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国际刊号:1000-3606
  • 国内刊号:31-137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2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临床儿科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人博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检测方法 ,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的HBoV.方法 设计HBoV NP1基因的引物和Taqman探针,扩增NP1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FQ-PCR检测方法 ,进行敏感性、特芹性试验,检测195份临床标本.结果所建立的FQ-PCR方法 对临床其他呼吸道病毒不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特异性好,线性范围为10-10~8 copies/μl.195份临床标本中HBoV阳性12份,阳性率为6.2%.结论成功建立了HBo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并检测临床标本,为人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周建林;伍严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母乳与人工喂养对出生15 d~18个月婴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腹泻严重程度及病程的影响.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5月因腹泻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儿465例,喂养方式为母乳或人工喂养,年龄在出生15 d~18个月,收集1 h内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大便常规+大便潜血检查,并同时检测轮状病毒.结果 465例息儿中母乳喂养306例,82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26.8%;人工喂养患儿159例,69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43.4%.母乳喂养儿轮状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组发生脱水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人工喂养组低,母乳喂养组腹泻病程亦较人工喂养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母乳喂养可保护婴幼儿减少轮状病毒感染率,或即便发生轮状病毒腹泻,其临床症状亦较人工喂养儿轻,病程短.提倡并推广母乳喂养,是减少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和减轻腹泻症状、缩短病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顾蓁;沈华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临床特点,为进行更好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6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108例化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脑多数表现典型,但年龄较小的婴儿易出现非特异件表现而延误诊断.脑脊液和血培养阳性49例,以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为主,其中耐青霉素菌株较多,对三代头孢、万古霉素、氯霉素等敏感.应用联合抗生素、地塞米松及对症治疗,化脑好转、治愈率高,但后遗症仍较多.结论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脑脊液检查,可早期诊断化脑;采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辅以地塞米松等治疗,是好转的关键,需警惕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陶陈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各年龄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变化关系.方法 将437例4~16岁具有反复上消化道症状儿童按年龄分成4组,A组50例(<6岁),B组116例(6岁~),C组167例(9岁~),D组104例(12岁~).所有患儿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黏膜组织2块,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台幽门螺杆菌. 结果 437例患儿中有246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56.29%,其中A组H.pylori阳性率为42.00%,B组为51.72%,c组为58.68%,D组为64.42%,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H.pylori阳性组及阴性组炎症活动性病变总发生率为70.73%及14.14%,H.pylori阳性组及阴性组各年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H.pylori阳件组和阴性组之间比较,总发生率及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阳性组174例活动性病变中,轻、中、重发生率分别为52.87%、45.4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阴性组27例活动性病变中,轻、中、重发生率分别为81.48%、18.5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与阴性组轻、中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轻、中、重度慢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2.20%、80.49%、7.32%(P<0.001),H.pylori阴性组则分别为58.12%、41.36%、0.52%(P<0.001),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滤泡样改变发生率57.32%,而阴性组仅5.67%,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胄黏膜慢性炎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亦与胃黏膜滤泡样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查健忠;戴星;李冰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肾母细胞瘤中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CyclinD1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28例肾母细胞瘤和19例瘤旁肾组织制作组织芯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其中CyclinD1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D1和p53蛋白在肾母细胞瘤和瘤旁肾组织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母细胞瘤不同分化程度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yelinD1及p53可作为判断肾母细胞瘤分化程度的标志物,CyclinD1蛋白异常表达及p53突变可能在肾母细胞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红芳;符宝敏;陈肖鸣;王宗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噬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LC3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LC3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初步证实自体吞噬(autophagy)参与了大鼠阿霉素心肌病的发病,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阿霉索(ADR)组、阿霉素(ADR)+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阿霉素心肌病模型,电镜观察自噬体形态及数量,检测心肌组织中Beclin-1含量及LC3含量.结果 ADR组大鼠心肌组织自噬体的数甚较对照组及ADR+3-MA组增多;ADR组心肌组织中Beclin-1水平及LC3含量均较对照组及ADR+3-MA组增高.结论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阿霉素心肌病的发病.

