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中国开展基因芯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的诊断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至2013年6月发表的在中国开展基因芯片检测MTB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的相关文献,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618篇,其中15篇纳入本研究,发表时间为2004年至2013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因芯片检测MTB对异烟肼耐药性的总灵敏度为0.79(95%CI为0.77~0.81),特异度为0.94(95%CI为0.93~0.95),曲线下面积(AUC)为0.86;检测利福平的总灵敏度为0.91(95%CI为0.89~0.92),特异度为0.96(95%CI为0.96~0.97),AUC为0.97;诊断耐多药MTB的总灵敏度为0.75(95%CI为0.72~0.78),特异度为0.97(95%CI为0.96~0.98).结论 中国开展基因芯片检测MTB对异烟肼耐药性的检测效能中等,对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效果较好;基因芯片检测耐多药MTB的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耿红;李永文;李新旭;王志萍;陶武威;于春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足癣是常见的皮肤真菌病,诱发因素与经常穿不透气的鞋、靴和人造纤维袜,以及过多使用碱性肥皂、足部承受过高体质量和姿势性压迫密切有关[1];进一步的原因还有多汗、小外伤、暖湿气候、忽视足部卫生、全身性和免疫缺陷性疾病.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交通警察足癣以及与真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国内外对此类人群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天津市交通警察足癣的流行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高晖;陈敬;岳松;黄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人类博卡病毒(HBoV)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检出情况,并探讨HBoV载量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3年1月至6月因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4 105例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将入院后HBoV检测阳性的患儿分单纯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再将HBoV DNA载量≥1×104拷贝/mL者归为高病毒载量组,HBoV DNA<1×104拷贝/mL者归为低病毒载量组.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oV;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支原体;血清ELISA检测支原体抗体,并做痰细菌培养.选取同期23例无呼吸道症状及发热、外科择期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病毒载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HBoV阳性222例,检出率为5.41%(222/4 105),其中高病毒载量病例占33.33%(74/222),低病毒载量病例占66.67%(148/222).HBoV感染以1~2岁儿童多见.单纯HBoV感染者占24.32%(54/222),其中高病毒载量26例,低病毒载量28例,高病毒载量患儿临床表现为喘息者明显多于低病毒载量(88.46%比4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95,P=0.001).222例HBoV阳性患儿中,单纯HBoV感染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3.86×10 3拷贝/mL,混合感染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1.0×102拷贝/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6,P=0.004).168例混合感染组患儿病原学检查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单纯感染组与混合感染组患儿的CD3+、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D3+/CD19+、CD19+/CD23+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HBoV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且HBoV载量愈高,愈能引起婴幼儿发生喘息.对于HBoV低病毒载量的患儿,要考虑存在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可能.
作者:尹芳;周卫芳;王美娟;严永东;季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74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热原因及患者分布科室等临床资料.结果 374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终明确诊断者327例,确诊率为87.4%.感染性疾病209例,占55.9%,其中结核病78例(20.9%),布鲁菌感染23例(6.1%),立克次体感染19例(5.1%);非感染性疾病118例,占31.6%,其中结缔组织病47例(12.6%),血液病37例(9.9%),实体肿瘤13例(3.5%).出院时仍未确诊者47例,占12.6%.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因,结核病是其中的主要病种,布鲁菌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不明原因发热经细致的临床资料分析,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可以确诊的.
作者:肖二辉;康谊;魏君锋;曹永革;侯环荣;曹青;尚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安全性教育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抗-HIV阳转的影响.方法 以2005年至2007年入组的1 258例HIV/艾滋病患者及其配偶为观察的队列人群,收集相关信息,每半年对阴性配偶进行抗HIV复查,分析安全性行为的宣传和教育以及ART对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抗-HIV阳转情况的影响.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时,1 258例HIV/艾滋病患者中,505例配偶HIV阳性,夫妻传播率为40.1%.其中,442例HIV血来源和816例性来源先证阳性者中,分别有103例和402例的配偶HIV阳性,夫妻传播率分别为23.3%和49.3%,HIV性来源组夫妻传播率高于血来源组(x2=80.421,P<0.01).608例男性和650例女性先证阳性者中,分别有333例和172例配偶HIV阳性,夫妻传播率分别为54.8%和26.5%,男传女的概率高于女传男(x2 =104.770,P<0.01).753例单阳家庭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5年随访期内仅5例阴性配偶抗-HIV阳转,占0.7%.仅接受安全性教育的31例HIV/艾滋病患者中,3例配偶的抗-HIV阳转,占9.7%,与干预前的40.1%(505/1 25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0,P<0.01).接受ART的722例HIV/艾滋病患者中,2例配偶的抗-HIV阳转,占0.3%,与仅接受安全性教育的9.7%(3/3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21,P<0.01).结论 安全性教育需贯穿HIV/艾滋病患者及其配偶健康管理的始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已婚HIV/艾滋病患者尽早开始ART,可减少HIV夫妻传播的风险.
