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构建精子相关抗原6 (SPAG6)基因全长及6个不同长短ARM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2-SPAG6-△ARM,并使其在CHO细胞中表达,观察全长及6个ARM结构缺失后对真核细胞CHO细胞中SPAG6蛋白定位的影响.方法 利用NCBI数据库,寻找小鼠SPAG6蛋白的保守功能区,分析全长蛋白序列,检索出SPAG6有7个ARM区域.利用PCR技术扩增出6个缺失不同ARM结构的SPAG6 cDNA,测序后亚克隆至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EGFP-N2真核表达载体中,对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到CHO细胞中,分别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7个不同SPAG6/GFP融合蛋白在CHO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全长及6个缺失不同长短ARM结构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实验发现重组质粒均能够在CHO细胞中表达,但仅全长表达产物定位于微管,缺失任何一个ARM区域都可影响在细胞中的微管定位.结论 SPAG6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正确定位依赖于全长.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PAG6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汪智琼;张玲;石玉琴;李红飞;张志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持续性低流量复灌注对睾丸不全扭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轻度睾丸缺血组(A组)和中度睾丸缺血组(B组),两组各分为对照组(分别为AS组和BS组)和后处理组(A1和B1为45s维持组,A2和B2为45s渐增组,A3和B3为30s维持组,A4和B4为30s渐增组).对照组进行直接复灌注,A1、B1组及A3、B3组分别进行45s和30s的维持相同的低流量复灌注,A2、B2组及A4、B4组分别进行45s和30s的渐增加的低流量复灌注.缺血前与术后3d进行睾丸超声造影,并检测睾丸组织Bcl-2相关X蛋白(Bax)、胱门蛋白酶-3(caspase-3)、凋亡指数(AI).结果 术后3d超声造影与缺血前比较,A4组及B4组的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峰值基础强度差(PBD)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减半时间(DT/2)缩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5s渐增组和30s组的AI明显低于对照组和45s维持组(P<0.01).30s组Bax和caspase-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持续低流量复灌注对兔轻、中度睾丸不全扭转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保护效果与复灌持续时间和血流增幅有关,以30s渐增低流量复灌保护作用显著.
作者:郭晶晶;俞丽云;黄美;梁荣喜;陈舜;何以敉;薛恩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乳癖散结胶囊联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的疗效.方法 60例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复发率20.00%,低于对照组复发率(7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雌二醇(E2)水平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癖散结胶囊联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患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可以改善患者的E2水平.
作者:王景;张晓君;梁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前适合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即取卵结束到开始ICSI的时间(t),以利于取得高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良好的妊娠结局.方法 根据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2 h<t<4 h, (n =174),B组为4 h<t<6 h, (n =147),C组为t≥6h, (n=82).回顾性分析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对ICSI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1)A组与B组受精率(81.5% vs 83.5%)、卵裂率(98.9% vs 97.5%)、优质胚胎率(46.9% vs 45.5%)、植入率(36.7%vs32.8%)、妊娠率(55.2% vs 51.7%)及流产率(12.5% vs 1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C组受精率(88.3%)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质胚胎率(41.6%)、植入率(18.7%)、妊娠率(30.7%)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卵裂率(98.9%)、流产率(12.0%)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6h)可以有高的受精率,但优质胚胎率降低,不利于改善ICSI患者的临床结局;卵母细胞体外培养2~6h后进行ICSI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结局.
作者:乜照燕;吴海峰;张娜;甄秀丽;张轶;郭丽娜;赵素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上海、浙江两地社区中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患病情况.方法 按照整群及年龄分层、随机不等比例的抽样方法,对上海城市社区及浙江省农村地区共2 000例40~70岁的常住中老年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自行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估下尿路症状(LUTS),经直肠超声检测前列腺各径线的大小并计算其体积(PV),将其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 982例,平均年龄(57.85±8.33)岁,IPSS(5.43±3.21)分,PV(29.86±20.32)mL,中、重度LUTS为50.61% (1003/1982)、PV>20mL者占68.92%(1 366/1 982),前列腺增生总患病率为29.97%,按年龄分组,40岁~、50岁~和60~70岁者的BPH患病率分别为2.03%、24.89%和54.18%,随年龄的增长BPH的患病率增加,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上海城市社区的BPH患病率为36.58%,而农村地区为23.42%.结论 我国社区中老年男性BPH患病率较高,城市社区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应予以高度关注.
