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生存素在调控细胞凋亡和有丝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分化的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极低,而在胚胎组织和大部分肿瘤组织中广泛表达,而这一特点为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很好的靶标.本研究制备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观察其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重组生存素腺病毒和甘露聚糖在氧化条件下偶联,同时建立小鼠结肠癌和Lewis肺癌模型,以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治疗荷瘤小鼠,观察肿瘤体积和小鼠生存时间.对小鼠肿瘤组织作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为了检测疫苗的保护作用,预先以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免疫接种小鼠,或合用抗CD4、CD8和NK单克隆抗体阻断相应的淋巴细胞亚群,再接种肿瘤,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结果: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同时,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抗肿瘤免疫,这一免疫反应依赖于CD4和CD8淋巴细胞,也部分依赖于NK细胞.结论:糖化重组生存素腺病毒疫苗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主动免疫反应,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秋;文艳君;吴扬;罗彦;卢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高表达常提示肿瘤的预后不良,由此本文旨在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随访5年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患者的石蜡标本进行FA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与15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FA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58.5%(38/65),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初发、复发有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及肿瘤数目无关.FAS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阴性患者(18% vs.4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FA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酶活性增强;FA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有提示不良预后的作用.
作者:宋彦;王科峰;宋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呼吸运动能造成肝癌放疗靶区的扩大,限制了放疗剂量的增加.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提供了一种减少呼吸运动的简便方法,肝脏位置重复性较好是使用ABC技术减少靶区边界外放的一个重要前题,然而对使用该技术放疗过程中深吸气后肝脏位置的重复性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ABC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肝脏位置的重复性进行了测量.方法:入组本研究的患者共20人,其中16例肝癌碘油沉积良好.所有的患者进行了ABC呼吸训练和ABC控制下的放射治疗.在常规模拟机透视下测量一次屏气过程肝脏位置的稳定性和通过5次反复屏住吸气表示的一次放疗中肝脏位置的重复性.每周用兆伏级X线电子射野影像仪拍摄验证片与放疗计划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DRR)比较测量分次放疗间肝脏位置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通过每周在模拟机下体模固定在治疗体位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碘油在前后和左右位置上距离脊柱垂直距离的变化值,计算肝脏位置在这两个方向上的重复性.结果:所有患者配合良好,均能全程耐受ABC放疗屏气,没有1例因为不能耐受中断放疗.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患者膈在头脚方向上运动幅度平均为1.6 cm(范围:1.0~2.6 cm).在透视下测得一次屏气过程中肝脏上下移动幅度平均为1.3 mm(范围:0.0~2.9 mm).使用ABC放疗时一次放疗中和分次放疗间肝脏位置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标准差)分别为1.6 mm和6.6 mm,前后方向上的重复性分别为0.9 mm和4.2 mm,左右方向上的重复性分别为0.7 mm和5.5 mm.结论:应用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对入选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放疗时肝脏的位置重复性良好.分次放疗间的重复性要差于一次放疗中的.安全的减少计划靶区的外扩需要结合影像引导的放疗并且要考虑肝脏位置的重复性.
作者:赵建东;蒋国梁;徐志勇;张小建;邱健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华蟾素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由于在80年代上市,未进行临床Ⅰ期研究,无法确定其大耐受剂量.因此本文旨在观察华蟾素治疗肝细胞癌、肺癌和胰腺癌的大耐受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评价治疗疗效.方法:Ⅲ、Ⅳ期肝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接受华蟾素治疗,采用静脉滴注,连续14 d,21 d为一疗程.如果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将持续2个疗程.剂量递增的方案为:10、20、40、60、90和120 ml/(m2·d).结果:入组15例患者(每个剂量组为3例)中,11例为肝癌,2例胰腺癌和2例肺癌.第五剂量组结束时没有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其中1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6例(42.9%)为SD,8例(57.1%)为PD.在第一剂量组中,1例肝癌患者肿瘤缩小20%并维持11个月.结论:本研究高剂量达到常规剂量的8倍,尚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部分患者获得了肿瘤缩小或稳定的疗效.
