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80
  • 国内刊号:31-1365/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5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5年新报告HIV感染者原发性耐药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5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原发性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15年1月至11月(简称德宏州)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选择血浆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标本进行HIV基因组pol基因扩增并测序.根据WHO耐药突变位点列表(2009年),并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确定耐药突变位点以及HIV毒株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有322例研究对象血浆HIV的pol基因获得成功扩增并纳入研究,包括211例(65.5%)男性、229例(71.1%)性传播、152例(47.2%)中国籍患者.共发现29种HIV基因亚型,以B型(12.1%)、C型(28.0%)、CRF01_AE (24.5%)、CRF07_BC (5.9%)、CRF08_BC (5.6%)、62_BC(7.5%)、BC-new breakpoint(3.4%)为主要亚型.有6例(1.9%)HIV感染者具有WHO推荐的耐药突变位点.结论 德宏州地区HIV原发性耐药率达1.9%,处于低度流行水平,然而随着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进一步推动,HIV耐药监测工作需加强.

    作者:段星;陈晓晨;王继宝;杨涛;王译葵;杨锦;叶润华;杨跃诚;姚仕堂;段松;何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013年至2015年河南省肠炎沙门菌耐药状况与分子分型

    目的 了解河南省腹泻患者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病原学、耐药特征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7家腹泻病多病原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82株肠炎沙门菌,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5)的纸片法(Kirby-Bauer,K-B)药物敏感测试方案与判定标准,进行7类1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国际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实验室公布的非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与BioNumerics6.0聚类分析方法对82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分型.结果 82株肠炎沙门菌47株分离自男性,35株分离自女性.0~5岁低龄儿童共分离到56株,其中6月龄至2岁婴幼儿分离到29株.分离时间集中于每年的5至11月份,其中3至4月份15株(18.3%),5至7月份27株(32.9%),8至10月份34株(41.5%),其余月份6株(7.3%),具有较典型的夏秋季节特征.82株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64株(78.0%),对头孢他啶耐药23株(28.0%),对头孢噻肟耐药39株(47.6%),对头孢吡肟耐药13株(15.9%),对萘啶酸耐药55株(67.1%),对环丙沙星耐药24株(29.3%),对庆大霉素耐药32株(39.0%),对氯霉素耐药14株(17.1%),对甲氧苄氨嘧啶耐药47株(57.3%),对复方新诺明耐药13株(15.9%),对四环素耐药21株(25.6%).82株肠炎沙门菌均对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其中耐3~4种的为21株(25.6%),耐5~6种的为32株(39.0%),耐7~8种的为29株(35.4%).经XbaⅠ酶切和PFGE后82株肠炎沙门菌共分为25种带型(EN1~EN25),各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26株不等,带型相似度为59.33%~100.00%,EN1、EN2分别包含26和16株菌,为该血清型主要优势带型.结论 河南省临床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耐药状况较严重,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及相同的聚集性.

    作者:赵嘉咏;张白帆;穆玉姣;苏佳;黄学勇;夏胜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MprAB和TrcRS协同调控结核分枝杆菌rv1057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rv1057基因受到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MprAB和TrcRS协同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凝胶阻滞迁移试验分析MprA和TrcR在体外与目标基因启动子片段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转录水平,以H37Rv SDS处理组的表达值为1个单位进行倍数变化分析;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通过构建lacZ报告基因检测rv1057启动子不同区域启动转录的能力.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MprA结合trcR启动子;无SDS条件下D981、H37Rv菌株的trc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H37Rv SDS处理组的1.7和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4,P<0.05);有SDS条件下,D981、H37Rv菌株的trc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H37Rv SDS处理组的1.0和2.1倍,D981菌株的trcR转录水平显著高于H37Rv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6,P<0.05).H37Rv菌株培养过程中加入SDS后trcR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倍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P<0.05);MprA和TrcR都可以结合rv1057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MprA激活rv1057的转录,而TrcR阻遏rv1057的转录.结论 MprAB和TrcRS协同调控rv1057基因的表达,环境存在SDS时MprA被激活,阻碍trcR表达并激活rv1057的转录,而无SDS时TrcR阻遏rv1057的转录.