作者:于晓华;梁国庆;吴旻;郑俊彪;李建辉;王峻;李余敏;俞金峰;李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从1例45,X不育症男性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探讨无精子症或少弱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分析部分患者不育原因是否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有关.方法 采用常规染色体、FISH及分子检测技术,对该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常规染色体检测显示该患者核型为45,X,dic(Y;13)(q 12;p 11).且易位的染色体中只有一个着丝粒具有活性,其中72%的细胞Y染色体着丝粒失活,13号染色体着丝粒收缩,具有活性,其余28%的细胞13号染色体着丝粒失活.FISH与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患者13号短臂增加部分来源于Y染色体,Y断裂位点位于q12异染色质区.近端包括AZF和SRY在内的所有Y常染色体部分与13号染色体短臂融合,形成一条双着丝粒染色体.其13号染色体与Y染色体功能基因区未发生任何缺失.核型描述为45,X,die(Y;13)(q12;p1 1).ish(SRY+,DYZ3+,GLP13+).结论 本例遗传学分析结果提示部分男性不育症可能是由Y/常染色体易位造成减数分裂异常,导致生精受阻,精子生成大量减少而引发不育.
作者:陆勇刚;张静敏;孙维;陶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效果及预测其疗效的尿动力学参数.方法 对57例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出口梗阻并伴有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予以TURP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及排尿情况,并将术前尿动力学参数与术后的排尿后剩余尿量及大尿流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均有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膀胱出口梗阻指数、膀胱收缩指数与术后PVR及Qmax有更强的相关性.结论 对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行TURP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其它尿动力学参数对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的治疗抉择和疗效预测有更重要价值.
作者:朱涛;佘贤梁;方登攀;刘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保留阴茎头手术治疗阴茎癌对勃起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行保留阴茎头手术治疗的浅表性阴茎癌患者.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个月调查评估所有患者勃起功能、焦虑和抑郁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12个月出现原位肿瘤复发,再次行保留阴茎头手术治疗,随访5年未再复发.42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勃起功能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统计意义(P<0.05),术后勃起功能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焦虑及抑郁的程度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焦虑及抑郁的程度较术前减轻,而且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改善与焦虑、抑郁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保留阴茎头手术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改善,其结果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减轻呈显著相关.
作者:杨超;丁永学;孔垂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后影响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行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术男性患者112例,采用国际勃起功能(IIEF-5)评分、国际尿控协会问卷的简短版本(ICIQ-SF)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制性高潮功能障碍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12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性生活的8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2)以年龄分组,勃起功能障碍(ED)发病率为28.6%~81.8%,性高潮功能障碍(OA)发病率为23.8%~72.7%.性高潮功能障碍具体发病情况,14.6%患者无性高潮,57.3%患者高潮强度降低,性生活开始至性高潮时间增加发生率为52.4%. (3)患者的ED与年龄、体质量指数、ICIQ-SF评分、焦虑、血管神经保留有关,OA与年龄、体质量指数、ICIQ-SF评分、焦虑、血管神经保留有关.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ED、OA共同危险因素,神经保留、术前ED是ED的危险因素,高ICIQ-SF评分(16~21分)是OA的危险因素.结论 性功能障碍是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注意筛查其影响因素有年龄、神经保留、术前ED、高ICIQ-SF评分.
作者:林燕平;邱金花;林宁;阮爱梅;曹莲芳;林峥;连丹;陈枫;卢丽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研究β-catenin蛋白在不同类型睾丸肿瘤中的表达特性,并探讨β-catenin分子的表达与睾丸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或治疗睾丸肿瘤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确诊的21例睾丸肿瘤组织和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OA)患者的睾丸活检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其睾丸生精功能正常);同时,选取5只9周龄的ICR小鼠作为实验补充.采用了免疫组化、Western blots和RT-qPCR等方法来检测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梗阻性患者中,β-catenin在精原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呈现低表达;在小鼠中,β-catenin也仅表达在精原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在睾丸肿瘤组织中,睾丸孤立性纤维肿瘤中可检测到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分别为OA患者的9.4倍和17倍,且其β-catenin主要异位表达在细胞核中,可检测到磷酸化的β-catenin的表达.然而,β-catenin在睾丸精原细胞肿瘤和间质细胞肿瘤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β-catenin与正常的睾丸生精过程及病理的睾丸孤立性纤维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而与睾丸精原细胞肿瘤和间质细胞肿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仍需扩大样本数量进行研究,或采用动物实验深入研究.
