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13年5期文献
  • 三种影像学检查评价克罗恩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CT小肠造影(CTE)、MRI小肠造影(MRE)和超声对C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节段性肠壁增厚和强化为CD影像学诊断指标,内镜、病理学及随访结果为诊断标准,制定检索式及文献纳入标准,搜索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CTE、MRE和超声诊断CD的文献.应用诊断试验研究质量评价(QUADA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比较CTE、MRE和超声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等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 检索到的2197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其中9篇为盲法研究.按3种不同影像技术分组进行QUADAS量表评分,由于有1篇为CTE与MRE的对比性研究,故CTE组文献计6篇,评分均>10分,均采用盲法;MRE组计4篇文献,均采用盲法,其中3篇评分>10分;超声组3篇文献中2篇采用盲法,1篇评价为不清楚,1篇评分>10分.CTE组敏感度(89%)高,特异度(90%)低于超声组(95%).超声组PPV(93%)、NPV(95 %)、阳性似然比(15.16)及阴性似然比(0.17)高,CTE组PPV(91%)、NPV(82%)、阳性似然比(6.25)、阴性似然比(0.15)其次,MRE组敏感度(74%)、特异度(84%)、PPV(80%)、NPV(80%)、阳性似然比(4.18)、阴性似然比(0.33)均低于超声组和CTE组.结论 CTE在CD诊断的敏感度方面优于MRE和超声,但其他诊断评价指标均比超声差.超声对CD的诊断价值虽高,但仍需更多设计良好的大样本试验进行评估.

    作者:王萍;吴建新;葛文松;陈颖伟;唐东;范建高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随访的顺应性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患者治疗顺应性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访416例不同病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患者,按是否具备随访治疗顺应性条件分成顺应组及对照组,统计分析随访治疗顺应差异的原因构成,并比较两组之间再出血、死亡、再住院等随访指标的差异,以及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层比较两组间的指标差异.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结果 患者受教育程度、年收入状况及居住地医疗条件的差异决定随访顺应性的差异.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术后总再出血率为35.1%(146/416),病死率为9.4%(39/416).顺应组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61/234)比46.7%(85/182),x2=19.137,P<0.01;6.4%(15/234)比13.2%(24/182),x2=5.533,P=0.019].Child-Pugh A级273例患者中顺应组肝癌发现率(3.7%,10/273)、肝移植率(3.7%,10/273)、行脾脏切除十门奇静脉断流术手术率(6.6%,18/273)均高于对照组(x2=4.086,P=0.043;x2=4.086,p=0.043;x2=5.515,P=0.019).Child Pugh B级102例患者中顺应组和对照组的再出血(x2=21.297,P<0.01)、死亡(x2=3.525,P=0.042)、腹水量(x2=4.451,P=0.035)、生活质量(x2=10.454,P=0.001)、肝功能情况(x2=8.197,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 C级两组的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提高随访治疗顺应性能明显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且能早期发现肝癌,早期肝移植干预,从而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黄立江;季峰;陈小丽;滕卫军;王声旺;陈方志;叶国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文拉法辛缓释片加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对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将40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IBS-D患者分为联用文拉法辛和匹维溴铵的试验组及单用匹维溴铵的对照组.对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定疗效.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定量资料行独立t检验,定性资料行卡方检验,并行意向性治疗原则(ITT)和符合方案集(PP)分析.结果 93.88%(353/376)的IBS-D患者伴抑郁或焦虑状态.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腹痛和腹泻症状获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抑郁焦虑状态获明显改善.在PP分析中,试验组的腹痛治疗有效率、腹泻治疗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4.61%(144/193)、79.79%(154/193)、91.19%(176/193)]均高于对照组[45.36%(83/183)、57.92%(106/183)、68.85%(126/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606、21.059、29.655,P均<0.01).在ITT分析中,试验组的腹痛治疗有效率、腹泻治疗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9.57%(144/207)、74.40%(154/207)、85.02% (176/207)]均高于对照组[42.35% (83/196)、54.08%(106/196)、64.29%(126/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0.319、18.148、23.054,P均<0.01).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6%(20/193)]高于对照组[1.09%(2/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52,P<0.01).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IBS-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IBS的核心症状,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作者: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微小核糖核酸-10a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RNA)-10a在IBD患者肠黏膜、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9例活动期UC患者、11例活动期CD患者及8名肠镜无异常者的内镜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12例活动期UC患者、13例活动期CD患者及9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9例活动期UC患者、11例活动期CD患者及8名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血清及PBMC中miRNA-10a表达以及肠黏膜内IL-12/IL-23 p40表达.收集活动期UC和CD患者各8例,取英夫利昔(IFX)治疗前和经IFX治疗3次后6周的肠黏膜检测miRNA-10a表达.另收集同期的11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例活动期CD患者的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在体外使用IFX刺激培养18 h,检测肠黏膜细胞miRNA-10a表达.三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血清、PBMC中miRNA-10a表达显著降低(F=38.45、30.46、14.74,P均<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IL-12/IL-23 p40表达明显升高(F=32.90,P<0.05).CD患者结肠黏膜中IL-12/IL-23 p40与miRNA-10a表达呈负相关(r=-0.8545,P<0.01).经IFX治疗3次后,IBD患者肠黏膜miRNA-10a表达明显升高(t=3.341、3,382,P均<0.05).IFX体外刺激后肠黏膜miRNA 10a表达明显升高(t=3.095、7.193,P均<0.05).结论 miRNA-10a与IBD患者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其对IL-12/IL-23 p40有靶向作用,miRNA-10a可能成为IBD治疗新靶点.

