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8-0848
  • 国内刊号:31-1762/R
  • 影响因子:0.4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84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 上海科技期刊优秀奖
  • 泌尿科学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7年7期文献
  • 少、弱精子症中精子形态缺陷类型及发生率的检查分析报告

    目的 探讨在少、弱精子症中精子形态缺陷类型及其发生率.方法 对精液常规和改良巴氏染色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男性不育症中畸形精子症的发生率约为75%;精子头部缺陷的发生率约为70%,各种头部缺陷中空泡头畸形的发生率占首位,约为20%.(2)少精子症患者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中位数约为2.97%(P=0),弱精子症患者的中位数为6.67%(P=0.003).结论 (1)精子头部缺陷是精子畸形的主要类型;(2)少、弱精子症的畸形精子比例升高;(3)精子形态缺陷分析对选择辅助助孕方式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宋影;刘雨生;童先宏;周桂香;郭通航;彭影;金仁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患者行阴茎多发肿物切除术,术后多次复发.免疫组化染色:CD34(+).结论 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免疫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

    作者:沈在雄;曹林升;高锐;薛学义;周辉良;郑清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4例

    目的 探讨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对4例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均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4例均行化疗,其中2例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结论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确诊依靠病理,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可提高生存期,但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

    作者:王科峰;张扬;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IIEF-5)对符合入选条件的BPH患者进行评估,根据IIEF-5评分值表,将BPH患者分为正常、轻、中、重度ED 4组,比较4组之间的国际前列腺增生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之间的差异,应用方差分析探讨其内在的联系.结果 共收集BPH患者80例,年龄52~91岁,平均71.4岁.其中勃起功能正常者6例,轻、中、重度ED的患者分别为20例、22例、32例,ED的发病率高达93%.4组之间的IPSS分别为:16.67±2.73,21.6±7.89,21±7.40,23.06±6.78,Qmax分别为:12.37±1.50,8.91±7.67,7.60±4.60,8.94±4.63,前列腺体积分别为:34.53±8.06,76.61±27.72,91.93±43.37,71.14±35.98,应用SPSS version.13.0软件包行方差分析,前列腺体积正常组与轻、中、重3组比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IPSS评分仅正常组与重度E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间Qmax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PH患者伴有较高的ED发生率,且ED的程度与下尿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前列腺体积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邓军洪;杨柳平;胡建波;叶章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低氧对大鼠精子体外顶体反应和顶体酶、透明质酸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氧对大鼠精子顶体酶、透明质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精子体外顶体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常氧对照组、低氧5d组、低氧15d组和低氧30d组.低氧组置低压舱内模拟高原5000m,分别低氧5、15和30d.采用明胶薄膜法、透明质酸底物转化法、溶血磷脂胆碱(LPC)诱导金霉素荧光染色法,测定低氧对附睾尾精子项体酶、透明质酸酶活性和体外顶体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低氧5、15和30d组大鼠精子顶体反应发生率,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分别由常氧对照组的(30.5±3.5)%,下降至(11.7±0.9)%(P<0.01)、(10.8±1.0)%(P<0.01)和(10.0±1.4)%(P<0.01);低氧5、15和30d组大鼠精子顶体酶阳性率降低,分别由常氧对照组的(81.67±7.16)%,下降至(54.17±3.82)%(P<0.01)、(30.00±3.92)%(P<0.01)和(43.00±3.63)%(P<0.01);低氧各组透明质酸酶活性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低氧抑制了精子顶体酶活性和顶体反应发生.

    作者:廖卫公;高钰琪;黄碱;范有明;蔡明春;吴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海岛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海岛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舟山市生殖研究中心门诊的228例不育症男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精液常规分析(SFA);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研究对象的平均精子密度、a级、b级精子和正常形态精子的百分率分别为23.34×106 /ml、35.16%、9.38%和59.27%.对精液质量异常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169,95%CI=(1.044~1.310);饮酒:OR=1.186,95%CI=(1.055~1.333);不育时间:OR=0.822,95%CI=(0.719~0.940);以蔬菜水果为主要摄入副食类:OR=0.284,95%CI=(0.090~0.894);以混合副食为主要摄入类:OR=0.365,95%CI=(0.175~0.762).结论 研究对象的精子数量、活力和形态基本达到WHO建议的参考值范围,但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偏低.吸烟与饮酒行为可能是精液质量的危险因素;副食品摄入类型与精液质量有关,其中,与海产品为主要摄入类型相比,以蔬菜水果类和混合副食品为主要摄入类型的饮食习惯可能对精液质量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龚戬芳;丁国芳;叶玲玲;陈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二甲双胍+低热量饮食治疗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的作用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低热量饮食对男性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性激素的作用.方法 选择新诊断的单纯性肥胖病人33例及肥胖型T2DM36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相同的治疗(二甲双胍+低热量饮食)3月,分别测其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的血空腹血糖(FPG)、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身高、体重、腰围及体重指数(BMI).结果 与单纯性肥胖组比较,治疗前,T2DM组的体重、腰围、及FSH、FT浓度较低,SHBG浓度较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2DM组TT明显下降,FT无改变;单纯性肥胖组FT明显下降,SHBG升高,FPG无改变,治疗后两组的BMI及腰围均显著下降,两组的FSH及LH水平无影响.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后单纯性肥胖组FT改变与SHBG及FSH改变显著相关.T2DM组TT与FSH改变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低热量饮食可使男性单纯性肥胖患者的FT下降及男性肥胖型T2DM病人的TT下降,而单纯性肥胖组SHBG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FSH及LH水平无显著改变,治疗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无显著变化.

