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治疗方法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患儿发病年龄为(10.8±3.0)岁,男女比为8:17.TA临床分型中以Ⅲ型多(56.0%),常以头痛、抽搐、乏力、蛋白尿等为首发症状,25例患儿均有高血压,其中19例有结核感染.22例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缓解,其中16例出现复发;3例患儿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未再出现狭窄.结论 儿童尤其是青春期以头痛、高血压为主要表现时需注意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常由结核感染引起,因此早期发现与治疗结核感染可有效避免该病的发生.药物治疗儿童TA 复发率较高,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缺血症状.
作者:李亚男;李善玉;刘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新生儿围手术期应用胃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疗效,为营养支持的合理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围手术期新生儿进行营养评估,营养不良者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辅以PN,总结PN的组成、供给量、配制顺序、使用途径,并监测体质量、实验室指标、预后及防治并发症.结果 30例病例中,26例痊愈,4例好转.PN治疗后,患儿体质量、血浆白蛋白较前略有增加(P均< 0.05),肝转氨酶、黄疸、血脂、尿素氮、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PN支持方案安全、有效,实施方便;对于蛋白质营养不良新生儿围手术期的PN支持,应适当增加氨基酸的供给量.
作者:孙静;王勇;钟微;余家康;万卫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轻症和重、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改变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44例HFMD患儿分为轻症和重、危重症2组,于入院2 h内行血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检测,同期取10例择期手术儿童做正常对照,比较各组患儿体液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细胞免疫 (T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结果 轻症组和重、危重症组HFMD患儿体液免疫异常,两组HFMD患儿体液免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轻症组和重、危重症组HFMD患儿细胞免疫均存在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FMD患儿有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变化,与临床轻症和重、危重症经过相关.
作者:田健美;李健琴;孔小行;周玉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脐血特异性IgE(sIgE)与父母特应质、婴儿特应性皮炎和食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为婴儿早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提供前瞻性检测指标.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期间分娩的健康新生儿及其母亲,调查父母特应质情况.收集并检测脐血中ECP、鸡蛋和牛奶sIgE的含量.随访婴儿,记录出生后6周、3个月、6个月时的特应性皮炎发生情况,并在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实施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调查并随访146例婴儿及其母亲.父母为特应质与非特应质的婴儿比较,其脐血EC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新生儿脐血中鸡蛋、牛奶sIgE均为阴性.按脐血中ECP含量是否> 10 μg/L将婴儿分为2组,婴儿出生后6周、3个月、6个月时,特应性皮炎发病率在ECP增高婴儿中均高于正常者(P < 0.01).脐血ECP含量与婴儿3、6个月时的食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父母特应质对脐血ECP水平无影响.新生儿脐血中鸡蛋、牛奶sIgE均为阴性,故孕末期回避饮食依据不足.脐血ECP增高与婴儿早期特应性皮炎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而脐血ECP含量与婴儿3、6个月时的食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无相关性.
作者:唐海婷;邵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住院的34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另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分离PBMC,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OX40、OX40L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24 h UMA增高的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高于24 h UMA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均与24 h UMA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的OX40、OX40L mRNA表达有异常增高并与24 h UMA相关.提示OX40、OX40L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其或许可以作为监测HSP患儿病情及检测早期肾脏损害的免疫学指标.
