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02年7期文献
  •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ITCL)中EB病毒(EBV)潜伏感染的状态、其亚型的感染情况、基因产物表达与EBV阳性细胞的性质.方法采用PCR检测42例ITCL中的不同EBV亚型的核抗原基因(EBNA-3C),并对其扩增产物行DNA序列分析.运用EBER1/2-RNA原位杂交证实EBV潜伏感染,IHC/ISH双重染色技术判断EBV阳性细胞性质.免疫组化检测EBV基因产物(LMP-1、EBNA-2)的表达.结果42例ITCL中EBV的总阳性率为97.6%,以A型EBV感染居多(32/38例,84.2%),B型为2/38例(5.3%),混合型为4/38例(10.5%).EBNA-3C基因的PCR产物DNA序列中存在个别碱基的缺失和插入.EBER1/2的检出率为85 7%.EBER1/2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D45RO和TIA-1,且表达CD4、CD8及CD56的肿瘤细胞呈EBER1/2阳性.16/42例ITCL(38.1%)表达LMP-1.ITCL中EBV的潜伏感染模式多为Ⅰ型(24/42,66.7%),Ⅱ型次之(12/42,33.4%).结论在我国,ITCL中存在高水平的EBV潜伏感染,且多为A型EBV感染,感染模式为Ⅰ型和Ⅱ型.部分ITCL可能与鼻NK/T细胞淋巴瘤属于同一疾病谱系.

    作者: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欧阳钦;任兴昌;李俸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胰管刷检标本K-ras基因突变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胰管刷检标本K-ras基因突变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突变富集聚合酶联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检测胰腺疾病胰管刷检标本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第12密码子点突变.结果35例胰管刷检标本PCR扩增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20例胰腺癌中14例K-ras突变(70%),7例慢性胰腺炎中1例K-ras突变(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腺囊腺瘤、十二指肠乳头癌均未见K-ras突变.胰管刷检标本K-ras突变与胰腺癌部位无关.胰管刷检K-ras突变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90%和83%.结论检测胰管刷检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枫;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周国雄;任钥欣;屠振兴;龚燕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色素放大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色素放大结肠镜结合Kudo分型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病人行常规内镜诊断后,对结直肠新生物进行染色并结合Kudo分型作出色素放大内镜诊断,取标本作病理检查,将内镜和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在125例病灶中,普通内镜下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5 6%,80 0%,90.0%和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85.6%;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8%,92.9%和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5.2%.结论色素放大结肠镜对判断结直肠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浅隆起型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季圣昉;钟捷;马天乐;吴云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肿瘤坏死因子微卫星遗传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TNFb和TNFc微卫星多态性分布,分析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高压电泳和AgNO3染色,对164例健康者、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6例胃腺癌患者的TNFa、TNFb和TNFc微卫星进行分型,并将PCR产物克隆及测序鉴定.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TNFa10基因频率为19.81%,显著高于正常人中的11.84%(P=0.04).进一步分析显示TNFa10等位基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黏膜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等无关.TNFa6b5c1单倍体纯合子在胃腺癌中的频率为1.79%,显著低于正常人中的15 85%(P=0.006).克隆测序发现,相同TNFa等位基因包含的(AC/GT)重复序列拷贝数与国外文献报道中不一致.结论TNFa等位基因的定义内涵尚需进一步确定.TNFa10等位基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易感性相关,TNFa6b5c1单倍体纯合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胃腺癌移行过程中发挥其抵抗作用.

    作者:费保莹;夏冰;邓长生;张启宇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国人消化道憩室的发病学特征及其并发症

    目的探讨国人消化道憩室的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对551例消化道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消化道钡餐或两者联合确诊食管和胃憩室分别为14和10例,分别经消化道钡餐、手术、ERCP或手术+ERCP确诊十二指肠憩室395例,分别经消化道钡餐、手术或两者联合确诊空回肠憩室70例,分别经肠镜、结肠气钡造影和手术确诊结肠憩室62例.结果551例消化道憩室中,老年患者占58.6%,14例食管憩室中,中段占78.6%,高于咽食管憩室的11.2%.62例结肠憩室中,右半结肠憩室占56.5%,高于左半结肠的38.7%.大多数食管和胃憩室无特殊表现,约半数的小肠和结肠憩室属于症状性憩室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胆石和胰腺炎并发率分别为34.2%和10.1%,且降段憩室并发率显著高于非降段憩室(P<0.05).结论国人消化道憩室在发病特征和临床并发症方面与西方社会均存在某些差异.