    作者:黄洁;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徐秋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胚胎期和哺乳期铅暴露对仔鼠海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胚胎期和哺乳期不同程度的铅暴露对断乳仔鼠海马组织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高铅组、中铅组、低铅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0.5%、0.2%、0.05%醋酸铅溶液和双蒸水自由饮水,1周后雌雄合笼,仔鼠断乳时用原子吸收和等离子电感耦合质谱仪测定仔鼠血铅和海马铅含量,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育脑海马mGluR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铅暴露组血铅和海马铅含量高于对照组,且铅暴露剂量越大,血铅和海马铅含景越高(P<0.05).高铅组、中铅组和低铅组mGiuR5 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比值分别为0.66、0.78和0.82.高铅组、中铅组和低铅组mGluR5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调,铅暴露剂越高,mGluR5蛋白表达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mGluR5可能参与了铅对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可能是铅神经发育毒性的中间环节之一.

    作者:徐健;颜崇淮;邹向宇;钟乐;余晓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rohibitin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和作用

    目的 探讨Prohibitin(PHB)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48只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模型组大鼠麻醉后,背侧切口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假手术组只探及肾包膜,造模后分别于第7、14、21、28天各处死6只大鼠,行肾脏病理检查并计算肾间质纤维化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肾脏组织中PHB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肾间质纤维化指数显著增高(P<0.01),梗阻时间越长纤维化指数越高;模型组各时间点PH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梗阻时间越长,表达量越低;模型组各时间点TGF-β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梗阻时间越长,表达节越高.模型组PHB的蛋白表达与间质纤维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γ=-0.825),TGF-β1的蛋白表达与间质纤维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γ=0.995),PHB蛋白表达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γ=-0.786).结论 UUO大鼠肾脏组织PHB表达呈著降低,可能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艳君;覃远汉;陈静;雷凤英;胡鹏;庞玉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感染性休克的循环评估

    正确评估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循环状态是成功治疗的基础.临床工作中评估休克患儿循环状态的方法 包括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反映组织氧合的检测指标.进行循环评估时应注意各项评估指标相结合,同时随病情进展进行动态监测.

    作者:杨卫国;何颜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调节治疗

    文章扼述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病原微生物(配体)通过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PRR)启动固有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导致促炎反应并触发适应性免疫,诱导初始T细胞分为Th1、Th2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细胞(Treg)及Th17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脓毒症促炎/抗炎反应同时异常活化,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治疗脓毒症的思路是既能清除内、外源性配体抑制PRR持续活化,又不过度抑制抗感染免疫反应.

    作者:李成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感染性休克时内环境紊乱与治疗策略

    感染性休克可引起机体代谢、凝血、内分泌等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内环境紊乱.正确认识这些内环境紊乱及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治疗策略是非常莺要的.关于感染性休克时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凝血障碍及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应遵循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订的指南推荐意见.

    作者:刘春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选择素与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过敏性紫癜(Henoch-Se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血管炎性疾病,可以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等多器官系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伞明确.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该病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与突破,有研究发现,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HSP发病相关.文章就HSP与P-选择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晶;刘华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肾病综合征与喘息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肾病综合征合并喘息性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但肾病综合征与喘息性疾病有何关系目前尚难定论.通过对肾病综合征及喘息性疾病在遗传学、特应质、血IgE水平、Th1/Th2细胞功能、一氧化氮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方面的研究,推测肾病综合征与喘息性疾病可能存在相似的免疫发病机制,有一定的潜在关系和发病基础.

