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估胸腔积液和外周血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安徽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102例,对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SE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了T-SPOT.TB检测,探讨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02例胸腔积液患者中71例(69.61%)为结核性胸膜炎,31例(30.39%)为非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组标本SEMC对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过蛋白-10(CFP-10)分泌γ干扰素斑点形成频率中位数分别为159/2.5×105 (120/2.5×105~200/2.5×105)和160/2.5×105(110/2.5×105~210/2.5×105),PBMC对ESAT-6和CFP-10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斑点形成频率中位数为30/2.5×105(15/2.5×105~55/2.5×105)和40/2.5×105 (8/2.5×105~87/2.5×105),SEMC斑点频率高于PB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818和-7.120,均P<0.05).SEMC斑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佳临界值为≥38个斑点,曲线下面积为0.969;PBMC T-SPOT.TB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14%和77.42%,SEMC为95.77%和93.55%;PBMC(≥6个斑点)及SEMC联合检测(≥38个斑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14%和96.77%.结论 T-SPOT.TB联合检测PBMC和SEMC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王东萍;程红燕;王华;王安琪;王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耶氏肺孢子菌的药物靶位基因多态性和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 从148例艾滋病合并肺炎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扩增出51个线粒体大亚基rRNA(mtLSUrRNA)基因片段,对51例阳性样本继续进行PCR扩增,以耶氏肺孢子菌药物靶位基因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细胞色素B(CYB)为研究靶标,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因多态性.结果 51例样本全部扩增出DHPS基因、DHFR基因和CY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DHPS基因中3株(5.9%)为耐药相关突变株,48株(94.1%)为野生株;DHFR基因中1株在188碱基位点有非同义突变,21株在312位点有同义突变,30株为野生株,未发现与药物耐药相关的突变株;CYB基因在5个位点有基因多态性,其中4个为同义突变,1个为非同义突变,未发现与药物耐药相关的突变.根据这5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型可以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2个基因型为首次检测到,51株样本中CYB1型25株、CYB2型13株、CYB5型2株、CYB8型4株,新检测到的CYB10型4株,CYB11型3株.结论 广东地区耶氏肺孢子菌药物靶位基因出现与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较少见,CYB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明显,可作为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的靶位基因.
作者:邓西龙;熊漫;兰芸;卓丽;陈万山;唐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抗病毒治疗中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长期临床转归.方法 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使用PR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内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48和72周,治疗结束后24、48、96和144周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甲状腺功能情况增加检测次数,并登记用药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纳入3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3±12)岁,其中男200例,女158例.基因1型患者300例(83.8%),基因2型56例(15.6%),基因3型2例(0.6%).358例患者中有80例(22.3%)患者发生了甲状腺疾病,71例(88.75%)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9例(11.25%)为非免疫性甲状腺炎.治疗后并随访144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有21例(29.6%)完全恢复正常,9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完全恢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9,P=0.00).将患者分为无甲状腺疾病组和甲状腺疾病组,两组间基线的病毒载量、基因分型、转氨酶水平、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性别、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不能完全逆转,部分患者转化为慢性甲状腺炎,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干扰素诱发TPOAb和TgAb阳性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有转换为桥本甲状腺炎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风险.及时治疗干扰素诱发的甲状腺疾病,并不影响抗病毒治疗.临床医师在抗病毒治疗中以及停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甲状腺功能.
作者:刘俊平;曹永革;李宽;宁会彬;刘翠平;毛重山;康谊;尚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SAA/CRP对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月至12月间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73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487名正常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SAA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CRP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手足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SAA中位值分别为330.5和4.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2,P<0.01);CRP分别为10.0和1.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1);SA A/CRP分别为23.06和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9,P<0.01).SAA诊断手足口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高于SAA/CRP(0.911)和CRP(0.899);取SAA=10.30 mg/L为阈值,其灵敏度为91.6%,特异度为96.6%.结论 SAA与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手足口病早期的诊断效率.SAA可为儿童手足口病的辅助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赵昕峰;吴亦栋;高扬;陈东;陈刚;周俊;陈礼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筛选鉴定针对HIV-1 vpr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干扰片段,探讨siRNA对HIV-1 vpr基因的干扰效率.方法 根据siRNA设计要求合成针对HIV-1 vpr靶点的2段寡核苷酸片段,并构建相应载体,转染含HIV-1 vpr质粒的HEK293T细胞.设2个实验组(siRNA56、siRNA160组),1个阴性对照组(NC组),空白HEK293T细胞为对照组(Con组).各组分别进行总RNA、蛋白提取,实时PCR和蛋白质印迹分别从核酸和蛋白水平验证有效的靶向HIV-1 vpr的siRNA片段.ELISA检测各组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γ干扰素水平.结果 DNA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哺乳动物细胞pRNAT-U6.1/Neo-Vpr-56/160(siRNA56和siRNA160)表达载体.siRNA56和siRNA160干扰使HIV-1 vpr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下降69.0%和76.1%;在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76.3%和86.5%.Con组、NC组、siRNA56组和siRNA16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分别为(1.936±0.415)、(1.815±0.393)、(1.935±0.356)和(2.034±0.421) pg/mL;γ干扰素分别为(1.673±0.234)、(1.648±0.332)、(2.169±0.362)和(2.301±0.4125) pg/mL.结论 表达pRNAT-U6.1/Neo-vpr-56/160(siRNA56和siRNA160)的质粒构建成功,针对不同基因片段的siRNA均可以下调HIV-1 vpr的表达水平.
