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地区H.pylori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总结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根除疗效.方法 收集2009、2013、2014、2015年8 1 39例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分析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现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癌、残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淋巴瘤11种疾病的H.pylori感染情况和H.pylori的耐药情况,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6种消化系统疾病的H.pylori根除方案和根除率.以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率的差异.结果 共3 263例获得H.pylori临床分离株,H.pylori感染率为40.09%(3 263/8 139).11种消化系统疾病的H.pylori感染率为0~57.89%,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感染率较高,分别为57.89%(726/1 254)、49.83%(301/604)、42.91%(118/275)、37.45%(1 518/4 053)、36.78%(146/397).需要根除或计划根除H.pylori的6个病种的单一抗菌药物耐药分析显示,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到23.09%(663/2 871)和17.87%(513/2 871),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由2009年的5.03%(8/159)急剧升高至2015年的28.24%(586/2 075),克拉霉素的耐药率由2009年的12.58%(20/159)较快升高至2015年的21.78% (452/2 075);H.pylori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一直接近100.00%;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为0.需要根除或计划根除H.pylori的6个病种的总体双重耐药率分析发现,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同时耐药率为7.73%(222/2 871).不同病种的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双重耐药率波动在4.82%~10.96%.6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1 479例给予四联方案根治治疗,根治治疗后随访1 363例患者,根除率为85.99%(1 172/1 363).结论 对湖州地区常见的需要根除或计划根除H.pylori的6种消化系统疾病而言,应该首选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的两两组合进行治疗.如果对青霉素过敏或呋喃唑酮、四环素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再考虑选用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监测并根据本地区的H.pylori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根除治疗方案能够取得较好的根除率.
作者:刘江;吴巍;顾掌生;施杰民;蒋海根;刘春燕;张军;何卫美;董梁;吴国栋;周尾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胃镜下活组织检查部位不同组合与5处病理活组织检查的胃炎评价标准(OLGA)和胃黏膜肠化生评价标准(OLGIM)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消化不良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按照新悉尼系统取胃体大弯、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大弯和胃窦小弯5处的病理组织,判断其萎缩和肠化生程度,并以OLGA和OLGI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共纳入268例患者.胃窦小弯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分别为30.4%(113/372)和31.0%(111/358),胃角分别为26.1%(97/372)和25.1%(90/358),胃窦大弯分别为20.2%(75/372)和20.4%(73/358),胃体小弯分别为14.8%(55/372)和15.4%(55/358),胃体大弯分别为8.6%(32/372)和8.1%(29/358);其中胃窦小弯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均高于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窦大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248、48.029,20.024、18.892,7.681、7.848;P均<0.05);胃角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高于胃体大弯和胃体小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752、31.269,11.605、8.448;P均<0.05);胃体小弯、胃窦大弯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高于胃体大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80、8.048,17.280、18.980;P均<0.05).胃窦小弯轻度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5/372)和21.2%(76/358),分别高于胃窦大弯的12.9%(48/372)和12.8%(46/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927、7.377,P均<0.05);胃窦小弯重度萎缩发生率为2.4%(9/372),高于胃窦大弯的0.8%(3/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00,P=0.015);胃体小弯轻度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9/372)和11.2%(40/358),分别高于胃体大弯的5.4%(20/372)和5.9% (21/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19、5.918,P均<0.05).3处(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病理活组织检查与5处病理活组织检查OLGA和OLGIM分期的一致性分别为94.0%(95%CI 91.2%~96.9%,Kappa值为0.912,P<0.01)和92.9%(95%CI 89.8%~96.0%,Kappa值为0.893,P<0.01).结论 3处(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病理活组织检查以相对较少的取材比较准确地反映胃黏膜病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梦;包海标;赵晶;王霄腾;张烁;孟丽娜;吕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麻醉结肠镜检查前行分次肠道准备和传统单次肠道准备患者胃液残余量(GRV)的差异.方法 连续选取2016年10月8日至12月30日行择期性同日麻醉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分成传统单次肠道准备组和分次肠道准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GRV和肠道准备质量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并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GRV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分次肠道准备组60例,传统单次肠道准备组61例.分次肠道准备组的GRV为(17.3±12.2) mL,低于传统单次肠道准备组的(23.7±14.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2,P=0.009).分次肠道准备组的肠道准备质量评分为(8.05±0.85)分,高于传统单次肠道准备组的(7.67±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2,P=o.048).空腹时间与GRV有关(OR=1.732,95%CI 0.299~3.168,P=0.018).结论 麻醉结肠镜检查前行分次肠道准备患者的GRV低于传统单次肠道准备患者,因而不会增加麻醉误吸的风险.
