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07年9期文献
  • CD4+CD25+T细胞与大鼠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初期的免疫变化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时调节性T细胞(CD4+CD25+T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胰腺炎发病初期时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36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6)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n=30),后者胰管内注射胆酸钠造模后分别在2、6、12、24、48 h处死,每次6只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 胰腺病理损伤程度根据胰腺水肿、白细胞浸润、出血和坏死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2.842%)相比,坏死性胰腺炎各组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2、6、12、24、48 h时分别为1.838%、1.373%、1.063%、1.055%和0.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TNFα水平除SAP 48 h组外均明显上升,2、6、12、24、48 h组分别为43.32、28.02、32.45、29.98、21.70 pg/ml,与对照组(15.00pg/ml)相比,除SAP 48 h组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分析提示调节性T细胞与TNF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398,P=0.022),与SAP的病理评分亦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759,P<0.01).结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调节性T细胞水平下降,可能是引起急性胰腺炎免疫过度活化并发展为SAP的原因之一.

    作者:丁震;蔺蓉;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胡桃夹食管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胡桃夹食管(NE)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特征和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NE患者(NE组)的临床资料,共随访7例(随访组).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受试者采用食管测压、多导胃电图(MEGG)、自主神经功能(ANS)及心理测试.结果 ①NE组以反流、胸痛和吞咽不适为主要症状者分别为12例(54.5%)、7例(31.8%)和3例(13.6%);以反流和胸痛为主要症状者问食管体部平均压力(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NE组中有13例接受24 h pH监测.其中8例(61.5%)为阳性;17例接受内镜检查,其中4例(23.5%)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RE);存在酸相关异常的NE患者14例,其中12例经抑酸治疗后7例(58.3%)症状明显改善.③随访组在MEGG主频和主功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餐前、餐后无节律百分比和慢波耦联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和0.01).④随访组ANS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⑤随访组含服硝酸甘油前、后,7例MCA均无明显变化(P>0.05);4例(57.1%)NE患者存在抑郁状态.结论 NE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与MCA无关,与胃食管反流相关,可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亚型,胃动力异常和心理因素可能参与NE的发病.

    作者:余琴;张艳丽;丁召路;王智凤;柯美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特异性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对结肠癌细胞周期和DNA甲基化的影响

    目的 构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观察其静默效应及对结肠癌细胞SW1116生长周期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MEK不同靶点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到pGCsilencer真核表达载体中.脂质体转染SW1116细胞,荧光显微镜评估转染效率,G418筛选稳定表达siRNA的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siRNA对MEK蛋白表达的静默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甲基化特异性PCR和DNA测序检测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构建2个靶点的MEK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和联合转染SW1116细胞,转染效率约为72.1%,G418筛选培养2周得到稳定表达MEK siRNA的细胞,MEK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4.2%和69.1%和90.2%,下游分子ERK蛋白磷酸化水平随之降低;细胞增殖活力下降2~4倍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16INK4A启动子区呈低甲基化状态.结论 MEK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对结肠癌细胞MEK蛋白表达有一定的静默效果,多靶点联合效果更好,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促进p16INK4A基因去甲基化.

    作者:王霞;陈萦晅;房静远;陆嵘;孙丹凤;朱红音;李恩灵;沈冠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埃罗替尼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埃罗替尼对胰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对胰腺癌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应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埃罗替尼(终浓度100 μmol/L)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并与对照组(加入无血清培养液)进行比较.②建立胰腺癌细胞株BxPC-3裸鼠移植瘤模型,用埃罗替尼灌胃,每天100 mg/kg,共4周.每周测量移植瘤体积,4周后处死裸鼠,计算抑瘤率.并与未用埃罗替尼对照组裸鼠比较.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5,50,100、200 μmol/L)埃罗替尼处理后BxPC-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采用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小管形成实验中,埃罗替尼组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中空闭合管状结构缺如.埃罗替尼灌胃4周后,治疗组平均瘤重(0.397±0.550)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70±1.060)g,抑瘤率为74.5%.浓度≥50μmol/L的埃罗替尼各组BxPC-3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下调.移植瘤组织VEGF表达亦较对照组显著下调,瘤组织MVD(1.86±0.43)显著低于对照组(5.98±1.27,P<0.01).结论 埃罗替尼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胰腺癌体内、体外血管的生成,可作为胰腺癌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陆颖影;靖大道;胥明;吴恺;王兴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空肠间质瘤诊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空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多层螺旋CT(MSCT)和血管造影三维CT成像(3D-MSCTA)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21例空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结肠镜、MSCT及3D-MSCTA检查.21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空肠肿瘤.其中18例行肿瘤完整切除,3例行空肠肿瘤姑息性切除,有3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对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镜检及病理学诊断,同时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肌动蛋白、肌问线蛋白、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 21例空肠间质瘤中,4例良性,6例呈交界性,11例为恶性.其中17例以消化道出血就诊,以反复黑便,头晕、贫血等慢性失血症状为主,7例伴腹部隐痛,11例有严重贫血.3例以腹部肿块就诊,2例以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就诊.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6例.10例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的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11例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以上皮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呈弥漫性,阳性率为100%(21/21);CD117、CD34弥漫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2%(20/21)、85.7%(18/21);肌动蛋白3、S-100、肌问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4.3%(3/21)、38.1%(8/21)、9.5%(2/21),呈散在或灶性阳性.MSCT平扫肿瘤均匀等密度者9例;肿块内密度不均伴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4例.3D-MSCTA中见肿瘤由肠系膜上、下动脉联合供血5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6例.结论 对病程较长、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早行MSCT检查,对可疑病例早期剖腹探查,同时行无残留性手术切除,并加用伊马替尼治疗.