作者:黄娜;张权;何艳;周泉;龚国忠;郑煜煌;肖新强;许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揭示2014年至2015年广东地区流行性感冒(流感)H3N2病毒血凝素(HA)基因进化特征及抗原表位变异.方法 采用时空抽样法抽样,检测2014年至2015年广东省分离的17株流感H3N2病毒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下载GenBank中36株参考基因序列;比对H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氨基酸变异,构建遗传进化树和熵值图;同时分析2014年至2015年广东毒株HA基因的抗原表位变异和选择性.结果 以疫苗株A/Texas/50/2012毒株HA基因为基准,2014年至2015年广东地区17株流感毒株HA基因共有25个位点氨基酸置换;HA1基因表位A、B、D和E发生变异,涉及11个氨基酸位点;毒株A/Guangdong/55/2015的HA基因出现N38K变异,减少1个糖基化位点.高突变位点为175位(熵值为1.16);综合评价单似然祖先计数(SLAC)、固定效应似然比(FEL)和内部固定效应似然比(IFEL)模型筛选结果,可能正向选择位点包括位点363,负向选择位点包括位点368和425.结论 广东省流感H3N2病毒HA基因表位A、B、D和E发生变异,进化正向选择位点包括位点363,负向选择位点包括位点368和425;变异累积可能导致流感H3N2病毒疫情流行.
作者:余靓;张欣;黄平;梁丽君;钟静;曾宪鍫;倪汉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男,30岁,出现间断性左侧胸前区疼痛半个月余,疼痛时伴有持续性发热(高达39.7℃),偶伴呼吸困难,双侧上肢活动时疼痛加重,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给予头孢呋辛、依托考昔后症状有所缓解,但间断发作.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6.25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00.0 pmol/L,促甲状腺素(TSH)<0.005 m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312.3 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13.6 U/mL.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近胸膜处小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炎性反应可能;右侧胸膜增厚.
作者:赵亚楠;李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例1 男,63岁.既往有高血压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史,有40余年吸烟史,日均数支至数十支不等.因发热、腰痛3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9℃,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颜面、颈部、前胸充血潮红,无胸前区不适、气短等不适;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出血点及瘀斑;球结膜充血、水肿;咽及上颚网状充血,可见出血点.
作者:李燕平;贾小洲;宋红波;王黑豆;靖新艳;李卫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例1 女,27岁,精神异常、反复抽搐二十余天,发热伴昏迷半个月.患者2014年6月19日起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说话带有哭腔、昼夜颠倒、反复抱婴儿过于频繁等,逐渐有紧张恐惧表现,6月24日凌晨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双眼上翻、呼之不应,持续5 min自行缓解,送至当地医院,头颅CT、头颅MRI平扫+增强、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均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报告异常,未见明确癫痫波.
作者:宋爽;陶臻;邵凌云;陈向军;陈澍;黄玉仙;张文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103的一类Hsp,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它通过感知外界环境信号,调节下游客户蛋白如激酶和转录因子,发挥分子伴侣的功能.近年来,Hsp90在真菌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包括Hsp90对真菌毒力及耐药形成等多方面的影响.白念珠菌是体内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其多种细胞功能也受Hsp90的调控.因此,研究Hsp90在白念珠菌中的作用,有利于了解Hsp90对其他致病真菌的功能影响,从而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就Hsp90在白念珠菌毒力和耐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贺小圆;崔蕊;赵明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09年,中国CDC在以发热、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患者体内分离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1].随后,我国近20个省份均开始有此种疾病的报告[2],致死率为12%~30%[3].韩国、日本及美国也陆续出现此种病例的报告[4-7].近年来,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及临床中心对此疾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病毒基因的测序分析、动物模型的建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就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简单概述,以期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谢许冒;童巧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称为“恐水病”,病死率达100%.2014年11月12日,玉树市仲达乡塘达村塘龙社发生感染狂犬病的病犬伤人、家畜,甚至致其死亡事件.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CDC会同玉树市CDC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实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尕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CHB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约有65万患者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HBeAg的血清学转换,意味着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预示着更高HBsAg血清学转换率[2],因此对于HBeAg阳性的CHB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是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目前治疗CHB的药物包括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ue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NA),与NA相比,干扰素可在有限疗程内达到持续的免疫控制,具有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王明芳;林苏;吴银莲;朱月永;董菁;江家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自1996年发现第1例广西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报告例数逐年上升,80%患者分布在农村地区,目前以县市为主的治疗模式难以适应患者多层次的需求,也存在许多不便(路途遥远、费用高等).国内一些专业的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围绕如何有效管理传染源,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垂直管理模式、人文管理的模式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模式等[1].
作者:秦英梅;邹俊;张鸿满;李剑军;粱飞立;周猛;宋开范;韦善求;黄绍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核苷(酸)类药物(NA)和干扰素在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NA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低,长期应用容易引发耐药;干扰素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转换率尚不足1/3,特别是HBsAg清除率较低.因此,探索优化治疗方案非常必要.NA和干扰素的作用靶位和作用机制不同,联合使用可能产生互补或相加作用.本研究观察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ADV)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振环;柳雅立;马丽娜;鲁俊锋;金怡;何智敏;陈新月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随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接种,急性HBV感染者明显减少,但慢性HBV感染者的群体仍然庞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将逐步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并逆转[1].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已成为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瞬时弹性成像(包括FibroTouch和FibroScan)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FibroTouch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芳;魏琳;魏淑芳;潘林;黄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一、概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有关.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特别是AMA-M2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仍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