    作者:贾林;黄开红;李瑜元;王连源;陶中原;吴惠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是否与炎症免疫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调查IBS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比例,旨在探讨IBS发病新机制.方法对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30例IBS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用AC-920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并用Simul SET自动软件分析方法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平均值为(2.1±0 5)×109/L,健康对照组为(2.2±0.6)× 109/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IBS患者外周血CD8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正常,但CD8升高,CD4下降,CD4/CD8比值下降,CD3正常,提示腹泻型IBS可能与免疫下降有关.

    作者:令狐恩强;杨云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抗体与胃炎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HSP)B抗体(IgG)的滴度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HSP B抗体在Hp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从山东胃癌高发区随机取样1036例,其中Hp阳性者600例,选取300例行Hp三联根治治疗.第5年复查胃镜并留血标本,随机抽取诊断为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各20例,用Western blot法对患者血中Hp的HSP B抗体滴度进行比较.结果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抗体滴度(0.505±0.061)高于Hp阳性萎缩性胃炎(0 448±0.105,P<0.05)及消化性溃疡(0.447±0.109,P<0.05),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SP抗体滴度低.结论血清中的HpHSPB抗体对于胃黏膜炎症的加重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姚炜;林三仁;董秀云;金珠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LoVo/Adr的建立及其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建立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LoVo/Adr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LoVo/Adr,观察其生长规律;用MTT法鉴定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周围分布;用RT-PCR方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GST-π及TopoⅡmRNA水平在诱导耐药过程中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gp的表达.结果LoVo/Adr细胞与LoVo细胞相比,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长,细胞形态较不规则,S期细胞减少,而G1、G2期增多,P-gp染色阳性.LoVo/Adr对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环磷酰胺和5-FU耐药倍数分别是61倍、14倍、3倍、9倍和1倍.亲本LoVo细胞mdr1不表达,随着阿霉素诱导mdr1 mRNA水平逐渐增高,GST-πmRNA在诱导初期显著增高,但不随着对阿霉素耐受浓度增加而升高;ToopⅡmRNA水平一直无显著变化;未测到MRP的表达.结论耐药株LoVo/Adr是一个表达MDR表型的多药耐药模型,主要由mdr1和GST-π基因介导耐药,与TopoⅡ和MRP基因无关.

    作者:马强;张振书;王群英;钟世顺;李恕军;赖卓胜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一氧化碳与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血浆一氧化碳(CO)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分为两组,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组(n=10)及正常对照组(n=10),用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浆CO的含量,镉柱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根据胆红素的生成量测定组织血红素氧合酶(HO)的活性,插管法测定血压、心率及门静脉压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浆CO、NO水平显著升高[(18.69±1.86)μmol/L,(43.12±3.25)μmol/L比(10.27±1.21)μmol/L,(27.75±2.72)μmol/L,P均<0.01],门静脉压力(PP)亦明显升高[(16.67±0.63)cm H2O比(8 82±0.29)cmH2O,P<0.01],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减低[(15.92±0.74)kPa比(18.93±0.71)kPa,P<0.01].肝硬化组血浆CO、NO水平与MAP呈负相关(r=-0.67,-0.74;P<0.05,P<0.01).肝硬化组脾脏HO活性升高80%,小肠HO活性升高100%,肠系膜组织HO活性升高330%,而肝脏、肾脏HO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CO作为一种新信号分子,可能参与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的发生.

    作者:杨树平;王吉耀;方国汀;顾秀英;王逸青;贺伯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口服雷尼替丁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患者男,39岁,2002年2月1日来院急诊.患者于入院前0 5 h因上腹部隐痛自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15 g(苏州第二制药厂,批号010503),约10 min后自觉腹痛加剧,全身皮肤奇痒伴周身不适来院急诊.

    作者:张仲俭;张萍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肝外生性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21岁.渐进性腹围增大1年余.体检:腹部膨隆,右侧腹部触及一巨大肿块,上界不清,下缘达腹股沟区,无触痛.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31 μmol/L,直接胆红素0.67 μmol/L,间接胆红素1.64 μmol/L.

    作者:余日胜;张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四例报告

    先证者及家系调查情况:先证者女,40岁,因间断便血5个月加重6 h人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便血,每日解暗红色血便4~5次,每次约50 g,伴头晕、全身乏力和活动后心悸、气促,在外院曾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李学军;崔生达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酮康唑致急性肝坏死一例

    酮康唑是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肝损伤(多数为特异体质),这种反应多发生于有肝病史或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人,且停药后一般均可恢复,治疗剂量所致的肝性脑病实属罕见.

