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09年2期文献
  •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Toll样受体2和4的表达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TLR)2、TLR4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正常人结肠黏膜的表达.方法:研究30例IBS腹泻型患者及12名健康志愿者结肠黏膜TLR2和TLR4的表达,半定量分析TLR2及TLR4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IBS患者结肠黏膜固有层水肿疏松.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健康对照组和IBS组肠腔肠上皮细胞(IEC)的TL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患者的隐窝IEC的TLR2弱表达者较健康对照组少(6.7%比50.0%),而均匀表达增强者多(40.0%比0,P<0.05).86.7%的IBS患者基底侧及肠腔侧IEC均表达TLR4,较健康对照组增高(50.0%,P<0.05).细胞计数表明,IBS患者固有层TLR4阳性细胞数大于健康对照组(70.084±21.887比20.577±4.546,P<0.01),IBS患者的结肠黏膜TLR2及TLR4的吸光度值均增高单位分别为0.3079±0.0283比0.3886±0.0510和0.3044±0.0481比0.3971±0 0996(P<0 01).结论:IBS患者结肠有炎症表现,TLR2、TLR4存IBS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雪梅;刘玉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oipA基因的开关状态及其与胃疾病的关系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oipA基因的开关状态并探讨其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活检胃组织标本360份,对组织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和部分阴性的活检标本进行Hp分离培养,分离菌经革兰染色镜检、尿素酶实验和16S rRNA PCR鉴定后,PCR扩增其oipA基因,测序分析oipA信号区的开关状态,分析功能性oipA与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组织标本分离培养获得106株Hp,其中72株cagA基因阳性,87株oipA信号区基因阳性.经测序分析80株oipA基因信号区呈开放状态,为功能性oipA.87株Hp中有1株oipA基因信号区呈关闭状态,6株开关状态不能确定.在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中,功能性oipA的检出率[分别为12/12和78.26%(18/23)]均显著高于cagA[分别为58.33%switch status和39.13%switch status].结论:功能性oipA与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关系密切.

    作者:李妮;佘菲菲;林旭;陈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华法林钠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中凝血异常与炎性反应的关系.明确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在2,4,6-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的作用.方法:40只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华法林钠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正常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灌肠,其余三组予以含有20 mg TNBS的50%乙醇溶液0.5 ml灌肠.造模后第7天,华法林钠组给予华法林钠溶液240 ng·kg-1·d-1灌胃;SASP组给予SASP溶液100 mg·kg-1·d<-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结肠炎组予以每天1次0.9%氯化钠溶液灌胃.第14天取大鼠血液和结肠后处死.比较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大鼠结肠大体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抗凝血酶活性(AT)值.结果:第14天华法林钠组和SASP组DAI值分别为1.20±0.45和1.78±0.90,均较结肠炎组(2.25±0.89)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华法林钠组和SASP组大体评分分别为1.40±0.55和3.14±1.46,均低于结肠炎组(4.75±1.66,P值均<0.01);而华法林钠组更低于SASP组(P<0.01).病理评分华法林钠组和SASP组分别为4.00±1.41和4.28±1.49,与结肠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1. 04,P值均<0:01).血清TNF-α正常对照组较其余三组低(P<0.01),而结肠炎组较其余三组高(P<0.01).结肠炎组PT、APTT较华法林钠组和正常对照组缩短,AT活性也较后两组低(P值均<0.01).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和华法林钠组(P值均<0.01).结论: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中存在凝血异常.华法林钠治疗可减轻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炎症和损伤水平.