    作者:雷永富;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 756例无精子症患者病因构成比分挝

    目的 研究男性不育无精子症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 对1756例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诊断为无精子症的病例,按照WHO的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756例无精子症中,先天性异常1164例(66.3%),特发性无精子症321例(18.3%),梗阻性无精子症114例(6.5%),获得性睾丸损伤71例(4.0%),内分泌病因7例(0.4%),精索静脉曲张79例(4.5%).结论 男性不育无精子症的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异常、特发性无精子症等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预后较差,辅助生殖技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遗传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兴章;文任乾;唐运革;唐立新;郑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男性血清睾酮对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中血清睾酮对代谢综合征各相关组分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48例老年男性,测定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糖、血胰岛素、血脂以及血清睾酮浓度,并用稳态公式(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IR),分析血清睾酮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结果 在老年男性中,随着MS组分数目增多,睾酮水平逐渐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睾酮浓度和体质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呈负相关,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老年男性血清睾酮浓度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高天;姚玉婷;蔡华杰;沈莉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对诊断PADAM的游离睾酮指数的评估

    目的 评价诊断中老年男子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的游离睾酮指数(FTI).方法 对129例45岁以上健康男性的FTI进行年龄相关分析.以推算的游离睾酮(CFT)值为依据,对FTI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 男子在中老年期FTI与增龄呈明显的负相关.FTI敏感性97.78%,特异性58.33%.结论 计算简单的FTI可用于PADAM病人的筛选和随访,尤其对70岁以上男子是血清FT较为有效的参数.

    作者:郑晓春;杨俭英;陈淑英;郑松柏;甘洁民;金健华;江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阴囊急症93例诊断分析

    目的 总结阴囊急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图像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首先观察93例阴囊急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其中78例患者先用二维超声检测睾丸、附睾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强弱,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睾丸、附睾的血供情况,并与临床、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3例阴囊急症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体征.78例患者经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8例病侧睾丸血流消失或减少,睾丸内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超声诊断睾丸扭转,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结论 阴囊急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急症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鉴别睾丸扭转与急性睾丸附睾炎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彤;毛向明;李传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后排尿困难18例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后发生排尿困难的原因.方法 对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后18例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尿道狭窄8例,经尿道扩张治愈;腺体残留3例,经再次TUVP治愈;膀胱功能异常7例,经非手术方法治愈.结论 尿道狭窄、膀胱功能异常、腺体残留是TUVP后发生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因.预防术后狭窄和提高手术技巧可提高TUVP的治疗效果.

    作者:巴根;杨文国;高耀宇;陈双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无精子症诊断中应用价值的评估

    目的 评价超声在梗阻性无精子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58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经过体格体检查、精液分析及血液激素水平测定后,均进行了阴囊超声及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在158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超声检查中,25例无阳性结果,133例超声检查结果异常,阳性率为84.2%.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远端梗阻和近端梗阻,共分为4种分类:(1)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精囊缺失或精囊发育不良以及输精管单侧及双侧缺失(55例);(2)射精管梗阻(EDO)(34例);(3)附睾病变(25例);(4)炎症性病变(19例).结论 阴囊超声及经直肠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萍;李凤华;陈哲;陈斌;郑菊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伽玛刀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伽玛刀在不适合开放手术或经尿道电切术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深圳奥沃公司生产的OUR-QGD型立体定向全身伽玛刀治疗20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重量、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上述数据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IPSS评分由治疗前29分降至19.6分(P<0.01).前列腺重量平均值均由治疗前的(56.4±4.4)g减少至(54.8±4.3)g(P>0.05).大尿流率平均值由治疗前的(6.7±1.8)ml/s增加至(11.5±1.7)ml/s(P<0.01),残余尿量平均值由治疗前的(85.1±27.8)ml降至(50.9±15.6)ml(P<0.01).结论 立体定位体部伽玛刀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具有简便、安全、无创、痛苦小、并发症少、疗效好,可不需住院等优点,对不愿意接受手术或不宜手术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但费用较高.

