浓度为30%,细胞计数为(5.30±0.12)×105个;内毒素耐受组CD11clowCD45 RBhigh DC浓度为80%,细胞计数为(1.20±0.13)×10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1).两组细胞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CD11clowCD45RBhigh DC表面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CD40、CD80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内毒素耐受组在细胞浓度为1∶10、1∶50、1∶100时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2.49和1.88,均P<0.01).内毒素耐受组各浓度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0分泌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3、13.45和9.31,均P<0.01);IL-12分泌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2.74和2.99,均P<0.05).结论 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CD 11clowCD45 RBhigh DC具有较弱的抗原提呈能力及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作者:施春玮;董进中;张赛男;董培红;许烂漫;卢明芹;陈永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小鼠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侧脑室注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悬液的16只小鼠作为模型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的1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30 d后处死.分别进行脑组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病理学观察,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活性,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免疫荧光染色脑组织MMP-9、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整合素αM(OX-42).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小鼠注射菌量为(1.271±0.11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只,感染30 d后脑组织匀浆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菌量为(4.900±1.407)×104 cfu/mL,光学显微镜下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室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脑组织MMP-9条带累积吸光度(A)值为47 821±19 932,对照组为10 082±3 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8,P=0.010).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伊文斯兰(EB)含量为(11.8±3.6) μg/g,对照组为(4.7±3.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7,P=0.028).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为0.849±0.035,对照组为0.775±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5,P=0.026).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感染后小鼠脑组织高表达MMP-9、GFAP和OX-42,且MMP-9与GFAP和OX-42均明显重合.结论 MMP-9在结核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活性增强,并参与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渗出,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网络参与MMP-9的分泌.
作者:丁桂兰;李小鹏;黄呈辉;罗金亮;王俊井;李传友;张伦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登革热是人类感染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已波及100多个国家,至少25亿人受其威胁,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2014年,中国南方广东等省暴发近20年来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已导致4万余人受到感染,极大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且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当前传染病防控的较大挑战.了解登革热的流行概况、发病机制、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诊疗进展和防控措施等知识,对于应对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凌华;张复春;唐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全球每年有300万~500万人感染霍乱,而死亡人数可达10万之多[1].霍乱依然是目前人类面对的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危害更大.对于霍乱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卫生设施,二是研究有效安全的霍乱疫苗,三是及时诊断、积极治疗.现阶段霍乱疫苗的使用依然是疫情流行地区预防霍乱的主要手段.自2002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将霍乱疫苗作为公共健康有效策略用于亚非国家的霍乱预防,而构建新型、高效、安全的霍乱疫苗也一直是人们探求的目标[2].现着重对口服霍乱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海;张伟;黄菊萍;孙慧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传统观念认为,胸腺外成熟T淋巴细胞所表达的CD4和CD8是两个相互排斥的表面分子,因此在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分为CD4+ 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 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但近年来发现,在人和动物的外周循环中存在CD4+ CD8+双阳性T淋巴细胞(double positive T lymphocyte,DPT细胞),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细胞是一种异质性细胞群,可能来源于外周单阳性T淋巴细胞,兼具传统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特点,具有多功能性.
作者:田雅茹;焦艳梅;吴昊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