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17年1期文献
  • 福建省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其亲属生命质量调查

    目的 调查福建省IBD患者及其亲属的生命质量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符合标准的114例IBD患者及其亲属97名,以及113例IBS患者.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生命质量进行评估.两组和多组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CD与UC患者的SF-36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2±18.55)比(62.60±17.94);t=0.065,P=0.948].IBD患者SF-36总分低于IBS患者[(62.72±18.18)分比(67.25±1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5,P=0.049).医保付费的IBD患者SF-36总分高于自费患者[(67.13±18.18)分比(57.06±16.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4,P=0.003).IBD亲属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均低于一般人群[分别为(72.29±17.27)分比(85.61±18.37)分、(60.92±17.08)分比(69.55±21.32)分、(80.80±15.32)分比(86.85±17.07)分、(68.38±37.38)分比(76.45±38.45)分、(61.97±15.30)分比(72.65±16.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97、-4.979、-1.870、-2.125、-6.875,P均<0.05).有相关手术史的IBD患者亲属SF-36总分低于无手术史者[(64.62±16.74)分比(73.98±1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0,P=0.013).结论 福建省IBD患者生命质量较IBS患者下降.患者生命质量与医疗付费方式有关;IBD患者亲属生命质量也有下降.在临床诊疗有必要对患者和亲属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杨燕秋;王承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气囊扩张刺激的脑功能研究

    目的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在不同症状发作状态时直肠气囊扩张刺激的脑区激活,以及其与肠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症状发作情况将IBS-D患者分为发作组(7例)、缓解组(5例)和持续组(6例),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6名.以初始感觉阈值、持续便意感阈值和80%大耐受量作为直肠气囊扩张刺激容量进行fMR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对差异脑区进行两两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差异脑区和IBS-D患者肠道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命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受试者初始感觉阈值、持续便意感阈值和80%大耐受量等直肠感觉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受试者直肠容量刺激状态下差异脑区为前扣带回皮质、顶下小叶和额中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发作组患者前扣带回皮质、顶下小叶和额中回激活减低(P均<0.05).持续组患者额中回的活动性和肠道症状计分呈正相关(r=0.823,P=0.048);持续组患者额中回(r=-0.816,P=0.048)和顶下小叶(r=-0.860,P=0.028),缓解组患者额中回(r=-0.892,P=0.042)的活动性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持续组患者额中回(r=0.818,P=0.047)和顶下小叶(r=0.907,P=0.013)的活动性,缓解组患者额中回(r=0.914,P=0.030)的活动性与IBS-QOL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IBS-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直肠气囊扩张时均存在脑区激活,患者不同症状发作状态时发生改变的脑区有差异.

    作者:李田;季公俊;辛海威;臧玉峰;侯波;朱丽明;柯美云;方秀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内镜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作用初探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数字图像分析(DIA)技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PNEN患者的超声内镜图像各项参数与良恶性病变的关系.使用Photoshop CS5软件对图像进行数字处理,采集与病灶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面积、周长、长径、短径、类圆度、灰度值、平均灰度比、灰度离散值等.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将长径、类圆度、平均灰度比和灰度离散值绘制ROC曲线.结果 47例患者中,良性和恶性分别为35例和12例.良性组类圆度、平均灰度比明显高于恶性组(0.80±0.05比0.74±0.07,0.63±0.17比0.4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9、5.787,P均<0.05),而灰度离散值明显低于恶性组(9.90±1.24比12.55±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3,P=0.018).类圆度AUC值为0.724(95%CI 0.546~0.901),临界值为0.76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66.67%;平均灰度比AUC值为0.888(95%CI 0.785~0.991),临界值为0.41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9%和75.00%;灰度离散值AUC值为0.811(95%CI 0.647~0.974),临界值为11.0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85.71%.将类圆度、平均灰度比、灰度离散值这3个参数结合后,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4%和83.33%,准确率为93.61%.结论 超声内镜联合DIA技术可以提高超声内镜图像对PNEN的检出率,并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形成互补,具有无创、客观、便捷、有效等特点,为PNEN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