    作者:刘嫦钦;邬瑞金;陈腾飞;汤茂春;吴维;邱骅婧;刘占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操作技术与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TIPS)术的操作技术与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126例接受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732例、女394例,平均年龄为46.4岁.术前排除消化性溃疡及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择期手术患者适当调整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量.穿刺颈静脉,造影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情况,穿刺门静脉并造影,栓塞曲张静脉,球囊扩张分流通道,置入支架.术后予常规观察并予抗凝治疗和随访.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结果 TIPS术成功率为98.6%(1110/1126),其中择期手术成功率为98.8%(997/1009),急诊手术成功率为96.6%(113/117),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89±0.73) kPa降至术后的(2.61±0.6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3,P<0.05).经肝静脉建立分流通道者957例,经肝段下腔静脉建立分流通道者130例,同一患者建立2个TIPS分流通道者23例.栓塞曲张静脉981例.145例联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术或联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总病死率为0.6%(7/1110),其中择期手术病死率为0.4%(4/997),急诊手术病死率为2.7%(3/11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22/1110),其中择期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997),急诊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5%(4/113).随访6、12、24个月时的症状复发率分别为7.8%(65/831)、17.3%(132/763)、26.6%(175/657),分流道再狭窄率分别为8.5% (71/831)、23.5%(179/763)、32.0%(210/657),生存率分别为98.0% (814/831)、95.4%(728/763)、89.6%(589/657).结论 TIPS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谨慎操作、术后细致观察病情并及时处理,可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

    作者:刘福全;岳振东;赵洪伟;王磊;李志伟;余灵祥;李捍卫;金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初步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对难治性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经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治疗无效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21例,予沙利度胺100 mg/d睡前顿服,随访1年.对其临床疗效、内镜下表现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21例难治性CD患者中,6例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因无效停药,3例仍继续用药但未完成1年随访,10例完成1年随访.临床症状缓解、显效及无效分别占23.8%(5/21)、19.0%(4/21)及57.1%(12/21).内镜下黏膜愈合、好转及无改善分别占9.5%(2/21)、14.3%(3/21)及76.2%(16/2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15/21),包括皮疹、便秘、嗜睡、手足麻木、白细胞减少和肌肉酸痛.出现不良反应的平均时间为3.4周.结论 沙利度胺对难治性CD具有一定疗效,可用于不愿使用生物制剂或手术的患者,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作者:肖英莲;陈白莉;何瑶;高翔;胡品津;陈旻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嗳气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初探

    目的 联用高分辨率测压(HRM)和阻抗检测研究嗳气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10例嗳气症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28~50岁,均接受HRM联合阻抗检测,分析静息、吞咽及嗳气时的食管动力学特点和可能的嗳气发生机制.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存在食管蠕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非传导收缩、中断收缩、脱落收缩等非蠕动性收缩.3例患者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1例患者LES松弛不全.10例患者中9例为胃上嗳气,表现为气体快速进入食管并在1 s内快速反向从口排出.9例胃上嗳气患者中7例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气体被吸入食管;2例咽部肌肉收缩,气体被逼入食管.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腹肌和膈肌收缩,胃内压和食管压增高,将气体从口排出.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嗳气症患者存在食管蠕动功能障碍,非特异性过度嗳气患者不存在频繁吞咽空气的情况,其典型嗳气模式为胃上嗳气.