    作者:宗工理;张佩佩;付加芳;马军霞;钟传青;曹广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阳家庭阴性女配偶基于不同性目的暴露前预防用药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男性HIV单阳家庭中阴性女配偶基于不同性目的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平南县HIV单阳家庭中的阴性女配偶作为调查对象,2013年6月至2016年11月通过现有疫情数据库进行招募,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PrEP接受意愿.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526份.基于生理性目的PrEP接受率为66.9%(352/526),基于生育性目的PrEP接受率为93.3%(491/5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8,P<0.01).不接受PrEP的原因主要为担心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保密性得不到保障以及感染自评危险性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生理性目的PrEP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PrEP认知(OR=0.70,P=0.014)、固定性伴侣数量(OR=0.55,P<0.01)、性行为频率(OR=1.33,P=0.016)、安全套使用意愿(OR=0.16,P<0.01)、感染危险自评(OR=0.22,P<0.01)、男方病毒载量(OR=1.25,P=0.035)、男方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37,P<0.01)、男方用药与否(OR=1.59,P<0.01).基于生育性目的PrEP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有无子女(OR=1.70,P<0.01)、PrEP认知(OR=0.72,P=0.026)、安全套使用意愿(OR=0.18,P<0.01)、感染危险自评(OR=0.14,P<0.01)、男方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45,P<0.01).结论 HIV单阳家庭阴性女配偶基于生育性目的PrEP接受意愿明显高于生理性目的,在围孕期HIV单阳家庭中开展PrEP临床试验更具有可行性,其影响因素主要与个人行为特征及其配偶感染特征有关,与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无关.

    作者:覃寿学;谭健坤;农燕丽;卢炳炎;程玉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姜黄素衍生物C66对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姜黄素衍生物C66对TGF-β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大麻素受体(CB)1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对照组、C66不同浓度组(1、2、5、10和20 μmol/L),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其吸光度(A)值.选取佳C66作用浓度及时间,分为对照组、TGF-β干预组、TGF-β+CB1拮抗剂组、TGF-β+-C66干预组、TGF-β-+-CB1拮抗剂+C66联合干预组,分别培养48 h,以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B1、α-SMA、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的表达,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水平.多样本均数方差齐性者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者采用Dunnett T3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66能有效抑制HSC T6增殖,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中10 μmol/L C66作用48 h对HSC-T6的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为54%.与对照组相比,单独TGF-β1干预组CB1、Ⅰ型胶原、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88、3.48和20.64,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独TGF-β1干预组CB1、Ⅰ型胶原、α-SMA mRNA相对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05、9.492和38.27,均P<0.05).与对照相组比,TGF-β1干预组p-JNK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7,P<0.05).结论 C66能有效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且联合使用CB1拮抗剂效果更明显,该过程可能涉及JNK磷酸化水平的调节,有助于理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及为治疗肝纤维化寻找新的靶点.

    作者:陈泽;陈达之;萧云蕾;肖茜茜;王永林;许烂漫;陈永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采用FibroScan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目的 探讨肝脏硬度值(LSM)和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评估ALT≤5×正常值上限(ULN)的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3例ALT≤5×ULN的CHB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前一天或当天行FibroScan检查,以及血常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检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评价,并计算APRI.以肝组织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LSM值与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肝纤维化分期(S)0、S1、S2、S3、S4患者的LSM中位值分别为5.10、5.20、6.60、10.10和18.80 kPa,APRI中位值分别为0.36、0.38、0.63、0.61及1.27.LSM评估纤维化≥S2、≥S3、≥S4的AUC分别为0.817、0.891、0.913,APRI分别为0.717、0.711、0.746;LSM区分≥S2、≥S3、≥54的界值分别为6.8、8.7、10.9 kPa.结论 LSM能准确地评估ALT≤5×ULN的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APRI.

    作者:丁荣蓉;陆伟;王雁冰;周新兰;李秀芳;黄丹;张占卿;施光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引起甲状腺疾病的研究

    目的 回顾性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有362例CHC患者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Peg IFN联合RBV抗病毒治疗,其中有31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治疗初始记录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PO)、甲状腺B超,分别在第12、24、48周评估上述指标.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有12.1%(38例)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21.0%(66例)的患者出现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14.9%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彩超异常;其中有8.7%的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均正常,而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现异常;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在12、24、48周有上升趋势.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OR=5.423,95%CI:3.441~8.716)、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OR=7.201,95%CI:6.231~10.206)、女性患者(OR=1.22,95%CI:0.951~2.212)是导致甲状腺病变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 Peg IFN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增加甲状腺炎疾病的发生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女性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作者:周学士;邱源旺;叶阳群;陆忠华;尹翠兰;苏婷婷;毛燕群;李超;黄利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1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以不明原因发热(FUO)就诊而终诊断为布鲁菌病的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非疫区医师对该疾病的重视.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1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静安分院感染科以FUO就诊终确诊为布鲁菌病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过程及预后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女3例,男16例;17例有疫畜接触史或疫区生活史.其中14例伴肝、脾或淋巴结肿大,9例骨关节受累且均累及脊柱,3例合并睾丸炎,1例布鲁菌脑病伴周围神经病变,1例脑脊膜炎,1例感染性横贯性脊髓炎后遗症.7例血培养布鲁杆菌阳性,所有患者试管凝集试验示血清抗体均阳性.采用以多西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两联或三联强化抗菌治疗,19例患者症状均得到了改善,其中4例随访脑脊液和脊柱MRI有所好转.结论 对非疫区FUO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其流行病学特点需考虑布鲁菌病可能.

