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国际刊号:1000-3606
  • 国内刊号:31-137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2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临床儿科杂志   2010年6期文献
  • 儿童吞气症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吞气症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吞气症临床主诉为腹胀12例(1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主的吞气现象12例(100.0%),频繁嗳气11例(91.7%),食欲不振11例(91.7%),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8例(66.7%),反复腹痛6例(50.0%),慢性腹泻1例(8.3%)和急性腹痛2例(16.7%).腹胀晨起较轻,随着不自主的吞气现象和进食后逐渐开始明显,越进食越加重饱胀感.睡觉时腹胀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胃肠道有大量气体,无液平面.结论 儿童吞气症是功能性胃肠疾病,容易漏诊和误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作者:郝理华;刘志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儿遗传代谢性肝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病例资料,以对小儿遗传代谢性肝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以肝大、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考虑为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36例,肝穿刺做光镜及电镜观察活检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疸、肝大、肝酶增高等症状.实验窒检查可见大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肝穿刺活检组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及各自相应的特征性病变.诊断肝糖原累积病27例,肝豆状核变性5例,尼曼-匹克病2例,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异染色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结论 小儿不明原因的肝大、黄疸、肝功能损害时要考虑小儿遗传代谢性肝病可能,肝穿刺活检病理观察是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王立娟;管小琴;刘琳;赵瑞秋;廖晓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cLQT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收治的3例以儿童为先证者的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 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典型临床症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反复短暂性晕厥和心脏性猝死.心电图改变主要特点是Q-T间期延长,以及T波和U波改变.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有关.标准治疗是β-受体阻断剂抗肾上腺素能治疗和(或)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少数需要辅以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结论 cLQTS可以在儿童期起病,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

    作者:史瑞明;马爱群;张艳敏;周熙惠;刘小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Tim-1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不同临床类型、不同临床疾病期血清中Tim-1水平,探讨Tim-1与HSP发生的关系.方法 不同临床类型HSP患儿共35例,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空腹采静脉血2ml,EUSA法测定其血清中Tim-1水平;20例无过敏性疾病史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血清中Tim-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HSP腹型和肾型急性期血清中Tim-1水平显著高于HSP单纯型(P<0.01),而HSP腹型和肾型急性期血清中Ti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m-1与HSP发生及临床类型有关,检测HSP患儿血清中Tim-1水平有助于判断HSP患儿的严重程度及复发可能.

    作者:袁丽萍;鹿玲;胡波;邓芳;张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收治的2例及文献报道的19例儿童SLE相关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单纯SLE及普通AA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患者SLE和AA常不能同时诊断(占90.4%),SLE与AA的诊断相隔时间为-1~9年.实验室检查中抗ds-DNA抗体(42.8%)及补体降低(38.9%)的阳性率低于单纯SLE,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3.5%)及网织红细胞降低(17.6%)的发生率均低干普通AA,骨髓像、骨髓病理(100%)示骨髓造血不良,T细胞亚群中CD4+降低,CD8+升高,CD4/CD8倒置.治疗的有效率达85.7%,病死率约9.5%.结论 SLE相关A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外周血三系持续减少的患者应尽早作骨髓检查及免疫指标检测,以减少漏诊;其骨髓像、骨髓病理及T细胞亚群的特点与普通AA相似,但预后明显好于普通AA.

    作者:肖娟;魏珉;宋红梅;仇佳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分析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在该影响中的变化.方法 选24只雄性SD大鼠(8周龄),分为对照组、心衰组和氯沙坦干预组各8只.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造模,氯沙坦干预组同时灌胃给氯沙坦连续6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血清中CPK、CK-MB及LDH的含量.应用原位脱氧核糖核酸酶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心衰组血清CPK、CK-MB、LDH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对照组升高,氯沙坦干预组血清中CPK、CK-MB和LDH的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心衰组降低,并可见凋亡小体.心衰组和氯沙坦干预组心肌细胞Bax和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心衰组相比,氯沙坦干预组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 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了心肌细胞凋亡,氯沙坦可明显提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少心肌酶外漏,具有积极逆转心肌受损、改善心力衰竭进程的作用.