    作者:彭涛;刘玉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是预测肝硬化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前瞻性研究影响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随访未发生过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57例肝硬化患者1年.采用内镜下无创性食管曲张静脉气囊测压仪检测曲张静脉压,研究终点为出现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研究食管曲张静脉内镜下表现、食管曲张静脉压力、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病因及腹水指标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关系.结果:1年内34例(59.6%)患者发生首次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曲张静脉压力(P=0.001)、曲张静脉直径(P=0.006)、内镜下红色征(P=0.012)与出血风险有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是预测首次出血主要的危险因子(OR=2.817,P=0.003),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98.预测出血的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截值为25.3 mm Hg(1 mm Hg=0.133 kPa),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91%.结论: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是预测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孔德润;许建明;张磊;郝加虎;孙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有助两者的鉴别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例IC和30例UC患者,对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组发病时间[(5±7)d]明显较UC组发病时间[(953±1354)d]短.IC组中6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性早搏、腹部手术史等疾病史中的一项或几项,明显高于UC组的20%;IC组以急性发病、腹痛(85%)、血便(60%)及腹泻(50%)多见,而UC且以腹痛(83%)、腹泻(63%)、黏液脓血便(57%)及里急后重(20%)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内镜表现方面,IC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形溃疡为主(60%),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的1/4~1/2周(80%),呈节段性分布(60%),与邻近正常黏膜分界清楚(75%),而UC则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43%),病变多累及肠腔全周(90%),炎性息肉明显多见(37%).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血管扩张充血(90%)、间质严重水肿(95%)在IC中多见,血管壁增厚(50%)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窝脓肿(47%)则在UC中多见.两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特点、肠镜下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IC和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作者:仲华;潘文胜;陈丽荣;汪春付;李青松;徐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症栓塞治疗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T)出血患者食管胃底静脉丛应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TH胶)栓塞前、后门静脉系统压力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及预测再出血风险.方法:3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其中25例行食管胃底静脉丛TH胶栓塞,10例行食管胃底静脉丛TH胶栓塞+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比较术前、术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压力变化;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观察手术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止血.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术后门静脉主干静脉压为(37.45±5.11)am H2O(1 cm H2O=0.098 kPa),较术前明显升高[(32.54±5.23)cm H2O,P<0.01];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为(34.33±4.68)cm H2O,较术前升高[(31.46±4.35)am H2O,P<0.053.10例经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PSE治疗后,患者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8.70±4.58)cm H2O比(32.68±4.89)cm H2O、(28.03±4.12)cm H2O比(31.46±4.35)cm H2O和(28.81±5.12)cm H2O比(32.89±4.79)cm H2O P值均<0.053.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术后3周患者血清白蛋白为(34.57±6.84)g/L,较栓塞前高[(30.45±5.78)g/L,P<0.05].术后少量患者出现发热、腹水,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治疗3个月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结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症出血治疗有效,且对肝细胞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但有增加消化道再出血风险.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PSE对降低门脉压力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效,但不利于肝细胞功能恢复,有增加腹水的风险.

    作者:杜君彦;吴伟;卢立杰;李成安;宋丽;朱丽明;潘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Hedgehog通路与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Hedgehog通路与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系.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20只,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和高脂饮食诱导肝纤维化,对照组予以正常饮食.第8周末取模型组存活大鼠与对照组中大鼠各5只处死,取左叶肝脏组织.HE、Masson染色观察两组肝组织病理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纤维化大鼠肝脏中表达Hedgehog通路成员超音速Hedgehog信号通路(Shh)、膜受体patched(Ptc)、smoothened(Smo)和核转录因子Gli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edgehog通路成员及HSC活化标志基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在两组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差异.体外培养HSC-T6细胞,RT-PCR检测HSC-T6细胞株中Hedgehog通路成员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环耙明(Cyclopamine,Cyc)对HSC-T6增殖的影响;分别用0、100/μmol/L的Cye干预HSC-T6,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hh、Smo、Ptc、Gli-1及αSMA mRNA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有大量脂质及胶原沉积,且肝脏组织中均有Shh、Smo、Ptc、Gli-1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示模型组大鼠Shh、Smo、Gli-1及αSMA mRNA表达均较对照大鼠升高(20.45±3.31、12.78±0.53、10.88±2.41、4.91±2.59比1;P值均<0.05).Cyc在体外对HSC-T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F=636.81,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示,用Cyc 100 μmol/L干预的HSC-T6中,Ptc、Smo、Gli-1和αSMA表达量分别为0.20±0.11、0.21±0.08、0.28±0.05和0.27±0.10,与Cyc 0μmol/L干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肝纤维化过程中Hedgehog通路成员表达增高,抑制Hedgehog通路可抑制HSC活化,推测Hedgehog通路通过活化HSC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刘珺;徐选福;王兴鹏;牛培勤;杨文娟;郭传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昆明市炎症性肠病多中心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状况.方法:调查1998年1月-2007年3月七家综合性医院430例住院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79例,克罗恩病(CD)51例.接受结肠镜、组织病理学和钡剂灌肠检查者在UC和CD患者中分别为98.2%和56.2%、2.6%和72.5%、78.4%和31.4%.对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平均年龄为(46.9±15.8)岁,以30~39岁和50~59岁年龄段患者多,呈双峰状分布;CD患者平均年龄为(41.6±17.2)岁,以20~29岁年龄段患者多.UC和CD患者均以男性为主,UC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多见.UC患者以腹泻(302,79.7%)、腹痛(285,75.2%)、血便(290,76.5%)为主.CD患者常见腹痛(44,86.3%)、腹泻(28,54.9%)、体重减轻(28,54.9%).UC患者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钡剂灌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4%(329/372)、24.4%(52/213)、4/10,CD患者分别为86.5%(32/37)、27.5%(11/40)、75%(12/16).UC患者100%为活动期,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38.3%、42.2%和19.5%.CD患者活动期占92.2%,缓解期占7.8%,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5.7%、43.1%41.2%.结论:了解10年来昆明市的IBD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缪应雷;黄华丽;王光耀;杜艳;段丽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与PD98059联合抑制小鼠结直肠癌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通路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索(rapamycin)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对小鼠结直肠癌的联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二甲基肼注射于小鼠颈后20周,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从第16周起给予雷帕霉素、PD98059和雷帕霉素+PD98059腹腔注射,共8周;至24周处死实验动物,测算肿瘤体积,以HE染色判断肿瘤发生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TOR、p70s6K、4E-BPl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雷帕霉素、PD98059及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44.44%、38.89%、6.67%比77.78%,P均<0.05);肿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分别为(6.153±2.192)、(8.85±3.983)、(2.917±0.191)比(16.136±6.855)mm3,P值均<0.0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为69.584%±3.600%、72.381%±8.561%、14.430%±2.413%比91.689%±1.994%;p70s6K分别为84.315%±3.132%、81.183%±3.980%、12.135%±2.382%比91.451%±2.160%;4E-BPl分别为65.288%±4.259%、66.641%±4.296%、19.119%±6.297%比75.999%±4.417%(P均<0.05).且在降低肿瘤发生率、缩小肿瘤体积以及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性方面,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的效果显著优于雷帕霉素及PD98059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与PD98059可联合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对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抑制

