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人血浆及粪便中微小RNA-92a-1(miRNA-92a-1)表达水平作为结直肠肿瘤筛查标志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10月间60例结直肠癌患者、23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及血浆标本,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miRNA-92a-1的表达水平.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然后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截断点,对实验结果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浆中miRNA-92a-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U=288.5和151.0,P均<0.01).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miRNA-92a-1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U=627.5,P=0.0199).根据ROC曲线分析,当截断点值>1.22时,miRNA-92a-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浆中的敏感度分别为85.0%(51/60)和73.9%(17/23),在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的特异度为76.7%(23/30);当截断点值>1.14时,miRNA-92a-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敏感度分别为31.7%(19/60)和26.1%(6/23),在健康对照者粪便中的特异度为90.0%(27/30).联合血浆及粪便中的检测结果,miRNA-92a-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中的敏感度分别为88.3%(53/60)和82.6%(19/23),在健康对照者中的特异度为73.3%(22/30),敏感度高于单样本检测.结论 联合检测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浆及粪便中miRNA-92a-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miRNA-92a-1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及筛查的一个潜在指标.
作者:王静;张金平;桂银莉;李建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明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在人类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2(EEFlA2)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腺病毒质粒Ad5/F35-EEFl A2转染胰腺癌细胞株SW1990(EEFlA2低表达),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胰腺癌细胞BxPC-3 (EEF1A2高表达)中EEFlA2的表达水平,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W1990和BxPC-3细胞株处理前后GRB2的表达.化学合成GRB2特异高效的siRNA干扰片段,干预胰腺癌细胞BxPC-3后通过MTT和Transwell实验观察BxPC-3细胞增殖和运动能力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腺病毒Ad5/F35-EEF1A2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后,GR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F=5.67和6.39,P均<0.05).EEF1A2-siRNA抑制BxPC-3胰腺癌细胞EEF1A2表达后,GR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F=-6.59和4.69,P均<0.05).BxPC-3在被转染siRNA-GRB2后,MTT结果显示72 h时,siRNA-GRB2组吸光度值为1.22±0.14,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42±0.15和1.39±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3,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iRNA GRB2组细胞侵袭能力减弱,24 h后穿膜细胞数为(24.10±4.25)个,与阴性对照组[(54.72±5.24)个]及空白对照组[(51.26±6.23)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0,P<0.05).结论 GRB2是EEF1A2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
作者:胡端敏;许朝;诸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48例直肠NET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进行肿瘤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预后单因素生存分析,以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比较,采用Cox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距肛缘≤6 cm、肿瘤大径>2 cm、有肌层浸润、有远处转移、组织学3级.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3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OR)=9.333,95%可信区间(CD:1.054~82.635,P=0.04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预后差的相关因素为肿瘤距肛缘≤6 cm、肿瘤大径>2 cm、有肌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组织学3级.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6 cm[风险比(HR)=0.215,95%CI:0.047~0.980,P=0.047]、有远处转移(HR=8.788,95%CI:2.612~29.571,P<0.01)、组织学3级(HR=5.510,95%CI:1.692~17.944,P=0.005)是预后差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在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对于组织学1级和2级的直肠NET患者,若肿瘤大径>2 cm或有肌层浸润,推荐其接受根治性手术;在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组织学3级的直肠NET患者均推荐其接受根治性手术.