作者:程春生;薛仕贵;张厚德;董卫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行ERCP的1 951例患者,将其分成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以下简称抗菌药物组)630例和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以下简称非抗菌药物组)1 321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951例行ERCP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277例;101例(5.18%)为术后胰腺炎(PEP),54例(2.77%)为高淀粉酶血症,134例(6.87%)为胆道感染,8例(0.41%)为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十二指肠穿孑孔各1例(0.05%).抗菌药物组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4.44% (28/630),低于非抗菌药物组的8.02% (106/1 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6,P=0.030).抗菌药物组和非抗菌药物组PEP发生率分别为4.92%(31/630)和5.30%(70/1 321),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2% (19/630)和2.65%(35/1 321),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95%(6/630)和0.15%(2/1 321),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0/630)和0.08%(1/1 321),术后十二指肠穿孑孔发生率分别为0.16%(1/630)和0(0/1 3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胆管癌(OR=2.93,95%CI 1.88~4.56,P<0.01)、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OR=2.53,95%CI 1.63~3.93,P<0.01)为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OR=0.65,95%CI 0.44~0.97,P=0.030)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64,95%CI 0.39~0.95,P=0.030)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有胆管癌、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和未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之一者,推荐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平平;曾春艳;龙顺华;郭贵海;刘志坚;李国华;陈幼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IBD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肠黏膜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和维生素D1-α羟化酶(CYP27B1)的表达情况.方法 纳入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就诊的105例IBD患者,其中UC 49例,CD 56例;缓解期20例,轻度活动26例,中度活动37例,重度活动22例;病变位于左半结肠50例,右半结肠55例.另纳入同期疑似IBD后经排查为健康的4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纳入对象的乳果糖和甘露醇的吸收比(LMR),血清内毒素、TNF-α和25(OH)D水平,肠黏膜组织VDR和CYP27B1的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UC组LMR、内毒素、TNF-α分别为(63.2±13.9)%、(118.9±19.7)EU/mL、(109.6±18.4)ng/L,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1.2)%、(34.2±5.6) EU/mL、(0.6±0.3) ng/L,25(OH)D水平为(36.6±9.7) n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6±10.9)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796、29.284、27.817、6.118,P均<0.05);CD组LMR、内毒素、TNF-α分别为(52.9±11.3)%、(96.4±10.6)EU/mL、(83.0±16.1) 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为(44.4±9.4) n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55、39.716、34.293、0.012,P均<0.05).健康对照组、缓解期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的LMR、内毒素、TNF-a和25(OH)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6.731、385.690、657.830、18.932,P均<0.01),呈活动性依赖关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半结肠组和右半结肠组的LMR、内毒素和TNF-α水平增高,25(OH)D水平降低.UC组和CD组的VDR高表达率分别为36.7%(18/49)和55.4% (31/5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0.0%(3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8.574、13.837,P均<0.05);UC组和CD组的CYP27B1高表达率分别为26.5%(13/49)、35.7%(20/56),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2%(1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99、4.430,P均<0.05).健康对照组、缓解期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的VDR、CYP27B1高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470、27.142,P均<0.01),呈活动性依赖关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半结肠组和右半结肠组的VDR高表达率降低,CYP27B1高表达率增高.结论 IBD患者存在维生素D代谢失衡,血清25(OH)D水平偏低,结肠黏膜组织VDR高表达率偏低,CYP27B1高表达率偏高.
作者:黄剑平;陈涛;刘懿;吕丽媛;李香;岳文杰;刘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不同亚型食管动力异常及其与反流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100例rGERD患者,全部行胃镜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和24 h食管动态pH值阻抗检测.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难治性内镜检查阴性的反流疾病(NERD)组和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RE)组.分析各组食管动力学障碍异常及胃食管病理性反流情况.比较采用£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00例rGERD患者中,难治性NERD组83例,难治性RE组17例.难治性NERD组弱酸反流、气0液混合反流次数均高于难治性RE组[(80.2±56.9)次比(44.8±13.7)次,(56.0±25.6)次比(25.2±16.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02、2.229,P均<0.05).难治性NERD组患者DeMeester评分、酸反流次数、反流时间百分比均低于难治性RE组[(24.2±8.5)分比(56.8±3.0)分,(21.4±11.8)次比(35.9±32.6)次,(7.1±1.6)%比(16.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0、-2.230、-2.604,P均<0.05);而食管下括约肌平均静息压高于难治性RE组[(7.9±5.6)mmHg(1mmHg=0.133 kPa)比(4.5±2.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P<0.05).难治性NERD组和难治性RE组患者中食管动力障碍者分别为58例(69.9%)和12例(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难治性RE组相比,难治性NERD组患者间断收缩比例较高[1/17比26.5% (22/83)]而蠕动收缩障碍发生率较低[11/17比43.4% (3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89、2.587,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间断收缩、气体反流为发生病理性弱酸反流的危险因素(OR=3.139、1.254,P均<0.05).BMI、气-液混合反流为发生病理性酸反流的危险因素(OR=1.302、1.026,P均<0.05),而远端收缩积分为保护性因素(OR=0.998,P<0.05).结论 rGERD患者中普遍存在食管动力异常,不同亚型组患者的动力学障碍不同,与其不同的反流特点相关.