作者:王小鹏;封其华;张建华;王子才;徐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介导的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肾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UUO致RIF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从造模当天起,治疗组给予双环醇20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术后第7、14、21天各组随机处死9只大鼠,肉眼观察肾脏的大体结构改变;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的病理学改变,评定小管间质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TGF和TIMP-1的表达部位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肾脏大体及病理无明显异常,与假手术组比较,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限延长,模型组大鼠结扎侧肾脏明显肿大,肾间质损伤程度明显加重(P<0.01),肾组织内CTGF、TIMP-1及TIMP-1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治疗组大鼠上述变化均较模型组轻(P<0.01).结论 双环醇可能通过抑制TIMP-1、CTGF在UUO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UUO大鼠模型中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发挥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子明;张嘉雯;刘艳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发展迅猛.教育在糖尿病长期的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它是糖尿病临床研究和实践之间的界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使糖尿病治疗计划得以完美实施.但是我国儿童糖尿病的治疗各地区不统一,虽有指南但是仍以各中心经验为主,缺乏糖尿病专业教育人员.目前新的糖尿病治疗探索以胰岛素制剂和方案为多,部分研究致力于固本培元的方法,虽有部分突破,但从长远的应用方面尚有待评价.
作者:谷奕;巩纯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糖尿病是一种尚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慢性疾病,开展糖尿病教育,取得患者合作是达到良好控制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儿童糖尿病教育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糖尿病教育方案.在参照儿童及青少年国际糖尿病协会指南的基础上,文章对儿童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目的 、普遍适用原则、教育计划的要点、具体课程、不同年龄组教育的重点等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辛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众多心肺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是其重要机制之一.肾上腺髓质素是一种在人体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活性多肽.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肾上腺髓质素可通过舒张肺血管以及抑制内皮损伤和凋亡、抑制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等有效缓解肺动脉高压形成.文章将重点叙述肾上腺髓质素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赵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早产儿贫血目前仍是早产儿营养管理上的常见问题之一.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主要方法有不同途径的补充铁剂、红细胞输注及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但上述防治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就早产儿贫血的现状及防治方面进展进行论述.
作者:姜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手足口病(HFMD)多数症状轻微,但部分患儿符合全身炎症反应(SIRS)的特点,个别重症可迅速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死亡.控制SIRS是防治MODS的关键.作者对部分HFMD合并SIRS的患儿给予热毒宁(RDN)治疗,以探讨其疗效.
作者:徐书珍;逯广龙;赵桂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救治率的提高,早产儿喂养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由于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出生时呼吸功能发育不健全,常需呼吸机辅助呼吸.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可能延迟经口喂养的时间,不利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而采用经鼻气管插管,便可以配合非营养性吸吮.现就非营养性吸吮在危重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价值作一探讨.
作者:罗春绸;陈娇莉;李瑞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ADO 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 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 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 ± 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 ± 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 ± 0.47(1.2~2.4),导管狭窄直径平均(1.78 ± 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2 mmHg.术后24 h心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1个月和3个月随访超声均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相对狭窄患儿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结论 ADO Ⅱ适合婴幼儿合并中、小型PDA或非漏斗型PDA的封堵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
作者:赵鹏军;余志庆;高伟;李奋;黄美蓉;李筠;傅立军;郭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布地奈德和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感染后咳嗽患儿,男102例、女94例,年龄1~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8例.治疗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联合口服孟鲁斯特咀嚼片,对照组口服孟鲁斯特咀嚼片,比较第3天和第5天、第10天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咳嗽短时间内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两组在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49~55.92,P均< 0.01).结论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孟鲁斯特在改善小儿感染后咳嗽的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戴红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Tourette综合征(TS)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其综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207例TS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就诊的264例非慢性反复性疾病,非神经精神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TS患儿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抽动障碍家族史、慢性扁桃腺炎史、高热惊厥史、母亲妊娠反应程度、病理性黄疸等与TS发病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的发病危险因素是男性、抽动障碍家族史、慢性扁桃腺炎史、高热惊厥史、母亲重度妊娠反应、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极低频磁场暴露(距高压或电磁场<150m)、每周看电视时间≥ 20h及经常进食西式快餐与膨化食品(OR=1.592~5.924).结论 TS的发生与性别、遗传、感染、围生期因素、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及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有效防治TS发生,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作者:孙中运;衣明纪;冉霓;傅芃;冯雪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是肺循环小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也包括动脉、静脉)损伤的结果.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IPH)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儿童经典的DAH,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浸润、贫血、肺泡内充满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hemosiderin laden macrophage,HLMs),但病因未明确.