作者:孟志强;沈晔华;杨培英;Robert Newman;贝文英;张颖;葛勇前;Lorenzo Cohen;Razelle Kurzrock;刘鲁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罕见,而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表现的乳线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乳管镜筛查发现的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乳管镜下特点、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以乳头单孔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临床体检肿块不明显,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为阴性,细胞学检查均无恶性证据.7例患者乳管镜下共发现8处病灶(其中1例为双侧),5处表现单发乳头状新生物,3处表现为多发乳头状新生物.1处新生物周围管壁僵硬,其余7处管壁均光滑.所有病灶均在乳管镜定位下获得明确诊断.结论: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陈彩萍;柳光宇;陆劲松;凌泓;张廷璆;邵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密切相关,促进ERα降解可能成为解决乳腺癌耐药的一种新策略.本研究旨在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FK228对乳腺癌MCF-7细胞系ERα的清除作用,并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MTF比色法测定FK228对MCF-7细胞杀伤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蛋白印迹及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及翻译后修饰的变化.结果:FK228呈时间依赖性杀伤MCF-7细胞,阻断细胞周期于G2/M期,增强Hsp90乙酰化修饰,清除ERα及其他Hsp90底物蛋白,阻断Ras/Raf/MEK/ERK及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结论:FK228通过乙酰化修饰影响Hsp90分子伴侣功能,介导ERα及其他Hsp90底物蛋白降解是其有效杀伤乳腺癌细胞的分子机制.FK228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型药物.
作者:易欣;赵名;张旭辉;杜芝燕;徐元基;于晓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和IFN-β,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IFN-β能明显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然而,IFN-β蛋白极短的半衰期是临床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临床实验表明大剂量给药后机体IFN-β血清浓度远远低于抗肿瘤效应所需要的有效药物浓度.由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解决了这一难题.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腺病毒载体介导的IFN-β基因能在肿瘤组织局部高效表达,抑制这些肿瘤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凋亡.所以,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本实验用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食管癌细胞,观察腺病毒(Ad)介导的hIFN-β基因对人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重组腺病毒AdhIFN-β转染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RNA水平检测hIFN-β基因在KYSE150细胞中的表达,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集落形成能力实验检测hIFN-β基因对KYSE150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改变.结果:重组腺病毒经HEK293细胞扩增、纯化后滴度可达2×1011 pfu/ml,且30 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病毒可使95%以上的KYSE150细胞感染;RT-PCR检测到外源性hIFN-β基因在KYSE150细胞中的表达;MTT实验和集落形成能力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dhIFN-β转染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阻滞于S期.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IFN-β基因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S期阻滞,为该基因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卜玉杰;李印;马军;温洪涛;陈小华;唐芙爱;段芳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的研究表明,诱导细胞凋亡是多种作用于核酸代谢不同环节的化疗药物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但顺铂杀灭人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的药物效应除了损伤其DNA外,诱导该类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是否是其杀灭细胞的重要机制尚无相应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顺铂诱导人SCLC细胞系H446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其在SCLC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原位DNA断裂点的末端标记法,检测顺铂诱导H446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终浓度分别为0.1、0.5、1.0、2.0、5.0 μg/ml的顺铂均可诱导H446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处理48 h时,其凋亡指数分别为1.47±0.03、8.28±0.54、11.02±1.05、12.74±1.08、27.16±1.15);终浓度为2 μg/ml的顺铂在24~72 h持续诱导细胞凋亡且诱导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呈时间依赖性;终浓度为5 μg/ml的顺铂可阻滞H446细胞于细胞周期的S期,终浓度<5 μg/ml顺铂可阻滞H446细胞于细胞周期的G2期和S期.结论: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顺铂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戢福云;钱桂生;钱频;郭芮伶;陈维中;陈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Ku80为细胞受辐射致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DSB)后的主要修复蛋白之一,Ku80的高表达预示着宫颈癌组织对放射线的抵抗,本研究运用RNAi技术抑制Ku80表达,观察宫颈癌SiHa细胞对X线敏感性的变化.方法:构建1个靶向抑制Ku80的siRNA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稳定转染入SiHa细胞后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Ku80表达变化;6 MV X线照射10 Gy后20 h、28 h和48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D0、SF2和α等值.结果:构建表达质粒转染SiHa细胞经筛选后获得2个稳定转染细胞株,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表明转染pKu80-siRNA的阳性克隆Ku80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X线照射28 h及48 h后,Ku80表达受抑细胞其凋亡率均显著高于转染阴性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Ku80受抑细胞的D0和SF2值分别为1.330和0.425,低于转染阴性质粒细胞(1.748和0.580)和空白对照细胞(1.835和0.597),α值为0.295,高于转染阴性质粒细胞(0.176)和空白对照细胞(0.188).结论:运用RNAi技术可以有效抑制Ku80的表达从而促进SiHa细胞对X线的敏感性,Ku80可能是一个较理想的肿瘤分子治疗靶点.
