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仍是目前儿科住院常见的原因.对肺炎的治疗以经验治疗为主,因而对其病原学的了解,尤其是多病原流行病学资料的掌握对正确选择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极为重要.为此,我们于2001年11月~2002年2月(冬季)及2002年7月~2002年9月(夏季)对病程在5d以内的呼吸科住院肺炎患儿,随机进行呼吸道常见病毒、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多病原学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贞;陈志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改善HIE患儿预后的效果,以及通过早期综合干预可达正常的患儿所具备的条件,从而早期预测神经系统后遗症,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方法将96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予以早期干预为主,辅以医学干预、营养干预及康复治疗的早期综合干预;对照组出院后常规育儿.3、6、12、24个月均进行智测.结果6、12、24个月时干预组平均发育商比对照组分别高12.4分、15.1分、27.0分,t值分别为3.89、4.75、8.89,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发育商越高.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30~34分的患儿,经综合干预2年发育商均可达正常,而≤29分的患儿,CT和临床多呈重度改变,且伴有脑瘫,经2年干预未达正常.干预组发育商达正常(DQ>90)者为84.0%,对照组为34.8%,其中中度干预组患儿100.0%达正常,对照组40.0%达正常,差异极显著.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有效地促进HIE患儿的智能发育,7~14d NBNA评分30~34分的患儿干预效果良好;7~14d NBNA评分≤29分、CT和临床呈重度改变的患儿将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干预效果较差.
作者:董力杰;李梅;周东元;王祥;费兰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CDV和CiE方案治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短期疗效及患儿耐受性.方法选择Ⅳ期神经母细胞瘤6例,年龄4~7岁.诱导方案CDV 4疗程,CiE2疗程.用药:Ⅴ:长春新碱0.67mg/(m2·24h),第1、2、3天,持续滴注72h;D:柔红霉素:25mg/(m2·24h),第1、2、3天,持续72h;C:环磷酰胺2.1g/(m2·24h),第1、2天,持续滴注48h;Ci:顺铂50mg/(m2·24h),持续1h,第1、2、3天;E:足叶乙甙200mg/(m2·24h),持续2h,第1、2、3天.结果6例转移病灶全部消失,包括骨髓、骨组织、眼球后.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明显,至(0.1~0.2)×109/L,3~4周恢复至3×109/L,每例患儿在化疗不同疗程中出现38℃~39℃的发热1~2次,持续3~8d.2例血培养大肠杆菌阳性各1次,CRP升高分别为25mg/L、32mg/L,其余血培养阴性,用亚胺培等感染控制.结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可较好的耐受CDV和CiE强烈诱导化疗,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唐锁勤;张晓飞;黄东生;王建文;刘立真;于芳;徐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功能的丧失并伴随血液含氮质代谢废物迅速堆积为特点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文献报道国外成人ARF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5%、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25%,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1,2].国内尚无儿科ICU(PICU)资料可循.现总结近5年来我院PICU病区收治58例ARF患儿的病因和预后,兹报道如下.
作者:施士德;张育才;汤定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在重庆地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感染情况,比较hMPV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检测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中RSV、腺病毒(Ado)、流感病毒(Flu)A、B、副流感病毒(Para)1、2、3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采用RT-PGR的方法检测上述患儿鼻咽分泌物中hMPV的L基因和M基因.结果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检出率为65%,在病毒阳性检出标本中RSV感染占63.4%(33/52例),Flu-B(3/52例)和Para-3(3/52例)均占5.77%,Para-1占1.92%(1/52例),Flu-A与Flu-B混合感染占3.85%(2/52例);80例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发现10例为hMPV L和M基因同时阳性,其中单独hMPV阳性7例,3例为RSV与hMPV合并感染,hMPV阳性占病毒阳性检出标本的13.46%(7/52例),hMPV与RSV合并感染为5.77%(3/52例).结论RSV仍然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首位病原,约为41.25%;hMPV感染在重庆地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居第二位,约占8.75%(7/80例),仅从临床表现上很难鉴别hMPV感染与RSV感染.
