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新型钙通道TRPV5在前列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年轻和老年的雄性大鼠各30只,先取出前列腺,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HE切片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应用SP法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柃测TRPV5钙通道在SD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30例老年DS大鼠前列腺标本中TRPV5钙通道强表达的有6例,中表达的11例,低表达的13例:30例年轻SD大鼠前列腺标本中TRPV5钙通道强表达的有19例,中表达的8例,低表达的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PV5钙通道在SD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犁钙通道TRPV5的改变可能在前列腺疾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松;梁朝朝;郝宗耀;张贤生;周正兴;唐智国;张翼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LNCap和DU145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相关细胞特性及差异.方法 常规培养LNCap和DU145细胞株.设6组:无血清空培养液组(A组)、有血精空培养液组(B组)、无血清培养LNCap组(C)组、有血清培养LNCap组(D组)、无血清培养DU145组(E组)和有血清培养DU145组(F组).6组同时培养48h后,取各自培养液上清,经相关试剂盒ELISA分别检测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tPSA和fPSA浓度.结果 T在A组未检出,B组因含血清而有少量T,在C、D和F组中T显示低浓度,但在E组却成倍升高.C、D、E和F组E2水平都高于对照组A、B组(P<0.05).P在6组中差别都不大.VEGF在C、D、E和F组都有极其异常高表达(P<0.01),C、D组比对照组约高100倍,而E、F组比对照组则远高出1 000倍.bFGF在C、D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但在E、F组却显著升高(P<0.01).E、F组中fPSA含量大于C、D组,在D、E和F组fPSA/tPSA均升高达44%.结论 研究LNCap和DU145体外培养相关特性,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机制提供依据.
作者:孙伟桂;甘艺平;余强国;宋小松;范应召;叶章群;米振国;史天良;韩存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PCa)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PCa患者65例,B期12例,C期32例,D期21例,平均PSA为(85.5±79.4)ng/ml;以HIFU联合内分泌治疗,随访PSA和1、3、5年生存率,观察治疗的副作用.结果 55例获得12~46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平均PSA为(53.4±51.3)ng/ml,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38.2%和23.6%,副作用轻微.结论 HIFU联合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能有效地降低PSA,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高度安全性.
作者:张国喜;白文俊;熊六林;姚松森;邓世洲;王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系统(HIFU)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Sonablate-500聚焦超声系统对2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术后3、6、12个月时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直肠指诊及经直肠B超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8min(28~86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2d(2~9d).治疗后3、6、12个月PSA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直肠指诊发现结节消失或减小的占73.3%(11,15),B超提示:低回声结节消失或缩小的占76.9%(20/26).治疗后3、6、12个月各项检查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IFU可以安全、有效杀死前列腺癌细胞,在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方面具有美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永斌;胡卫列;杨槐;吕军;张利朝;邱晓拂;张小明;肖远松;沈文;张长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PSA<4.0ng/ml的人群中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长春市15 192名男性进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其中46名血清PSA<4.0ng/ml伴有直肠指诊检查异常者接受了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点活检穿刺,并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系统的病理学研究和分析.