作者:李莉;展玉涛;郭宝娜;姜佳丽;陈婧;郭子皓;伍冀湘;张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在缺少快速现场评估(ROSE)的条件下,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结合新的巴氏细胞学分级对胰腺实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因胰腺实性病灶行EUS-FNA并得出细胞学诊断的225例患者.依据病理、影像学检查和随访结果确诊,计算EUS-FNA结合巴氏细胞学分级鉴别胰腺实性病灶是否为肿瘤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5例胰腺实性病灶患者中,96例(42.7%)为不确定的细胞学诊断结果,其中无法诊断占17.3%(39/225),非典型病变占8.0%(18/225),可疑恶性肿瘤占17.3%(39/225);129例(57.3%)为确定的细胞学诊断结果,其中良性病变占15.1%(34/225),肿瘤性病变(良性或其他性质)占14.7%(33/225),恶性肿瘤占27.6%(62/225).当非典型病变的细胞学结果分别被纳入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3%、91.7%、88.2%和94.7%、72.2%、90.3%.血清CA125≥14 kU/L(OR=7.13,95%CI 2.02~25.22,P=0.002)和胆道疾病史(OR=3.85,95%CI 1.22~12.51,P=0.022)是肿瘤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管有较高比例的细胞学诊断为不确定结果,但是EUS-FNA结合巴氏细胞学分级标准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A125≥14 kU/L和胆道疾病史可能帮助胰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作者:叶乔;陈柯;刘倩倩;郁柳;王舒蓓;徐莹;叶廷军;孙蕴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未定型(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nclassified,IBDU)是指符合IBD诊断但根据临床表现、内镜(包括内镜活组织检查标本)和影像学检查不能区分是UC还是CD的病例,是一种临床诊断[1].临床上CD和UC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区分[2],但因二者在治疗上的不同又使其正确的鉴别诊断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IBDU的认识,重视其诊治十分重要.
作者:刘玉岚;甘华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将大量炎性介质、酶、毒性代谢产物引流至体外,减轻对腹膜后神经丛的刺激和胰腺水肿,改善胰腺微循环,从而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1-2].目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已经得到多数内外科医师的认可[3-4].2012年亚特兰大改良标准提出,对于SAP出现>5 cm的急性坏死性积聚可行PCD治疗,但仍缺乏大量的临床研究[5].早期PCD引流急性液体积聚对改善SAP病情的疗效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对早期超声引导下PCD治疗SAP合并急性液体积聚患者的疗效进行探讨.
作者:张长青;张葵玲;王育斌;林志金;黄奕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其发生率约为1%~6%[1],一般可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性出血(postpolypectomy bleeding,PPB).PPB是指内镜下手术后12h至30 d内出现的,经检查明确为内镜手术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2-3].息肉切除后PPB发生率约为1%[4],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而威胁生命.因此,了解PPB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信息,以探究PPB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桑建忠;张红;周建波;徐磊;宋奇峰;孙晓晖;施亚儿;孙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癌结节是指存在于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或直肠周围组织内与原发肿瘤不连续的不规则腺癌[1].目前对于癌结节的成因仍没有定论,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无限增殖能力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它们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诱导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2].本研究通过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在伴癌结节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133、CD44与癌结节形成机制,以及与该类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邝江波;王永飞;郭焱雄;张建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20岁,务农.因“反复面色苍白伴乏力7年,加重1个月”于2016年7月12日入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7年前患者月经初潮后出现面色苍白、乏力,伴心悸,无黑便、便血、肉眼血尿,月经量中等.当地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治疗,自诉效果可.后未规律复查血常规.3.5年前,患者首次妊娠5.5个月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就诊期间Hb降至21 g/L,仍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治疗后,Hb升至100 g/L.
