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地中海贫血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G6PD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采用自然或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11例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G1388A、G1376T和A95G三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11例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中,检出G1388A突变4例,G1376T突变3例,A95G突变1例,未定型3例.结论 广西地区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与单纯的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型比较差异不明显,推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G6PD缺陷可能是原发性改变.婚前检查及产前诊断对减少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的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敏;罗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9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3例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6例,新生儿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2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3例,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1例,Digeorge综合征1例.结论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在儿科中较少见,血、尿钙磷浓度测定及甲状旁腺素(PTH)测定对诊断甲状旁腺功能紊乱有很大意义;治疗原则是纠正低钙血症.
作者:冯海英;杨培蓉;黄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昏迷患儿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危重昏迷患儿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关系.结果 颅内感染是小儿昏迷的常见病因,昏迷患儿常伴有惊厥,病因明确的浅昏迷患儿不良预后率较病因不明及深昏迷患儿明显减低.结论 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减少小儿昏迷的发生率极为重要,Glasgow≤4分往往提示预后很差,对浅昏迷者应积极处理包括病因处理和对症处理,尽量避免昏迷加重.
作者:黄波;张英谦;魏艳苏;胡皓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以及干扰素、黄芪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干扰素、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病毒对照组(B组)、干扰素治疗组(C组)、黄芪治疗组(D组),腹腔接种柯萨奇B3(CVB3)病毒液建立VM模型.在感染病毒24 h后,C组腹腔注射干扰素1万u/(g·d),D组用灌胃器喂服黄芪30 mg/(g·d),均连用5 d;在接种病毒后第7、14、21天时留取血液、心肌标本,分别进行血清TNF-α及心肌病理检查.并分析TNF-α与心肌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VM小鼠TNF-α水平升高,并与心肌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干扰素和黄芪治疗VM,均可降低血清TNF-α水平,减轻心肌病理损害程度;干扰素对VM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芪.结论 TNF-α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降低血清TNF-α水平,调节免疫反应,可能是干扰素、黄芪治疗VM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姚秀俊;韩波;张建军;韩秀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去铁胺对柔红霉素(DNR)诱导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NFκB与MDR1表达、细胞内铁代谢的关系.方法 以DNR单用或联合应用25 μmol/L去铁胺(DFO)为处理因素作用于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应用RT-PCR法、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DNR组和DNR+DFO组K562细胞MDR1mRNA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的表达及活性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NR可同时诱导MDR1mRNA、Pgp表达和NFκB活化(P<0.05);25 μmol/L DFO联合DNR可显著抑制DNR诱导的MDR1mRNA、Pgp的表达及NFκB的活化(P<0.05).结论 去铁胺可减少柔红霉素诱导的MDR1、Pgp表达,其机制可能与铁剥夺后降低了柔红霉素诱导的K562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影响NFκB的活化有关.
作者:赵春;李丰益;贾苍松;高举;廖清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诱导下肥胖易感(obesity-prone,OP)与肥胖抗性(obesity-resistant,OR)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表达差异.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为标准对照组,基础饲料饲养7周,余60只基础饲料饲养1周后,按体重增值分为OP组、OR组和高脂组,分组后改用高脂饲料继续饲养6周.观察各大鼠体重变化、Lee's指数、脂肪湿重等;用RT-PCR技术分析WAT中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WAT中FAS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OP组体重增值、Lee's指数及脂肪湿重均高于OR组(P<0.05);OP组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OR组(P<0.05);OP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OR组(P<0.001).结论 OP与OR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中存在FAS基因表达差异,其差异与大鼠发生肥胖的易感程度有关.
作者:曾凡勇;秦锐;郭锡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黏膜免疫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免疫学新理论之一,促使人们对黏膜免疫有了新认识.黏膜免疫系统是由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组成.黏膜上皮细胞持续不断地接触外环境中微生物及过敏原等刺激物,发挥着黏膜免疫屏障保护性防御功能,作为机体对抗外来刺激物的第一道防线,以保障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作者:俞善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于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由于该病传播途径广及临时表现的多样化,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在今后实际医疗工作中,对发热的鉴别诊断须重视该病.现就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加以综述.