    作者:孙晓敏;柯美云;王智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国西北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内镜中心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西安、西宁、兰州、银川的4所医院内镜中心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反流诊断问卷(RDQ)作为诊断依据,以症状程度和频度积分≥12分作为GERD初筛标准.从问卷确诊的GERD患者中随机抽取1/3患者,于齿状线下缘4个象限各取1块组织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资料输入EpiData 3.0数据库,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获取合格问卷12 454份,经RDQ共诊断GERD患者1246例,总体检出率为10.0%.425例GERD患者行活组织检查,其中齿状线上移距离<3 cm者占73.6% (313/425),齿状线上移距离≥3 cm者占26.4% (112/425);病理结果显示,正常食管黏膜占9.9%(42/425),慢性食管炎占80.2% (341/425),肠上皮化生占7.1%(30/425),低度不典型增生占1.9%(8/425),高度不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均为0.2%(1/425),食管腺癌占0.4% (2/425).GERD患者齿状线上移<3 cm和≥3 cm者中,慢性食管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85.3% (267/313)、1.3% (4/313)、0.9% (3/313)、0和66.0%(74/112)、23.2%(26/112)、5.4% (6/112)、2.7% (3/112).GERD发病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食管裂孔疝及胆汁反流有密切关系.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内镜中心就诊患者GERD临床检出率较高,年龄大、BMI高、吸烟、饮酒、胆汁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齿状线上移距离≥3 cm的GERD患者病理改变较严重.

    作者:高麦仓;沈强;王学红;杨力;周永宁;张洪芳;张蓉;殷彩桥;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IBD主要包括UC和CD两种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1].近年来,自主神经系统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自主神经递质能调节IBD患者的肠道炎性反应,且IBD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2].本研究通过检测IBD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期深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雳;洪凯;张翼;吕农华;白爱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308例临床特征分析

    NSAID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等,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黏膜损伤[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8例NSAID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以期提高对NSAID的临床认识水平.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来源:收集2006年2月至2011年8月因呕血、黑便等症状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并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前均服用过NSAID者308例,年龄14~92岁,平均年龄为(65.6±14.8)岁.

    作者:李熳;张志广;卢向东;陆伟;季英兰;夏秀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大柱状球囊扩张对取出困难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大多数胆总管结石在ERCP及EST术后均能由取石球囊及网篮取出,但对于一些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质地坚硬、完全占据胆总管使取石球囊和网篮无法进入的结石而言,使用常规方法则可能束手无策.此外,对于壶腹部解剖结构异常,如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胃空肠短路手术(毕Ⅱ式术后)及胆总管下端明显狭窄等情况,使用常规方法解决较困难,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对于以上类别结石,统称为内镜下取出困难的胆总管结石[1].近年来,国外陆续报道在足够充分的EST术后使用大柱状球囊扩张(large size balloon dilation,LBD)治疗此类胆总管结石,而国内尚鲜见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14例行LBD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钟继红;邹多武;张敏敏;李兆申;王东;姚银珍;吴仁培;祁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七例临床回顾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根治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分为异基因HSCT及自体HSCT.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HSCT的成功率和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在移植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比较常见.GVHD主要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其中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astrointestinal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I-GVHD)的临床症状重,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HSCT后发生GI-GVHD患者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表现,以期提高对GI-GVHD的认识水平.

    作者:徐立宇;钦丹萍;古丽米拉·达列力汗;方国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69例临床分析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临床较少见.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HGMUE的检出率有所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HGMUE的临床、胃镜及病理特征,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来源: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消化科因各种原因进行胃镜检查的18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63例,女859例,年龄为14~88岁,平均45.6岁.其中1703例行普通胃镜检查,另119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龙峻标;于淑霞;刘绍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短期高果糖喂养致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和内质网应激的研究

    近年来,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引起广泛关注[1],但ERS在早期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短期高果糖喂养啮齿类动物,可诱导其发生肝内脂质沉积[2],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亦缺乏关于果糖过量摄入诱导脂肪肝时内质网功能的相关研究.