作者:寇冠军;张岩;李延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49岁,因“胃癌根治术后2年余”于2016年11月30日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电子胃镜.在行电子胃镜检查前,查患者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HBsAg、抗HCV、抗HIV1、抗HIV2、梅毒抗体均为阴性.否认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入胃镜室后给予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商品名为达己苏,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6070721)10 mL(0.1 g)口含1min后缓慢吞下,3min后患者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乏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泡沫黏液,随即出现四肢无力,无抽搐、呼吸困难和意识障碍,呼之能应,语言表达能力正常.随后返回病房,考虑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过敏反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2 L/min,心电监护,血压为127/78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100%,四肢肌力3级,余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正常,但患者症状无好转,随即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静脉推注,盐酸帕洛诺司琼(商品名为止若,江苏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5 nmg静脉推注,5min后恶心、呕吐症状缓解,30 min后头晕、耳鸣症状减轻,视力渐恢复正常,四肢肌力恢复至4级,不适症状完全缓解,四肢肌力恢复正常,心电监护期间心率波动于76~85次/min,血压波动在120~135/70~82 mmHg,呼吸波动在18~22次/min,血氧饱和度维持在100%o,无新发临床症状出现.
作者:郜永顺;黄晶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30岁,因“发现PLT增多1年,间断呕血、黑便10 d”于2015年12月1日入住成都军区总医院.1年前外院体格检查发现外周血PLT增多;骨髓涂片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成簇、成堆PLT易见;骨髓活组织检查提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系和巨核细胞系统为主,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更甚,未定期复诊.患者10d前出现呕血,为咖啡色胃液,随后解柏油样便.外院就诊,腹部CT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水形成;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予抑酸、降门静脉压等治疗,出血停止.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成都军区总医院.既往史无特殊.
作者:王海琼;高慧;郑淑梅;陈易华;牟东;王云侠;张勇;曾维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41岁,因呕血、黑便2d于2016年3月9日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年前曾有黑便史1次,于当地诊所对症治疗后好转,病因不明.实验室检查:Hb为118 g/L,WBC计数为14.48×109/L,PLT计数为188×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71%,PT为15.4 s,INR为0.94.急诊内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出血,予2枚钛夹(HX610 135,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夹闭出血灶,以聚桂醇局部注射,见图1.内镜下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予禁食、补液、艾司奥美拉唑、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保守治疗.34 h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和腹膜炎表现,上腹部略有肌卫,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示Hb降至88 g/L,WBC计数为10.70×109/L,PLT计数为179×109/L,CRP为8.3 mg/L,血淀粉酶为2 034 U/L,脂肪酶为1 898 U/L,TBil为8μmol/L.急诊腹部CT检查示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水平部伴混合密度影近圆形肿块,与十二指肠壁相连续,十二指肠不同程度受压,肠腔狭窄;腹盆腔积液.为明确十二指肠包块性质,8h后进行了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巨大十二指肠壁血肿,胰腺肿胀,胰周渗液明显,见图2.考虑患者十二指肠壁血肿压迫乳头继发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肠外营养、抑制胰酶分泌等保守治疗.5d后,患者出现轻度高胆红素血症,血DBil为18 μmol/L,TBil为33 μmol/L,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明显腹痛、腹胀,无呕吐、黑便等,复查腹部CT示并发少量胸腔积液、腹水,但血肿较前明显缩小,继续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后1周,患者血脂肪酶、淀粉酶降至正常,黄疸消失;保守治疗2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杜勇;陈新;林秀清;黄智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多灶性纤维化、血清IgG4水平升高,以及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该病既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又可仅累及单个器官.2015年,Lin等[1]对中国118例IgG4-RD患者进行研究,发现IgG4-RD常受累的器官包括下颌下腺、淋巴结、眼、腹膜、肺、腮腺、肾脏、主动脉、胆管、肝脏等,这一结果与国外Yang等[2]的文献报道相符合.研究显示,同时累及多个器官的病例数占IgG4-RD病例总数的60%以上[3].胰腺是首个被报道的IgG4-RD受累器官,Lin等[1]的研究中未提及IgG4-RD患者的肝脏受累情况,这可能由于IgG4-RD导致肝损伤较为少见,也可能是肝损伤在IgG4-RD的研究中尚未被充分重视.目前,关于IgG4-RD是否累及肝脏、IgG4阳性细胞浸润和肝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现综述了IgG4相关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肝脏IgG4相关性炎性假瘤、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autoimmune hepatitis,IgG4-AIH)、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se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和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type 1 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1)等伴发的肝损伤.
