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5-054X
  • 国内刊号:31-1653/R
  • 影响因子:1.25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91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带锁H型钛板四角融合治疗腕进行性塌陷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采用带锁H型钛板行腕骨间四角融合联合舟骨切除治疗腕塌陷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我们采用带锁H型钛板行头、月、三角及钩骨四角融合并舟骨切除术治疗12例腕塌陷患者.腕塌陷原因:陈旧性舟骨骨折不愈合6例,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5例,舟骨月骨进行性腕塌陷1例.根据术后患手使用情况、腕关节活动度、握力、静息和用力后腕关节疼痛程度等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8~37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患手平均握力为(33.5±6.5) kg,恢复至健侧的79%;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健侧的50%以上,患腕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未出现骨不连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带锁H型钛板行头、月、三角及钩骨四角融合固定可靠,融合率高,能够保存大部分腕关节功能,是治疗腕塌陷的有效办法.

    作者:高顺红;徐柯烽;董惠双;于志亮;胡宏宇;张文龙;张云鹏;于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下血管球瘤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采用手术切除血管球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6年2月至2015年7月,我们对35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9例在头镜下采用Transungual术式,4例采用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2例血管球瘤位于指腹位置较深采用经指腹切口.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指疼痛、复发及甲板畸形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主观疼痛症状缓解34例(97.0%),术后复发3例(8.6%).甲板畸形10例(28.5%),均为采用Transungual术式的患者;而采用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及指腹切口患者均未见畸形.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甲下血管球瘤疼痛改善明显,复发率低,指甲生长出现甲板畸形与术式有关.

    作者:蒋华军;吴成波;曲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正中神经掌皮支尺侧支损伤——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重要病因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及临床研究,找出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可能原因.方法 首先通过对6具尸体12侧肢体腕管综合征手术区域的解剖研究,找出此区域的神经细小分支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改进常规开放手术的切口设计及进入路线.应用于临床,分析术后柱状痛的发生情况,与同期常规手术柱状痛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找出柱状痛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腕管综合征手术区域的神经支配来源于正中神经掌皮支,正中神经掌皮支于0点远侧平均8.1 mm处穿出掌腱膜,主要分支类型为三种,单支型16.7%、双支型33.3%、三支型50%.单支型与双支型主干行走于大鱼际纹桡侧,有不规则细小分支走向尺侧,三支型其尺侧支在距0点平均11.2 mm从主干发出走向尺侧,平均在距0点14.6 mm处跨过大鱼际纹.据此设计手术方式:切口位于大鱼际纹尺侧0.5 cm,长约3.0 cm,切口近端不超过距0点2.0 cm,切开皮肤后只切开腕横韧带,保护好切口近端至0点处的掌腱膜,以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尺侧支.对10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进,以同期常规手术110例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改进组柱状痛发生率为12.7%,对照组34.5%;术后3个月改进组发生率14.7%,对照组4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所有患者柱状痛消失.结论 正中神经掌皮支尺侧支损伤可能是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刘靖波;劳杰;刘宇洲;关文杰;洪光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全关节镜下单排锚钉重建中小型肩袖撕裂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单排锚钉治疗中小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13例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术前通过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排除肩部其他疾病后均诊断为肩袖撕裂,并于术中进一步确认肩袖撕裂的大小,采用全关节镜下单排锚钉进行重建修复,术后随访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无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无锚钉滑脱及肩袖再次撕裂.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UCLA进行评分:优10例,良2例,差1例.患者满意度100%.结论 关节镜下单排锚钉重建中小型肩袖撕裂,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是修复此类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金光哲;巨积辉;胡海洋;唐林峰;王凯;熊胜;侯瑞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空心钉治疗掌指骨长斜形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空心钉治疗掌指骨长斜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我们对23例掌指骨长斜形骨折患者采用空心钉进行骨折固定.其中掌骨骨折25处,近节指骨骨折4处.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2.7个月.全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6.9周.手功能恢复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 利用空心钉治疗掌指骨长斜形骨折,固定可靠,对软组织及关节影响较小,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建华;宫可同;鲁毅军;韩力;朱达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保留关节的小儿指间关节离断再植

    目的 探讨非断面截骨保留关节的小儿指间关节水平离断再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对19例指间关节水平完全离断的小儿断指,采用近端指骨中远1/3平面截骨短缩0.3~0.5 cm不等,保留损伤的指间关节进行再植.结果 再植指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4例,差1例.再植指体发育良好,指间关节活动好,X线片显示关节面完整,退变不明显.结论 对于指间关节水平的小儿断指,通过近端指骨的截骨短缩进行再植,保留关节和骨骺,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及指体的正常发育.