    作者:朱贝迪;汪婷;张继明;朱浩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索非布韦、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合并Dubin-Johnson综合征的慢性丙型肝炎一例

    患者女,50岁,因反复皮肤黄和黄尿30年于2014年7月住院治疗.患者精神、体力良好,无贫血、右上腹部疼痛、皮肤瘙痒.患者无精神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无结核、伤寒等传染病,但其一个哥哥也有类似黄疸的表现.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入院后实验室检查:ALT 53U/L,AST 42 U/L,碱性磷酸酶(ALP)97 U/L,TBil 77.5 μmol/L,DBil 61.7 μmol/L;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分泌及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均未见异常,排除HBV感染;抗-HCV阳性,HCV RNA 6.28 lg IU/mL、HCV基因型1b.肝脏超声检查示:慢性肝病、轻度脾肿大,排除胆道梗阻.

    作者:邵幼林;张锁才;吴剑明;郑剑;史罗明;马春明;郭风彩;柳龙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以发热伴头痛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39岁,河南省固始县人,在江苏省无锡地区打工.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头痛25 d于2016年12月10日人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鼻塞、流涕,体温高达39.7℃,当地卫生所予头孢类抗菌药物及地塞米松治疗4d后病情恢复.体温持续正常3d后患者再次发热,继续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2016年11月16日开始出现发热伴右侧头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CRP)12.0 mg/L,头颅MRI未见异常,予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仍反复,遂于2016年11月23日返回河南省就诊于河南省某医院,实验室检查CRP29.73 mg/L,CMV IgG阳性,风疹病毒IgG阳性,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IV抗体、梅毒抗体、呼吸道病毒抗体、肥达反应、外斐反应、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均在正常范围内或阴性,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双肺肺气肿,予住院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作者:金柯;李军;刘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孕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

    据WHO统计,全球约1.5亿人感染HCV,并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HCV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外疾病,也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HCV感染相关的肝脏疾病[1].孕妇和儿童感染HCV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孕妇感染率为1%~2%,儿童则为0.05%~0.36%;而在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和埃及,孕妇感染率较高(10%~40%)[2-3].本文就孕妇HC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皮赛男;陈友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乙型肝炎是中国人群中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主要因素.但纤维组织在肝脏的过度沉积,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导致的肝硬化被定义为肝纤维化的晚期阶段[1],肝硬化被证实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高危因素,肝硬化患者累计5年患HCC的风险为5%~30%[2-3],明确肝纤维化分期对确定佳抗病毒时间十分关键[4].

    作者:马莹莹;王麟;邬田港;林标扬;尤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分期的预测价值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损伤都有可能引起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可逆中间环节.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肝纤维化将会持续进展,导致肝脏形态学的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终增加肝细胞癌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1].因此,肝纤维化程度的精确评估,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判断、监测和选择佳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2].肝活组织检查是目前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是其有创性操作可能导致患者不适和疼痛,并导致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或活组织检查相关性死亡.利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TE)中的FibroScan进行肝脏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方法,具有快速、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3].本研究拟通过利用FibroScan检测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以肝活组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FibroScan对CHB患者肝纤维化临床分期的预测价值及意义.

    作者:武聚山;段斌炜;李娟;金爱华;朱跃科;于红卫;孟庆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白细胞介素-17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及白细胞介素-7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清除的相关性

    HC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5亿人感染HCV.在HCV感染急性阶段,15%~45%感染者病毒自发清除,而55%~85%感染者进展为慢性丙型肝炎[1].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丙肝相关肝脏疾病[2].在急性HCV感染阶段,宿主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清除病毒,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IL-17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basic)]及IL-7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HCV感染自发清除的关系.

    作者:徐杰;张弛;代艳超;乔桂芳;江娜;覃岭;孙坚萍;刘桂海;张永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需要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自1996年广泛开展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以来,HIV/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合酶抑制剂、长效复合制剂、注射制剂等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新发感染人数和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肝脏疾病已成为HIV感染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肝脏相关疾病是由慢性肝炎病毒共感染引起的.由于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在发达国家,HCV共感染已占到了HIV感染者的30%,HBV的共感染尽管低于HCV,但也达到了10%左右.控制HCV和HBV的复制,已成为HIV感染背景下,阻止肝脏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肖宏;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年编委会会议纪要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年编委会暨《发热待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布鲁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定稿会于7月2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34位编委和10位特邀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华传染病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副总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主持.总编辑缪晓辉教授首先代表《中华传染病杂志》向编委以及所有参会专家对杂志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部主任金昱汇报了杂志近期的工作,提出了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并呼吁编委加强约稿、组稿,群策群力,提升杂志学术质量,共同促进《中华传染病杂志》的发展.

    作者:闫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