作者:严永东;赵晓芸;季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尼替西农治疗酪氨酸血症I型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疑似酪氨酸血症的患儿进行血串联质谱氨基酸及琥珀酰丙酮检测和尿气相质谱琥珀酰丙酮及有机酸检测.对确诊的2例酪氨酸血症I型患儿给予尼替西农及不含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配方粉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 2例患儿经治疗6个月后血琥珀酰丙酮水平降至正常,血酪氨酸水平下降,分别由201.1和347.2 μmol/L降至132.3和308.4 μmol/L,肝脏缩小,肝功能好转,尿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均显著下降.结论 尼替西农可显著降低酪氨酸血症I型患儿的血琥珀酰丙酮水平,减轻血琥珀酰丙酮对机体的损伤,对酪氨酸血症-I型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楠;韩连书;叶军;邱文娟;高晓岚;顾学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脂饮食对幼鼠生长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表达的影响,闸明血清和肝脏组织IGF-I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幼鼠生长迟缓的关系.方法 21日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N)组、高脂(HF)组.高脂饮食成功诱导NAFLD幼鼠造模成功后,测定血清IGF-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采用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肝脏IGF-I和IGFBP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5周高脂饲料喂养后,高脂组幼鼠肝脏符合典型的NAFLD病理特征;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ALT及肝组织三酰甘油(TG)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1).高脂组幼鼠体质量、鼻-尾长度较正常组增长缓慢(P<0.01).胫骨长度和股骨长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脂组股骨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高脂组幼鼠血清IGF-I和IGFBP-3均较正常组表达显著下降(P均<0.01);血清生长激素(G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肝脏组织IGF-I和IGFB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学结果一致.结论 血清IGF-I浓度与大鼠鼻-尾长度、体质量呈正相关,长期高脂饮食幼鼠生长迟缓,可能与肝脏组织和血清IGF-I浓度减低有关.
作者:张琼;张知新;苏慧敏;于长安;李自茹;刘应科;赵秋玲;杨晔;程盼贵;李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 月-2009年12月期间152例住院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T1DM患儿,包括酮症酸中毒(DKA组)21例,以及非酮症酸中毒(非DKA组)31例,其余100例为非T1DM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T1DM及DKA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平均为(53.6±27.8)nmol/L,显著低于非DKA组的(69.7±27.9)nmol/L和非T1DM组的(81.8±28.3)nmol/L(P<0.05);非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T1DM 组(P<0.05).结论 T1DM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低,尤以DKA患儿为明显,维生素D在儿童T1DM发病中的潜在保护效应值得关注.
作者:朱焰;周静;叶洪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监测中的效能.方法应用CGMS监测17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血糖,与指血血糖值比较,应用相关分析、血糖误差分析表格(EGA)等方法评价其效能.结果 在总体、高、正常血糖水平,相匹配的CGMS血糖值与指血血糖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2、0.94(P均<0.01);在低血糖水平,两者相关性下降(r=0.73,P< 0.01).CGMS血糖值在指血血糖值±20%和±30%范围的总体比例为88.5%、93.8%;在高、正常、低血糖水平,CGMS血糖值在指血血糖值±20%和±30%范围的比率分别为94.1%、96.5%,81.8%、90.3%,50.0%、80.0%.结论 CGMS的血糖监测结果与血糖仪一致,能较准确地监测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的血糖情况,更全面地反映患儿的血糖波动特征.