    作者:沈丹杰;陈柯;孙蕴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测量的肝脏和脾脏硬度与肝静脉压力梯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通过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测定的肝脏和脾脏硬度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相关性,以及其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效能.方法 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因肝硬化而行HVPG测定的20例患者.在HVPG测定前运用ARFI测量其肝脏和脾脏硬度.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ALT、AST、TBil、血清白蛋白、PLT、PT、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脏硬度、脾脏硬度与HVPG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肝硬化患者均成功测定了肝脏和脾脏硬度,以及HVPG,肝脏硬度为(1.78±0.29) m/s,脾脏硬度为(3.37±0.44) m/s,HVPG为(16.10±5.14) mmHg(1 mmHg=0.133kPa).年龄、ALT、AST、TBil、血清白蛋白、PLT、PT、APRI评分、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与HVPG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肝脏硬度和脾脏硬度均与HVPG呈正相关(r=0.449,P=0.047;r=0.487,P=0.030).在诊断HVPG≥12 mmHg时,肝脏硬度的AUC值为0.875,佳临界值为1.77 m/s,其敏感度为68.6%,特异度为100.0%;脾脏硬度的AUC值为0.711,佳临界值为3.18m/s,其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75.0%.在诊断HVPG≥20 mmHg时,肝脏硬度的AUC值为0.798,佳临界值为1.85 m/s,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8.8%;脾脏硬度的AUC值为0.820,佳临界值为3.23m/s,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56.3%.结论 对于肝硬化患者,ARFI测定的肝脏和脾脏硬度与HVPG呈正相关,在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缪成成;诸葛宇征;张明;张峰;杨建;韩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整合素α5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肝脏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肝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术后复发转移率居高不下,故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制定新的治疗策略[1-3].深入了解肝细胞癌转移的复杂网络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法的先决条件.肿瘤细胞在体循环中存活并移至远处靶器官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生物过程.失巢凋亡是一种分离诱导的细胞凋亡,失巢凋亡耐受使部分肿瘤细胞可在体循环中存活,终导致肿瘤转移[4].

    作者:何彩霞;王亚婷;李鹏;郭亚妹;杨少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胆汁反流与贲门、胃和十二指肠息肉的关系

    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贲门、胃和十二指肠息肉检出率逐渐增高,然而息肉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有学者报道,胆汁酸与结肠、直肠息肉和腺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直接相关性[1].而胆汁酸与贲门、胃和十二指肠息肉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手段,探讨胆汁反流对贲门、胃和十二指肠息肉形成的影响.

    作者:高鹤;来文辉;张学丛;张新元;王宁;常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来有研究认为,H.pylori感染可能导致NAFLD,但尚无确切的证据,机制亦不清楚[1-2].本研究拟分析H.pylori感染与NAFLD的关系.

    作者:张玲;高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12例诊疗分析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妊娠合并症,严重危害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近年来,随着高脂血症人群的增加,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亦有增多趋势.由于在妊娠期用药顾虑较多,所以导致治疗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比普通人群的急性胰腺炎有更多困难.现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此12例患者中,6例于内科治疗胰腺炎后待妊娠足月分娩,其中不乏有使用了较大量药物的重症病例,值得探讨.

    作者:刘彬彬;王化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发贲门黏膜撕裂症二例

    例1 患者男,81岁,因间断性上腹胀1月余于2014年3月4日入院.患者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有大径为2.0 cm的不规则浅糜烂,覆黏液白苔,表面粗糙呈颗粒样改变,质地脆,可见自发性出血,中央部可见残存黏膜岛(图1A),诊断为:①胃窦糜烂(性质待定);②慢性萎缩性胃炎.

    作者:吴文明;惠娟;魏志;孙自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卡纳达-克朗凯特综合征并巨大肠息肉自行缓解一例

    患者女,61岁,因“腹泻1个月”于2013年4月入院.结合其双手色素沉着、指甲萎缩脱落、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理检查为增生性息肉),诊断为卡纳达-克朗凯特综合征(Canada-Cronkhite syndrome,CCS),详情见文献[1].患者当时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有一巨大分叶状息肉,表面鲜红,予以抑酸、调节肠道菌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营养支持或息肉切除治疗,2周后患者腹泻减轻出院,出院后患者未再使用药物治疗.2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腹泻症状进一步减轻,但出现头发脱落,未进行诊治.

    作者:王艳丽;任孟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以便血为首发症状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患者女,27岁,因间断便血3个月,腹痛2周于2015年7月3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排鲜红色黏液血便,量约40 g/d,持续4~5 d后可自行停止,先后共发作3次.2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伴腹痛,为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与排便无关.伴发热,体温高达39℃.当地医院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距离肛门20~30 cm处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条状糜烂,局部肠腔稍狭窄,考虑为缺血性肠病.

    作者:方洒;王继恒;李恕军;吴楠;杨光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组织愈合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包括UC和CD.作为一种病程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毁损性疾病,其治疗目标一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临床缓解、黏膜愈合、深度缓解、防治并发症和改善生命质量都曾被认为是IBD治疗的终目标.随着IBD诊疗技术的不断进展,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使用,使IBD的治疗目标日趋完善.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目标,组织愈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肠道黏膜的愈合情况,未来有望成为IBD治疗的终目标.

    作者:张明;王新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疾病

    常见的胰腺疾病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良恶性肿瘤.急慢性胰腺炎常见病因包括胆道疾病、乙醇、高脂血症、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药物、特发性等.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有长期吸烟、各种慢性胰腺炎、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等.但仍有一部分胰腺疾病尚未发现确切病因.近年来,随着对H.pylori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多种胃肠外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等的发生也密切相关[1].目前,亦有多项研究探讨了H.pylori感染与胰腺疾病的相关性,包括胰腺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2-9],但结果却不完全一致.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在胰腺疾病中的可能作用仍存在很大争议.现针对H.pylori感染与胰腺疾病的相关性作简要综述.