结果 (1)血清PSA<4.0ng/ml者有13886名,46人进行了前列腺活检穿刺,活检率为0.33%(46/13886).(2)46名男性血清PSA值在0.03~3.84ng/ml之间,主要分布在0~1.9ng/ml间,占60.9%.(3)46例前列腺活检病理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29例,占63.1%;前列腺癌10例,占21.7%;炎症性病变与肉瘤各3例,分别占6.5%;转移癌1例占2.2%. 10例血清PSA<4.0ng/ml的前列腺癌中普通型腺癌5例,以中分化(3/5)、器官内癌(4/5)为主,且血清PSA值较靠近4ng/ml;特殊类型前列腺癌5例,占50%,均为进展期癌,血清PSA值相对较低.结论 (1)血清PSA<4.0ng/ml的人群中有前列腺癌存在.(2)血清PSA<4.0ng/ml的人群中前列腺癌以中分化器官内腺癌和特殊类型进展期前列腺癌为主.(3)应用直肠指诊榆查(DRE)能检出血清PSA<4.0ng/ml的前列腺癌,且检出率与血清PSA值成正相关,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作者:陈世范;战伟;李剑;姚敏;杨媚;高洪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精浆中胱抑素C(Cy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意义,建立可供临床研究的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192例不育患者精浆及50例正常生育的男性精浆CysC进行对比检测,同时监测50例正常对照精浆标本在不同温度及时间段内CysC的变化情况.结果 192例患者精浆标本中CysC低值为6.53mg/L,高值为43.56mg/L,平均值为(19.37±7.43)mg/L;50例正常对照精浆中低CysC值为18.13mg/L,高CysC值为28.84mg/L,平均值为(23.55±2.50)mg/L.少精子症为(15.92±4.96)mg/L、弱精子症为(15.62±2.13)mg/L、死精子症为(15.26±2.12)mg/L、无精子症为(13.88±2.38)mg/L、血精症为(15.52±5.92)mg/L、脓精症为(19.45±9.87)mg/L、精液不液化为(13.99±3.88)mg,L;患者各组问与正常对照组CysC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中WBC数<5个/HP的CysC值低为6.53mg/L,高为34.82mg/L,平均值为(16.40±5.75)mg/L;精液中WBC数为5~10个,HP的CysC值低为8.95mg/L,高为39.54mg/L,平均值为(19.75±6.05)mg/L;精液中WBC数>10个/HP的CysC值低为10.73mg/L,高为43.56mg/L,平均值为(21.96±10.49)mg/L.结论 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无精子症、死精子症、血精症、脓精症、精液不液化患者精浆CysC总体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炎症精浆中CysC值的变化提示CysC可能与其主要的细胞学来源及炎症部位相关.
作者:吴意;周晓梅;吴正林;陆学东;黄维加;聂署萍;杨来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超声诊断附睾腺瘤样瘤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彩超诊断附睾腺瘤样瘤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解剖、临床、病理和超声特征.首先2例患者术前使用二维超声观察记录肿块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内部回声,并用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记录其彩色血流信号分布,将取样容积置于血流信号丰富处,获取频谱,使声束和血流的夹角<60°,测定收缩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后经手术顺利切除附睾肿瘤.结果 2例附睾肿块均呈等回声、边界规则的肿块,内部回声均匀.1例位于右附睾头的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1例位于左附睾头的肿块,内部探及少量彩色血流信号,大流速16cm/s,RI:0.62.术后病理诊断为附睾腺瘤样瘤.结论 附睾腺瘤样瘤临床少见,超声检查可在附睾头或尾部见到等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CDFI示无或有少量彩色血流信号的肿块,腺瘤样瘤可能性大.
作者:刘东;李凤华;高玉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保留神经血管束(NVB)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3月,对1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LRP,术前临床分期T1b 3例,T1c 8例,T2b 2例,T2c3例,T3a 1例.术中采用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和双侧前列腺旁神经血管束,重建膀胱颈部充分外翻后,间断、无张力行膀胱颈尿道吻合.结果 1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时间290min(190-370min),出血量平均360ml(200~640ml).其中2例术中因处理阴茎背血管复合体(DVC)不当出现较大出血,分别为600ml和640ml,均未输血.术后随访6~37个月,全部患者排尿通畅,无肿瘤复发.14例术后6个月内恢复尿控能力,2例在术后9个月内恢复,1例术后12个月后尚存在轻度尿失禁.14例患者在术后12月内可以充分或部分勃起,3,例不能勃起.结论 LRP中保留双侧NVB,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能有效减少根治术后患者尿失禁及勃起障碍的发生.