    作者:张燕捷;田筱青;李小强;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房静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无淋巴结转移结肠癌微小核糖核酸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结肠癌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表达谱,筛选与结肠癌早期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异性microRNA.方法:选取手术、病理证实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及大于癌旁5 cm结肠组织标本各3例,抽提分离miRNA,与Agilent microRNA基因芯片杂交,并进行图像和数据分析.运用microRNA特异引物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进行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RCR)验证.结果:筛选出在结肠癌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14个,其中12个microRNA表达水平增高,分别为miR-106b、miR-135b、miR-18a、miR-18b、miR-196b、miR-19a,miR-224、miR-335、miR-424、miR-20a*、miR-301b和miR-374a;2个microRNA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miR-378和miR-378*.miR-106b和miR-19a下游存住符合要求的靶基凶数目众多.检测了芯片中显示表达上凋的miR-18a和miR-135b在3例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miR-18a和miR-135b在3例痛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均上调;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与microRNA芯片的结果符合.结论:miR-106b、miR-135b、miR-18a、miR-18b、miR-196b等microRNA在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预测其下游靶基因中大部分与肿瘤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在结肠癌早期发生、发展讨程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迎昕;张小燕;张宝峰;张可浩;方静;胡莺;翟宁;陈锡美;郜恒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三种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对健康志愿者胃内pH值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对健康志愿者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研究为随机、开放、三交叉设计试验,入选的1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按3种剂量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1次每次20 mg(A剂量)、每日1次每次40 mg(B剂量)、每日2次每次20 mg(C剂量)],每种剂量连续口服5d,第5天时进行24 h胃内pH值监测.结果:按A、B、C三种剂量口服埃索美拉唑5 d后,24 h胃内pH值>4的时间分别为(18.70±4.19)、(19.27 4±2.68)、(21.16±2.45)h.其中C剂量与其余2种用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2种用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剂量埃索美拉唑用药后胃内全天和夜间的中位pH值及胃内pH值>3、4、5的时时间百分比(全天:6.73±0.64、95.0%±7.5%、92.0%4±10.6%、86.7%±14.5%;夜间:6.22±1.30、93.2%±13.1%、87.8%±20.3%、78.6%±28.9%)与A剂量(全天:5.99±1.83、85.1%±16.3%、81.1%±18.1%、71.5%±20.3%;夜间:4.90±2.14、72.9%±30.5%、67.2%±31.9%、55.7%±31.8%)和B剂量(全天:6.33±0.62、87.9%±9.5%、83.5%±11.7%、75.6%±15.5%;夜间:4.93±1.60、75.7%±20.8%、66.9%±23.8%、53.3%±30.3%)这2种用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2种用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每日2次每次20 mg的剂量抑酸效果优于每日1次每次20 mg和每日1次每次40 mg,后2种方法抑酸效果相似.