    作者:孙昱;屈昊;李袆;孙晶;季尚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早期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内胰酶激活,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在我国,AP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所占比例增大.2012年新亚特兰大标准将AP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其中SAP所占比例为20%~30%,病死率高达36%~50%,临床经过凶险[1].因此,早期预测AP严重程度,及时甄别病情变化,尤其是SAP患者,对减少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等至关重要[2].临床上存在多种评估AP严重程度的方法,如临床表现、评分系统和相关血清学预测指标等,近些年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预测方法,下面就AP早期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喻冰君;谢川;吕农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黏膜愈合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黏膜愈合质量.方法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并确诊的胃溃疡患者42例,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每组21例,分别予艾司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单用艾司奥美拉唑,总疗程为8周.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白光内镜下观察胃溃疡愈合情况,在窄带成像术放大内镜下观察溃疡周边黏膜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胃小凹和微血管形态变化,分别取两组治疗前后胃溃疡周围黏膜组织和健康对照组胃黏膜组织,分别进行Masson、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检测,分析其胶原纤维沉积量和分型、因子Ⅷ和TGF-β1表达水平、羟脯氨酸含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小显著差异(LSD)法、Dunnett T3法和Kruskal-Wallis检验等.结果 治疗后,联合用药组21例患者中微血管网规则者18例(85.7%),明显高于单药组的12例(57.1%)和健康对照组的10例(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00,P=0.040).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比较发现,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的胶原蛋白Ⅰ型、Ⅲ型比值,胶原纤维沉积量,因子Ⅷ阳性细胞数、TGF-β1表达水平,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36.05和23.14,269 375.63±171 608.63和137 693.14±98 330.93,34.91±8.40和28.24±6.93,104 498.71±40 487.96和70 757.11±19 323.95,(1 897.80±879.35)和(1 230.57±536.05) μg/L,与健康对照组[36.81,245 696.90±224 687.00,23.10±8.40,94 048.04±41 306.55,(1 681.20±423.61) μg/L]比较,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375,F=3.465、11.680、5.190、5.160,P均<0.05);联合用药组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416,LSD法;P均<0.05).结论 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可显著改善微血管形态,提高再生黏膜组织成熟度和功能成熟度,黏膜愈合质量优于单用艾司奥美拉唑.

    作者:杨瑞琦;毛华;黄丽韫;卢敏;靳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尾巨大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为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外漏的胰液、坏死组织等积聚于胰腺周围,周围组织受到炎性刺激后形成无上皮细胞内衬的纤维性包囊.胰腺假性囊肿好发于胰体、胰尾,由于腹膜后间隙狭小,当囊肿体积较大时,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难以分辨其组织来源,易误诊为肾囊肿或腹膜后间隙囊性肿瘤.现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尾巨大假性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情况.

    作者:余晨;吕农华;何文华;曾皓;祝荫;夏亮;张成;何来昌;张江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砥砺前行 再攀高峰

    时节如流,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末年初.回首刚刚走过的2016年,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和关爱下,在全体编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消化杂志》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报道计划,更收获了不菲的成绩和荣誉.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衷心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作者和读者!祝大家新年顺意,万事顺心!

    作者: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血糖升高的代谢异常疾病群.早在120多年前,胰腺癌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即已被关注[1].糖尿病与胰腺癌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糖尿病可能促进胰腺癌发生,另一方面胰腺癌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研究和分子机制基础研究使人们对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就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如下阐述.

    作者:袁耀宗;何相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腺癌早期诊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进展快、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为4~6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有癌中之王的称谓.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胰腺癌的专家共识和诊治指南,探讨了多种手术、放射化学治疗方案,以及生物制剂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但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报警症状不典型、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高,以及80%的胰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属晚期、不能手术[1].因此,胰腺癌已成为临床诊治的一大难题.

    作者:郭晓钟;张永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消化科医师在胰腺癌多学科诊疗中的作用

    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得到认可,且逐渐被广泛应用,是当今胰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综合诊治的主流模式[1].胰腺癌患者应在较大规模的医疗中心接受治疗,包括外科、消化、肿瘤、影像、内镜、病理、介入、放射治疗等学科共同参与.旨在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的基础状况、临床表现、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经MDT讨论后制定诊疗方案,并贯穿胰腺癌病程始终.

    作者:钱家鸣;吴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腺癌精准治疗的机遇和挑战

    90%以上的胰腺癌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据估算,到2030年胰腺癌将仅次于肺癌,成为人类的第2大肿瘤杀手[1].与其他肿瘤相比,如肺癌和乳腺癌等已经有多种“精准”的靶向治疗药物,胰腺癌的临床治疗还停留在“非精准”时代,广泛采用的吉西他滨方案有效率仅为30%,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化学治疗方案(FOLFIRINOX方案)不良反应大,而唯一体现精准治疗的靶向药物厄洛替尼疗效有限[2].因此,如何实现胰腺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从胰腺癌的基因分型、发病机制、治疗靶点等角度,探讨今后胰腺癌实现精准治疗的可能性.如何面对精准医疗的大趋势,胰腺癌精准治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值得临床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作者:杜奕奇;孔祥毓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