    作者:戚建武;张明华;柴益铜;孙斌鸿;刘林海;薛建波;方炫量;孙赫阳;王欣;陈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采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掌浅弓的解剖学依据,并报告其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6例新鲜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观察和测量外踝前静脉网的分支、分布、血管长度、口径及其瓣膜.临床上自2007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手部掌浅弓缺损患者15例.结果 解剖学研究,在外踝前的浅筋膜层存在明显可见的网状静脉,远端来源于足背静脉弓腓侧端,近端于内侧、外侧分别汇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其间有4~6条细小静脉构成交汇的网格.小隐静脉足背远侧段(BC)长度平均(2.81±0.39) cm;外踝前静脉网段分支长度(CD段)平均(5.32±0.92) cm.足背静脉弓腓侧端口径平均(2.15±0.35) mm;网的近端有分支数目平均4.8支,于外踝尖部E线水平分支口径平均(1.06±0.43) mm;每例外踝前静脉网平均存在4.2个瓣膜,分支内瓣膜均朝向近端.临床上,15例掌浅弓缺损患者采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受区远端共吻合54个,每例远端平均3.6个.术后除1例拇指末节部分坏死外,其余远端手指均完全存活,术后12例随访6个月至5年3个月,手部外形好,恢复了握持和对掌功能,手指恢复本体感觉,两点分辨觉5~7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 外踝前静脉网解剖恒定,其形态、管径、分支数目与掌浅弓相近,静脉瓣膜开口朝向近端,是修复掌浅弓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于胜军;付胜强;李晓;马振杰;侯忠军;王志龙;高飞;季远;毕本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利用尺动脉伴行静脉重建手掌逆行撕脱皮肤的血液回流

    目的 探讨利用尺动脉伴行静脉与掌侧皮肤浅静脉吻合治疗手掌逆行皮肤撕脱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尺动脉伴行静脉与撕脱皮下浅静脉,修复手掌部皮肤撕脱伤患者11例.结果 术后10例患者撕脱皮肤全部成活,1例手掌撕脱皮肤近端有少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15个月,患手外形美观,皮肤质地柔软,耐磨能力强,基本恢复了原来功能.结论 通过吻合尺动脉伴行静脉与皮下浅静脉治疗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滕燕清;芮永军;寿奎水;孙振中;许亚军;周建东;刘学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臂丛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临床随访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手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入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2)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NPSI)填写并比较,进行疼痛相关因素分析,评估手术方式对疼痛的影响.结果 总的研究对象为100例,术后SF-MPQ-2 38.33±30.38和NPSI15.62±14.84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SF-MPQ-2 50.13±36.55和NPSI 20.24±16.84.SF-MPQ-2分量表中,情感描述的评分高;NPSI量表的5个分类中,感觉异常评分高.深感觉痛、诱发痛和感觉异常的术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前疼痛与神经连续性与否相关(SF-MPQ-2:r=-0.2198,P=0.0280;NPSI:r=-0.2322,P=0.0201).摩托车车祸和重物压砸伤患者SF-MPQ-2和NPSI术后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全臂丛损伤组术前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为高.全臂丛、上千或上中干损伤组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神经移位和松解组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结论 外伤性臂丛损伤患者的疼痛表达中,情感描述和感觉异常占大比例,臂丛移位和松解对疼痛改善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手术对于深感觉痛、诱发痛和感觉异常可能有缓解作用.