作者:张文;刘丽;范莉萍;李秀珍;程静;周志红;卢少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白介素10(IL-10)基因转导对体外及体内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携带有IL-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RINm5F细胞、昆明小鼠及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ELISA检测IL-10基因表达、胰岛素水平,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胰岛炎积分.结果 RINm5F细胞中检测到IL-10 基因及蛋白的有效表达,含IL-10的重组腺病毒(Ad-IL-10)可抑制STZ致细胞凋亡作用.昆明小鼠腹腔注射Ad-IL-10后,再经STZ诱发为1型糖尿病,Ad IL 10组胰岛炎积分明显降低.经STZ诱导的早期1型糖尿病小鼠,Ad-IL-10组与其他组相比平均血糖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小鼠胰岛炎症浸润程度与糖尿病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IL-10可在胰岛RINm5F细胞有效表达,并且具有抗凋亡的能力.IL-10基因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小鼠的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IL-10基因对于已发生1型糖尿病早期的昆明小鼠无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芳萍;徐爱晶;刘栋;田飞;陈志红;李堂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提高对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儿童卒中样发作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5例确诊为儿童遗传代谢病引发率中样发作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儿中4男、1女,就诊年龄10~13岁.其中2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起病急,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或)意识障碍,生长发育、智力正常;2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及1例疑似MELAS患儿起病急,病程迁延,以运动障碍、惊厥、视力下降、性格改变为主要表现,体格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病程中出现智力倒退.MELAS患儿血乳酸升高,线粒体基因MELAS A3243G位点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影像学检查,MELAS 患儿以后头部灰质损害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结论 儿童卒中病因繁多,应注意遗传代谢病引发卒中样发作的可能性;对既往体健,突发卒中者应注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可能;对体格发育落后,头颅MRI以后头部灰质病变为主的卒中样发作,应注意MELAS的可能.
作者:王昕;杨健;李尔珍;王立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TCF7L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7903146与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701例3~18岁儿童青少年,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肥胖、超重组,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和定量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并研究TCF7L2基因SNP rs7903146在各组间的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之间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与肥胖/超重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各项代谢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空腹血糖异常、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HOMA IR明显高于CT基因型(P=0.04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F7L2基因SNP rs7903146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糖、脂代谢异常无明显相关,其基因型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程若倩;曹凌峰;罗飞宏;沈水仙;陆炜;杨毅;叶蓉;郑章乾;章淼颖;奚立;支涤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及营养治疗干预,评价干预前后患儿父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不同饮食控制组的血糖、血红蛋白水平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儿父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提高;饮食控制良好患儿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控制不良患儿有明显改善.结论 健康教育和营养治疗干预对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有效.
作者:王艳丽;杨军红;田曦;李萍;陈颖新;林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基础性激素、瘦素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78例中枢性早熟女童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78例非性早熟女童为对照组,精确测量两组女童的身高、体质量,按G P图谱测评骨龄,并取晨起空腹血清检测性激素及瘦素水平.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性早熟女童的身高、体质量、骨龄、体质指数(BMI)、瘦素、促性腺激素(LH和FSH)、雌二醇(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女童;性早熟女童瘦素水平与LH、FSH、骨龄呈正相关,对照组瘦素与性激素水平无相关性;与骨龄相比,瘦素与LH、FSH的相关性较强.结论 中枢性性早熟女童有明显的体格发育与基础性激素水平改变,瘦素对性早熟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卫海燕;王会贞;刘晓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低)患儿的生长速率(GV)、身高年龄(HA)及骨龄(BA)变化情况,探寻HA、BA与生活年龄(CA)间的变化,揭示其线性生长规律.方法对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26例患儿进行随访,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监测身高,计算GV、HA并拍摄X线骨龄片;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治疗前,BA和HA明显小于CA,经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后,BA和HA呈现追赶生长现象,即骨龄增加(ΔBA)和身高年龄增加(ΔHA)大于生活年龄增加(ΔCA).治疗过程中ΔBA与ΔHA呈递减趋势,且两者保持平行,即ΔBA/ΔHA接近1.结论 左甲状腺素钠对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具有明显的促线性生长作用,动态观察BA及HA对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汪治华;闫晓莉;李小青;潘秋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