作者:张跃;周璐;王邦茂;焦国慧;李燕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IBD包括UC和C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IB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已知多因素共同参与致病,主要包括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免疫系统等方面.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肠道免疫系统,终导致免疫损伤.H.pylori是一种呈弧形或S状、借助鞭毛运动的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该细菌是胃内的一种长期慢性致病菌,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目前已明确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率[c.H.pylori可诱导免疫耐受,限制炎性反应,与哮喘、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胃肠外免疫疾病呈负相关.IBD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其与H.pylori的关系及相关调控机制正逐渐受到关注.现对两者的流行病学、相互关系与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赵巧云;陈淑平;谢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在世界范围内,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疾病住院患者的首要病因,且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1].2009年,美国超过27万例AP患者住院,直接医疗花费近26亿美元[2].近年来,我国的AP病例数也明显增长,消耗了大量卫生资源[3].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差异较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病程自限,仅需对症治疗;少数患者病情严重,有不同程度的器官衰竭和(或)局部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个别病例病情凶险,短时间内出现多脏器衰竭,预后甚差[4].针对不同类型的AP患者给予个体化治疗符合“精准医学”的理念,并且有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作者:吴东;钱家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前,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已经在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我国数百家医疗机构应用数十万例次.经过近几年我国专家的临床应用实践,已率先积累了经验和数据,为规范和普及磁控胶囊胃镜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应用,更新和补充相关应用共识,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和多次修改后,特制定我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分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杂志》(英文版)支持的第六届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于2017年7月2日在北京欧美同学会报告厅召开.
作者:柯美云;杨云生;魏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2016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脑-肠互动异常,修订了部分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和发作频率界定标准.罗马Ⅳ标准中引用的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欧美人群的研究,这些诊断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患者的临床诊治、对我国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将带来哪些影响等问题,是我国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罗马Ⅳ标准颁布后,我国相关单位针对新标准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列研究,获得了我国人群的数据,发现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间功能性胃肠病症状谱确实存在差异,罗马Ⅳ标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与疑惑.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肝内胆汁淤积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所导致的肝脏病变[1].肝内胆汁淤积的常见原因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以病毒感染为主.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2-3].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内胆汁淤积一般伴有肝实质细胞的损伤,肝细胞损伤会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和排泄,导致血清胆红素增高.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S-腺苷甲硫氨酸、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其他治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治疗、肝移植术、血液净化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4-6].本研究旨在探讨S-腺苷甲硫氨酸注射液和片剂序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晓波;孙洁;庄小芳;郭峰;王燕;王晓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H.pylori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MALT淋巴瘤、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胃炎等疾病[1].临床常采用呋喃唑酮+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等三联疗法对H.pylori感染进行治疗,但近年来传统三联疗法对H.pylori的根除率逐渐下降,其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本研究对H.pylori感染患者分别采用含有胶体果胶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四联疗法和传统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种疗法进行对照研究,探寻临床治疗H.pylori感染的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岽;王承党;刘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FD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5%[2].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多中心研究显示,经胃镜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有43%诊断为FD[3].FD虽然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因症状反复发作,导致患者频繁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FD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目前FD主要采取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其中促胃肠动力药是主要治疗药物之一[4].枸橼酸莫沙必利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4(5-hydroxytryptamine 4)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尤其是促进上消化道动力,可达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对FD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静;王智凤;皮艳娜;柯美云;方秀才;朱丽明;孙晓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但在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痛风等多种疾病较为少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了1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合并基础疾病、痛风等系列并发症,涉及多学科协同处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志寅;魏波;王瑞;郭林杰;童欢;龚慧;张铭光;唐承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编辑先生:我仔细拜读了贵刊2017年第7期的《重新审视幽门螺杆菌的诊治》[1],发现描述铋剂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属于学术争鸣的误导性错误:第489页右栏第2段中提到“但铋剂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质疑,以至于在处方中并不会使用铋剂.长期或重复使用该类制剂,金属铋会在体内沉积,而大剂量应用铋剂则可引起不可逆的椎体外系损伤和肾功能衰竭”(引用参考文献20).
作者:刘文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刘新光(图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曾任消化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等职位,曾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动力学组和炎症性肠病学组成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消化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起草小组专家、《中华消化杂志》资深编委、“中国医师奖”“海峡消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著名临床医学家及消化病领域知名专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