    作者:刘宇洲;庄永青;熊洪涛;刘靖波;周英杰;高凯鸣;赵新;劳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手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uscle redistribution technique,MRT)在智能仿生手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们采用MRT治疗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平面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腕中关节和腕掌关节.MRT是利用残端肢体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并将肌腱锚定于皮肤.根据截肢平面的不同,选择4~6块移位肌肉肌腱,将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术后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和皮肤,使患肢肌腱的锚定点产生皮肤形变,测量并记录形变程度.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完成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5个月.MRT手术共14处,术后3个月患者均能够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明显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5.7%(12/14).电容信号结果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整体识别的准确率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的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MRT手术能够有效输出人体的运动意图,增加运动信号的数目、强度和准确率,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进行信号识别,为上肢截肢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勇;王启宁;许东方;麦金耿;孙丽颖;田文;陈山林;田光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京津冀地区成人掌骨骨折的类型、性别及年龄特点

    目的 调查并分析京津冀地区成人掌骨骨折类型、性别及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京津冀地区13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所有成人掌骨骨折患者资料.将北京、天津和河北患者资料分别定义为A组、B组和C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类型等数据,总结京津冀地区成人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共采集4 208例成人掌骨骨折患者,男3501例(83.20%),女707例(16.80%),男女比为4.95∶1.中位年龄为32岁;高发年龄段21~25岁,占18.20%.不同年龄段男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侧多于左侧,占60.77%.单发骨折3268例(77.66%),多发骨折940例(22.34%),男女比分别为5.45∶1和3.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发骨折中,77A2型骨折构成比高(20.56%,865/4208).3组成人掌骨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9岁、31岁和33岁;男女比分别为6.41∶1、5.24∶1和4.68∶1;单发骨折构成比分别为93.92%、81.68%和7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京津冀地区成人掌骨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见,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25岁,单发骨折较多发骨折常见.与河北相比,北京成人掌骨骨折患者年龄小,男女比高,单发骨折构成比高.

    作者:刘松;陈伟;朱燕宾;李彦森;姬晨妮;李佳;张英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输液渗漏导致皮下瘢痕形成的实验观察

    目的 分析不同药物在输液渗漏后导致皮下瘢痕形成的原因.方法 取32只SPF级成年鸡,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A组)、克林霉素+生理盐水组(B组)、苯甲醇+生理盐水组(C组)、克林霉素+苯甲醇+生理盐水组(D组),每组8只.将上述药物分别注射于鸡足第三跖骨旁近跖趾关节背侧皮下,双足同时注射,每侧5ml,建立皮下输液渗漏模型.药物注射28 d后处死动物,切开观察皮下组织的大体病理,切取标本制片,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A、B组鸡足部皮下组织无增生;C组皮下组织增生肥厚,但未见瘢痕形成;D组皮下组织大量瘢痕形成.结论 苯甲醇可能是皮下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可能与克林霉素存在协同作用,促进瘢痕形成.

    作者:邱世宇;王玥;沙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酒精戒断综合征发作致腕部离断一例

    患者 男,36岁,因自残刀砍伤后左腕部离断5h入院.患者因家庭不和平时酗酒,每日1~2 kg白酒,1年前开始戒酒,间断出现出汗、焦虑、震颤、癫痫、酒精性幻觉,性情暴躁,对家人时常辱骂并殴打,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入院诊断:左腕部离断伤,左侧尺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ic withdrawal syndromes,AWS).入院后加压包扎止血,ICU抢救,纳洛酮、地西泮针剂应用,抗休克,补液,备血,完善相关检查.急诊于全身麻醉下行左腕部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肌腱神经血管探查修复皮瓣转移修复术.

    作者:王战磊;沈卫军;闫纪涛;龚俊武;刘海洋;胡洪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周围神经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 男,61岁,右小腿、右足放射性疼痛肿胀伴右足下垂1年加重1周入院.专科检查:脊柱无畸形,腰部元叩击痛,右大腿远端背侧轻度肿胀,右小腿、足背及足趾中度肿胀,右小腿前外侧及小腿后侧麻木,足底疼痛麻木,皮温无增高,右小腿屈伸肌群均萎缩无力,右足及踝关节无背伸跖屈活动,髌阵挛及踝阵挛均未引出,右小腿及右足血运可.右下肢肌电图检查:NCV示右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降低或未引出;腓浅神经及右腓肠神经感觉传导SNAP波幅降低或未引出.

