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8-0848
  • 国内刊号:31-1762/R
  • 影响因子:0.4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84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 上海科技期刊优秀奖
  • 泌尿科学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3年12期文献
  • 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治疗后尿道断裂68例疗效观察

    后尿道损伤多因骨盆骨折引起,常合并多脏器损伤,且部分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故急诊情况下的治疗方法选择十分重要。尿道会师术作为及时、有效的早期处理是肯定的。我院自199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后尿道断裂68例,采用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苟成毅;孙天明;曲小勇;高永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是指持久地丧失插入阴道的能力和不能维持阴茎勃起的硬度至射精。ED 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神经、血管、内分泌、营养,局部阴茎疾病、解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显著相关性的危险因素是缺乏运动、肥胖、吸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等[1]。

    作者:景涛;刘叶兰;黄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F/T-PSA比值联合前列腺穿刺在诊断灰区前列腺癌中临床研究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处于4~10 ng/ml被称为前列腺癌诊断灰区,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难以鉴别,F-PSA为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T-PSA的比值(F/T-PSA)能提高前列腺癌穿刺的阳性率。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结合F/T-PSA比值,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诊断PCa,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斌;黄向华;李长赞;韦钢山;季汉初;吴清国;梁阳冰;梁毅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男方年龄与辅助生育结局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都专注着女方年龄与辅助生育成功与否及胎儿出生结果之间的关系,但对于男方因素的关注一直较少,尤其是男方的年龄对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事实上男方年龄变化是会有一定的生理影响,由于父系基因的表达,特别是中老年男性对辅助生育妊娠结局和对精子、胚胎发育的影响,可能造成妊娠及发育有害的基因突变。目前已有些研究证实男方年龄可增加女方自然流产、早产、死胎、精神分裂、自闭症、低出生体质量儿和遗传异常的风险[1-4]。本文就男方年龄在辅助生育治疗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江峰(综述);孙晓溪(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细胞因子影响研究进展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fitis,CAP)是男性的常见多发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认为CAP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1]。目前炎症细胞因子可分为3类:前炎症细胞因子包括TNF-α、TNF-γ、IL-1β、IL-8、IL-12、IL-18等,在组织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抗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IL-1l、IL-13、IL-1α、TGF-β等,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调节性细胞因子主要以lL-2为代表,促进细胞的增值和分化,参与对免疫细胞的调节,如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2]。临床研究发现,在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患者精浆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明显高于对照组[3],在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IL-10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4]。中医药治疗CAP疗效确切[5,6],许多学者从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角度揭示治疗机理,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CAP细胞因子影响有关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邹如政;乐才文;王安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复发性精索脂肪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精索脂肪肉瘤临床罕见,目前全球文献报道仅180余例[1],且多为个例报告,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误诊误治。我院于2012年9月收治1例精索脂肪肉瘤复发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张占学;魏红建;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复尿道合并尿道上裂畸形手术治疗1例报告

    患者男,25岁,2012年6月以尿道外口异位25年收治入院。患者出生时即被家人发现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能站立排尿但尿流从阴茎头背侧及冠状沟喷出(见图1A),未治疗。随着年龄增长,阴茎尿道外口畸形未改善(见图1B)。青春期后,阴茎勃起角度过度,紧贴腹壁(见图2),成人后性交困难。否认有与家族遗传病有关病史。入院查体:双肾区及双输尿管走行区无隆起及叩击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未触及膀胱底部。阴毛呈男性分布,阴茎根部皮肤可见明显凹陷约1.5cm×1.5cm,深约0.5cm,可触及条索状组织。常态阴茎长约5.5cm,未见弯曲,阴茎头末端未见尿道外口,距阴茎头末端背侧正中0.6cm处,可见纵形上裂尿道沟延续至冠状沟下0.6cm。尿道沟两端可见主、副尿道外口,尿道沟长3cm,大小分别约0.4cm×0.4cm、0.2cm×0.2cm;上裂尿道沟尿道黏膜红润(见图3),可见炎性分泌物,有明显异味,勃起阴茎体未见弯曲,与腹壁平行,角度达180°。左右侧阴囊内可触及睾丸,大小分别约15ml,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附睾输精管未触及异常;肛诊,未见异常。彩色B超示:膀胱留置双导尿管,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见图4)。双侧睾丸及附睾,精囊腺,前列腺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精液常规:未见异常。逆行尿道造影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重复尿道(见图5A、图5B)。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染色体(550带,G带),见46条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Y,为男性核型。