    作者:赖静妮;黄柳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儿急性偏瘫32例临床分析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LH)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致残率高,可能严重影响成年后的生活质量.现将32例AL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廖红梅;张洁;宁泽淑;彭琴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剂量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小儿重型病毒性脑炎

    目的 探讨大剂量干扰素肌肉注射及小剂量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儿童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将86例儿童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鞘内注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100万U,肌肉注射,1次/d,连用4次;鞘内注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干扰素鞘内注射,<5岁给予5万U/次,>5岁给予10万U/次,1次/d,亦用4次.结果鞘内注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鞘内注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疗效比较鞘内注射组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儿童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黄月艳;李强;钟京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甘肃省2岁以下农村儿童喂养方式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甘肃省2岁以下农村儿童喂养现状.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甘肃省4市县4 747名2岁以下农村儿童的主要养育者进行喂养调查;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农村1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率为95.6%,其中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率为71.2%,部分母乳喂养中以奶粉为主要的乳类食品;蛋白质类辅食添加频率较低;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的儿童为45.42%.结论甘肃省农村儿童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率低于80%;辅食添加的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薛红丽;李芝兰;刘红;金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

    作者:曹兰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在儿童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在治疗儿重危重症中的效果.方法 对2003年8月-2009年1月收治并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危重症患儿26例,就其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危重症患儿,共进行79例次血浆置换(全血浆置换75次,双重血浆置换4次),治疗均顺利完成,未见严重并发症.好转19例,放弃治疗并失访3例,因原发病死亡4例.结论血浆置换可以广泛应用于儿童肾脏、神经、血液等多系统疾病中,为危重症救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法 .

    作者:陈植;袁林;张桂菊;沈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脓毒血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监测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儿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2006年6月-2008年8月收住的脓毒血症患儿6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危重症组患儿的PT、TT较非危重症组明显延长,PLT明显降低,DD明显升高(P<0.01).PT异常组、PT和TT均异常组、PLT异常组、DD异常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组(P<0.05);而TT异常组与其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需要监测PT、PLT、DD等重要凝血因子,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并有针对地开展治疗.

    作者:武万良;李风侠;向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孤儿核受体RORC在脓毒症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目的 观察脓毒症肺损伤大鼠孤儿核受体RORC基因表达及血清IL-17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s,PDTC)预防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PS,6 mg/kg)复制急性肺损伤(ALI)的动物模型,在注射后12h处死.PDTC预防组在注射LPS前30 min予以PDTC(120 mg/kg)腹腔注射.测定肺湿/干重比(W/D),石蜡包埋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核因子-K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表达,EU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M孤儿核受体RORC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干/湿比、肺组织病理评分、AM的NF-κBP65表达、血清IL-17水平、AM孤儿核受体RORC基因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PDTC预防组上述改变得以逆转.结论 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肺损伤的病理过程.NF-κB活化可影响RORC基因表达,诱导,Th17分化,使血清IL-17水平升高.

    作者:熊燚;何志江;王兴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清甘露聚糖结合蛋白水平变化与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6例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和48例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不同病程中的血清MBP水平以及43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MBP水平.结果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MBP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MBP水平仍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与血清MBP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作者:刘纯义;金萍;陆必森;王世俊;张侃;罗勇;许锦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尿白三烯E_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和尿白三烯E_4(1eukotriene E_4,LTE_4)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肺损伤患儿血浆中急性期及恢复期PAF的水平以及尿液中LTE_4的变化.同时检测吸入氧浓度、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及胸片、心超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其PAF和LTE_4.结果急性肺损伤患儿急性期PAF较恢复期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PA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TE_4水平急性期较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F和LTE_4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肺损伤急性期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变化及预后.

    作者:金益梅;李昌崇;何时军;单小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儿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发病情况单中心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儿童医院PICU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小儿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儿危重病例评分和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对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PICU的所有危重患儿进行筛选(小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采用2002年初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确定的定义).入选患儿填写调查表直至出院.纳入患儿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出院后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危重患儿545例,脓毒症143例,严重脓毒症104例,现患率分别为26.2%和19.1%;住院病死率分别为0.7%、21.2%;90 d病死率分别为1.4%、30.8%.3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占72.5%.肺炎为主要的原发病,占47%.呼吸功能障碍(73.1%)为严重脓毒症患儿常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存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住PICU时间明显长于病死者,人均PICU费用及日均费用均高于危重患儿.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呼吸功能障碍及低白蛋白血症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是PICU中常见病,病死率高,住院费用消耗大;发病以婴幼儿常见,肺炎为常见的原发病;PCIS评分、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呼吸功能障碍及低白蛋白血症为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死亡危险因素.

