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厚壁型胆囊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XGC和20例厚壁型胆囊癌的CT征象,观察胆囊壁大厚度、胆囊壁内的低密度结节、胆囊内壁黏膜线、增厚的胆囊壁的强化方式、是否合并结石、胆囊周围邻近肝脏组织受累情况以及胆道梗阻情况.计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 XGC和厚壁型胆囊癌的平均大胆囊壁厚度分别为(22.11±10.19) mm和(20.55±7.9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0,P=0.600),XGC和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内有低密度结节者分别为18例和5例(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黏膜线完整的分别为14例和6例(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4),胆道梗阻分别为3例和12例(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9).CT征象中,胆囊壁厚度范围、增厚的胆囊壁的强化方式和程度、邻近肝脏浸润、淋巴结肿大、合并胆囊和(或)胆管结石情况在XGC和厚壁型胆囊癌患者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均>0.05).结论 增厚的胆囊壁内的低密度结节和较完整的胆囊内壁黏膜线是诊断XGC的特征性表现,螺旋CT扫描能为XGC和厚壁型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玉春;王建良;周伟;吴志娟;沈纪芳;张怀信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12例接受支架置入术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吞咽困难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期.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512例患者共置入596枚支架.支架置入前后吞咽困难分级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级比(1.1±0.8)级,t=54.09,P<0.01].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5%(74/512),其中严重胸痛21例(4.1%)、出血16例(3.1%)、支架移位29例(5.7%)、食物嵌顿6例(1.2%)、瘘口未完全封堵2例(0.4%).获得完整随访的238例患者生存期为30~1445 d,平均218.9 d.结论 内镜下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可有效缓解恶性食管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
作者:吴齐;曹长琦;李士杰;张集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普拉梭菌(Fp)及其产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Fp上清液组、Fp活菌组、双歧杆菌组,后4组用TNBS灌肠造模并于造模前5d和造模后1d分别用PBS、Fp上清液、Fp活菌、双歧杆菌活菌灌胃.造模48 h后,处死大鼠,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结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IL-17和IL-2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肠黏膜IL-17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大鼠相比,结肠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组织学评分增加[(193.57±14)g比(170.25±19.18)g,(1.00±0.99)分比(3.34±0.38)分,t值分别=2.83和7.55,P值均<0.05].各治疗组中Fp上清液组效果为明显,体质量和组织学评分显著优于结肠炎模型组[(187.00±14.67)g,(2.50±0.44)分,t值分别=2.1和2.9,P值均<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IL-17表达水平均上调[(16.61±2.45)pg/ml比(20.47±1.45)pg/ml,(0.83±0.98)分比(5.14±0.90)分,t=2.88、7.84,P值均<0.05)].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Fp上清液组的血浆和结肠组织IL-17表达则明显下调[分别为(17.54±1.51)pg/ml和(2.86±0.69)分,t=2.1和2.9,P值均<0.05].结论 Fp菌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其作用可能和抑制IL-17表达有关.
作者:张明明;杨晓彤;邱新运;洪娜;于成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槐果碱对大鼠酒精性肝病(ALD)的疗效及其对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均分为健康组、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健康组每日予0.9% NaCl溶液灌胃12周,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大鼠予乙醇灌胃造模12周,预防组同时注射槐果碱20 mg·kg-1·d-1共12周,治疗组第5周起连续8周注射槐果碱20 mg·kg1·d-1.评价肝组织学病变,检测ALT、AST、碱性磷酸酶(AKP)、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法(LSD法),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结果 治疗组和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肝脏脂肪变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ALT[(41.40±10.53)U/L和(40.75±6.94)U/L比(58.37±5.35)U/L]、AST[(121.60±16.24)U/L和(109.50±9.23)U/L比(156.63±32.47)U/L]、AKP[(114.88±40.37) U/L和(112.60±44.34) U/L比(161.75±28.95)U/L]、TC[(4.19±0.99)mmol/L和(2.69±1.35)mmol/L比(4.50±0.99)mmol/L]、TG[(1.48±0.28)mmol/L和(1.43±0.19) mmol/L比(1.67±0.20)mmol/L]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IL-6、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健康组、预防组、治疗组明显增高.槐果碱干预后,治疗组和预防组的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RNA:1.36±0.08,1.16±0.05;蛋白:(3.38±0.82)%,(1.74±0.65)%]、IL-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RNA:1.51±0.05,1.39±0.02;蛋白:(5.89±0.96)%,(4.26±0.53)%]、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RNA:1.39±0.04,1.37±0.02;蛋白:(4.27±0.97)%,(2.11±0.83)%]较模型组[mRNA:1.81±0.16,1.95±0.13,1.84±0.22;蛋白:(5.82±1.21)%,(7.63±1.03)%,(5.33±1.1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槐果碱能明显减轻乙醇导致的大鼠肝损伤,改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性反应程度,可能与其下调ALD大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乔春萍;施建平;叶慧英;高仁里;顾国妹;何峻峰;陈岳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控制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时间、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关系,探讨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309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住院治疗者,回顾分析治疗后2h及2h以内、超过2h但不超过6h、超过6h但不超过5d、5d及5d以后的出血控制情况,分析控制出血时间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药物治疗者及药物治疗联合内镜治疗者控制出血成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结果 在309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2h及2h以内、超过2h但不超过6h、超过6h但不超过5d时间段内控制出血失败者分别有79、25、26例,死亡者分别有1、4、16例.药物治疗控制出血成功率为57.93%(179/309),病死率为10.36%(32/309).药物治疗联合内镜治疗控制出血成功率为82.35%(28/34),病死率为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总胆红素水平增高、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上升、有腹水是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结论 控制出血失败时间多在2h及2h以内,随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药物治疗联合内镜治疗控制出血成功率较高,病死率较低.入院时收缩压≤90 mm Hg、总胆红素水平增高、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上升、有腹水可能是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