    作者:王凯;刘守卫;刘春明;陈进勇;马润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精子计数板深度与精子浓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精子计数板深度与精子浓度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校正方法。方法利用Filmetrics间隙测量仪精确测量5种不同深度的Geoffrey精子计数池,然后按照WHO5手册的要求利用瑞祺CFT-9201型精子质量检测分析系统分析高[标称值为50×106/ml(43.9~57.0×106/ml)]、低浓度[标称值为30×106/ml (26.3~34.2×106/ml)]的微球悬浮液(质控珠)的微球浓度,以及31例精液标本的精子浓度。并分析不同精子计数池深度所得结果的相关性、相对偏差以及校正系数。结果5种精子计数池的深度分别为8.1、9.1、10.2、11.1、11.9μm。不同深度的精子计数池计数的低、高浓度质控珠浓度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但低、高浓度质控珠浓度与计数池深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均为0.997,P均<0.01)。以10.2μm的计数板为基准(100%),5种计数板深度的相应校正系数分别为:1.26(10.2/8.1)、1.12(10.2/9.1)、1.00(10.2/10.2)、0.92(10.2/11.1)和0.86(10.2/11.9),校正后的各计数池相对偏差均低于5%。31例精液标本用不同深度的精子计数池进行检测,精子浓度结果类似于质控珠悬液。结论在精子浓度分析中,精子计数池的深度非常关键,使用不合格的计数板,将导致检测结果产生误差,这种误差和计数板深度误差成正比。因此,精子计数板深度应该进行定期校验,并应以相应的校正系数对检测结果进行纠正。

    作者:陆金春;岳茹倩;冯瑞祥;孔令柱;徐元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少精子症患者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单精子注射临床治疗结局比较

    目的:比较精子浓度介于5~20×106/mL范围内的少精子症患者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男性因素不孕,且精子浓度在5~20×106/ml范围内的少精子症患者共575例,其中IVF周期195例,ICSI周期380例,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精液分析手册(1999年版)分为4组:(1)少精子症组(IVF n=13, ICSI n=16);(2)少弱精子症组(IVF n=116, ICSI n=209);(3)少畸精子症组(IVF n=14, ICSI n=9);(4)少弱畸精子症组(IVF n=52, ICSI n=146)。比较分析IVF与ICSI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卵子利用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4组IVF受精率均低于ICSI,且少弱精子症组(66.8% vs 83.1%)、少畸精子症组(67.6% vs 81.8%)和少弱畸精子症组(52.5%vs 7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精子症、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畸精子症组ICSI的可利用胚胎率高于IVF,但少弱畸精子症组IVF的可利用胚胎率高于ICSI(73.3% vs 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ICSI各组的卵子利用率均高于IVF,但少弱精子症组和少弱畸精子症组IVF的胚胎种植率(42.5% vs 30.1%,41.6% vs 26.3%)和临床妊娠率(58.1% vs 44.7%,65.3% vs 46.4%)均高于IC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精子浓度为5~20×106/ml的少精子症患者行ICSI治疗有助于提高卵子受精率和利用率,但少弱精子症组和少弱畸精子症组IVF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优于ICSI,故ICSI治疗并不是单纯性中度少精子症不育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张文红;张希;杜红姿;李莉;龙晓林;朱伟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唇黏膜镶嵌Ⅰ期TIPU尿道下裂再修复42例报告

    目的:评估唇黏膜镶嵌Ⅰ期尿道板纵切卷管成形术(TIPU)治疗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间,42例平均年龄19.2岁的病人,因尿道下裂术后各种并发症做重建手术,其中有尿道皮肤漏32例,尿道狭窄6例,尿道憩室4例。先前已做过尿道下裂修复术平均2.1次(1~5次)。所有病例本次重建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和阴茎整形外观被回顾。结果42例中,29例(69.1%)做唇黏膜镶嵌Ⅰ期TIPU,13例(30.9%)尿道板过短和纤维化而横断,尿道板组织缺损,联合阴茎原基内翻皮瓣重建新尿道。联合阴茎海绵体背侧折叠术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47min(70~135min)。镶嵌唇黏膜的大小平均为46.4mm×9.1mm,阴茎内翻皮瓣平均为47.7mm×10.9mm。所有病例达到阴茎伸直,尿道外口呈垂直裂隙状位于阴茎头正前方。平均随访12个月,无阴茎头裂开、新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和阴茎屈曲发生,38例无并发症发生,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0.48%。4例发生尿道皮肤漏(9.52%),其中阴茎阴囊交界处漏2例,阴茎中部漏和冠状沟处漏各1例。术后3个月尿漏自愈1例,瘘管切除修复成功1例。另2例尚待再手术修复。结论口腔唇黏膜是一种优良的组织,镶嵌唇黏膜Ⅰ期TIPU是有效的重建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危险性低,阴茎的整容外观满意,可被推荐为尿道下裂修复术失败后首选的再手术方法。