    作者:任路平;魏立民;陈树春;宋光耀;孙文;李凡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上消化道出血146例的胃镜治疗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短期内再发出血风险高,且对动脉性出血无效.对于难以控制的上消化道出血,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1].目前,胃镜下止血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首选措施,可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止血治疗,对动脉性出血、静脉性渗血、胃镜治疗术后创面出血、息肉残端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作者: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任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4例临床分析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以胰腺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与自身免疫有关[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4例AI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选择2003年8月至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4例AIP患者,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为(53.8±14.5)岁.诊断标准为2008年AIP诊断的亚洲标准[2].分析1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治疗、随访情况.

    作者:张静洁;林艳;林连捷;张立伟;周慧慧;郑长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反复黏液血便、腹痛半年,加重4d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黏液血便,逐渐加重,每日十余次,同时有腹胀、腹痛,伴里急后重.1个月前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病理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广泛结肠),见图1、2,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美罗培南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前4d症状加重,出现便血,同时纳差、腹痛加重,进食后腹胀明显.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100次/min,贫血貌,腹部平坦,脐以下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粪常规示鲜红色粪便,RBC阳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Hb 78 g/L,Alb 22.5 g/L,血细胞沉降率41 mm/1 h.

    作者:洪丽莉;杨红旗;方道连;马祖胜;潘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父女三人共患腹膜恶性间皮瘤

    例1 患者女,44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1个月于2000年6月21日入院.既往体健,自34年前起随母亲纺石棉线4年.入院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平,无压痛,肝脾未及,左下腹部可触及一约5.0 cm×4.0 cm肿物,质硬,轻微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超声左附件区可见一肿物,卵巢癌可能.腹部CT提示附件占位,卵巢癌可能.实验室检查:PLT 411×109/L,HBV、HCV、结核抗体及肝肾功能正常,CA125 90.3 U/ml,CEA、CA19-9、CA15-3、AFP均正常.入院后3d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膜广泛增厚粘连,左附件区粘连成团状,见5.5 cm×5.0 cm×4.5 cm囊实性肿物,周围粘连分界不清,行左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提示腹膜间皮瘤,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术后采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和顺铂(CAP方案)化学疗法,11个月后死于腹胀、纳差、全身衰竭.

    作者:郑国启;魏思忱;杨雨鑫;宋慧;梁育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原发性血色病一例

    患者男,35岁,间断右上腹不适和腹胀3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伴腹胀、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厌食油腻,活动量大时症状加重,可自行缓解.体格检查:皮肤粗糙,青灰色面容,双颊散在分布针尖大小黑色颗粒,前胸及大腿内侧可见大片皮肤色素沉着,脾肋下5 cm,余未及异常.实验室检查:WBC5.39×109/L,中性粒细胞0.596,Hb 146 g/L,PLT 169×109/L,尿葡萄糖阴性,尿酮体、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均阳性,总蛋白63 g/L,白蛋白44 g/L,TBil 35.1μmol/L,DBil9.2 μmol/L,抗-HBs阳性,血清铁61.0 μmol/L,铁蛋白2345 μg/L,转铁饱和度91.67%,转铁蛋白受体3.90 mg/L,总铁结合力73 μmol/L,转铁蛋白1.37 g/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酸溶血试验阴性,血清铜16.8 μmol/L,铜蓝蛋白656 mg/L,未见角膜色素环.

    作者:郭汉斌;李绍祥;李浩然;王文欢;曹建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与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进展

    尽管在过去10年中全球的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的胃癌发病率依然很高,全球超过70%的胃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东亚国家居首[1].胃黏膜的癌变涉及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多步骤的渐进过程.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均已证实H.pylori慢性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引起的胃部炎性反应,可通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模式发生恶性进展.目前对于H.pylori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张帆;袁耀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已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修订.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便秘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对临床医师的指导意义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临床常见,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高,很多儿童和老年人会发生便秘[1].慢性便秘不但涉及消化科医师,还会涉及糖尿病、手术后、妊娠、肿瘤等情况,不少药物会引起便秘.便秘不但与肛门直肠疾病关系密切,而且可能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死亡.

    作者:侯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