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他达拉非单次灌胃对大鼠精子形态和睾丸、附睾脏器指数的近期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其余3组分别给予他达拉非0.9、1.8和3.6mg/kg。各组均于给药后第2、12、24、48h,测定睾丸及附睾脏器指数和精子形态。结果他达拉非各剂量组睾丸、附睾脏器指数及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关系。结论他达拉非单次灌胃后近期对大鼠精子形态及睾丸、附睾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
作者:梁国耀;刘保兴;王鑫;张秀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纳米银抗菌水凝胶联合微波热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27例经门诊确诊的CP/CPP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1)A组,39例,仅用纳米银抗菌水凝胶纳肛;(2)B组,患者42例,单纯应用微波热疗;(3)C组,46例,采用微波热疗并同时使用纳米银抗菌水凝胶纳肛。3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4.35%,B组总有效率为73.8%,C组总有效率为91.3%。治疗后3组患者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C组与其他2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3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且持续时间较短。结论纳米银抗菌水凝胶联合微波热疗CP/CPPS的疗效优于各自单独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左泽平;朱金海;宇洪涛;钱俊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广藿香油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效应,探讨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观察广藿香油对细胞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比色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活性改变。结果 MTT法检测提示广藿香油体外抑制PC3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透射电镜显示药物作用后细胞出现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广藿香油作用使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caspase-9活性随药物作用剂量、时间增加逐渐递增。结论广藿香油体外抑制PC3细胞增殖,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有关。
作者:蔡剑;彭成;万峰;曾文彤;张蜀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中国男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方法在Web of Knowledge平台中检索到2003年至2012年间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作者在男科学SCI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对发文作者、机构、期刊来源、被引频次等进行分析。结果10年间该领域中国作者共发文670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有619篇。发文前三名的地区是上海、江苏、北京;发文前三甲机构是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男科学领域的一个高产核心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则是我国该领域的高质量科研团队。结论中国作者发表在男科学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上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在质量上仍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作者:邓珮雯;仇晓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基于Ras-ERK信号通路,以ERK1/2为检测靶点,利用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Cox7a2在TM3睾丸Leydig细胞表达为模型,探讨LOH发生及信号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构建载体,利用细胞培养及转染模型,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及其突变体的表达及定位,探讨融合蛋白之间的共定位特点及相互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在TM3 Leydig细胞中,Cox7a2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Cox7a2与Ras信号蛋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Ras-ERK信号通路参与LOH发生机制的调控,Cox7a2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的调控,至少与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有关,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亮;贾金铭;徐阳;左文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Ⅱ型糖尿病人中有28%~75%存在勃起功能障碍,其发病率随年龄及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作者为探索经皮睾酮治疗及α-硫辛酸(一种抗氧化剂,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对该人群勃起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作用,选取了45名Ⅱ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病人(19名采用经皮睾酮治疗,26名采用α-硫辛酸治疗),进行了为期12周的随机临床试验。其中α-硫辛酸组采用600mg/d剂量,静脉注射给药7d后改为口服完成剩余疗程;经皮睾酮治疗组采用50mg/d剂量连续经皮给药12周。治疗前后测量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睾酮等指标,并进行ⅡEF及SF-36量表测量以评估勃起功能及生活治疗。作者发现:睾酮治疗后产生体重指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睾酮浓度升高、血清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升高、血脂改善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效果。α-硫辛酸治疗后产生体重指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脂改善等效果。两组IIEF量表总评分及各分类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中躯体健康相关评分及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睾酮治疗组性欲改善较α-硫辛酸组明显,但总评分及性高潮改善不如α-硫辛酸组。作者认为经皮睾酮治疗及α-硫辛酸治疗均有望用于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作者:陈翔(摘译);戴继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舍曲林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3例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伴性功能障碍(均为勃起功能障碍合并早泄)患者,年龄18~58岁,平均35岁。服用舍曲林50mg,每日1次;甲磺酸多沙唑嗪4mg,每日1次。12周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问卷评估治疗前后性功能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勃起功能改善者68例,有效率81.9%;早泄改善者54例,有效率为65.1%;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或中度,未经处理即自行缓解。结论舍曲林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性功能,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