    作者:杨堃;李善武;曾志萍;张玉龙;夏天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原发性阴茎粒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阴茎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阴茎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病理、诊断和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一年前行阴茎肿物局部切除,术后辅以5个疗程的化疗及中药治疗后结发感染患者双侧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拒绝根治性阴茎切除,出院,5个月后死亡。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MPO、CD43、CD117及 Vimentin 均为阳性,CD3,CD20、CgA、S-100和CK均为阴性。结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由未成熟髄样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阴茎者罕见。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肿瘤织的免疫组化,早期对受累及的器官根治性切除,再加放疗或化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于满;李俊鹏;赵立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生精中药方剂对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生精中药方剂对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参数及精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作用,为临床男性不育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0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多元维生素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精中药方剂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搜集其治疗前后的精液标本,对其进行精液分析,并测量精浆中NO 、NOS、T-AOC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T-AOC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OS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形态精子比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密度、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比例、NO、NOS、T-AOC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精中药方剂能明显改善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质量,其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升高T-AOC起作用的。

    作者:张卫星;宋新浩;王瑞;杨彦磊;张天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腹腔途径与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经腹腔途径(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T-LRP)与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E-LRP)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130例,其中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72例;经腹膜外途径58例。比较两种术式患者体重指数(BMI)、术前PSA、术前穿刺Glesson评分、临床TNM分期(c-TNM)、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病理分期(p-TNM)、术后尿控等指标。结果1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中转开放手术2例,其中T-LRP组1例,E-LRP组1例;T-LRP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E-LRP组,(120.6±92.6) min 对(110.8±100.5)min,(P <0.001);T-LRP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多于E-LRP组,(110.9±50.6)ml对(95.8±123.5)ml,(P<0.05);T-L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长于E-LRP组,(13.42±4.64)d对(12.33±4.82)d,(P<0.05);T-LRP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长于E-LRP组,(14.54±5.25)d对(11.63±5.82)d,(P<0.05)。随访时间为6~42月,中位时间32月;T-LRP组与E-LRP组在拔尿管时、术后半年,尿控满意率分别为48.6%(35/72)对34.5%(20/58)、63.8%(46/72)对89.6%(52/58),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5、P<0.001),但其1年后尿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LRP相对T-LRP具有相同的远期控瘤效果和尿控效果,但E-LRP术后的早期尿控效果优于T-LRP。经腹膜外途径路入较经腹腔路入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腹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郑清水;蔡海;许宁;薛学义;魏勇;李晓东;黄金杯;江涛;孙雄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勃起功能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勃起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3例BPH患者。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IIEF-5)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分别取阴茎海绵体内血液,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0S)活性。结果轻、中、重度BPH组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逐渐增高(P<0.05),IIEF-5评分、NO含量及N0S活性逐渐减少(P<0.05)。所有BPH患者IIEF-5评分、NO含量及NOS活性与IPSS评分均呈中度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病程的进展,BPH患者ED发生率逐渐升高;阴茎海绵体内血浆中NOS活性降低、NO含量下降可能是BPH致ED的原因之一。

    作者:徐辉;王志勇;常辉;辛立升;马光;马英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锌-α2糖蛋白在人精子顶体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锌-α2糖蛋白(ZAG)在人精子顶体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ZAG抗体对人精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ZAG在顶体反应前后定位的变化,并通过精子透明带结合实验进一步证明ZAG在顶体反应中的作用。结果顶体反应后精子顶体头部的ZAG荧光明显下降甚至消失。精子经ZAG抗体处理后,其透明带结合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ZAG在人精子顶体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影响人精子的透明带结合能力。本研究为探索ZAG在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郭毅;刘悦;王羽;滕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BRMS1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BRMS1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石蜡包埋标本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石蜡包埋标本35例。应用免疫组化超敏型二步法,检测前列腺癌和BPH组织中BRMS1的表达情况,分析 BRMS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BRMS1蛋白在前列腺癌和BP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32/80)和74.29%(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M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前列腺癌的T、M分期和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RM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前列腺癌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MS1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

    作者:史本涛;郑爱萍;姜妮;陈泽波;李贤新;杨尚琪;关志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关系,并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依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前列腺穿刺活检对象。并参照代谢综合征CD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MS)。两组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比较两组间前列腺特异抗原、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和病理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穿刺活检病例111例,MS组41例(36.9%),NMS组70例(63.1%)。MS组穿刺阳性率为61.0%(25/41),NMS组穿刺阳性率为32.9%(23/70)。两组穿刺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前列腺穿刺阳性率高于NMS组。MS组高分级前列腺癌发病率48.0%(12/25),NMS组高分级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7.4%(4/23),MS组高分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肥胖及HDL是影响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MS患者前列腺穿刺阳性率高于NMS患者,且MS增加高分级前列腺癌发病风险。