    作者:邓全红;张于新;廖泽明;邹保国;叶章群;杨红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宫腔内人工授精每周期授精次数、周期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每周期授精次数与周期数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1056例不育不孕患者共1368个IUI治疗周期,检测记录每个周期精液处理后活动精子总数及妊娠结果.根据IUI实施方式分成2组:单次IUI与双次IUI,比较两组的精子活动总数和妊娠率;纵向分析IUI的累积妊娠概率,比较各周期的妊娠率,了解IUI周期数对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1368个IUI周期共获得201例妊娠,总周期妊娠率是14.7%,总病例妊娠率是19.0%.单次IUI与双次IUI相比,活动精子总数分别是(18.86±9.54)和(38.60±18.21),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获得的妊娠率分别是10.3%和16.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单次IUI妊娠率明显少于双次IUI;(2)适应于IUI治疗的不育患者,至少应进行3~4次IUI治疗,未成功者,才需考虑其他精卵结合障碍等问题,或求助于试管婴儿等其他辅助生殖技术.

    作者:卢少明;陈子江;赵力新;胡京美;李晓;张浩波;高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SPACA4基因在人和小鼠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分析SPACA4在小鼠和人的表达特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小鼠SPACA4基因(mSPACA4)在4、9、18、35、54d和6月龄小鼠睾丸中的Affymetrix芯片杂交,结合RT-PCR实验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SPACA4及其同源基因hSPACA4的表达特性.结果 芯片杂交结果显示,mSPACA4基因在小鼠35d睾丸中开始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与之完全一致.RT-PCR结果还显示,mSPACA4和hSPACA4分别在8种小鼠组织和10种人组织中呈现睾丸特异性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亚细胞定位预测该基因是跨膜蛋白(34.8%)或质膜上(34.8%)表达.mSPACA4蛋白的信号肽剪切位点在第19~20个氨基酸之间,跨膜区在第2~20及101~126个氨基酸之间.结论 mSPACA4和hSPACA4均为睾丸特异性表达基因,mSPACA4特异性地在35d龄后的小鼠睾丸中表达,SPACA4具有作为男子避孕药的靶点进行研究的潜在价值.

    作者:唐爱发;余振东;桂耀庭;郭新;龙云;李贤新;周锦堂;朱辉;高新;蔡志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二分法结合医用胶粘合包皮切口在包皮环切中的应用(附160例报道)

    用医用胶粘合包皮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免除拆线痛苦、外形美观等特点,但传统包皮环切术术后渗血、切口裂开等机会较多,限制了医用胶粘合包皮切口的应用与推广.我们对2002年2月~2005年12月的160例患者采用新二分法包皮环切术结合医用胶粘合包皮切口,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汪官富;陈安屏;卢思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输精管双吻合口法治疗附睾淤积症16例

    附睾淤积症是输精管结扎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发病率为0.9%[1].我们自2004年以来在患侧输精管端端吻合的基础上,采用单口入路法提取对侧的远睾端输精管,经阴囊纵隔至患侧阴囊腔与患侧近睾端输精管端侧再吻合,建立两条附睾液排泄通道,增加附睾液有效排泄量,缓解附睾张力性症状治疗附睾淤积症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天贵;陈德明;李永财;蔡健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中的价值

    一、目前ED基因治疗的现状基因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初步研究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1-4],国际上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作者:蒲小勇;王行环;王怀鹏;吴一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进展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retropubic prostatectomy,RRP)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之一,术中出血、术后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ED)等是影响手术质量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研究,以提高手术的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现将与手术有关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长青;白强;陈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精子DNA损伤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实用价值

    随着男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精液分析已不能对男性生育能力和辅助生殖的预后进行准确评价.精子DNA的完整性能够影响精子的受精能力、受精卵的分裂以及胚胎的发育,在对男性不育患者的评价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使临床医生对精子DNA损伤有全面的认识,本文对精子DNA损伤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用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邢俊平;吴齐飞;邱曙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雄激素对男性生育的调控作用

    天然雄激素是一类由19个碳原子组成的甾体激素,主要包括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去氢表雄酮(dehydroisoandrosterone)、雄酮(androsterone)、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ETIO)、睾酮(testoste rone)及其转化产物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等.由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配基为睾酮和DHT,因此,其他雄激素必须在靶细胞内转化为生物学活性更高的睾酮或DHT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机体内的雄激素主要由睾丸、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及卵巢分泌,生理条件下肾上腺及卵巢分泌的雄激素生物学活性较低或量极少[1],故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尤其是睾酮,是研究雄激素生理作用的重要靶因子.

    作者:刘继红;杨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