    作者:陈书琴;陈桃;朱红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在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肌内表达及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鸟苷酸环化酶(GC)在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肌内的表达及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 将4~5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通过比色法检测NO的变化,RT-PCR法测定外周血GCmRNA,HE、VG染色观察心肌损害程度.结果 ①小鼠感染3个月后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退[LVEF(61.74±7.47)%比(91.59±1.38)%];6个月后心室壁活动度明显减弱,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退[6个月LVEF为(50.38±12.91)%),9个月(46.57±8.32)%],与3、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NO水平1个月(40.48±9.89)μmol/L、3个月(46.37±11.23)μmol/L、6个月(74.57±15.26)μmol/L逐渐升高,9个月(32.54±7.63)μmol/L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25.09±5.54)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验组GCmRNA表达于CVB3感染1个月(0.575±0.081)、3个月(0.763±0.056)、6个月(0.835±0.044)逐渐升高,与对照组(0.441±0.0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个月(0.482±0.037)虽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组NO表达与心肌病理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8,P<0.05),GC mRNA表达量与NO亦呈显著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小鼠的心肌内表达了NO、GC,与心肌损害成正比.

    作者:印芳颖;翟淑波;聂抒;孙景辉;韩燕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及干预

    目的 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min,连续9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2μl),同样方法 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 同惊厥组.3组大鼠于后一次惊厥后分别按1.5、3、6、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大脑皮层中LC-3的表达.结果 惊厥组(1.5、3、6 h)LC-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2.483,2.599,6.937,1.280均P<0.05),3-MA组LC-3的表达明显低于惊厥组(t=2.243,7.775,5.887,4.245均P<0.05).而24h惊厥组LC-3的表达并不明显高于对照组(t=1.280,P>0.05).结论 惊厥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作者:巩勇;倪宏;陶陆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防治策略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发生率迅速上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不动杆菌菌株超过48%,甚至出现对常用抗菌药物全耐药现象.细菌耐药主要是由于产生抗菌药物的灭活酶、外膜蛋白缺失和膜通透性下降以及靶位或外排泵功能改变.对MDR-AB的治疗可选择药物很少,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可选择含舒巴坦制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碳氢酶烯类等药物,重症病例建议联合用药.好的解决耐药性现状的办法是防止耐药菌的传播.良好的手卫生、标准的预防措施、适当的隔离措施、耐药性监测、抗生素管理等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

    作者:周云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疫苗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疫苗的问世和广泛使用使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取得了主动地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针对其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疫苗研究有所进展.文章概述了此类疫苗的特点和优化、免疫策略和对象等,并对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作了系统回顾.

    作者:陆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B型流感嗜血杆菌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是引起小儿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可导致脑膜炎、肺炎、败血症、会厌炎、蜂窝组织炎、心包炎、脊髓炎等多种侵袭性疾病.WHO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330万5岁以下儿童受到Hib感染,其中38万~50万儿童死于Hib感染性疾病,存活儿童中30%~40%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与残疾.文章从Hib的感染现状、临床表现、Hib病原学特点以及Hib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年龄分布与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概述,同时回顾Hib疫苗的研发历史,并对目前广泛使用的Hib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及中国Hib结合疫苗的应用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郑东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与肾脏疾病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是一个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定位于足细胞膜,为6次跨膜蛋白.TRPC6与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以及podocin间存在相互作用,其共同组成裂孔隔膜复合体,突变TRPC6干扰了该复合体的功能,导致足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TRPC6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肾脏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突变的TRPC6可能通过使足细胞动力学发生改变以及足细胞数量减少而引起肾脏疾病.阻断TRPC6通道可能是一种治疗蛋白尿性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 ,将给肾病患者带来长期的临床效应.