作者:刘恩梅;王莉佳;邓兵;黄英;符州;杨锡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头孢克肟对小儿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儿科用药提供依据.方法E-test法测定头孢克肟对流感嗜血杆菌(HI)等5种共200株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分别与氨苄西林、头孢克洛、青霉素等作对比研究.结果头孢克肟和头孢克洛对不产β内酰胺酶的HI均敏感,但对产β内酰胺酶HI,氨苄西林100%耐药,头孢克洛敏感率70%,而头孢克肟依然100%敏感.对产β内酰胺酶的卡他莫拉菌(MC)以及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li)、肺炎克雷伯菌(K.pn),头孢克肟抗菌活性均优于氨苄西林和头孢克洛.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SSP)和部分中介的肺炎链球菌(PISP),头孢克肟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克肟对HI、MC、ESBLs(-)K.pn、ESBLs(-)E.coli、PSSP和部分PISP均有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陆权;李万华;张泓;车大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及其水解产物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儿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用ELISA法及RIA法检测54例患儿及22例健康儿童血清sPLA2、血浆血栓素B2(TXB2,系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及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系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的水平,并结合儿童危重评分(PCIS)监测患儿脏器功能.结果血清sPLA2、血浆TXB2水平在SIR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疾病恶化及死亡组明显高于好转及治愈组(P<0.01);PCIS≤70分组较71~89分组的sPLA2、TXB2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组较单脏器功能衰竭组明显增高;相应地,血浆6-Keto-PGF1α水平在SIR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组低于治愈组,MSOF组低于单衰组,高危重评分组低于低危重评分组(P<0.05或P<0.01).血清sPLA2与血浆TXB2及脏器衰竭数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及危重评分呈负相关.结论sPLA2、TXB2、6-Keto-PGF1α作为强烈致炎因子在儿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清sPLA2、血浆TXA2及PGI2并结合危重评分对SIRS的病情轻重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应用sPLA2抑制剂及环氧化酶抑制剂防治SIRS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莺;徐仑;丁云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肝实质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多数病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而未经治疗的严重病例有40%在明确诊断后6个月内死亡.AIH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及组织学存在界面性肝炎和汇管区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反映了诱发因素、自身抗原、遗传倾向和免疫调节网络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北欧白人中的平均年发病率为1.9/10万.国内近年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已开始重视,但尚缺乏系统研究资料.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科于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收治肺炎支原体(MP)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2~5岁4例,~8岁9例,~12岁13例.全部患儿均有发热和干咳、流涕等呼吸道症状,16例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14例恶心,呕吐,11例头痛,12例精神萎靡,3例嗜睡,4例腹痛,6例脑膜刺激征阳性,8例双侧巴氏征阳性,4例一侧巴氏征阳性,6例一侧巴氏征及双侧夏道克征阳性.
作者:张秀芬;宁宝华;刘桂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科于2000年1月~年5月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肺炎40例,诊断均符合儿童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的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基中观察组男16例,女4例;3月~1岁10例,~3岁8例,~7岁2例.
作者:连银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调查轮状病毒(RV)胃肠外感染的情况,对1998年11月~1999年1月RV流行高峰期来我院就诊且符合急性RV肠炎诊断标准的44例患儿(男24例,女20例;年龄6个月~2岁),在发病后3~5d内,采取静脉血,用AU-800型血生化仪对心、肝、肾等组织损伤特异性指标进行检测.
作者:陈红武;张振洪;姚英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Ⅰ、TaqⅠ、BsmⅠ、FokⅠ)的多态分布.结果0~6岁汉族儿童a、T、b、F等位基因位点占优势,分别占75.0%、97.7%、97.4%、60.0%;aa、TF、bb、Ff等位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2.9%、91.7%、90.2%、47.6%;对每一个体4种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以aaTTbbFf、aaTTbbFF、AaTTbbFF占多数,分别为25.5%、14.2%、11.8%.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VD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VDR基因在ApaⅠ、TaqⅠ、BsmⅠ、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特异性.
作者:余晓丹;颜崇淮;吴胜虎;金星明;薛敏波;沈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食物过敏是指某些食物蛋白引起的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与中毒、胃肠道不耐受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为机体的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机体对食物蛋白所产生的特异性T细胞、IgA、IgG有较好的耐受性,但有过敏倾向的个体对某些食物蛋白可产生1~2种异常反应.牛奶、鸡蛋、蚕豆、麦类、花生、坚果、鱼、贝类食物为主要的过敏原[1,2].其发生有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前者多表现为急性病变,后者则多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病变.