    作者:杨莉;肖英莲;胡品津;陈昊湖;林金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有腹痛症状的慢性胰腺炎(CP)患者胰腺癌的发生率及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随访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中有腹痛症状的成人CP患者,寿命表法计算累积胰腺癌发生率,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1997年1月-2007年7月397例患者进入本研究,346例(87.2%)完成随访,男女比例2.4:1,首次住院年龄和首发年龄分别为(47.7±13.7)岁和(43.9±14.7)岁,中位随访时间34.3个月.胰腺癌发生率8.1%(28/346).腹痛症状发生后4年内为胰腺癌发生高峰,腹痛首发后1、5、10年累积胰腺癌发生率分别为1.5%、5.6%和11.6%.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首发年龄≥51岁(风险比3.1)、胰管结石或胰腺钙化(风险比4.1)、肿块型CP(风险比7.1)、出院后腹痛程度无缓解(风险比3.8)或腹痛频率增加(风险比6.8)、无腹泻(风险比15.3)为风险因素.结论:CP确诊后须警惕发生胰腺癌可能,腹痛症状发生4年内、首发年龄大、有胰管结石或胰腺钙化、肿块型CP、出院后腹痛程度或频率无缓解、无腹泻者尤应注意.

    作者:王伟;王剑;李兆申;廖专;邹多武;金震东;柏建领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紧密连接分子Occludin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小肠损害中的表达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临床常用的抗炎、解热镇痛药[1].随着NSAlD的广泛应用,其胃肠道不良反应日渐突出.尤其是NSAID对肠道的损伤,常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病情.肠上皮的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是构成紧密连接(tight jutnction,TJ)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一旦发生变异、减少和缺失可引起肠上皮细胞间隙通透性增加[2].

    作者:张烁;吕宾;陈方明;孟立娜;晁冠群;叶成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梅毒性直肠炎误诊恶性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梅毒性直肠炎为性传播疾病,由苍白螺旋体感染直肠黏膜所致,通常无特殊临床和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常见的直肠疾病症状、体征类似,国外有报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直肠炎及直肠癌等[1].现将我院误诊的1例报道如下并行文献复习.

    作者:林言;邵椒青;黄蓉;郑建军;范燕萍;胡旭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肝淋巴瘤(PHL)十分少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殊,加之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故临床屡屡误诊.近,我们收治1例女性患者,经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肝淋巴瘤.现将该患者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并复习和检索2000年以来的有关文献,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王赫;梁冰;袁靖;吕洪轩;杨大明;牛立志;徐克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四株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大鼠肥胖形成的影响

    本研究选用正常人体肠道筛选出的不同双歧杆菌株干预高脂饮食肥胖大鼠模型,为筛选双歧杆菌属中具有较好降脂、减肥效果的菌株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傅念;卢放根;阳学风;吴清;练光辉;于琼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lipation,FC)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异常在很多FC相关研究中均有所发现[1,2],说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异常可能都是FC症状产生的基础.我们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和心理测试,探讨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FC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丽荣;林征;林琳;张红杰;王美峰;朱芬芬;叶咏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也是重要的转移方式,其活跃程度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系统足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途径.研究证实,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系均有Ang-2 mRNA的表达,且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1].An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亦显著高表达,与其病理分期、预后密切相关2-4.检测并探讨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结直肠癌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

    作者:刘少平;董卫国;罗和生;余琼芳;方春华;胡亚华;张险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在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数十年来其死亡率和生存率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观[2],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80%~90%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仅15%[3].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切除率和生存率的关键.本文综述目前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的进展.

    作者:王树钢;费立明;于巍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加强对晚期肝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晚期肝病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65%/~90%.

    作者:李定国;李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常用的内镜诊疗技术之一,但术后约75%的患者可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其中约5%患者伴有腹痛等临床症状,称为ERCP术后胰腺炎(post EfCP pancreatitis,PEP).虽多为轻至中度,但仍有0.4%~0.6%的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目前PEP仍然足ERCP的主要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阻碍ERCP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对PEP的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作者:高峻;许国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

    一、诊断和分类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诊断至少应该满足以下3项中的2项: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X线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MR)有急性胰腺炎的变化,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和(或)胰腺脓肿等改变;③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