作者:方林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一类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TLRs家族的成员可能参与介导炎症性肾脏病和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现就TLR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肾脏疾病的关系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张瑜;周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儿科较少见.发作时常伴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时有晕厥,故需紧急处理.其病因、心电图特征、治疗及预后与一般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同.现将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23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淑珍;嵇民;王瑞耕;尹薇;孙东明;刘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的分布状况,为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特异性过敏原检测试剂盒(IVT)对104例过敏性鼻炎患儿进行吸入过敏原(IVT701)检测,其中88例患儿同时行食物过敏原(IVT702)检测.结果 104例过敏性鼻炎患儿IVT 701测试总阳性率73.1%,以蒿属植物高38.5%,其后依次为榆杨柳树31.7%,豚草(巨大豚草、普通豚草)20.2%,霉菌(点青霉、交链孢霉、黑根霉)14.4%,螨(粉螨、尘螨)11.5%,屋尘7.7%等.88例患儿IVT702的总阳性率为56.8%,过敏原主要为大豆、花生28.4%,其次为鳕鱼和鸡蛋,分别为15.9%、13.6%,蟹虾为11.4%,牛奶和牛羊猪肉分别为5.7%和4.5%.65例患儿对2种及2种以上过敏原过敏.蒿属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x2=4.662,P<0.050).结论 蒿属为新疆地区过敏性鼻炎患儿主要的过敏原,食物过敏亦占相当比例.明确过敏原后对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惠妩;徐佩茹;向阳冰;刘志连;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血清过敏原检测在儿童哮喘病因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粉尘螨及屋尘螨过敏原对121例哮喘患儿及111例对照组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其中59例哮喘息儿应用免疫条带印记法进行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 ①121例哮喘患儿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总阳性率为28.10%,高于对照组(P<0.05).②粉尘螨过敏原阳性33例(27.27%);屋尘螨过敏原阳性32例(26.45%).③粉尘螨及屋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有关.④59例哮喘患儿血清过敏原检测阳性46例(77.97%),其中猫毛26例(44.07%),狗毛23例(38.98%),粉尘螨13例(22.03%),屋尘螨12例(20.34%),海鲜组合10例(16.95%).⑤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过敏原检测的尘螨过敏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可作为儿童哮喘过敏原检测优先选用的方法.
作者:茹凉;张卫平;吐尔逊娜依·玉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对68例临床确诊为PNDS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中慢性鼻窦炎32例(47.1%),慢性鼻炎20例(29.4%),变应性鼻炎13例(19.1%),急性腺样体炎3例(4.4%),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60例(88.2%)咳嗽症状消失,8例(11.8%)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PNDS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而不表现出典型的鼻~鼻窦疾病症状,是儿童慢性咳嗽较常见的原因.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可有效地消除慢性咳嗽.
作者:田曼;赵德育;刘红霞;林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室内装修后空气甲醛浓度以及室内被动吸烟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测量室内装修(小于5年)后居住发生哮喘儿童88例和104例健康对照儿童寝室空气甲醛浓度,并调查室内被动吸烟情况.结果 哮喘儿童居室内甲醛浓度以及被动吸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装饰材料中污染物甲醛及室内被动吸烟危害儿童健康,与儿童哮喘发生有关,调查结果有助于哮喘发作的预防.
作者:多里坤·木扎帕尔;徐佩茹;塔吉古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对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诊断流程进行临床评价,探讨高效的食物过敏诊断程序.方法 0~6岁患儿88例,以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以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进行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皮肤试验阳性者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sIgE阳性者进一步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 food challenge,DBPCFC)证实诊断,sIgE阴性者通过DBPCFC建立或排除诊断.结果 88例患儿中SPT(+)者25例,其中SPT(+)sIgE(+)者16例,SPT(+)sIgE(-)者9例;前者经DBPCFC进一步证实为食物过敏的有14例;后者通过DBPCFC建立诊断的3例,排除诊断的6例,根据SPT(+)sIgE(+)或SPT(+)sIgE(-)诊断食物过敏的阳性预计值为87.5%,阴性预计值为77.8%.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结合sIgE检测有较高的食物过敏确诊率,当前两者不一致时,需要通过DBPCFC建立诊断.
作者:邵洁;夏振炜;李云珠;俞善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儿童慢性咳嗽尤其与哮喘相关的慢性咳嗽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17例5~16岁慢性咳嗽患儿的血清ECP和肺功能,其中哮喘发作组53例,哮喘缓解组3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组22例,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组12例;另设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血清ECP水平在哮喘发作组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PN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大呼气峰流速(PEF)预计值、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用力肺活量(FVC)预计值哮喘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缓解组、PN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型哮喘组P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ECP是导致气道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重要介质,血清ECP水平可反映气道高反应性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特异性及敏感性.ECP可作为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可用于筛选不典型哮喘.
作者:胡又兰;雍燕;黄丽萍;周琴;周卓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对儿童慢性咳嗽的程序式诊断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参考Morice的慢性咳嗽诊断程序,对81例慢性咳嗽儿童进行逐步评估.后的诊断结果分为明确诊断、疑似诊断和病因未明.结果 明确诊断65例(80.3%),疑似诊断15例(18.5%),病因未明1例.81例慢性咳嗽中前几位病因依次为气管、支气管异物(16.9%),咳嗽变异型哮喘/哮喘(15.7%),肺部感染(后)(14.5%),鼻后滴注综合征(8.4%),先天气管、支气管狭窄或其他发育异常(7.2%).不同的年龄阶段病因分布有一定特征性.结论 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应用程序式诊断方法可明确大部分病因,其病因分布具有年龄特点;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及肺功能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诊断过程应予动态评价,及时随访.后对Morice诊断程序作出补充.