作者:刘东明;陈伟;陈勇辉;张连华;吕坚伟;沙建军;薄隽杰;黄翼然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选择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7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现的前列腺偶发癌患者38例,根据临床分期结果采用等待观察、手术去势、药物内分泌治疗及前列腺癌根治术等不同方式处理,并观察比较不同分期及相应治疗方法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2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中,术后检出前列腺38例(3.06%),T1a期16例,T1b期22例.随访6月-6年,存活率89.5%.T1a期等待观察组存活率90%,进展率10.0%:双侧睾丸切除术组存活率100%,进腱率16.7%:T1a期总存活率93.8%,进展率12.5%.T1b期未行根治术组存活率81.3%,进展率37.5%;根治术组存活率为100%.与未行根治性术的T1b期相比,T1a期的总存活率高于T1b期,而进展率低于T1b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偶发癌检出率与报道相近.T1a期接受治疗组与等待观察组生存率相近;T1b期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内分泌治疗者生存率仍低于T1a期,而进展率高于T1a期.T1b期行根治术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未做根治术者.T1a期可等待观察,T1b期需积极治疗,对T1b期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左毅刚;詹辉;丁明霞;王伟;颜汝平;杨德林;王剑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染色体正常的男性无精子症患者的发病情况,探讨其病冈和诊断、处理.方法 入选染色体止常的无精子症患者212例,从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腮腺炎病史、棉籽油服用史、睾丸大小、激素水平、睾丸活检等15个方面分析总结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在男性无精子症病因中,腮腺炎病史、棉籽油服用史、附睾炎史所占比例较高.在睾丸体积<12ml且FSH明显升高患者,睾丸活检未发现有成熟精子.结论 预防腮腺炎的发生,避免食用棉籽油和预防附睾炎发生可以减少部分无精子症的发生.睾丸大小、质地与性激素水平对临床判断无精子症的类别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洪锴;姜辉;白泉;赵连明;袁人培;陈茜;马潞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分析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皮损中郎格尔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的特征性表型,探讨其在CA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 30例初发CA皮肤组织为标本,20例正常包皮为对照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中LC的CD1a、HLA-DR、S-100蛋白的表达,采用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以及光学显微镜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并对不同蛋白分子标记的LC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以及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尖锐湿疣皮损中CD1a(+) LC数量、表面标志物蛋白表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LC、HLA-DR(+)LC数量、蛋白表达密度则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LC/CD 1a(+)LC比值为0.082±0.0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CA皮损表皮中CD1a(+)LC、S-100(+)LC、HLA-DR(+)LC的平均灰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皮损表皮中LC上CD1a与HLA-D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CD1a(+)LC、S-100(+)LC以及S-100(+)LC、HLA-DR(+)LC两者之间无线性相关性.结论 CA皮损中存在不同标记的LC,这些不同标记的LC的数量和其表面标记蛋白的表达密度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提示:CA微环境中LC功能异常是HPV致病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鲁建云;吴志强;黎明;谭丽娜;向亚平;陈静;左成忻;黄进华;蒋先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改良包皮横行岛状皮瓣术(transverse preputial tubularized island flap,TPIF)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77例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尿道下裂采用改良TPIF进行治疗.结果 77例中一次手术成功73例,3例术后发生尿瘘,1例术后再次出现阴茎下屈.随访1至6年,阴茎外观和排尿功能均满意.结论 改良包皮横行岛状皮瓣术是先天性尿道下裂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术后外观和功能均令人满意.