    作者:张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法对婴幼儿CMV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核酸扩增(FQ-PCR)方法 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FQ-PCR检测疑似CMV感染的206例婴幼儿尿液的CM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中CMV-IgG和CMV-IgM.并对其中的121例CMV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FQ-PCR检测出117例CMV-DNA阳性,阳性率为56.79%(117/206);ELISA检测CMV-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49.02%(10l/206)和92.23%(190/206).121例CMV感染病例中以肝脏受累发生率高(38.84%),其次是呼吸系统(31.40%)、泌尿系统(15.70%)、血液系统(9.09%)及消化系统(4.95%).结论 FQ-PCR检测对CMV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且CMV感染对婴幼儿的影响广泛,以肝脏和呼吸系统受累为主.

    作者:宋娜;王佳;吴旗;艾洪武;游上游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010年度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K562细胞铁代谢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K562白血病细胞中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物(H-Fn、TfR及IRP2)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联苯胺、瑞氏、非特异性酯酶、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4种染色方法 ,观察ATRA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特点;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ATRA处理后,K562细胞表面抗原CD71及CDl3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RNA/蛋白带移动分析方法 (RNA/protein band-shift assay)检测铁调节蛋白(IRP)的结合活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K562细胞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PCR方法 对ATRA处理的K562细胞H-Fn、TfR及IRP2 mRNA水平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对RT-PCR产物克隆测序.结果 K562细胞经ATRA诱导,出现粒系分化的形态学特征,中幼粒细胞及以后阶段的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表面抗原CD71下降而CD13表达升高.ATRA处理组的H-Fn mRN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而IRP2及TfR mRNA减少;处理组IRP结合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但铁蛋白含量升高.结论 ATRA诱导K562细胞向粒系方向分化过程中,伴有一系列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物的改变,其上游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袁晓军;何珂骏;房定珠;廖清奎;罗春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婴儿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应答与血IL-10、IL-12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婴儿与血清IL-12和IL-10的相关性.方法 702例产科出生婴儿用ELISA法检测接种前及按0、1、6方案每次标准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rHBsAg)后血清中IL- 12、IL-10的浓度,根据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将婴儿分为无、弱应答组和强应答组2组,比较2组IL-10、IL-12水平.结果 第1次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组及强应答组IL-10分别为(34.5±4.6)ng/L、(49.0±8.8)ng/L(P<0.01);IL-12为(32.9±4.2)ng/L、(50.9±7.2)ng/L(P<0.01).第2次接种后两组IL-10分别为(35.6±6.3)ng/L、(50.1±6.9)ng/L(P<0.01);IL12分别为(35.2±6.2)ng/L、(51.1±7.1)ng/L(P<0.01).第3次接种后两组IL-10分别为(35.1±5.1)ng/L、(49.8±8.5)ng/L(P<0.01);IL-12分别为(35.7±5.7)ng/L、(50.4±7.8)ng/L(P<0.01).每次rHBsAg刺激后,两组1L-12和IL-10水平均较接种前升高(P均<0.01).结论 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抗HBs低下可能与IL-12、IL-l0产生不足有关.

    作者:狄军波;陈益平;石海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慢性咳嗽与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嗜肺军团菌(L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66例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LP感染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6例确诊病例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8个月~15岁,其中以3~5岁多,占39.4%(26/66).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48%(32/66)的病例无肺部体征.82%(54/66)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在(4~10)×10/L之间,常规C反应蛋白(CRP)<10 mg/L者占64%(42/66),胸片表现可有多种形式.结论 LP感染可能是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临床在诊治儿童慢性咳嗽时应有相应对策.