作者:谢雪锋;陈刚;金伟;贾国金;陆雪强;陈卓;马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究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男性不育症患者显微外科治疗后精浆瘦素(Leptin)水平与精子凋亡率的改变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仁济医院泌尿男科就诊左VC伴少、弱精子症患者50例进行精索内静脉显微结扎治疗,另选取因女方因素不孕而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s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处理、并成功使配偶怀孕的精液30份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常规精液参数,放射免疫法检测精浆Leptin,Annexin+PI法测定精子凋亡率。观察比较VC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以上指标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C组术前精子浓度、活力及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精子凋亡率及精浆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精子凋亡率与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1、P<0.05),精浆Leptin水平与精子凋亡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VC术后3个月精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精子活力及活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凋亡率显著低于术前(P<0.01),精浆Leptin水平亦显著低于术前(P<0.01)。结论 VC患者精浆精子凋亡率及精浆Leptin水平均显著增高,VC显微外科治疗有助于改善生精环境、降低凋亡,提高精液质量。另外,精浆Leptin水平与精子凋亡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Leptin可能是促精子凋亡因子之一。
作者:朱宏;陈斌;吕逸清;王鸿祥;胡凯;金炎;杨昊;冯坦;韩银发;王益鑫;黄翼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睾酮对睾丸支持细胞TM4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支持细胞系TM4细胞培养液内分别加入H2O2和睾酮,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高剂量睾酮组。在作用24 h后,用MTT法检测吸光度值,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存活率,用实时PCR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睾酮低、高剂量组的吸光值由模型组的(0.33±0.05)分别增加至(0.42±0.05)、(0.46±0.07);SOD活性由(9.01±0.48)U/ml分别增加至(11.02±1.15)U/ml、(12.51±0.98)U/ml;MDA含量由(6.41±0.62)mol/L分别降低至(5.37±0.47)mol/L、(4.28±0.44)mol/L;细胞的凋亡率由(20.10±1.32)%分别降低至(16.13±0.49)%、(10.63±2.29)%;存活率由(68.40±1.00)%分别增加至(73.63±2.94)、(76.87±6.58);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由(2.85±0.09)分别降低为(2.34±0.27)、(1.85±0.11)。结论睾酮能改善睾丸支持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徐渊;吴斌;殷金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n多态性与山东地区精子生成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精子密度分为轻度少精子症、重度少精子症、无精子症3组;30例正常男性为对照组。采用PCR与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AR基因外显子1 CAG序列重复次数的测定。比较各组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该多态性与精子生成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3个患者组AR基因CAG重复次数分别为26.3±0.9、27.9±2.3、30.8±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7±1.6,P<0.05),且随着精子密度的降低,CAG重复次数逐渐增加(r=-0.670, P=0.037)。结论 AR基因CAG序列重复次数在山东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呈多态分布,且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红英;杨利丽;王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福州地区护士职业群体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发病情况,为护士职业群体FSD的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问卷对福州市3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群体性功能进行评估,以FSFI评分总分<25分作为FSD的诊断标准,以各单项评分的中位数作为诊断各类型性功能障碍的标准。结果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0%。本组女性FSFI得分(23.72±6.40)分,随着年龄增长,FSFI评分及各单项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护士职业群体总的FSD发病率为47.1%,其中20岁~年龄组FSD发病率为33.3%,30岁~年龄组为53.3%,40岁~年龄组为46.7%,50岁以上为80.0%。性欲低下(93.1%)为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类型,性满意度低(82.8%)次之,阴道润滑困难(42.5%)为少见的性功能障碍类型。随着夜班次数的增加,FSFI评分逐渐下降,FSD发病率逐渐上升。内科的FSFI评分高,FSD发病率低,其次为外科,急诊科评分低,发病率高。结论护士职业群体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类型为性欲低下。女性年龄是FSD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不同科室和夜班频次均会对FSD发病率产生影响。
作者:林小丹;邱金花;高锐;方东萍;朱秀兰;张振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R-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R-ICSI 31周期(Ⅰ组)与同期行ICSI 269周期(Ⅱ组),及移植补救ICSI解冻胚胎35周期(Ⅲ组)与同期移植非补救ICSI解冻胚胎1186周期(Ⅳ组);比较Ⅰ组与Ⅱ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胚率及妊娠率;比较Ⅲ组与Ⅳ组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结果Ⅰ组与Ⅱ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胚率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与Ⅳ组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R-ICSI可避免完全不受精的发生,是可行的。
作者:刘景;王兴玲;孙丽君;于晓娜;李真;郝大勇;张建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精索静脉曲张(VC)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VC患者中合并ED者完整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泌乳素(PRL)、患者性生活日记(SEP)等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患者IIEF-5、T、SEP等观察指标随VC术后治愈而升高,FSH、LH和PRL下降,VC疗效满意,合并的ED病情好转。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VC合并ED效果明显,VC很可能是ED的危险因素,推测VC有可能是通过缺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性激素、心理因素等的机制抑制阴茎勃起功能。
