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国际刊号:1000-3606
  • 国内刊号:31-137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2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临床儿科杂志   2007年9期文献
  • 儿童泌尿道感染中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泌尿道感染中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VUR的认识,提高检出率.方法 选择2000年1月到2006年11月因泌尿道感染收治入院的患儿106例,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5岁组、>5岁组三组,通过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和直接放射性核素造影诊断VUR;通过肾皮质静态显像(DMSA)检查,了解肾疤痕的形成情况.分析不同年龄组的VUR发病情况、不同等级VUR的程度和肾疤痕的形成分布情况.结果 106例中VUR共40例,不同年龄组VUR的所占比例分别是77.78%、46.67%、27.90%(x2=12.994,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6例中有40例作了DMSA检查,14例形成肾疤痕,三组间肾疤痕的分布情况依次是66.7%、30.77%、28.57%,≤2岁组肾疤痕发生率高.另外,从VUR的等级分布和单、双侧VUR发生的情况来看,≤2岁组中VUR患儿主要是Ⅲ、Ⅳ、V级,而~5岁组和>5岁组则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Ⅰ、Ⅱ级的例数增加,Ⅲ、Ⅳ、V级的例数减少;而且≤2岁组的VUR患儿双侧VUR的例数也较后两组多.结论 ≤2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易形成肾疤痕,VUR的发病率高,且高级别、双侧VUR的发生率高,应及时行VCUG和DMSA,及早发现VUR和肾疤痕.

    作者:卫敏江;吴伟岚;沈加;陈敏怡;陈难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早产儿脂代谢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早产儿脂代谢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71例早产儿出生12 h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含量.结果 早产儿血清TG、T-CH和Aop-A1含量随胎龄、出生体重的增长而升高.分娩方式、出生时窒息以及出生后12 h内的低体温、低血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不同程度地影响早产儿血清TG、T-CH、Apo-A1和Apo-B含量.结论 早产儿存在低脂血症,并受出生时和出生后多种因素影响;生后及时给早产儿补充脂类物质是必要的.

    作者:王巧伟;陈淑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甲基汞染毒对小鼠海马超微结构及mGluR2、3、5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围产期甲基汞染毒对幼鼠海马的超微结构及mGlu2、3、5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孕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0、1、2、4 mg/(kg·d)氯化甲基汞饮水染毒至仔鼠出生后18 d,于21、42、60天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各组海马组织损伤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剧,且损伤随去除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减轻.荧光定量PCR显示Ⅰ、Ⅱ、Ⅲ组mGluR3、mGluR5的mRNA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下降,而Ⅳ组的表达略高于Ⅲ组;mGluR2基因Ⅱ组的mRNA表达低,Ⅲ、Ⅳ组的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仔鼠生后21、42、60天各染毒组的mGluR2、mGluR3、mGluR5基因mRNA表达量均低于相应对照组,且随仔鼠的增龄而增加.结论 围产期海马组织损伤随甲基汞染毒剂量增加而加剧;mGluR2、mGluR3、mGluR5基因mRNA表达量随染毒剂量改变而改变,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张宏;颜崇淮;吴胜虎;徐健;汤飞鸽;邹向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缺氧缺血致低龄大鼠脑白质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未成熟鼠脑白质损伤模型并研究脑白质损伤与少突胶质细胞间关系.方法 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吸6%氮氧混合气4 h,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后24 h、48 h、72 h、11 d取脑.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少突胶质细胞凋亡;>1月龄鼠测试行为、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 缺氧缺血导致脑白质疏松和脑室扩大等病理变化,深部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在损伤后24、48、72 h较对照组增多(P<0.05),48、72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1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鼠出现生长发育延迟及神经行为功能缺陷.结论 采用3日龄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模型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可行的.

    作者:朱丽华;蒋犁;张志华;朱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简称EE)是一种慢性嗜酸细胞炎症性食管疾病,与变态反应紊乱关系密切,易与胃食管返流病(GERD)相混淆.EE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儿童,主要影响男性,临床症状主要有呕吐、生长停滞和体重不增、胃灼热、胸痛、上腹部疼痛、吞咽困难、食物嵌塞感.EE诊断取决于食管内镜活检结果,强调从食管远侧端、中段和近侧端等多个部位取多块活检标本.治疗结束后复查食管内镜和活检标本.当前,E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吞服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等.