    作者:周玲;潘晓洁;李亚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西安地区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手足口病患儿的疱液和(或)咽拭分泌物进行RT-PCR检测;分析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手足口病患儿中28例为EV71感染;男女比为1.8:1;0~5岁27例(96.4%);19例为城区患儿(67.9%),其中幼托机构和小学患儿19例(67.9%).临床表现中发热16例(57.1%),发热多发生在出疹之前;出疹部位为手足24例(85.7%)、臀部11例(39.3%)、肛周5例(17.9%)、膝部16例(57.1%)、肘部5例(17.9%),臀部皮疹以1岁以下患儿为主(81.8%,9/11);所有患儿均痊愈,病程5~11d,无后遗症.获得了2008年西安地区EV71流行株,将核苷酸序列提交NCBI Genbank,获得核苷酸登录号EU812461.结论 本次流行发生于春末夏初;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感染人群;幼托机构和小学患儿占比例高,可能与EV71经接触传播有关;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作者:聂晓晶;张国成;李思袖;李亚绒;许东亮;孙新;张学红;李小青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 对17例确诊HCMV感染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与25例EB病毒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 与EBV组比较,HCMV组患儿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峡炎少见(P<0.05),肝功损害较轻(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后可以全部治愈.结论 HCM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IM有所差异,更昔洛韦对以上两种病原感染的IM治疗均有效.

    作者:赵欣;王朝霞;刘晓亮;宋丽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医院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区出现的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PDR-Ab)是否存在同源性问题,为临床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40株鲍曼不动杆菌取自三个重症监护病区患儿的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和医护人员衣襟等处,先后采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结果 40株MDR-Ab/PDR-Ab分别来自于7组不同分型的克隆株,且其耐药性随着时间变化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 多个相同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可能是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原因之一.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作为控制医院MRAB/PRAB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周云芳;袁维荣;曹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变化、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 对2008年肠道门诊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腹泻病儿童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301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种70株(有1份同时检出2种细菌),检出率为22.9%(69/301)、其中男孩检出48例,女孩21例,男女检出比为2.29:1;2岁以下患儿检出56例(81.2%).检出沙门菌32株(45.7%),志贺菌13株(18.6%),致泻性大肠杆菌6株(8.6%),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27.1%).13株志贺菌中检出B群9株(69.2%),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16株发生于<1岁组婴儿.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1.3%、92.3%)、复方新诺明(16.1%、61.5%)、环丙沙星(9.7%、30.8%)、头孢曲松(16.1%、23.1%).301份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30份,其中同时粪便培养阳性者10份.结论 2008年北京地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志贺菌属中以B群为主要流行株,两者的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多重耐药仍以志贺菌明显,沙门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细菌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的比例上升.

    作者:于国慧;董方;甄景慧;刘锡清;许宏;宋文琪;徐樨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百日咳与非百日咳迁延性慢性咳嗽儿童及青少年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迁延性慢性咳嗽儿童及青少年中百日咳与非百日咳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将上海、重庆、昆明及银川地区持续咳嗽2周以上、年龄≥6岁的患者分为百日咳组及非百日咳组,比较两组患者咳嗽特征及并发症.百日咳实验室检测采用培养、多重PCR及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毒素IgG(PTTgG)检测(ELiSA).结果 有1001例患者入组,113例百日咳检查阳性,888例排除百日咳,患病率达11.3%.40.7%百日咳患者表现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无咳嗽后吼声、呕吐、紫绀及呼吸暂停病例,18.6%合并肺炎.非百日咳患者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比例(29.7%)明显低于百日咳患者(P<0.01).结论 阵发性咳嗽仍是大龄儿童及青少年百日咳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后出现的典型并发症已少见,仅凭临床表现诊断百日咳可能导致漏诊及延误治疗.