作者:邓云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6+X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6+X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结果。6+X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即在标准的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同时,增加异常可疑回声结节或区域的X定点穿刺。结果穿刺组织病理结果:前列腺癌45例,检出率35.4%;前列腺增生及增生伴炎症82例。并发症血尿12例,大便带血5例,发热3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6+X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法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霏;吴顺营;朱浩;周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前对于精索静脉曲张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传统的开放手术中,经髂窝途径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以其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而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应用腹腔镜行腹膜后精索静脉结扎也受到了广泛重视[1]。我院从2010年3月后开始应用腹腔镜行精索静脉结扎术,现报告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78例,并与同期行开放手术腹膜后集束结扎精索血管(Palomo手术)90例进行比较。
作者:李毅;汪志伟;林成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为6例伴有膀胱憩室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施行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手术,并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平;杨艳颖;朱汝健;林昀;张中;陈安屏;王仙友;吴松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隐匿性阴茎是小儿泌尿外科中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随着患病儿童的不断增多,已引起了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82例,均采用Tacklee术式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郭树林;刘泰荣;黎衍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内皮素A型受体(ETA)主要分布于平滑肌,介导内皮素1(ET-1)引起血管收缩并与细胞增殖有关。B型受体(ETB)的作用与其分布位置有关:分布于血管内皮的ETB可介导NO依赖性血管舒张并具有血管保护作用,分布于平滑肌的ETB则引起血管收缩。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内皮素1受体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磷酸酯酶C/InsP3依赖性胞内储藏钙离子释放、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的开放等。此外ET-1还可通过Rho激酶途径不依赖钙离子的存在而引起血管收缩。现已有关于ET受体在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海绵体中的研究,但胰岛素抵抗对ET在阴茎中的作用有何影响仍是未知,因此作者使用Zucker肥胖大鼠(OZR)作为胰岛素抵抗模型, zucker瘦大鼠(LZR)作为对照进行了研究。作者观察到以下现象:ET-1介导的血管收缩与阴茎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其中OZR的浓度升高较LZR更高。对阴茎动脉做去除血管内皮处理对于低剂量及高剂量的ET-1引起的血管收缩分别起抑制及促进作用,此现象主要发生在OZR中。选择性ETA拮抗剂BQ-123在LZR及OZR中均抑制ET-1引起的血管收缩及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ETB拮抗剂BQ-788对健康动脉几乎无作用,而对OZR来源动脉则产生显著抑制ET-1介导的血管收缩及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ETA分布于两种大鼠的阴茎动脉平滑肌及内皮细胞,ETB分布于两种大鼠的阴茎动脉内皮细胞及OZR的平滑肌细胞,且OZR两种受体的荧光均强于LZR。通过以上实验结果,作者认为OZR的阴茎动脉表现出ET-1钙信号通路的损害,并伴有ET受体的改变,而ETB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ET-1钙离子信号通路反应增强及偶联的收缩增强有关。
作者:陈翔(摘译);戴继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成年男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它是指在过去6个月里,男性在性刺激下,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硬度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交[1]。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1)器质性ED,(2)心理性(精神性)ED,(3)混合性ED。慢性前列腺炎亦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同时也是导致ED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慢性前列腺炎Ⅲ型(CPⅢ)占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90%左右。在临床诊疗中,我们采取综合疗法对ED合并CPⅢ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且疗效稳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晨;李自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PE)是临床上常见的成年男性性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0%~40%[1]。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加上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导致早泄的发病率和就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很多,但药物治疗仍被医患双方作为首选的方法[3]。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前列平消胶囊治疗早泄160例,与安慰剂治疗160例对照,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位良;万川;熊军;唐礴;姜睿;杨晓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的主要核型是47,XXY,发病率约为150/10万,是男性中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克氏征自1942年被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伴随的一系列临床特征陆续被认知和描述,涉及遗传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内分泌学、心血管病学、精神病学、泌尿科学等学科。
作者:向杨(综述);白志明(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可发生于身体任一部位,是发生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四肢、躯干和颈面部,也可发生于腹腔内脏。累及阴茎和阴囊的生殖器海绵状血管瘤极其罕见,国内外报到较少,占所有血管瘤的1%以下,可延伸至会阴、大腿或前腹壁等邻近区域[1]。2012年我院诊治了1例阴囊阴茎海绵状血管瘤,报告如下。
作者:杜俊华;廖贵益;张贤生;方卫华;梁朝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前列腺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SCCP)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速,极易发生浸润和转移。国内外报道多为个案,少见大宗病例总结。我院近日收住1例,现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赵海岩;杨光天;杨文发;方毅;白玲;温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及男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医生与患者所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谓其难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单一性病源;二是症状复杂;三是治疗效果不佳;四是容易反复发作。近20年来,中西医各界无论是从病原学研究,还是从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与总结,确立了诸如分类标准、积分量表、治疗原则等[1]。然而,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并无明显下降趋势,临床治愈率也未见明显提高,不仅给患者,同时也给医生带来许多困惑。笔者从事男科临床多年,对诊治慢性前列腺炎有过一定思考并收到较好疗效,以此拙作行抛砖引玉之思,希望求正于同道,共同提高解决此病的临床能力,更希望有益于患者。
作者:翟亚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