    作者:许英姬;郭兮钧;刘立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经胃镜置管小肠双重造影临床诊断价值

    小肠的总长度可达5~6米,由于其解剖与生理的特点,虽其所患病变仅占胃肠道病变的1%~4%[1],但诊断较困难.常用的推进式小肠镜仅能到达空肠上段约50 Cm处,病变检出率低.常规小肠双重造影需用导丝并经口插管,较难通过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降部.我们采用经胃镜置管小肠双重造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民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六例报道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因其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不典型,易漏诊及误诊.我院于1980~1998年间共收治胰源性门脉高压症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少峰;张爱新;王崇文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功能性胃肠病与抑郁障碍分析

    综合医院中的医师习惯以治疗躯体疾病为主要目的,而往往忽略因精神因素所导致的躯体疾病,对患者频繁进行各种检查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耗费.本文就消化系疾病中抑郁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对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视.

    作者:张岚;樊艳华;关劼;王远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丹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观察丹参治疗消化性溃汤(P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8年4月~2000年4月我院经胃镜、病理证实的活动期PU患者104例,溃疡直径均>0.5 cm.

    作者:杨卫文;黎莉;杨景林;胡志恒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胆囊胆固醇结石易患鼠和免患鼠肝胆脂质代谢和分泌的特征

    关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我们选用同系纯合的胆囊结石易患鼠和免患鼠为模型,研究其肝胆系脂质代谢、分泌特征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

    作者:许国强;厉有名;陈李华;季峰;章宏;虞朝晖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胃癌细胞内在耐药性与MDR1基因表达产物P-gp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新鲜组织对化疗药物内在耐药性(intrinsic drug resistance,IDR)的产生与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的相关性,以及探讨P-gp对临床选用化疗药物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海杭;赵志泉;陶晓玉;倪金良;郭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25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分析

    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ntonei,PMP)是一种腹腔充有大量胶样黏蛋白,形成假性腹水的罕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误漏诊.为此,我们对我院1990~2001年间资料完整,经B超、腹腔镜、剖腹探查等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PMP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桂英;李新华;陈凤英;李乾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46例结肠黑变病临床病理分析及Ki-67的表达检测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消化道黑变病的一种,指结肠黏膜内有很多吞噬有脂褐素样物质的巨噬细胞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棕褐色或黑色.其病因、发病机制、色素来源均尚不清楚,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马洪升;欧阳钦;张燕;张尚福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52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本文对收治的168例A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并发MOF的5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AP并发MOF的临床特点,并对AP的治疗及如何防治MOF进行讨论.

    作者:韦红;王金梁;单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腹部实时B超在诊断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我国克罗恩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而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依然是临床上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利用腹部实时B超,对10例胃肠道克罗恩病患者进行检查,与X线、内镜活检组织学诊断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进行对照,探讨该方法在诊断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褚行琦;金世箐;郑家驹;史肖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3例临床分析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常见的部位.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胃的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7%[1].现结合我院1992年~2001年间经病理证实的13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黄响玲;钟祥柱;智发朝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25-(OH)D3与骨代谢的变化

    肝脏是机体主要的物质代谢器官,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硬化必将影响物质代谢.本文主要针对肝硬化维生素D代谢与骨代谢变化的关系作一探讨.

    作者:蒋西华;黄琪仁;达炜;王如华;陆敬辉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

    前哨淋巴结是指引流原发肿瘤的第一个(站)淋巴结,1992年Morton等首先运用蓝色染料异硫蓝(isosulfan bluedye)和专利蓝(patent blue V)在黑色素瘤中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获得成功,随后在乳癌中的应用使此理论和技术得到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目前在国内少见有关结肠癌的前哨淋巴结研究,本文对结直肠癌进行前瞻性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研究,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林波;宋向阳;何超;陈文军;潘滔;许敬尧;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肝星状细胞与凋亡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活化的HSC主要通过凋亡方式减少,且有多种途径影响其凋亡[1-11].

    作者:潘勤;李定国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非甾体类消炎药抗胃癌作用研究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占据癌症死亡率的首位.近年来由于重视了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对于胃癌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尤其是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非常低.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化学预防手段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其重要.

    作者:孙波;张学军;吴云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我国酒精性肝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酒精性肝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我国则以病毒性肝炎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多,王辉等[1]报道,白求恩医科大学182例酒精性肝病与同期肝病比较,1991年为4.2%,1995年为17.5%,到1996年增至21.3%,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

    作者:刘厚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第七讲肝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硬化

    目前,酒精性肝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终末期肝病,也是导致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在美国,每年因肝病死亡的35 000例患者中有超过50%为酒精性肝病.我国近年来因酗酒导致肝脏损害和死亡的报道也日见增多,据估计其发病率较20年前增加约30倍.

    作者:郑树森;吴健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