作者:王铭河;徐烨;盛伟琪;蔡三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及对肝脏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C57BL/J6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高脂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14~15只.健康对照组小鼠常规喂养.高脂组及二甲双胍组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二甲双胍组于高脂喂养4周后给予二甲双胍干预,喂养8周后对小鼠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处死小鼠后测定各组肝脏TG含量,并测定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脂组的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肝组织TG均显著增加[998±87比1409±106,(10.05±0.29) umol/g比(27.11±4.76) μmol/g],而二甲双胍组的葡萄糖耐量和肝脏脂质沉积均显著改善,AUC和TG均显著低于高脂组[1178±90和(15.12±2.11) μmol/g],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328和89.212,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脂组的肝脏内质网伴侣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反映内质网应激的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的蛋白表达水平(磷酸化eIF2α/总eIF2α)亦显著增加,而二甲双胍组GRP94 mRNA和eIF2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高脂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002和137.321,P均<0.05).结论 高脂饮食可引起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并伴肝细胞内质网应激;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改善肝脏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任路平;宋光耀;魏立民;刘娜;陈树春;张明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方法 以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确诊的Hp感染者分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三联根除组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0 d;序贯根除组前5d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d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根除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予黏膜保护剂维持治疗,随访12周.随访前后行胃镜检查并检测Hp.对Hp根除率进行意向性分析和符合方案分析比较.结果 意向性分析显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4%(40/51)和80.0%(4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8,P=0.846).符合方案分析显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4.4%(38/45)和87.0%(40/4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732).结论 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黄鑫薪;熊理守;马师洋;白鹏;董吁钢;杨岫岩;高修仁;梁柳琴;周丽雅;陈旻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FOLFOX4/6)方案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其中204例给予FOLFOX4/6方案术后辅助化学治疗,82例给予XELOX方案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FOLFOX4/6方案组完成12个周期化学治疗的患者153例(75%),XELOX方案组完成8个周期化学治疗的患者66例(80%).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FOLFOX4/6组临床Ⅱ期患者为87%,Ⅲ期患者为82%;XELOX组Ⅱ期83%,Ⅲ期80%)和总生存率(FOLFOX4/6组Ⅱ期92%,Ⅲ期88%;XELOX组Ⅱ期89%,Ⅲ期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OLFOX4/6和XELOX组患者各种常见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和Ⅱ度不良反应多见,Ⅲ和Ⅳ度不良反应非常少见.Ⅲ和Ⅳ度不良反应中,FOLFOX4/6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稍高于XELOX组,而XELOX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稍高于FOLFOX4/6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0、0.928,P均>0.05).结论 FOLFOX4/6与XELOX方案作为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患者基本可以耐受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杨莉萍;靳海峰;王飙落;张筱茵;刘娜;梁树辉;韩霜;冯娟;吴开春;王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硝酸酯对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40只BALB/c小鼠均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予4%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治疗组予4%DSS溶液和1.5 g/L硝酸酯溶液,均连续饮用7d.对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取小鼠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观察.分别用MPO和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检测结肠组织MPO和一氧化氮活性.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第6和第7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D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和6.72,P=0.012和0.008).第7天时模型组组织学评分(2.5±0.5)高于治疗组(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第7天时模型组MPO活性、NO2-浓度、NO3-浓度分别为(2.8±0.6) U/g、(10.4±4.3) mmol/g、(100.3±50.1)mmol/g,治疗组则分别为(1.5±0.3)U/g、(17.5±7.0)mmol/g、(190.7±85.3) m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3、3.81、4.50,P均<0.01).结论 硝酸酯可减轻DSS诱导的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
作者:肖军华;沈佳庆;宋允娜;郑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各种因素对治疗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7例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或组织黏合剂联合套扎治疗的肝硬化GOV出血或中重度GOV患者.调查入选时患者的基本情况、肝功能状况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后再出血情况,运用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判预后预测指标.结果 157例患者中,26例发生再出血,中位再出血时间为3.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FIB4评分(Z=-1.282,P=0.100)及门静脉右支内径(Z=-1.812,P=0.035)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内径是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33,95%CI:1.045~2.874,P=0.033),且8.5mm为佳诊断阈值(AUC=0.724,95%CI:0.537~0.91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6.6%.结论 门静脉右支内径是影响组织黏合剂预防出血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FIB4评分对预测治疗后复发或出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缪青;陈世耀;罗添成;曾晓清;林易正;马桂芬;马丽黎;刘以梅;练晶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出现高效价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和肝内小胆管慢性炎性损伤为特征[1].PBC发病与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有关[2].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的固有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也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3].
作者:韩志君;刘晶波;胡志德;孙懿;严子禾;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胆总管梗阻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实验制备兔急性胆总管梗阻模型,观察梗阻及解除梗阻后胆囊的病理变化、胆汁的细菌学变化与血清和胆囊组织氧自由基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胆总管梗阻引起的胆囊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颖;冯子坛;冯佳;孙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1].部分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有效而特异的启动因子,几乎所有的实体瘤都会分泌VEGF,胃癌亦然.本研究探讨VEGF家族和胃癌转移的关系.
作者:张征;毛伯能;钱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本研究采用组合式单克隆抗体和双酶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鸡尾酒法检测胃癌标本D2-40、CKpan、CD34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淋巴管、血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2种方法在胃癌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熔熔;唐威;孙屏;万佳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1].神经黏附分子接触蛋白-1(contactin 1,CNTN-1)在肿瘤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和ESCC组织中CNTN-1 mRNA表达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 1α,HIF-1α)的相关性,CNTN-1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CNTN-1在ESCC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ESCC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沈卫东;刘鹏飞;陈思敏;刘兵团;何晓伟;张舒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HBV感染引起肝细胞反复炎性反应和坏死,导致肝纤维化形成,这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中间步骤.近年研究表明,通过抗病毒治疗能延缓肝炎进展至肝纤维化的进程,早期肝纤维化可以逆转[1-2].因此,尽早发现肝纤维化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极其重要.随着瞬时弹性波扫描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肯定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3-4],FibroScan的诊断准确率及肝硬度的影响因素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岳晓粉;陆伟;侯伟;刘勇钢;王津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GER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但临床也不乏无反流症状的GERC患者,咳嗽是其惟一的临床表现.24 h食管pH和阻抗监测是确诊这一类型咳嗽的有效方法[1].