    作者:施杰民;平金良;金中高;李伟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2 cm的胃平坦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其操作步骤为:①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②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③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5例胃平坦病变中,3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病变直径2.0~5.0 cm,全部1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手术时间为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0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术后出血1例.无一例发生消化道穿孔.所有病变均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6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陈巍峰;徐美东;钟芸诗;张轶群;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华消化杂志》2004-2006年载文、引文及著者统计分析

    目的 统计分析《中华消化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4至2006年《中华消化杂志》的载文、引文和著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消化杂志》3年载文1079篇,期均载文量30篇,篇密度0.45,平均发表时滞为9.0个月,基金项目论文占19.3%.著者来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著率为92.0%,合作度为4.38.引文率为83.6%,96.4%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赖斯指数为65.1%.中英文文献引用半衰期分别为3.75和3.38.结论 《中华消化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推动我国消化医学的发展和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凝清;滕蕾;周晓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特异性小干扰RNA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介导肝星状细胞激活和胶原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介导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胶原生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RAGE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入HSC-T6细胞,以空白和转染非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pGCsi-C为对照,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HSC-T6细胞RAGE、α平滑肌肌动蚩白(α-SMA)和Ⅰ型胶原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pGCsi-C组相比,转染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pGCsi-RI的HSC-T6细胞RAGEmRNA和相对分子质量50×103、46×103的RAGE蛋白表达分别下调79.65%、78.04%(F=26.005,P<0.01),56.09%、54.93%(F=365.185,P<0.01)和63.67%、59.67%(F=386.07,P<0.01),同时α-SMA mRNA和蛋白,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受到明显抑制,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pGCsi-C组的57.53%、65.50%(F=20.913,P<0.05)、58.48%、62.80%(F=56.592,P<0.05)、71.16%、74.23%(F=18.091,P<0.05)和71.91%、76.09%(F=17.299,P<0.05).结论 RAGE特异性siRNA呵在细胞内稳定表达,并能有效抑制HSC的激活和Ⅰ型胶原生成.

    作者:夏金荣;刘乃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胰腺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活检组织中粘蛋白表达检测辅助诊断胰腺癌的价值评价

    目的 检测粘蛋白(MUC1、MUC2、MUC5AC)在胰腺超声内镜细针穿刺(EUS-FNA)组织标本中的表达,评价其对胰腺癌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54例胰腺占位病变的EUS-FNA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粘蛋白(MUC1、MUC2、MUC5AC)的表达,根据临床综合判断的诊断,与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54例患者后确诊为胰腺癌38例,胰腺良性肿瘤6例,慢性胰腺炎10例.细胞学和组织学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31.6%和47.4%.MUC1、MUC2、MUC5AC在胰腺癌EUS-FNA标本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6%(31/38)、10.5%(4/38)、84.2%(32/38),在胰腺良性疾病组织标本中分别25%(4/16)、31.3%(5/16)、43.8%(7/16),其中MUC1和MUC5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C1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将细胞组织学检查结合MUC1和MUC5AC表达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可提高至89.5%.结论 胰腺EUS-FNA组织标本中MUC1、MUC5AC的检测对胰腺癌有临床辅助诊断价值,且MUC1还能预测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

    作者:王义;高军;李兆申;金震东;湛先保;龚燕芳;倪竟全;满晓华;屠振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硫化氢对结、直肠扩张大鼠内脏痛觉及P物质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硫化氢对结、直肠扩张大鼠内脏伤害性感觉及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均分为5组: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组、硫氢化钠(NaSH)低剂量组(15μmol/kg)、中剂量组(45μmol/kg)及高剂量组(75μmol/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应用结、直肠内球囊扩张(CRD)法,持续扩张25 s, 并进行行为测评.取大鼠回盲部、结肠、脊髓胸腰段(T6~L5)及脑标本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物质.结果 在0.9%氯化钠溶液组大鼠,由结、直肠扩张所致的内脏痛出现容量依赖的腹部撤离反射(AWR)分数上升,腹腔注射NaSH后出现剂量依赖的AWR分数减低.结、直肠扩张后,0.9%氯化钠溶液组与NaSH低剂量组大鼠结肠、回盲部、脊髓胸段、腰段及丘脑中P物质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aSH中、高剂量组P物质表达比0.9%氯化钠溶液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硫化氢能降低结、直肠扩张大鼠的伤害性感觉,并呈量效关系.应用CRD建立的内脏伤害性感觉的动物模型,硫化氢可下调肠黏膜下、肌间神经丛、脊髓背角和丘脑P物质表达.