作者:邹沙沙;平萍;宋平平;陈婷婷;朱勇;王柱清;刘勇;李铮;胡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阴茎异常勃起(priapism,PP)是指在无性刺激或与性欲无关的情况下,阴茎持续勃起时间超过4h以上,且不能转入疲软状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好发于5~10岁和20~25岁[1].PP按血流动力学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血流量型,又称动脉型或者非缺血型.另一类是低血流量型亦称静脉闭塞型或者缺血型.低血流量PP的病因常为药物性、血液病等.其实质是很多因素导致阴茎充血消退机制的衰竭[2].藻酸双酯钠(polysacchoride sulfate,PSS)引起的PP属于低流量性的.我院2010年收治1例,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辉;王志勇;辛立升;马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sclerosing lymphagitis of the penis)好发于30~40岁男人,几乎都发生于阴茎背侧或冠状沟处,外观可见蚯蚓状、弯曲的索状损害,向着阴茎根部延伸或围绕着冠状沟存在,其硬度如同软橡皮样,不与阴茎皮肤粘连,略有活动.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不适感,在勃起时可以有轻痛感觉.由于本病只发生于阴茎背部淋巴管,故亦称“阴茎背部淋巴管炎”[1].因临床上比较少见,所以大部分医生对该疾病诊断治疗缺乏经验,极易误诊.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14年10月共诊治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长胜;孙天明;党乾元;苟成毅;张志鹏;曲小勇;高永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皮肤软纤维瘤又名皮赘、软垂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软而无弹性,可以是疣状、丝状、息肉样,大多数有蒂.皮肤软纤维瘤一般发生于颈部、腋下、胸部、腹股沟,发生于阴茎的软纤维瘤极为少见.目前未见相关流行病学报道,仅少量个案报道.我科收治1例阴茎软纤维瘤患者,现回顾其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耿浩;于德新;张志强;谢栋栋;王毅;张涛;丁德茂;陈磊;闵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E的患病率约为20%~30%[1].Revicki等[2]就PE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影响进行了一项多国参与的、大样本定量分析研究,显示PE对各国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性满意度及其他多方面的生活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俊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充分说明疾病的构成除了躯体因素以外,心理因素发挥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发病中表现尤为明显[1].心理性ED是指以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的功能性ED,也称心因性ED.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导致的并不是单纯的功能性病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特定脑区存在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表达[2-5].故本文以心理性ED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该病与相关脑区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张培海;曲晓伟;潘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雄激素阻断疗法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在治疗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非常有效.然而,这种恶性肿瘤终会成为雄激素非依赖性,抗雄激素药物逐渐失去作用,对于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目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作者:高晓东;陈一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未经DNA序列变化所引起的基因功能发生遗传学改变的学说.它的研究现已跨越了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不同领域.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生殖医学的研究中发展迅速,如在配子和胚胎形成过程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RNA调控等修饰.其中,DNA的甲基化调控包括高甲基化、低甲基化、从头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在此过程中需要甲基化酶如DNMT或去甲基化酶的调控;组蛋白修饰则是在组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上所进行的诸如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以及巴豆酰化等一系列改变以及组蛋白本身在配子或胚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RNA调控包括配子形成过程的转录后调控和非编码RNA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本文将根据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生殖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相关综述.
作者:李美姿;姜梦迪;黄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 PE)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E的患病率约为20%~30%[1]。Revicki等[2]就PE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影响进行了一项多国参与的、大样本定量分析研究,显示PE对各国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性满意度及其他多方面的生活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研究认为早泄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性、行为性和生物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并提出了PE的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但这些机制并不能揭示所有PE患者的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病因进而为更好治疗PE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部分研究发现PE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近一些研究开始关注PE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综述PE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俊龙(综述);李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药物滥用以及人口老年化等,E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成年男性ED的发病率在10%左右,在美国40~70岁的男性中有一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ED[1].传统观念认为,ED的发生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认为心理因素导致的ED占9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ED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ED患者往往也存在一些器质性的病变,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50%的ED属于器质性的.目前的研究认为,ED的发生兼有器质性改变和心理因素两方面的原因,于是提出混合性ED,如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混合性ED占ED总数的78%[2].
作者:王坚勇;韩惠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一、《指南》制定背景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性功能障碍[1],国际性医学会(ISSM)曾于2010年制定了《2010年版早泄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并建议《指南》每4年修订一次.ISSM遂于2013年4月修订了旧《指南》,制定出了《2014年版早泄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现将新《指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解读.
作者:郭军;张修举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