    作者:赵伟;张维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11例分析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病因不明,可能与难产、产伤、窒息、寒冷等引起的缺氧有关,偶可因乳母患糖尿病引起.以皮下多发性结节硬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预后良好,该病临床少见.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诊断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云;郑秀环;项志凤;孟宪萍;李英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小剂量铁剂隔日口服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缺铁性贫血是儿科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传统采用每日3次口服铁剂的治疗方法,存在服药次数多、胃肠道反应大等缺点,有些患儿难以坚持治疗.为探讨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安全有效的新方法,2002年4月~2005年10月,我们对46例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予小剂量铁剂隔日口服治疗,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郁波;董显燕;冯莉霞;石远葵;李华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齐多呋啶阻断艾滋病毒母-婴传播

    目的 观察应用齐多呋啶(ZDV)单剂短程疗法对HI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所有HIV阳性孕妇自孕34周开始口服ZDV,300 mg,bid,至分娩开始时改为ZDV 300 mg,q3h,直到婴儿娩出,大剂量1 500 mg.不能口服者,ZDV静脉给药,第1小时负荷量2 mg/kg,以后按1 mg/(kg·h)直到婴儿娩出.婴儿出生后8~10 h开始口服ZDV混悬糖浆,按8 mg/(kg·d),q12 h,服药至4周.婴儿出生后避免母乳喂养.结果 至出生后第6周用PCR法共检测335例婴儿HⅣRNA,阳性22例,母-婴垂直传播率为6.6%.结论 ZDV可显著降低HIV母婴传播.

    作者:黄理森;郑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风湿病患儿个性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风湿病儿童心理、个性和行为的特点.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5例风湿病患儿及51例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和行为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 风湿病患儿性格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量表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风湿病患儿受病痛的折磨和长期治疗,造成身心困扰,易产生行为问题、个性缺陷,应尽早给预心理干预.

    作者:于清;曹兰芳;赵瑜;李亚琴;薛海燕;张善芸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

    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是儿科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病毒所致的ARTI占半数以上.呼吸道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关键环节.文章介绍了我国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病原的流行病学、病毒免疫逃逸与进化、机体保护性/病理性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认识.

    作者:赵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及其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AD)人细小病毒B19(B19)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检测133例AD患儿血清(BS)或骨髓(BM)标本B19-DNA.另设3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AD患儿B19-DNA总阳性率为2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例过敏性紫癜(AP)患儿BS标本B19-DNA阳性率2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RA)B19-DNA阳性率40.0%(12/3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身型、多关节型和少关节型B19-DNA阳性率依次为44.4%、36.4%和40.4%,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可能与B19感染有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B19感染相关性AP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关节症状更突出;B19相关性JRA可表现为JRA各型.

    作者:成胜权;张国成;曹玉红;钱新宏;孙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狼疮性脑病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儿童狼疮性脑病(NPSLE)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 对11例NPSL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NPSLE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意识障碍及失语各1例,抽搐、记忆力减退和共济失调各3例,出现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各4例.血清学均呈狼疮活动表现.3例脑脊液常规无异常,寡克隆抗体明显升高.其中10例行头颅CT检查,异常9例;10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正常1例,且与CT无交叉.经个体化综合治疗,11例患儿神经精神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头痛.目前NPSLE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血清学、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狼疮性脑病的诊断.对NPSLE的治疗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郝胜;何威逊;吴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变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儿童结缔组织病(CTD)相关性肺间质病变(ILD)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方法 分析7例儿童CTD(过敏性紫癜、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节性脂膜炎-全身型)发生ILD的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7例患儿肺高分辨CT(HRCT)均提示ILD,但相应呼吸道症状均不明显.其中4例有活动后气促,2例在肺HRCT提示ILD前始终有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2例有氧饱和度下降,而7例患儿的胸片均无显著特异性改变.2例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及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2~3周后复查肺HRCT示明显好转.结论 儿童CTD发生ILD,常缺乏呼吸道表现,但于早期CTD原发病控制后仍存在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时,应警惕发生ILD可能.儿童CTD相关性ILD治疗以泼尼松或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一种免疫抑制剂为佳.病情一旦呈现急性进展,应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及CTX冲击治疗,并可辅以大剂量丙球.对于急性进展的ILD应及时排除感染的可能.

    作者:金燕樑;杨培蓉;周纬;殷蕾;杨珍;顾颉;周征宇;周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起病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起病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以1例首发为雷诺现象的MCTD为例,对儿童起病MCT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概述.结果 MCTD具多种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重叠表现,儿童以雷诺现象起病者较成人少见,其首发症状变化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雷诺现象可持续在MCTD整个病程中,并与疾病演变相关,高滴度抗核糖核蛋白(抗U1RNP)抗体阳性是诊断MCTD必备条件之一.MCTD的预后个体差异很大,根据病程、受累脏器程度及进展速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论 应重视儿童起病MCTD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误诊,加强随访.