作者:耿凌云;陈慧中;朱春梅;曹玲;车莉;卢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的胸部X线影像改变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12例出生后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病例,分析治疗后短期内(用药后2~6 h)的胸部X线片及临床资料.结果 复查胸片双肺透亮度恢复正常2例;较第一次胸片好转5例;病变无改变或进展5例.12例中出现肺及纵隔内气漏4例,其中伴随有肺部炎症改变3例.结论 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部分病例短期内可有一侧或双侧肺透亮度增高、支气管充气征消失等改变,X线检查可反映药物的分布情况及间接评价疗效和预后;短期内X胸片复查能早期发现纵隔气肿、气胸、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计算机放射系统(CR)在影像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廖承德;李杨芳;张渝华;石浩;李红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5组,空白对照组(C组),阿霉素组(ADR组),阿霉素+黄芪甲苷低剂量组(ADR+L),阿霉素+黄芪甲苷中剂量组(ADR+M),阿霉素+黄芪甲苷高剂量组(ADR+H).C组盐水,余组阿霉素腹腔注射.ADR+L、ADR+M、ADR+H组不同剂量黄芪甲苷灌胃,C、ADR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观察生存率;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心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检测Cu-Zn-SOD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 ①大剂量黄芪甲苷可以保护阿霉素心肌损伤.与ADR组比较,ADR+H组大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P<0.01),血浆BNP浓度明显下降(P<0.01).②大剂量黄芪甲苷通过增加心肌抗氧化酶活力,增强心肌组织抗氧化酶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发挥其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黄芪甲苷从多个环节发挥其抗氧化能力,对阿霉素性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药物性心肌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丽;陶辉宇;陈杰斌;邓晖;吕建华;李双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妥泰对宫内急性脑缺血损伤的Wistar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夹闭足月妊娠大鼠子宫血管,制成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新生鼠模型,治疗组给予妥泰,观察脑缺血后再灌注3 h、6 h、24 h、3 d、7 d、14 d、21 d、28 d海马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生后28 d通过Morris全自动水迷宫实验,比较各组新生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别.结果 妥泰治疗组新生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增生程度以及继之发生的大量减少的程度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多次给药组可以减少其晚期的过度增生(P<0.05),妥泰治疗组新生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好于缺血对照组(P<0.05),且多次给药组学习记忆能力好于单次给药组(P<0.05).结论 妥泰可以明显减少宫内急性脑缺血后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变化,改善急性脑缺血损伤的Wistat大鼠生后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武辉;严超英;朱桂彬;林世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对口服茶碱类药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进行循证的系统评价.方法 使用相关的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1996~2006.6)、Medline(1985~2006.6)、EMBASE(1996~2006.6),获得关于茶碱类药物治疗小儿哮喘的随机对照研究;用系统评价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ReVm肌4.2对纳入文献的资料作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4篇随机对照研究,将茶碱类药物与安慰剂、β:受体激动剂、吸入皮质激素、色甘酸钠、酮替酚进行对比.结论 茶碱类药物在治疗小儿慢性轻至中度哮喘时,给予足够的剂量及疗程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未发现茶碱类药物具有影响小儿行为方面的不良反应.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067-070]
作者:范娟;万朝敏;舒敏;朱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凡由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所传播的疾病统称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我国卫生部规定重点监测有8种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儿童STD近年呈上升趋势,对下一代发育及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防治性传播疾病是医务工作者,尤其是皮肤科及儿科医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有鉴于此,现将儿童较常见的胎传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AIDS等作一介绍.
作者:张定国;庄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囊性淋巴管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1~2005年收治的18例囊性淋巴管瘤患儿进行了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的治疗.注射前通过超声或CT定位,平阳霉素用注射用水溶解成1 mg/ml的溶液,总剂量1~18 mg(平均4.2 mg/次),注射1~4次.结果 18例中16例(88.9%)肿块明显缩小,其中11例(61.1%)肿块完全消退;2例肿块未缩小.3例进行了手术.瘤内注射治疗后个别病例出现短暂发热和局部肿痛的炎症反应,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对治疗囊性淋巴管瘤有效.
作者:黄一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郭迪是我国儿童保健学科的奠基人,国家二级教授、国家级终身教授.1911年郭迪教授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的一个中医儒医家庭.幼时在家乡旧制小学念书,1924年到上海复旦中学初中三年级插班,次年升入复旦大学实验中学理科.1927年抱着工业救国的模糊愿望,中学未毕业就大胆报考交通大学电机系,并被破格录取,时年仅16岁,后自觉体质不适应一些实习课程的要求,入学2 a后转入圣约翰大学医预科,于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作者:许积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血管炎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炎症性破坏,多核、单核、嗜酸性细胞浸润,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伴有肾脏病变者肾小球节段坏死并有新月体形成[1].
作者:何威逊;郭桂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