作者:史晓薇;吕爱莉;潘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指在慢性感染、慢性炎症和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的一种贫血.血清铁和总铁结合率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正常或增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cyte-macrophage system,MMS)铁水平正常或增高是ACD显著的铁代谢特点.既往研究表明,慢性炎症或感染情况下各种致炎因子所致的高细胞因子血症(hypercytokinemia)与ACD的发病密切相关,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寿命缩短、铁利用障碍、幼红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反应性降低[1~3].目前国外研究表明,hepcidin(Hepc)是肝脏产生的小分子肽性质的铁调节激素,在维持机体铁稳态和ACD发病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性调节作用.现将重点介绍Hepc与ACD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举;廖清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综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和天然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条件的6篇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结果与合成制剂相比较,天然制剂治疗新生儿RDS后72 h内氧浓度(FiO2)和平均气道压力(MAP)低,而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a/A)高;两种PS制剂在降低患儿围产期死亡率以及治疗后脓毒败血症、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危险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合成制剂治疗者气胸发生率高P<0.05).结论天然PS治疗新生儿RDS的疗效好于合成制剂;除气胸发生率高外,合成制剂在安全性上与人工制剂相似.
作者:刘秀香;肖昕;熊爱华;赵国英 刊期: 2004年第09期
21三体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估计我国目前有DS患者100万以上,如何早期诊断和产前诊断DS,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者:王世雄;张静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Lanrence-Moon-Biedl综合征又名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综合征,是继发性肥胖的原因之一.本病较为罕见,同胞兄妹二人同时发病更为罕见,现将我们于2001年3月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丽;李淑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类对免疫系统的活性细胞和活性分子,以及对基因突变的认识逐渐深入,从而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的认识也日益深入.自1952年Bruton发现首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即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以来,至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列出60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至1999年则已发现了71种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和39种伴有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免疫缺陷[2],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已达到一百多种[3],并且仍以每年发现1到2种新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速度发展.
作者:陈同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健康婴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时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及母乳喂养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对健康无过敏症131例(其中母乳喂养71例,人工喂养60例)及100例过敏症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P<0.05).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P<0.05).结论婴儿期肠道菌群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过敏性疾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幼儿不同,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王小卉;杨毅;王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从细胞因子水平初步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宫内HBV感染携带儿童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例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后儿童、6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后儿童及9例未治疗的宫内感染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LPS、HBsAg及无刺激物时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4分泌及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儿童γ-干扰素自发分泌显著增加(P=0.017),HBIG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儿童IL-4 mRNA转录显著降低(P=0.002).结论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宫内感染HBV慢性携带儿童时HBV受抑制可能与γ-干扰素产生增多有关,HBIG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时IL-4转录受抑不影响HBV复制,提示慢性HBV感染治疗应以增强Th1应答为主.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转归中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和有效治疗后);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和IL-13水平较非感染组升高(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显著升高,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IL-8可用来评价疗效.
作者:张永红;沈铮;朱晓东;李玉峰;陈菲;朱建幸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时期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数量的变化及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96孔微板进行末梢全血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TNF-α分泌细胞.结果5日龄足月新生儿及33周早产儿TNF-α分泌细胞数与成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每毫升全血足月新生儿及早产儿TNF-α分泌细胞数[(6.48±3.04)×105/ml、(6.64±2.14)×105/ml]显著多于成人[(3.08±1.12)×105/ml].出生1 d内TNF-α分泌细胞数[(0.98±0.52/100 WBC]低于5日龄足月新生儿[(4.71±1.74)/100 WBC].体外LPS(1、10、100ng/ml)刺激使成人及新生儿TNF-α分泌细胞数增加.抗CD14单克隆抗体抑制成人和新生儿LPS所导致的TNF-α分泌细胞增加.结论足月新生儿及33周早产儿TNF-α分泌细胞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并对LPS刺激敏感;足月新生儿及33周早产儿单位体积全血TNF-α分泌细胞数明显多于成人;新生儿生后1 d内存在TNF-α分泌细胞抑制.
作者:王晓川;郭履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可能环节.方法给予成人外周血和脐血淋巴细胞共刺激(抗CD3、抗CD28单抗)和跨膜刺激(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ionomycin,IM)后,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Westem 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的表达.结果抗CD3+抗CD28单抗共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明显增强;PMA+IM跨膜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改善更接近于成人.给予抗CD3+抗CD28单抗共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PLCγ1的表达低于成人外周血;刺激前后脐血淋巴细胞PLCγ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LCγ1表达则有显著增加.结论脐血淋巴细胞活化的下游途径可以发挥更接近于成人的作用,推测其功能障碍可能主要在于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
作者:何振娟;陈同辛;朱建幸;吴圣楣;应大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