    作者:张学磊;张瑞雪;赵建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左足背血管球瘤一例

    患者 女,23岁,因发现足背肿物10余年近期不适加重收住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患者1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足背侧肿物,初始米粒样大小,未触及压痛,无皮肤红肿,左各趾活动正常,无感觉麻木,后肿物逐渐长大,且按压触痛及不适近期加重.穿鞋、碰触后疼痛难忍,同时向周边放散.临床检查:左足背外侧可见一圆形皮肤隆起,无红肿、皮肤破溃,皮肤隆起处可触及一直径约0.6 cm圆形肿物,压痛(+),质地稍韧,未见静脉曲张,边界清,皮温不高,无搏动感,大小不随体位变化改变,移动性可,踝关节主被动活动未见明显受限,远端肢体感觉正常(图1).

    作者:刘宏君;赵同生;孙岭溪;哈见;顾加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拇长伸肌异位起点一例

    患儿 男,3岁,因右拇指伸直障碍3年入院.出生后即发现右拇指主动伸直不能,随着年龄增长,功能未见改善,右拇指屈曲愈加严重并出现被动伸直轻度受限.患儿发育正常,余肢体无异常,家族中无同样畸形.临床检查:右拇指屈曲畸形(图1),主动伸直不能,远指间关节可被动伸直,掌指关节被动伸直欠缺约15°,右拇指指腹血运正常,刺痛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有手其余各指运动、感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手肌肉发育正常.

    作者:孙衍峰;窦义臣;宣昭鹏;王涛;路来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右足足趾全为两节趾骨伴骨折一例

    患者 男,17岁,因有足碾压伤2h余急诊入院.专科检查:右足第二至五足趾甲下淤血明显,甲板漂浮,按压甲板时疼痛,第二、三足趾为甚,伴有外出血,足趾稍肿胀,患趾屈伸活动疼痛受限,各足趾无明显畸形,各趾长度、血运及感觉均未见明显异常.X线片示(图1):右足第二、三足趾末节趾骨骨折或远趾间关节发育异常,第四、五足趾均为两节趾骨.

    作者:程旭;王斌;张展;朱清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腕背部不典型血管球瘤一例

    患者 男,71岁.30年前被人拉扯后出现左腕关节背侧绿豆大小淤青,腕关节周围疼痛,数周后淤青消失,疼痛缓解,遂未治疗.其后数年肿物缓慢增长,当地医院诊断为腱鞘囊肿.患者自觉肿物无明显不适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治疗.近年来肿物无明显变化,患者考虑年龄增长且患有糖尿病,恐日后手术出现并发症,遂就诊于我院拟行手术治疗.

    作者:郭文来;朱哲;齐治平;尤荻;李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手指侧方远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目的 探讨手指侧方远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7年2月,我们采用手指侧方远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缺损大小为1.2 cm×1.0 cm~2.0 cm×1.5 cm,其中3例急诊修复,9例二期修复.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1例创口Ⅰ期愈合,皮瓣顺利存活;1例皮瓣远端坏死,随后采用邻指带蒂皮瓣修复.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4个月,平均6.5个月,皮瓣血液循环良好,手指外形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1 mm.结论 采用手指侧方远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能较大程度减轻手术风险,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钱俊;芮永军;糜菁熠;邱杨;赵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指蹼动脉穿支与指动脉背侧支血管网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目的 评价指蹼动脉穿支与指动脉背侧支血管网为轴型血管的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们采用指蹼动脉穿支与指动脉背侧支血管网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患者30例(36指),并将指神经残端与指背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指腹缺损面积为1.1 cm×0.8 cm~2.3 cm× 4.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3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表皮结痂,经换药皮瓣边缘放血后Ⅱ期愈合;1例部分皮瓣坏死结痂,脱痂后痊愈;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6.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术后2个月皮瓣恢复痛温觉,术后3个月恢复触觉.术后6个月恢复两点分辨觉,平均为7.5 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6.2 mm.手指功能按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评分法评定达105°~ 230°,平均204.6°:优22指,良11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为91.7%.结论 与传统的指动脉岛状皮瓣相比,指蹼动脉穿支与指动脉背侧支血管网为轴型血管的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延长了血管蒂长度,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并且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一种修复指腹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牛洪华;宋文超;李岩;范会军;师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环形热压伤伴血管损伤