    作者:刘和谦;于德新;张志强;谢栋栋;王毅;张涛;丁德茂;陈磊;闵捷;邹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精液参数的变化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及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治的76例VC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具有生育能力,分为生育组(A组,n=41),年龄27±2.05(22~39岁),不育组(B组,n=35),年龄28±3.17(20~41)岁。有生育功能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n=30),年龄28±2.35(23~38)岁。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比较各组精液参数。结果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血清抑制素B(InhB)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生育组(P <0.05),畸形精子、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生育组(P<0.05),血清黄体生成素(LH)显著高于生育组,精浆量、血清睾酮(T)与生育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C生育组精子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精液参数和血清FSH、InhB、LH、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发生异常,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闫涛;陈光耀;井元恒;陈跃英;翁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敲减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可降低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睾酮合成功能

    目的:初步探讨自噬活性降低对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系睾酮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 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系中,通过siRNA敲减TM3细胞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一部分细胞转染GFP-LC3质粒48h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颗粒分布情况,一部分细胞用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自噬相关结构的变化,另一部分细胞用黄体生成素(LH)刺激后,提取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比较青年组和老年组睾丸间质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睾酮浓度,分光光度法检测活性氧物质(ROS)。结果利用siRNA敲减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后,TM3细胞中LC3-Ⅱ的蛋白表达降低(P <0.01)(图1A),电镜下观察并分析发现,TM3细胞中自噬小体所占面积比减少(P <0.01)(图1B),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GFP- LC3的点状荧光所占面积比显著减少(P<0.01)(图1C)。TM3细胞中敲减Beclin 1导致LH诱导的StAR蛋白表达降低(P<0.01)(图2A),睾酮合成水平下降(P<0.01)(图2B),ROS水平升高(P<0.01)(图3)。结论 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系中,利用siRNA敲减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后,细胞自噬受到抑制,ROS水平显著升高,LH诱导的StAR蛋白表达及睾酮合成显著降低。

    作者:李维仁;侯垒;崔功静;常智杰;贾金铭;辛钟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国男科学杂志》征订和征稿启示

    作者:《中国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原发性静脉曲张中临床型和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

    为了研究需要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静脉曲张患者其临床和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作者选取100例经临床体检和B超确诊为慢性静脉曲张的患者,其中静脉曲张定义为隐股点静脉返流时间超过0.5秒。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阴囊触诊,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分三级:Ⅰ级:Valsalva试验时可触及;Ⅱ级:站立时可触及;Ⅲ:视诊可见。同时进行彩超检查以评估是否有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并检测乏氏返流时间。结果显示在100例患者中,36例为右侧隐静脉曲张,其中26例有不同程度精索静脉曲张,两侧睾丸受影响无差异,28例有不同程度的乏氏返流,以左侧睾丸受影响为主;26例为左侧隐静脉曲张,其中18例有不同程度精索静脉曲张,以左侧睾丸受影响为主,16例有不同程度的乏氏返流,两侧睾丸受影响无差异;38例为双侧隐静脉曲张,其中28例有不同程度精索静脉曲张,24例有不同程度的乏氏返流,两者均以左侧睾丸受影响为主。30例有静脉曲张家族史,3例有不育史,其中1例经治疗后已生育,1例左侧隐睾和1例左睾丸萎缩经治疗后均未育。后作者认为在需要手术治疗的隐静脉曲张患者中临床型或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可能很常见,并且这类患者左侧睾丸受到影响的概率更大,然而在大部分患者并不会引起不育,但有可能在接下去的几年发生不育。因此,有静脉疾病并已进行手术治疗的年轻人需要注意到这种情况。

    作者:陈小豹(摘译);戴继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长期和短期药物治疗对精液参数的影响

    本研究目的:(1)评估在生育力低下夫妇中男方因非男科疾病进行长期/短期药物治疗的发生率;(2)研究这些药物治疗可能对生精功能和或附睾成熟度产生影响后的精液质量的特点。从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作者总共收集723例因各种原因至男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在25~47岁之间。这些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时间分为:长期药物治疗(大于6月)、短期药物治疗(大于7d,小于15d)以及未服用药物治疗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这些患者中有药物治疗者占22.7%(164/723),其中长期药物治疗者占18.9%(137/723),短期药物治疗者占3.7%(27/723)。短期药物治疗组进一步分为抗生素、抗炎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结果发现这三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与参照组对比亦无显著性差异。长期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进一步将长期药物治疗组分为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胃肠保护药、激素、多系统用药和联合用药,结果显示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其精子数量及活力明显下降。后,作者认为任何药物作为长期治疗时,应该考虑到其对精子质量的潜在不利影响。然而,目前药物影响精子质量的具体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作者:陈小豹(摘译);戴继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