    作者:阚璇;王邦茂;刘戈力;张秋枫;张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对肠黏膜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应用基因重组获得人小肠三叶因子(hITF),并研究外源性hITF保护肠黏膜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构建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质粒pPIC9/hITF,经发酵上清过柱纯化,应用质谱技术鉴定所得目的蛋白;用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株(IEC-6)观察不同浓度重组hITF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获得基因重组hITF,质谱分析证实为所需目的蛋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10-9、10-7、10-5mol/L浓度,重组hITF能促进肠上皮细胞迁移,但对肠上皮细胞的光镜下形态和增殖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重组hITF能促进肠上皮细胞迁移,可能是其对肠黏膜保护的主要作用.

    作者:刘伟;许春娣;钟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患者营养状况及耐受性临床研究

    对于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为保证营养供给,往往需要肠内营养支持.

    作者:李俊峰;汤绍辉;杨见权;钟健;杨冬华;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贲门失弛缓症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入肉毒毒素的量效关系研究

    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1].

    作者:许向国;吴加国;任天华;高敏;王建国;戴宁;姒健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粪便脱落细胞检查方法学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粪便脱落细胞和DNA检查技术在大肠癌的筛检中日益受到重视,但粪便中的细胞提取率及制片技术并不十分理想,且操作过程繁琐,难以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改进原有脱落细胞提取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苏惠;盛剑秋;李建生;武子涛;吴霞;夏长虹;李世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抑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核因子-κB活化的实验研究

    随着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一些抗炎因子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作为体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内生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用SD大鼠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应用外源性重组人IL-10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胰腺中核因子(NF)-κB以及IL-1β和胰腺组织病理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作者:孙学成;唐国都;梁志海;邓德海;吴建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内镜引导基因重组人腺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一例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胰腺癌预后极差,治疗手段匮乏,至今人们不断探索新的介入治疗手段,期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们于2006年11月11日首次进行超声内镜(EUS)引导基因工程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商品名:安柯瑞)植人治疗一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诸琦;孙波;徐凯;贺益萍;潘自来;张欢;吴志远;林晓珠;吴云林;王敏华;付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克罗恩病长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有关克罗恩病(CD)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分析,亦有基础研究报道[1],但关于CD连续治疗、长期随访的观察与评价仍然十分稀少,本文旨在介绍中西医结合j联疗法长期治疗(2.5~7年)CD患者的结果,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其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多种因素.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

    作者:张珊珊;刘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肠外表现众多,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国内对IBD肠外表现的大规模统计资料较少.本研究对136例I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

    作者:蒋晓芸;戎兰;王悦之;宋艳艳;钟良;蒋义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草酸铂腹腔化疗腹膜毒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腹腔化疗因其药代动力学优势,在腹腔转移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草酸铂作为第三代铂类,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存在严重的急性腹膜炎样症状.我们以小鼠草酸铂腹腔灌注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腹膜毒性反应的成因,为临床预防和处理提供线索.

    作者:姜锋;马胜林;魏启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十二指肠结核三例

    十二指肠结核临床上少见,常导致诊断与处理错误.现将我科1987年至2006年收治的3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登秋;赵军;黄永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结节病出现重度黄疸致肝硬化一例

    患者女,68岁,因间断乏力、腹胀、尿黄2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2年前始发乏力、腹胀、尿黄.肝功能轻度异常,经保肝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病原学检查阴性.

    作者:董红筠;宓余强;李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异位胰腺内分泌癌一例

    患者男,60岁,因反复黑便3个月,再发2 d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黑便,量少,成型,约200 g,不伴其他明显症状,自服中药后大便转黄,2 d前再次解黑便,约400 g,遂以上消化道出血住院.

    作者:王兆宇;柴月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Peutz-Jeghers综合征并胃印戒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23岁,间断上腹痛1个月就诊.进食后上腹部疼痛明显,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体重进行性下降约10 kg.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

    作者:马清珠;谢佳平;任玉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共同的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认为,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疾病进程中可变的中间状态,加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干预,疾病进程可逆转;反之,则终进展至肝硬化[1].

    作者:许晶;林勇;曾欣;谢渭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黑便、腹痛、发热、腹水

    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反复黑便、腹痛、间断发热7个月入院.

    作者:许国强;金恩芸;单国栋;胡凤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生物学药物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安全性

    生物学药物的发展已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1].美国自1998年临床应用生物学药物以来,住院率降低,肾上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疗法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2].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