作者:杨蓉蓉;桂希恩;熊勇;高世成;荣玉萍;严亚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脑脊液γ干扰素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中的价值.方法 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疑诊为TBM的182例患者中筛选出TBM患者30例(TBM组),对照组为39例非结核性脑膜炎.采用T-SPOT.TB检测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分泌γ干扰素的T淋巴细胞;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未受刺激的γ干扰素含量,TBM组患者治疗4周后复查,观察其动态变化.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样本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筛选出30例TBM患者,其中6例为确诊病例、24例为疑似病例;对照组39例,包括病毒性脑膜炎12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TBM组T-SPOT.TB阳性率为70%(21/30),对照组为13%(5/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15,P<0.01).TBM组首次脑脊液γ干扰素水平中位数为244.35 pg/mL,对照组为9.48 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46,P<0.01).TBM组有10例患者随访脑脊液γ干扰素水平,治疗后γ干扰素水平中位数为81.36 pg/mL,较治疗前的271.02 p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99,P=0.002).外周血T-SPOT.TB诊断TBM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7%;脑脊液γ干扰素诊断TB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85%.结论 外周血T-SPOT.TB及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对TBM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动态观察脑脊液γ干扰素含量变化对TBM患者的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迪雅;陈澍;高有方;陈晨;虞胜镭;陈沛冬;沈瑶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对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组织(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范围包括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数据库(PubMed)、美国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辅以文献追述和手工检索,对相关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文献纳入、剔除标准进行筛选,检索年限从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0月;采用系统评价管理和分析软件(RevMan 5.2版)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4项前瞻性对照试验,共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99例,其中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86例,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3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227例,其中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217例,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0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172例,其中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69例,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组的2周病死率为6.6%(95%CI:-18.5%~31.6%),低于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组的19.7% (95%CI:-23.6%~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1,95%CI:0.27~0.93,P<0.05).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组的10周病死率为12.9%(95%CI:-22.2%~48.0%),低于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组的31.4%(95%CI:-23.1%~8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CI:0.44~1.13,P=0.15).结论 早期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可减少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姚志文;鲁翔;沈冲;林东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报告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减少现象.方法 对界首市人民医院和临泉县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12月收治的117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健康体格检查者6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研究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嗜酸粒细胞减少在恙虫病患者的发生率为96.6%,居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的第1位.治疗前恙虫病组嗜酸粒细胞减少率为96.6%(113/117),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016±0.009)×109/L,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3%(5/60)和(0.085±0.02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38.990 4,P<0.01;t=15.678 3,P<0.01).共有65例患者在治疗后4~9 d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减少率下降为23.19,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0.040±0.010)×109/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8.191 2,P<0.01;t=2.641 2,P<0.05).结论 嗜酸粒细胞减少是恙虫病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作为恙虫病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
作者:张彦;张学武;胡国启;马前坡;刘标;刘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HCV是导致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由于分布广、慢性率高且缺乏有效的疫苗,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20% ~30%的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而70%~80%的感染者会呈持续感染,约30%的慢性丙型肝炎(CHC)终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宿主遗传基因多态性和HCV基因型对HCV感染转归和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2-4],如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表达与HIV感染、Graves病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5-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限制性CD8+T淋巴细胞表位在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有报道[7],而关于HLA-A2表型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中的表达情况鲜有报道.本研究分析HLA-A2表型在HC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中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勤;王盟;王菲;张震;黄建敏;李建斌;程计林;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所致的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临床特征表现为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等,绝大多数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发病后5~7 d自行缓解;部分重症患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2008年以来国内出现大范围手足口病流行,国家卫生部及时把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并在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位居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报告数之首,每年报告例数150万以上,死亡均超过500例,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手足口病可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常引起家长的忧虑和恐慌.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13例,现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文建;向葵;李晓楠;陈杰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猩红热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GAS还可以引起儿童和成人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严重者可导致侵袭性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和中毒休克综合征[1].2011年,北京市猩红热发病也较往年显著上升[2];我国香港地区也出现猩红热暴发流行,并导致2例儿童因中毒休克综合征而死亡[3].大量研究表明,GAS疾病谱与其分型密切相关,M1、M2、M3、M4、M6、M12型与猩红热的发生密切相关[3].
作者:吴双胜;彭晓旻;马春娜;张代涛;刘医萌;赵佳琛;张漫;杨鹏;王全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例1 男,14岁,于2013年3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体温高可达39℃,伴头痛、头晕、四肢乏力,头痛以前额部为甚,呈阵发性胀痛;偶有咳嗽、咳白色黏液痰,量少,鼻塞、无流涕,无胸闷、呼吸困难;患者起病以来,精神差,食欲下降,睡眠欠佳.当时到社区门诊就诊,予抗感染对症处理(具体不详),效果差.4月1日晚间出现发热,头晕、四肢乏力明显,拟“发热待查”收住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0.345、淋巴细胞0.592、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 27.50 pg、干扰素调节因子(IRF)0.026、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0.024;α羟丁酸脱氢酶(HBDH)401.0 U/L、CK 294.8 U/L、血磷0.82 mmol/L、乳酸脱氢酶(LDH) 548.9 U/L、C反应蛋白(CRP) 14.22 mg/L、AST43.7 U/L、空腹血糖6.64 mmol/L、总胆汁酸(TBA)17.57 μmol/L、红细胞沉降率(ESR)24.00 mm/1 h;肺炎支原体1∶80阳性;腹部彩色超声检查示脾大.血培养:血培养第5天抗菌药物中和瓶报阳性,而7d后厌氧瓶阴性.