作者:周正东;张宇坚;王卉洁;范长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性行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在非肿瘤性血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5年2月-2008年4月,89名非肿瘤性血精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个体化治疗组(57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抗生素、安络血、维生素C 口服.个体化治疗组根据精液、前列腺液常规分析及前列腺液或精液细菌培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血精症,通过对患者的性行为指导,予以性行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个体化治疗组治愈率和复发率为95.7%和3.5%,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为60.9%和9.4%.经x2检验,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个体化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性行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非肿瘤性血精症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戴继灿;陈俊;黄平治;黄翼然;江鱼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对急性附睾睾丸炎致精索血运障碍的认识.方法 对6例急性附睾睾丸炎后睾丸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例精索增粗,5例患者术前超声中有4例提示患侧睾丸问声下降,4例精索鞘膜与睾丸鞘膜移行处形成狭窄环,4例附睾中明显有炎性结节形成.6例术后病理均示睾丸坏死.结论 急性附睾睾丸炎保守治疗发生睾丸坏死的可能性存在,其原因可能为精索血运障碍.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应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张豪杰;盛璐;孙忠全;钱伟庆;徐骏;宋建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X Ⅰ)和Ⅱ(COX Ⅱ)在正常精子和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对48份精液进行常规检查,收集活动力正常的精子和(a+b)级≤40%的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提取精子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OX Ⅰ,COX Ⅱ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活动力正常的精子比较,COX Ⅰ和COX ⅡmRNA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精子密度与COX Ⅰ和COX Ⅱ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1=0.268,r2=0.042,P均>0.05).结论 人精子线粒体COX Ⅰ,COX Ⅱ mRNA表达减少可能是精子活动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作者:周秀芬;姜宏;朱杰;汪存利;何瑞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供精人工授精(简称AID)技术是为了解决患有无精子症或遗传性疾病不能生育或不宜生育的男性患者,希望配偶生育而开展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使得部分男性不育的夫妇实现了生儿育女的愿望,也给予不育者生理上的补偿,使其得到心理和社会的满足,消除因丧失正常生育能力带来的负疚感和夫妻感情的危机.
作者:钟小英;邓顺美;陈瑞玲;陈爱萍;郑立新;文任乾;唐立新;吴穗妹;姜荣华;吴洪波;陆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前列腺按摩是获取前列腺液(PS)的常规方法,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前列腺炎(CP)的常规技术[1],也是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一直沿用的传统前列腺按摩法存在按摩操作失败率高或PS收集量少等问题,影响了临床诊断结果.此外,多次重复按摩前列腺使医生感到疲劳,另外按摩时间延长或手法过重易导致患者不能耐受,以致于前列腺液结果人为异常.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侧胸膝卧跪位直立平行式经直肠前列腺按摩并收集PS的新方法,并与传统的前列腺按摩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中明;鲍严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早泄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之一,在成年男性中的发病率为21%~33%[1].传统上早泄的治疗多采用行为疗法,虽然这类治疗无创伤,但实施比较复杂而且需要性伴侣的配合,很多患者及性伴侣难以接受,长期效果也不理想.近年口服抗抑郁类药物治疗早泄受到广泛关注[2],但具体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目前还未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舍曲林治疗原发性早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志宏;王法成;吕家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携带率相当高.目前已明确血液和体液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中存在着较高的HBV的检出率[1,2].为进一步了解精液中HBV的感染情况及对精液各项指标的影响,我们对245例男性不育者进行了精液常规检查和HBV的筛选,并对检出的24例阳性者采用PCR技术进行血液和精液HBV-DNA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正洪;徐晓风;周明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对于ED的发生机制了解尚不深入.Chitaley等[1]于2001年首次揭示了Rho激酶在阴茎海绵体中参与平滑肌的收缩,之后不断有学者发现RhoA/Rho激酶在ED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RhoA/Rh0激酶在维持男性阴茎疲软状态以及促进ED发生的机制中的作用,为ED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现对其作如下综述.
作者:饶可;刘继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血精是指精液中混有血液,临床上确切的发病率不清楚,近年发现,在参与前列腺癌筛选人群中血精的发病率为0.5%[1].血精可出现于发育后的任何年龄,一般以处于性活动旺盛期的3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约80%~90%呈间歇性发作.血精大多是精子运行途径中的某个组织部位发生了病变,如炎症或肿瘤出血等,从而导致血液混入精液中,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出现血精.
作者:于满;于爱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慢性前列腺炎(CP)是泌尿男科常见病、多发病,不仅对男性的性功能和生育功能有影响,而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
作者:郭军;耿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