作者:季锋;汪忠镐;李震;王雷永;高翔;张成超;李治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c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展迅速,易转移,预后差[1-2].HC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Hedgehog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HCC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体外观察Hedgehog通路抑制剂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H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常远鸿;江梅;刘凯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n enteroscopy,DBE)是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胃肠镜检查时注入空气可致患者检查中及检查后腹胀和腹痛.在结肠镜检查中以CO2代替空气或可减轻上述症状[1].本研究以空气为对照,探讨CO2在DBE检查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艳清;刘德良;霍继荣;吴小平;王学红;周芝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男,41岁,上腹痛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持续痛,程度较重,无放射痛,纳差伴恶心,无呕吐、腹泻、发热.予抑酸、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患者有支气管哮喘史十余年,半年前曾因类似腹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性反应.体检: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入院后继续予抑酸、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患者仍疼痛难忍,多次予哌替啶50 mg和布桂嗪2ml肌内注射,疼痛仅缓解约4h.血常规WBC为6.38×109/L,中性粒细胞为0.526,嗜酸粒细胞为0.221,嗜酸粒细胞计数为1.41×109/L,血淀粉酶为44 U/L.全腹CT示肝脏多发囊肿.
作者:汪良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它是由肠道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总病死率为60%~80%[1],由动脉原因所致的AMI更为常见.按病因可将AMI分为4类.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40%~50%,为其常见的原因.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占25%~30%,几乎所有患者皆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③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约占25%,文献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70%[2].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约占5%~15%,主要发生在肠系膜上静脉,很少发生于肠系膜下静脉.AMI的医院内病死率可达59%~93%,早期诊断和快速恢复肠管血循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4].
作者:杨艳丽;李铭;任庆国;齐琳;高丰;滑炎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研究多集中在与临床症状相关的机制方面,而对于FD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较少,仅限于少数基因.现就FD与基因多态性作一综述.一、G蛋白β3亚基(G protein β3 subunit,GNB3)C825T基因G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二信使物质,是多种重要神经递质、肽类激素、炎性反应趋化因子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通路中关键的信号传递分子,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的功能改变对细胞内信号转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正常生物体的一系列活动产生影响.
作者:许良锋;沙卫红;王启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30年来日本IBD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趋势.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近10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1-2],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普芦卡必利(2 mg,每日1次)对中国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Ⅲ期临床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连续12周每日口服1次普芦卡必利(2 mg)或安慰剂.主要疗效指标为12周治疗期间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SCBM)≥3次的受试者比例.关键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4周内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SCBM)≥3次的受试者比例.其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每周平均SCBM次数、首次服药后出现第1次SCBM所需的时间、平均每周使用比沙可啶成灌肠剂的天数,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PAC-SYM评分及PAC-QOL评分的变化评价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及心血管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共筛选受试者446例,其中313例患者接受治疗,295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12周时,普芦卡必利组平均每周SCBM≥3次者的比例为39.4%,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2.7%,x2=29.50,P<0.01).治疗4周时,普芦卡必利组平均每周SCBM≥3次者的比例为40.0%,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3.3%,x2=28.58,P<0.01).患者总体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普芦卡必利组优于安慰剂组.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腹痛及头痛,基本为轻至中度,持续数天后即缓解.结论 普芦卡必利能显著且持续改善肠道功能,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相关症状,用以治疗中国慢性便秘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邹多武;柯美云;袁耀宗;李延青;林琳;郝建宇;侯晓华;Niwat Montreewasuwat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男,65岁,因上腹胀1年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胀,持续进行性加重,无黄疸、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粪便性状改变,无其他系统表现.5年前患者曾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底有5 cm×4 cm类圆形包块,表面光滑,术后病理诊断GIST,危险度中度(图1),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术后未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当时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病灶.
作者:左罗;唐承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慢性、反复、持续发作的特点[1-2].在活动性病变启动诱导缓解治疗或黏膜愈合治疗前,应制订一个患者可接受的个体化顺序性治疗方案以进行较长期的维持缓解或预防复发治疗[1,3-6].患者确诊后根据病变活动性与病变部位,分别按相应途径使用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药物进行顺序性治疗,并在阶段性病情评估基础上调整途径和药物以进行进一步的治疗[1-3,5-6].见表1.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