    目的 探讨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环形热压伤伴血管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我们急诊采用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环形热压伤伴血管损伤患者8例,术后皮瓣均存活,二期行肌腱神经移植修复术.结果 术后8例9指皮瓣早期均出现肿胀,有水泡形成,经抽吸换药后存活,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8.9个月,指体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 游离静脉皮瓣能有效修复手指环形热压伤伴血管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兵;张蛟;陈博;宋鹍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吻合浅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们对25例25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近节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保留皮瓣近端的一条浅静脉断端,皮瓣转移至创面后将该浅静脉断端与指端皮下静脉断端吻合,重建皮瓣静脉循环.结果 本组25例25指皮瓣均存活,术后2周内皮瓣外观良好,无水泡及皮色青紫.术后随访时间为6~8个月,平均6.5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部分皮瓣色素沉着,皮瓣痛温觉均恢复,手指各关节活动良好.所有指背植皮成活.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克服了传统的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回流不佳的缺点,皮瓣存活得到有效保证.

    作者:郭礼平;巨积辉;金光哲;王凯;郭全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创面15例16指,皮瓣大小为3.0 cm×1.5 cm~7.5 cm×3.0 cm.观察术后患手外形和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4~9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患手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患者均重返工作岗位.结论 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血供可靠,皮瓣转移范围大,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韦礼永;黄大波;韦仁杰;黄煜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指尖离断再植125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指尖离断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指尖血管解剖学特点结合离断指尖血管损伤情况分类,对125例145指指尖离断采用吻合动静脉、静脉动脉化、动脉静脉化、动静脉转流的方法进行再植.结果 再植存活138指,坏死7指,成活率95.2%.术后随访6~24个月,患指外形和长度与健指相似,两点分辨觉6~8 mm,指甲生长良好.结论 应用灵活的手术方式进行指尖离断再植,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并能恢复良好的功能与外形.

    作者:马建安;赵晓航;叶红禹;胡德锋;孙艺;胡振业;杨初见;徐鸿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部皮管治疗手指远端毁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皮管治疗手指远端毁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采用腹部皮管修复手指远端毁损伤患者48例53指.清创后切取皮管覆盖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53指皮管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1.5个月.其中23指屈伸功能基本恢复,14指屈伸功能部分恢复,7指术后关节粘连,9指因关节面损毁严重而行指间关节融合.结论 对于手指远端毁损伤患者,应用腹部皮管修复创面可保留手指长度及大部分手指功能,术后疗效满意,并且操作简便,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红卫;王锦绣;庞可昌;赵晓博;王爱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局部双蒂推进皮瓣在手指黏液囊肿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局部双蒂推进皮瓣覆盖手指黏液囊肿(DMC)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囊肿及骨赘切除、局部双蒂推进皮瓣转移治疗黏液囊肿患者15例18指,男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观察术后皮瓣存活、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测定术前和术后患指远指间关节(DIP)或拇指指间关节(IP)的运动范围(ROM).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皮瓣全部存活,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无囊肿复发.术后2个月患指DIP(拇指IP)的ROM恢复至术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双蒂推进皮瓣是治疗手指黏液囊肿(DMC)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苏云;马彦明;孟祥俊;严佐发;董新利;禹铭杨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母)趾腓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改良趾腓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科应用改良趾腓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背皮肤缺损18例,改良皮瓣的设计介于传统足背皮瓣与趾腓背侧皮瓣之间,切取皮瓣面积小为3.2 cm×2.4 cm,大为7.6cm×2.8cm.皮瓣蒂部血管、神经束与受区指动脉、神经及指背静脉吻合.结果 所有移植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皮缘部分坏死,后期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时间7~16个月,皮瓣质软,外观理想,没有明显臃肿,两点分辨觉6~10 mm,感觉恢复至S3~S4,供足功能无影响.结论 改良趾腓背侧皮瓣的组织结构与手指背侧皮肤相似,可切取面积大,修复后手指外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指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