    作者:陈星;曹修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

    目的 探讨免疫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其中第一组(12例)为紫癜性肾炎(HSPN),第二组(18例)为过敏性紫癜无肾受累组(NO-HSPN);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地塞米松(Dex)进行干预,从转录水平检测PBMC中CD40和CD40L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P患儿CD40L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HSPN组CD40L mRNA的表达高于NO-HSPN组,但CD40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PHA后,三组CD40L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尤以HSPN组增加更明显,加入抗-CD40L mAb后基本恢复正常,而加入PHA后,三组CD40 mRNA的表达略有增高,与受刺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Dex后,过敏性紫癜患儿两组CD40L 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尤以HSPN组减少更明显,对照组的表达减少不明显,而三组CD40 mRNA的表达减少均不明显.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共刺激分子CD40L的表达异常增高,表明CD40L可能参与HSP的发病.

    作者:李燕林;封其华;王永清;胡国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50例临床分析及远期随访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总结50例JIA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随访16例患儿治疗结果,以国际风湿病学联盟(ILAR)儿科专家组的分类标准讨论稿进行分析.结果 全身型8例中1例对NSAID有效;6例两药联用有效;1例加MTX,复发.JIA多关节型6例,2例对NSAID有效;3例加MTX有效;1例加CTX,复发.少关节型1例对NSAID有效.结论 JIA中以全身型多见,其次为多关节型,该病临床表现多样,需根据不同临床分型予不同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并个体化.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相对大,患儿耐受较差.MTX对各型均有较好疗效,主要用于多关节型以及全身型.JIA预后较好,好转率>75%.

    作者:余颖芳;蓝引乐;陈秀琴;董桂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湿疹)的相关因素,明确主要危险因素,以利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方法 对2004年1月~12月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276例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随机选择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的266例其他疾病患儿为对照.结果 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组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小(P<0.005).特应性体质、过敏性疾病家族史、RSV感染和细菌感染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有关(P<0.005).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之后以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自身特应性体质、喂养方式、食物过敏原、吸入过敏原,其OR值分别为11.144、2.414、16.888、40.439.结论 早期明确变态反应性疾病高危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规范化管理及采取相应治疗,将防止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张晓波;陆爱珍;王立波;张灵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感染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D)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115例KD患儿和5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和CP IgG抗体.①按CAD发生与否分组,行组间MP和CP感染率的比较;②先按是否CP感染分组,然后再按伴CAD与否分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KD组与对照组比较,MP和CP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61.9%:26%,P<0.05),但CP的感染情况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7.1%,P>0.05).在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51.7%:16.3%,P<0.01);相反,在无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与非CAD组间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33.3%,P>0.05).结论 MP感染可能与CAD有关,但MP和CP的共同感染或许在其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作者:常健;李海波;陈银波;梁东;鲁继荣;秦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期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在儿童,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风湿性疾病(特别是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或炎症性疾病严重的、有时是致死性的并发症.然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临床报告多见于成人.文章重点对巨噬细胞活化等相关概念、感染致病、临床识别和治疗予以介绍.

    作者:胡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抗磷脂综合征及其肾损害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以反复动脉或静脉血栓、流产或死胎、同时伴有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试验持续阳性的疾病.APS发病机制与多种自身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抗凝血酶原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等有关.APS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者的临床特点相似.继发性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常见.APS的肾损害包括肾血管损害、动静脉栓塞、高血压及APS肾病等.

    作者:周建华;卢宏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合并贫血,其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较多见,且部分病例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其首发症状,文章重点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作者:黄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红斑狼疮肾损害诊治进展

    狼疮肾炎的病理分型是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基础.狼疮肾炎的治疗策略与进展更是建立在不断累积的循证医学证据之上.增生性狼疮肾炎因其相对较差的预后而更受关注,其治疗强调序贯使用诱导与维持治疗.经济条件许可,可考虑把MMF与环磷酰胺一样作为活动性狼疮肾炎诱导治疗的一线选择用药,而其他新型免疫制剂的疗效尚缺乏足够证据.维持治疗目前推荐硫唑嘌呤或MMF.部分难治性狼疮肾炎可以尝试其他治疗方法,但疗效都不确定.

    作者:陆福明;翁敏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狼疮性呼吸系统危象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1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发于女性、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SLE合并呼吸系统病变在儿童起病急、病情重,有潜在的致命性.因此,要认识其复杂性和严重性,特别要注意狼疮性呼吸系统危象表现的发生.狼疮性呼吸系统危象主要指的是:①急性狼疮性肺炎,②狼疮性肺出血.两者发病率虽较低,但病死率高,如能尽早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肺功能与病理改变及时明确诊断,同时给予尽快尽早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明显提高近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夏正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的血液净化治疗进展

    狼疮危象是指急性危及生命的重症SLE.免疫净化疗法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地清除循环中的致病因素,缓解狼疮危象.血浆置换分离血浆和血液细胞,弃掉含有致病物质的血浆,补充等量置换液,存在血清性传染病的危险.免疫吸附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与免疫有关的致病因子,不需要置换液,无发生血源传播疾病的危险.细胞净化减少循环中T、B淋巴细胞数量,使产生自身抗体能力下降.

    作者:吴玉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