    作者:王传清;朱启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PNICU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1.24%,体质量均<1800g,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21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17例有皮质激素暴露,17例曾机械通气,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例曾外科胸腔闭式引流,2例曾使用抑酸剂.起病早为生后10d,晚57d.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灌注差、惊厥等症状.6例血常规白细胞<5.0×109/L,1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3例血小板<100×109/L,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10例,罗伦特隐球菌3例,无名假丝酵母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各1例,药敏均提示对二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率为90.48%.脑脊液检查1例白细胞和蛋白均明显增高,培养与血培养一致.CT检查脑组织大片坏死.21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5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PNICU真菌败血症多见于<34周早产儿,以假丝酵母类为多见,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暴露、外科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李秋平;高昕;黄捷婷;李灵先;齐海莲;石慧;叶翠;封志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3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病原菌、高危因素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率为1.19%,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8.86%.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2.4%,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1.2%;真菌占36.4%,以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 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91.7%、75.0%,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念珠菌为主,应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索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董青艺;陈平洋;谢宗德;李雯;贺晓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新生儿血液微量元素的变化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血清锌、镁、铁、钙均低于正常,全血铅、血清铜均高于正常.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新生儿血液微量元素存在一定的失衡,与感染所造成的机体伤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需要及时补充和调理微量元素,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郁飞;郭敏;钟天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肺炎链球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中肺炎链球菌的发病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2696例行痰培养,并用纸片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 经痰培养确诊281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总检出率为10.42%,以婴幼儿感染多见.冬季检出率14.15%,较其他季节高.检出的肺炎链球菌株对红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很低,均低于2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99.28%.100%的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以婴幼儿感染为主,冬季感染率高.耐药形势严峻,应重视肺炎链球菌的监测,动态了解细菌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黄璐;季伟;丁云芳;陶云珍;吴军华;骆亚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上海嘉定地区连续3年儿童人博卡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地区2006-2008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人博卡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2006年2月-2008年9月期间,共收集843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拭子标本,检测人博卡病毒阳性者进一步检测血液标本.并对其中12例博卡病毒阳性病例回访,再次检测鼻、咽拭子,同时留取血、尿标本.鼻、咽拭子和血、尿液标本均采用RT-PCR方法 检测人博卡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843例鼻、咽拭子标本中博卡病毒阳性90例,阳性率10.7%;其中90例人博卡病毒阳性标本中血标本阳性21例.90例阳性标本中博卡病毒检测阳性率<1岁16.2%,~3岁10.3%,~6岁8.9%.博卡病毒检测阳性率冬季(1~3月)为13.1%,春季(4~6月)为9.9%,夏季(7~9月)为4.1%,秋季(10~12月)为15.3%.确诊博卡病毒感染后14 d,12例患儿再次取鼻、咽拭子以及血、尿液标本,检测出人博卡病毒.结论 上海市嘉定地区部分儿童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与人博卡病毒有关;秋冬季节是人博卡病毒的好发季节;人博卡病毒在感染呼吸道后持续排毒,存在病毒血症可能.

    作者:严华杰;盛军;董蔚;管丽华;王蔚;王凯;任培君;邵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NICU内早产儿院内感染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化,为防控早产儿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统一标准采集2005年9月-2009年3月间103例早产儿院内感染者的痰、尿液、皮肤分泌物和(或)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致病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检出病原菌165株,革兰阳性菌23株(13.9%),革兰阴性菌142株(86.1%).革兰阴性菌是早产儿肺部、泌尿系、血液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是早产儿皮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常见,其次为大肠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显著高于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P<0.05).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65.6%(42/64);大肠杆菌产EBSL+菌株占47.1%(8/17).产EBSL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显著高于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P<0.05).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NICU早产儿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产EBSL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比例较高,且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率高,值得重视;早产儿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俞生林;汪健;肖志辉;冯星;管欣娴;陶云珍;丁云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ierson综合征的诊断思路

    Pierson综合征是儿科少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典型表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及对光无反应性小瞳孔等特殊的眼部改变.由于该综合征较少见,因此在临床容易引起误诊漏诊.我们结合临床及基因分析成功诊断国内第1例Pierson综合征,在此,我们结合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赵丹;王芳;丁洁;王素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