    作者:王玥;赵玲珑;滕云升;凤宁娟;石宇;向胜涛;郑文;施小强;安伟;贾钟喻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岛状筋膜蒂皮瓣重建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改良切取的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们对28例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改良切取的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后随访远指间(DIP)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患指功能;随访两点分辨觉评价缝合及未缝合神经皮瓣感觉恢复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患指指端缺损均获得良好修复.术后3个月患指筋膜蒂附近DIP关节及健侧DIP关节的ROM分别为(51.96±9.66)°、(84.11±5.9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筋膜蒂皮瓣移植术中缝合与未缝合神经患指,术后3个月随访两点分辨觉分别为(6.78±1.48)mm、(7.05±1.93)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的岛状筋膜蒂皮瓣能够有效修复指端缺损,减少手术创伤.

    作者:谭权昌;闫浩;周胜;汪健龄;舒忠军;杨俊生;李力毅;陈约东;李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分裂手的手术治疗及随访

    目的 探讨如何应用组合矫形尽大可能改善分裂手的外观及功能.方法 自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我科收治4例典型分裂手畸形病例,男、女各2例,年龄分别为男5岁和8岁、女7岁和9岁;其中5岁男孩为双手先天畸形.根据X线片显示骨质结构,肌力的强弱,分别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进行截骨矫形、皮瓣转位虎口开大、关节囊、掌横韧带等重建手术.结果 组合矫形后患手的外观及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改善,患儿家属非常满意.结论 分裂手表现为手指及手掌在手中部分裂为尺、桡侧两部分,多半是双侧.分裂手组合矫形,主要是对分裂间隙的合并,以改善外观,增进功能.包括皮肤软组织的重新分配,多余骨性成分的切除,掌骨的截骨和移位,以及并指的分指,指蹼的重建等.

    作者:王强;成德亮;张丽君;魏登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以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转移治疗舟骨骨不连

    目的 探讨以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转移治疗舟骨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们对6例舟骨骨不连患者采用以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转移治疗,其中舟骨腰部骨折4例,近端骨折2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影像学检查、腕关节功能评定(活动度和Krimmer评分表)以及生活质量评分(DASH评分表).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9~2.7年,平均2.3年.术后6例患者患侧桡神经浅支支配区皮肤均无感觉障碍,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其中5例腕关节活动度已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仅1例仍活动受限,主要表现在腕背伸时.6例患者Krimmer评分为90、95、95、95、85及90分,DASH评分为15.0、7.5、6.7、5.0、21.7及8.7分,总体疗效良好.结论 以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转移是治疗舟骨骨不连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李鹏;易传军;尉继伟;刘轶韬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开放手术及关节镜微创术式治疗腕舟骨骨折不连接的临床研究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传统开放手术及关节镜微创术式治疗腕舟骨骨折不连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至2015年收治的腕舟骨骨不连(符合纳入标准)42例患者(开放手术组22例及关节镜微创组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根据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结果 术后开放手术组、关节镜微创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7.5、20.0个月,愈合率95.5%、95.0%,平均愈合时间14.1、13.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关节镜组(P<0.01);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优良率关节镜组(94.4%)高于开放组(80.0%),VAS评分关节镜组0.7±0.8低于开放组11±11;开放组有1例并发症,关节镜组未见.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骨折愈合结果.关节镜术后腕关节功能好于开放手术,同时具有较低的疼痛以及并发症,较好的外观,但是关节镜技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

    作者:何信坤;陈宏;王欣;滕晓峰;李学渊;尹维刚;阮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病因分析及再手术方案的研究

    目的 评价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危险因素及再手术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我们诊治的肱骨骨折术后患者资料30例.左侧18例,右侧12例,均为术后骨不连,经再手术处理后骨折愈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其中8例合并肘关节部分功能障碍,2例合并骨化性肌炎,无感染及固定物松动、折断发生.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 医源性因素仍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再手术治疗可治愈大多数骨折不愈合.

    作者:闻博;陈巧凤;许志通;施建辉;柳明忠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