作者:庄亮;于世英;黄晓园;熊华;徐慧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前列腺原位癌进展到浸润性癌的机制知之甚少.在前列腺癌中,间质细胞能分泌一定的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浸润,但是正常的上皮分泌细胞/原位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被完整的基底细胞层所隔离.本研究探讨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分泌的Laminin-5因子对前列腺原位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BPH-1细胞作为前列腺原位癌的体外模型,研究细胞在基底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PEC-CM)作用下的粘附、侵袭能力和细胞极性改变情况,并应用免疫沉淀反应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PEC-CM的主要成分.结果:PEC-CM含有粘着蛋白等因子,能促进细胞粘附、极化、侵袭和Akt磷酸化.LY294002和Wortmannin能够部分抑制PEC-CM所激发的细胞侵袭作用,Laminin-5正是PEC-CM中刺激BPH-1细胞侵袭的有效蛋白成分,两者抑制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抗体耗竭PEC-CM内的Laminin-5也能有效降低BPH-1细胞的侵袭能力(P<0.01).结论:由前列腺基底细胞分泌的Laminin-5通过PI3K依赖的传导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有促进作用,提示基底细胞在前列腺原位癌向浸润性癌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杰;余科达;叶定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明显增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主要是以女性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tor receptor,EGFR)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女性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指导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GFR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比分析1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的表达,用Cox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GFR在62例女性NSCLC中的表达率70.97%,在非恶性肺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在女性腺癌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尤其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表达更高(P<0.05);EGFR表达与女性NSCLC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EGFR高表达的女性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P<0.05),腺癌、有淋巴结转移是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女性NSCLC中EGFR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EGFR在女性NSCLC中高表达,可作为判断女性NSCLC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还对NSCLC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光远;赵学维;李兵;徐志飞;何金;刘惠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凹陷蛋白(caveolin)是分子量为21~24 k的膜蛋白,为细胞凹陷(caveolae)的主要结构成分,参与许多细胞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吞、胆固醇运输、细胞膜组装、信号的跨膜传导和一些病毒的感染过程等,caveolin-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多方面、多环节上还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对于大多数类型的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均起负向调控作用;但在前列腺癌等的研究中,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其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
作者:张苗苗;刘康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放疗是局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改变不同的剂量分割方式是提高放疗疗效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剂量分割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当然也适用于不同的患者.我们将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不同的剂量分割方式作一综述.
作者:牟妍舒;张帆;李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一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二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指南四乳腺X线检查与报告规范五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六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一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病例简介和治疗方法 ①病例1,患者男性,17岁.因右鼻外侧肿胀3 d,曾于外院就诊.
作者:李骥;王胜资;王纾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问世,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靶向治疗药物,其与标准的CHOP化疗方案联合显著提高了肿瘤缓解率和患者存活率[1-2],同时并没有增加传统细胞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利妥昔单抗常见的毒性包括过敏及输液相关反应、发热以及轻度低血压等.由于造血细胞表面并没有CD20抗原表达,因此理论上利妥昔单抗不会直接导致骨髓抑制的毒性.
作者:邹海萍;郭晔 刊期: 2007年第05期