作者:王敏;张倩倩;许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直肠气囊容积刺激和MRI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脑部痛觉功能区域的变化,并比较其与单纯IBS患者和健康者的差异.方法 纳入单纯IBS患者11例、IBS重叠FD患者16例和健康对照者10名.在直肠注气过程中记录感觉阈值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性磁共振(fMRI)分析直肠在50、100、150ml容积刺激下脑部激活功能区域的变化.数据处理采用小显著差法(LSD)检验.结果 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IBS重叠FD组和单纯IBS组感觉阈值分别为(53.14±16.05) ml和(59.20±20.55)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5);IBS重叠FD组和单纯IBS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5).在直肠不同容积性刺激下,fMRI示IBS重叠FD组和单纯IBS组患者脑部的前扣带皮质、前额叶皮质、顶叶下皮质、丘脑、岛叶皮质均出现了活化,两者在活化部位及强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5).结论 IBS重叠FD患者与单纯IBS患者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其激活态脑部区域变化上并无显著差异,两者虽有症状的重叠,但在内脏高敏感和脑肠轴水平上并无叠加的证据.
作者:吴珺玮;诸琦;贾海鹏;庞丽芳;张欢;潘自来;马立飞;袁耀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在Barrett食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无血清的角朊细胞培养基体外培养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特异抑制剂SB203580干预细胞培养,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总p38、磷酸化p38和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CDX2)蛋白的表达变化,评估磷酸化p38和CDX2表达变化的相关性.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培养24 h后与对照组(磷酸化p38为13.7%±1.0%、CDX2蛋白为0)相比,随着脱氧胆酸浓度的逐渐增高,磷酸化p38的水平和CDX2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多,在500 μmol/L时均达高水平(分别为44.0%±1.7%和8.59±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203580预处理2h后,再用含500 μmol/L脱氧胆酸的培养基培养24 h,磷酸化p38的水平(28.3%±2.2%)和CDX2蛋白的表达量(0.94±0.13)较脱氧胆酸组(分别为50.5%±9.5%和2.31±0.41)均下降.结论 脱氧胆酸可以诱导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CDX2表达,且与p38的活化有关,p38的磷酸化激活可能参与了Barrett食管的发生.
作者:张诗彤;白文元;马俊骥;张合林;孟宪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单用美沙拉嗪及联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将38例UC患者均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用药组.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1.0 g/次,4次/d),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420 mg/次,3次/d),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用药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结肠镜下表现,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别采用次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水平.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资料秩和检验.结果 联合用药组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由7.16±2.01降至1.63±1.30,美沙拉嗪组由7.42±1.95降至3.00±1.2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43).联合用药组显效率(16/19)高于美沙拉嗪组(10/19)(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9).治疗后,两组患者结肠黏膜NF-κB、TNF-α和COX-2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以联合用药组降低更为明显(t值分别=2.262、2.607、2.522,P值分别=0.027、0.012、0.014).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和美沙拉嗪组血清TNF-α、IL-8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4.244、6.858、6.802,P值均<0.01).两组治疗后SOD活力均较治疗前上升,丙二醛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以联合用药组改变更为明显(t值分别=8.130和10.259,P值均<0.01).结论 联用美沙拉嗪和双歧三联活菌可更有效地抑制轻中度UC的炎性反应,双歧三联活菌可辅助治疗UC.
作者:霍丽娟;安丽婷;师永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免疫失衡状态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单核细胞在凋亡和抗原提呈方面的改变.方法 收集26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20例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凋亡和增殖(Ki67)的改变,以及单核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和B7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 ACLF组患者单核细胞膜联蛋白V的表达(64%)明显高于CHB组(28%)和健康对照组(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75和27.23,P值均<0.01),提示单核细胞凋亡增加.ACLF组单核细胞Ki67的表达(32%)低于健康对照组(61%)和CHB组(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1和4.83,P值均<0.05),提示活化的单核细胞减少.ACLF组患者单核细胞HLA-DR和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为22.85和11.6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CHB组,提示单核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受损.ACLF组死亡患者单核细胞膜联蛋白V阳性表达(63%)明显高于存活者(46%).结论 处于免疫失衡状态下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凋亡增加,活化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单核细胞抗原提呈能力的下降.