    作者:刘娟;钱素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杆菌导致的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气管注射3 ml/kg大肠杆菌混悬液[(4.4~5.6)×10~(12) CFU/L],制作大鼠肺内源性AL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存活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于滴人大肠杆菌混悬液术后6 h(η=10)、24 h(η=10)、36 h(η=10)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作为对照(NS组,气管注射0.9%盐水3 mL/kg).各组分别于术后6、24、36 h 3个时间点经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颈总动脉插管监测其血压、血气,取血,PaO_2/FiO_2<300 mmHg(39.9 kPa)为ALI,PaO_2/FiO_2<200 mmHg(26.6 kPa)为ARDS,符合上述标准的模型大鼠纳入实验.给予小剂量ACTH作ACTH刺激试验,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皮质酮、ACTH含量.结果血浆ACTH水平在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24 h达峰值(P<0.01).模型组6 h、24 h时间点皮质酮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36 h模型大鼠皮质酮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6 h皮质酮达峰值,高于24 h时间点皮质酮水平(P<0.05).模型组大鼠在ACTH刺激后皮质酮于各时间点上升的幅度均低于对照组(6 h,P<0.05;24 h、36 h,P均<0.01).结论 ALI大鼠早期即可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I),随着病情进展,肾上腺储备功能下降,肾上腺对ACTH反应程度降低,存在AI的大鼠比例增加,通过小剂量ACTH刺激试验可评价ALI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

    作者:李艳红;宋国维;甘小庄;崔小岱;孙春荣;孙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

    目的 比较两种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 感染性休克患儿48例,用传统扩容法治疗27例,液体复苏法治疗21例,其他抗感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相同.比较两种方法 治疗患儿的循环稳定时间、肺水肿发生率、P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液体复苏法组患儿达到循环稳定时间[(121.63±75.59)min]较传统扩容组[(216.10±168.13)min]明显缩短(P<0.05);液体复苏法组患儿肺水肿发生率(9.5%)与传统扩容组(1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法组患儿PICU住院时间[(3.944±2.711)d]较传统扩容组[(6.188±3.250)d]明显缩短(P<0.05);液体复苏法组患儿死亡率(14.3%)明显低于传统扩容组(40.7%)(P<0.05).结论液体复苏法能使患儿循环较快获得稳定,缩短PICU住院时间,并提高患儿生存率,而不会引起更多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卫国;何颜霞;袁秀丽;周雀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动态监测新生儿早期休克患儿左心排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新生儿休克息儿的左心排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USCOM技术无创监测30例休克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的左心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并监测休克患儿扩容及多巴胺[2~4 μg/(kg·min)]治疗后的心排量变化.结果休克患儿左心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分别为(0.36±0.24)L/min,(3.5±1.5)cm~3]与正常对照组[(0.49±0.15)L/min,(2.7±1.6)cm~3]比较显著降低(P均<0.05);休克患儿经扩容及多巴胺治疗2~6h后,左心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0.52±0.28)L/min,(3.8±1.8)cm~3]较扩容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动态监测新生儿休克患儿心排量,可指导临床液体复苏.

    作者:余珍珠;刘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血液真菌抗原检测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血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和(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试验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GM采用舣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latelia~(TM)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BG采用动态浊度法(GKT-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GM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I≥0.5或单次,I≥0.8;BG阳性为≥10 pg/ml.结果 130例入选研究,其中确诊IFI 2例,临床诊断20例.BG和GM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82.4%和75.0%,94.4%.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侵袭性曲霉菌病(IA)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6.3%.结论 BG和GM对儿童IFI检测有较好的敏感件和特异性,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IA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赵醴;王莹;周云芳;李璧如;陈静;薛惠良;汤静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临床儿科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