作者:何海洪;陈艳清;张恒恒;邝兆威;贾建;陈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例1 男,23岁,经商,浙江温州人.乏力、咳嗽6个月,胸闷、盗汗、腹胀5个月.病初于当地医院查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C反应蛋白22.1 mg/L,结核抗体阳性,白蛋白32 g/L;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示,大量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予胸、腹引流,盗汗、咳嗽、腹胀稍有减轻,但乏力无改善.2012年5月14日至上海某专科医院就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氟代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心包及左侧胸膜略厚,FDG代谢增高,腹膜混浊,未见明显FDG代谢增高;胃窦部胃壁略厚,未见明显FDG代谢增高,两侧胸腔、心包及腹、盆腔大量积液.2012年5月29日转院,电视辅助胸腔镜肺活组织检查(VATS),胸膜活组织检查未见恶性病变,病理报告示肉芽肿性病变、倾向增殖性结核可能.遂于2012年6月28日起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0余天,但胸腔、腹腔积液无吸收,不能排除淋巴瘤.
作者:周敏;高岩;陈明泉;邵凌云;黄玉仙;张文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男,45岁,北京郊区人.因发热10 d于2011年7月6日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患者于10 d前无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5℃,伴轻度头痛、双下肢以及腰部肌肉酸痛,伴牙龈肿痛,偶咳嗽,无咳痰,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自行服用头孢菌素(具体不详)及退热药物,无明显疗效.2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85×109/L,中性粒细胞0.614,淋巴细胞0.326,血小板计数404×109/L,尿隐血试验(++),尿蛋白(+).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应用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等治疗无效.
作者:徐京杭;于岩岩;王军;朱天照;王贵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因发热、咳嗽9d入院,半个月前有家禽接触史,既往有脑膜炎、胃溃疡病史,有血糖偏高史.体格检查:体温39.8 ℃,血压135/89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7次/min,心率96次/min,律齐,两肺广泛湿哕音,右肺干哕音.患者床边胸部X线摄片示,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肺见大片高密度模糊影,双侧肋膈角及横膈模糊不清,见图1.脑钠肽(BNP) 36.6 ng/L,肌钙蛋白10.053 μg/L;血气分析示,pH 7.483,氧分压(PO2)45.9 mmHg,二氧化碳分压(PC()2) 37.1 mmHg,剩余碱(BE)3.7 mmol/L,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H7N9禽流行性感冒(流感)核酸阳性.入院后予以单间隔离,高流量面罩吸氧,多功能监护,心率90~110次/min,呼吸26次/min,氧饱和度70%~75%,经高流量吸氧观察患者Ⅰ型呼吸衰竭不能纠正,有气管插管指征.
作者:刘洋;汪卫星;吴鹤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PDR1基因调节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机制.方法 收集5家医院的38株光滑念珠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PDR1基因并测序,构建含PDR1突变位点的表达质粒,转化入光滑念珠菌,罗丹明6G外排实验、CDR1和CDR2基因表达水平和药物敏感试验验证突变位点的功能.结果 38株光滑念珠菌中,有17株至少对一种唑类药物耐药,且每株耐药株的PDR1基因均存在突变.表型实验证实,P927S使光滑念珠菌CDR1和CDR2基因表达分别上调20.53倍和4.03倍,外排后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下降至0.62.结论 PDR1基因P927S突变可诱导光滑念珠菌CDR1和CDR2的表达,使外排泵的作用增强,从而导致菌株耐药.
作者:江岑;董丹凤;章黎华;王学锋;彭奕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HBsAg是早发现的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也是目前诊断HBV感染的基础.尽管肝内HBV cccDNA可以准确反映受感染的肝细胞数量,但由于其检测的复杂性,尚未能作为医院日常工作的常规检测项目.在抗病毒之前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的绝对值似乎与具有转录活性的HBV cccDNA水平有相关性,可作为受感染细胞的替代标志[1].PCR方法定量检测的HBV DNA水平是目前诊断CHB标准的一部分,血清HBV DNA水平的降低反映了病毒复制的减少,而血清HBsAg水平的降低代表来自转录活性的HBV cccDNA或整合序列的信使RNA翻译的减少[3].因此,HBsAg定量提供了不同的补充信息,有助于确定个体的感染状态,为临床CHB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作者:王莉;许爱玲;林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HBV DNA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在临床中普遍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临床医师对如何认识、评价和使用HBV DNA检测结果仍存在着一些困惑,甚至可能因认识不足、应用不当导致了错误的诊断和治疗.现就HBV DNA定量检测临床应用的基因诊断和临床治疗研究阐述如下.
作者:赵克开;缪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