作者:沈黎蔚;王介非;董晓君;宫钰;高婷;周婷婷;李淑婷;杨淑殷;李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ESD方法切除的32例消化道巨大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脂肪瘤中位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回盲瓣7例、结肠15例、直肠1例.术前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93.8% (30/32).肿瘤大径为3.0至8.0 cm,平均4.2 cm.结果 32例脂肪瘤均在内镜下成功剥除,成功率为100% (32/32).ESD手术时间为25至110 min,平均3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未出现穿孔和术后出血.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脂肪瘤.随访率为90.6% (29/32),随访时间为6至36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美东;李亮;王小云;陈巍峰;张轶群;周平红;马丽黎;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淀粉样变性( amyloid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特点为不可溶性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区,导致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无定型嗜酸物质在心脏、肾脏、肾上腺、消化道等脏器浸润,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1].
作者:李舒丹;金杭斌;张筱凤;楼颂梅;张啸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原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7是IGFBP家族成员,是多种肿瘤的抑癌基因[1].小样本mRNA表达谱研究表明,IGFBP7在胃癌中表达下降[2].本研究对胃癌中IGFBP7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
作者:贺德志;李建生;彭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类赖氨酰氧化酶1 (lysyl oxidase-like 1,LOXL1)分布于弹性纤维存在的组织,参与局部组织中弹性蛋白的合成,也是弹性纤维发育成熟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关键酶,在形成和维护细胞外基质结构中必不可少[1].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正常肝脏、肝硬化、肝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发现,LOXL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明显高表达[2].本研究拟检测LOXL1在正常肝脏、肝硬化及HCC组织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作者:兰秋红;杨宗灿;张立达;白阳秋;房新辉;杨玉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食管癌复发和转移是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观察不同体积分数氧作用下,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可以从体外细胞学实验的角度研究2-DG对人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为其用于治疗食管癌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徐瑾;骆金华;王海洋;孙敏;杨树平;吴雨洁;施瑞华;于莲珍 刊期: 2012年第08期
1997年7月至2010年7月间,8例患者均以胸闷、心悸、心前区闷痛为主要症状入心内科,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3至82岁.3例患者经心内科治疗后症状获缓解,但其中1例贫血,1例午后低热,1例乏力、呃逆.另5例心前区疼痛未缓解,夜间明显,疼痛持续超过2h,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其中2例粪隐血阳性,1例短期内体重减轻10kg,1例红细胞沉降率加快,1例进食不畅.经消化科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中晚期贲门下胃底癌,其中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1例、腺鳞癌1例.
作者:罗玉琴;姜玲玲;麻滨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相关性已成共识,其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肝硬化、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全身性疾病亦相关[1-3].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肝性脑病( hepatic eneephalopathy,HE)严重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严重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上消化道出血( upper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HGB)的发生、原发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均可能与Hp感染有关[4-6].虽然关于Hp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间关系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尚未达成共识[7-9].
作者:段志军;李钰伶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具有多因素综合致病的特点.HCC的发生主要包括肝脏慢性损伤修复机制和基因突变机制.现就HCC发生中涉及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做一综述.
作者:杨妙芳;谢渭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2000万.超过30%的CHB患者可在1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近1/4可在5年内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而一旦进展至此阶段,5年生存率仅14%.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终危及生命.
作者:庄焱;谢青 刊期: 2012年第08期
2012年5月12日,《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在上海组织国内消化界部分专家就近年解痉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腹痛症状,如急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胰胆疾病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应用解痉药来缓解疼痛症状.胃肠道内镜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操作、影像学检查也可能引起痉挛性腹痛.在上述疾病及检查中往往存在胆碱能神经活动性和反应性增加,释放过多乙酰胆碱,使消化道平滑肌内钙离子内流,平滑肌收缩增强,呈痉挛状态,失去原有的生理节律,刺激消化道内痛觉感受器及相关痛觉传入神经,进而产生痉挛性疼痛.
作者:袁耀宗;林三仁;侯晓华;李延青;戴宁;林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女,58岁,农民,因吞咽困难伴胸痛7 d、呕血黑便6d入院.入院7 d前患者进食年糕后出现嗳气、反酸,继而出现吞咽困难,伴胸痛,进食时明显.入院6d前呕血3次,量少,解黑便2次.既往有HBsAg(+)、抗HBe(+)、抗-HBc(+)史十余年,未接受治疗.
作者:贾国葆;陈旭燕;谢赛丽;黄智铭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